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萨尔图老铁西丨闫先泉

 無岸的海

作者:吕长河

编辑:雪狼异族

萨尔图老铁西

文/闫先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大东北,有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她的名字叫“大庆”。在大庆油田会战初期,这里有一个最早的小城镇--“萨尔图”。 

这里水肥草美,曾是蒙古族牧人的天堂;这里湿地广阔、芦花无边、鸟儿飞翔,传说是“月亮升起的地方。”

    五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生活在这个叫“萨尔图”的地方。当年,萨尔图这个小城镇,还有个别致的名字叫“老铁西”,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如今,当我花甲之年的时候,我生活的无忧无虑、安逸舒心。因为,我们的“萨尔图”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水平年年攀升,让我感到在这里生活是那么的快乐。半个世纪了,“萨尔图”--我伴随着你,看着你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丑到美的蜕变历程。是我们的父辈、还有我们和儿女们,还有那些爱着你的人投入你的怀抱,几代人坚守着你,为你不离不弃,与你一起承受苦痛,与你一起分享殊荣。今天“萨尔图老铁西”已经旧貌换新颜,当我再来这里走一走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那些从前的影子。可是,“萨尔图老铁西”往昔的容颜旧貌,还清晰地驻留在我的心里,萦绕在我的梦里。

 

一、“老铁西”的“三道街”

    1962年我来到萨尔图,在一个名字叫“萨尔图铁西”的地方居住下来,这是因为我的父亲1960年来到大庆,参加油田开发大会战,他是最早参加大庆油田开发大会战的人。就这样,父亲将我带到了这里。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并不清楚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也不知道我的一生将在这里度过。就在这一年,当看见自己家门前百米以外的地方,竖起一座又一座高高的井架,钻井工人日夜不停地工作,将一根根长长的钢管,用钻机送入地下,隆隆的钻机轰鸣响彻在我的梦境里。后来,油井开始试油了,强大的气流将黝黑的原油喷射出来,我们将落在地上的原油拣拾回来烧火,即可做饭亦可取暖。没过多长时间,一口口自喷井建成了,每一口井都有两个洁白的井房,一个大一些的井房有采油树,一根钢丝连着另一个小一些的井房。我经常走到这些洁白的井房跟前,倾听井房里原油在管道中清晰流动的声音。自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我居住的这个地方,是一个为祖国生产原油的地方。再后来,我对石油大会战了解的越来越多,便知道了我居住的地方叫“萨尔图油田”,她是大庆油田生产原油最多的地方,我的家就居住在这里,我就多了一份自豪感。

    “萨尔图老铁西”与萨尔图火车站建在铁路的两侧,这条铁路叫滨州铁路(曾叫中东铁路、东清铁路)。在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中国境内修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条铁路基本属于东西走向。还有一条支线从旅顺、长春至哈尔滨,这条铁路基本属于南北走向。居住在萨尔图的人都知道,铁路在萨尔图路段为东西走向,不知道为什么将铁路两侧的“南北”说成了“东西”,还一直这样延续着叫了下来。由于这种方位的错位,造成了我至今不知道东南西北,还落下了经常“调向”(迷失方向)的毛病。很多我的同龄人也受其影响,弄得一辈子方向错位。如果我驾驶车辆的时候,有人告诉“向南拐”,我会立即停下来,顿时周身血往上涌,我会蓦然的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人生很多习惯都是儿时养成的,优秀习惯会受用一生,而有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一生。我对辨别方向,现在还是一头雾水。在自己生活的周围还可以,外围就不行了,那些高架桥,有时我就不敢开车上去,唯恐从上面下不来,走错了路。去哈尔滨省城,差不多有百次之多,对那里的路况,还是一无所知,每次去哈市,自带引路人,不然就请人引路,15元一次。我还甚至请过出租车引路,距离看到松花江大桥只有0.5公里。过去的事情就是这样,给我留下的依然是那个“萨尔图老铁西”,那里的“老铁西三道街”。

    “萨尔图老铁西”顺延着东西走向的滨州铁路而建,老铁西的地名也是将错就错,将自己东西方向的小镇说成了南北,老铁西也就有了“南岗”和“北兴”的方位地名。从南岗至北兴纵向一共有三条街(其实为东西方向),靠近铁路的为一道街,一次向外排开。横向大约有六七道窄巷街道,有一半为“断头路”,两头有始无终。这些路,天旱时为路,多雨时为“水泡子”。三道街也是老百姓自己的叫法,横向的街道那时候更没有名字。,今天我们去铁西,从天桥上下来,对着的路叫“萨尔图大街”,两侧的街叫“萨尔图东街、西街”,街道宽敞明亮,也有了自己方位正确的名字。

    “萨尔图老铁西”长期以来就是萨尔图一方百姓聚居的地方,也是“老萨尔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1946年3月萨尔图解放以来,这里就建立了“萨尔图镇”(村级),1960年石油会战,建立了萨尔图区(县级),隶属于安达市(地级市),直至1964年,移交给大庆,1965年建立安达特区。由于那时候上上下下全身心的忙于石油会战,先生产后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有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发展之路,“萨尔图老铁西”的城镇建设在一个时期内停滞不前。

    “萨尔图老铁西”的三道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局基本上是这样的。

    一道街自北兴到南岗,最西边有北大泡(陈家大院泡),东岸有一条铁路专线叫北站台,建有煤木站、蔬菜水果站;过了三发乡北兴农业社的北菜园,就到了一道街。

    一道街上有,萨尔图粮库、水果站、几栋俄式土坯草顶起脊建筑,有俄国人在此养奶牛,1964年钻井时将其扒掉。大车店、印刷厂、铁业社(铁匠炉)、棺材铺、民政旅店、农资合作社(曾叫二副食)、大众饭店。这里到了萨尔图大街,一道街向东还有,萨尔图供销社(萨尔图一百、现在的天桥商场)、五金商店(曾改名萨尔图一百)、理发店、修鞋铺、菜站(这里后来建成了新潮装饰材料商店,是新潮集团的前身)、新华书店、回民饭店,这里是游走零售冰糖葫芦、冰棍儿的地方,书店门前,有几处小人儿书摊。再往东,修建了一座大众浴池,最东头是铁路货物处,独立三团(红色草原)制材厂、市食品公司。

    “萨尔图老铁西”一道街,属于商业区密集的街道,居住在老铁西的人们,都要来这里购买蔬菜和生活用品。

    二道街上有,1964年建成的红旗电影院(萨尔图电影院、俗称大电影院)、萨尔图蔬菜一商店、冰棍厂(食品厂)、红色草原电影院、附近原来有安达县三发乡政府、萨尔图建设银行、萨尔图牙所、红色草原兽医站、萨尔图邮局、萨尔图公安局、评书馆、萨尔图人民银行、派出所(后为红旗派出所)萨尔图第一粮店。过了萨尔图大街向东还有,萨尔图第二小学(原萨尔图第一小学)、帐篷厂(原皮革社、被服厂)、电业所、丽影照相馆、省建三公司家属大院、轻工局木业社。

    三道街上有,红色草原牧场场部、医院、临街有红色草原商店(寄卖商店)、人民医院、南四队(采油一厂第一采油矿第四采油队)、三公司汽车队、附近有一处土坯草顶起脊的俄式建筑,1971年建成红旗中学。

“萨尔图老铁西”的萨尔图大街上有,萨尔图供销社、二副食、五金商店、大众饭店、红色草原招待所、电业所、萨尔图第二小学、萨尔图公安局、邮电所、萨尔图第一粮店、电话站、公安局老三科、人民医院、萨尔图区政府所在地。1964年建成铁路跨线天桥,将铁东、铁西连在了一起。

 

二、“老铁西”曾盛产碱盐和中草药

    在横贯杜尔伯特旗全境的卜奎南道上,有索克图(店),和谙达店一样(安达),是卜奎南道上的大车店。中东铁路修建时,在索克图店的位置上设立萨尔图站。萨尔图最早的读音是索克图。史料记载中出现最多的名字是萨勒图,其次是沙尔图、梭尔图。萨尔图的名字为何意,有“多风的地方”和“月亮升起的地方”之说,还有“泥沼和湿地”的说法。这些都源于口碑。《黑龙江志稿》方言解释,汉语“风”,蒙语为“萨勒忻”,汉语“月”,蒙语为“萨拉”。杜尔伯特旗境内各地地名多以官名和部落名命名,萨尔图表示“多风的地方”和“月亮升起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特征和独特地理标志。但在我刚来萨尔图居住的时候,经常听当地人把萨尔图叫“萨拉图”(萨拉与萨勒发音有些相近),这是我亲身的经历,也是这个地方沿袭下来的名字。所以,我相信,汉语的“月”蒙语为“萨拉”。那么,“萨尔图”这个名字的含义,一定是“月亮升起的地方”。

    萨尔图位于松辽盆地的腹地,共和国成立不久,在这里发现了大油田。在共和国向前发展的几十年里,大庆的原油就像血液一样,让共和国渡过难关,从贫穷走向富强,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松辽盆地历经近两亿年的变迁,经过中新生代造山运动,经过白垩纪两次大规模“海水侵入”,形成松辽古大湖,湖面最大时达20余万平方公里。松辽古大湖由大到小浓缩了古生物,凹陷沉积创造了良好的石油天然气生成条件,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能源宝藏。

距今5000至6000年前,古人类的遗物、遗址已经广布松嫩平原各地。但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在此建萨尔图站,从此,才有后来人聚集到这里。这100多年来,都有哪些人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居住过,他们都干些什么?

1901年中东铁路在此建萨尔图站,1903年运行,属于五等站。1906年,萨尔图地方隶属于安达厅。曾驻扎过俄军第22支队,建站后俄国人在此养奶牛。

据《安达.历史老照片》一书记载,民国年间安达县的文件资料和报表中,经常提到萨勒图站盛产盐碱、秧草(芦苇和羊草),盐碱获利颇巨;此地多湿地沼泽,芦苇资源巨大,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不能装火车,无法外运没有价值。当地地旷人稀,百户人家。又记载,“1914年,萨尔图形成小镇,镇上有私人药店几家。当年从萨尔图站运出中药材1338布度(1布度等于30斤),次年运出5402布度。萨尔图站至喇嘛甸子站一带有“公钮碱锅、帖莫照碱锅、梭尔图碱锅”等十几处熬制盐碱的碱锅。可见,这里的盐碱生产已经形成规模,是人们生活主要的经济来源。这里的盐碱资源丰富,质量很好,特别是盐,既纯净咸度也好,可与海盐相媲美。

1932年萨尔图被日军占领。1936年《安达县志》设条目专门记述萨尔图站:萨尔图站设立大致与安达站相同。惟以附近村落极稀,又与各处交通不便,故设站数十年,仅有小贩商数户及居民百余家而已。左近之地,更甚瘠薄,不宜农作物。而天然物产以秧草为大宗,防风所产亦多,每年运往哈埠者为数颇巨。缸碱尤为特产,销路亦广。1938年夏季,日本侵略者向中东铁路沿线移民,日本拓植公社在兴仁村萨尔图站修建“日本义勇队甲种训练所”,准备接纳日本移民。日本侵略者先后在萨尔图站附近建立10多处农牧场,饲养马匹,改良绵羊和奶牛。共从日本迁来青年开拓团移民72户73人。1945年8月17日,萨尔图站日军投降。

1946年3月,萨尔图解放,原新四军三师八旅在萨尔图地方剿匪,八旅官兵在杏树岗等地歼灭了大股土匪。1955年3月,安达县人委将三区改为萨尔图区。1958年9月,萨尔图镇、三发乡、红色草原牧场合并成红色草原人民公社。1960年,开发大庆油田设萨尔图区(县级),隶属安达市管辖(地级市)。

    在我来到大庆前几年里,虽然年龄还小,每年都扛起铁锹跟着年龄大些的哥哥去野外挖草药,记得挖的草药有防风和甘草,回来后晒干了去药材站卖,卖了钱可以买书本,钱再多些就买小人书。最难忘记是去西下洼子和北大泡子扫碱土,西下洼子白茫茫的一片,白白的碱粉末积了厚厚的一层,有时结了几公分厚的痂,下面看才露出黑色的碱土,扫上白白的碱粉末,回来就可以熬碱。最让人兴奋的是冬天的清晨去北大泡子,在冰面上扫盐碱芽子,盐碱芽子晶莹剔透,乍一看上去就像昨晚冰面上下了一场雪,这场雪飘着巨大的雪花,落到冰面上雪花被碰碎了,但是叶片还是完整的,她们重重叠叠的落在冰面上,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光芒。这就是盐碱芽子,是冰冻的泡子在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溢出的盐碱度极高的结晶体。当用笤帚扫的时候,好像能听见雪花晶体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把这些盐碱芽子直接倒进锅里,少放一些水就可以了。有一年,在北大泡子上扫了很多盐碱芽子,熬出一大锅纯度极高的碱,有20斤左右,尽管碱在当时用途很多,比如,蒸馒头、蒸玉米面大饼子、烙发面饼,都用纯碱发面,就连煮大碴子也可以放些碱,这样熟得更快、也更软烂。那时候用不起肥皂,所以洗衣服、洗手也经常用碱。就是这样,那一年的碱也没用完,送了很多给左邻右舍。

    记得小时候萨尔图附近的水泡子里面没有鱼,因为这些泡子的水含盐碱很高。盐碱并非短时间生成,一般都是盐碱随水来,积水千百年来不流动,盐碱越积越多。但如果大水冲击几次,让积水变成活水,盐碱就会消去。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大庆一些盐碱泡子里面有了鱼,可是水里有石油的味道和盐碱味道,鱼不能吃。过了十几年,水泡子里面的原油和盐碱味没有了,这里的鱼也好吃了。

    萨尔图是个水美草肥的地方,亿万年来,这里不仅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在地上这里有草原、中草药、盐碱和湖泊水面,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爱惜和开发好,切莫忘记了这些宝贵财富。

三、“老铁西”居住的人们

    从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会战以来,“萨尔图老铁西”的居民一度迅速增长,到1964年,这里的居民约有2000多户,人口约有一万五千多人。只有老萨尔图区办公楼是一幢二层楼房,商业、厂院多是砖瓦结构,老百姓住的完全是土坯墙、泥草顶的屋子。这里没有山、没有沙石、没有河流,地势北高南低(其实是东西高东低),只有一条潺潺细流的小溪在低洼处北南方向流向“西下洼子”。这条小溪经常干涸,到了七十年代,小溪消失了,慢慢变成了路。

    居住在这里的人,相互之间好像都认识。老铁西只有一所小学校,兄弟姐妹都曾经在这里读书,认识了一个孩子,家里的兄弟姐妹就都认识了,甚至连他们的父母和老人也认识了。老铁西有红色草原牧场、老萨尔图区政府、邮电、电业、银行等机关单位,还有商业服务、粮食轻工、省建三公司、农垦十九场装卸公司(石油管理局物资供应局装卸中队)等单位,这些单位的家属比较集中的居住在这里。

    那个年代,每一个家庭都有很多的孩子,有些家庭有10个左右的孩子。但是,所有的家庭并没有多少积蓄,爸爸上班,妈妈料理家务。我们住的房子也不宽敞,冬天异常寒冷,完全靠做饭、烧炉子,用“火墙”和“火炕”来取暖。屋里的温度一般都比较低,在屋里很多时候都要穿着棉衣,有时屋子里的房角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挂着白白的冰霜。记得母亲带着我、弟弟和妹妹来投奔父亲,当年粮食很紧张,我们有一年多没有落上户口。父亲高价买了1000斤玉米,用崭新的麻袋装着玉米,结结实实的堆放在屋子的地上,火炕已经占去了屋子面积的一半,一家人睡觉都挤在这一铺火炕上,地上再堆放着玉米麻袋,屋里的空间就更小了。一年多之后,我们的户口落上了,我们可以吃上供应粮了。

    最难忘记的是我们居住的环境和道路。我们住的屋子叫“土坯房”,和干打垒还有区别。这种房子使用土坯垒起来的,外墙抹上泥,蓬上顶、扇上草、抹上泥,屋地都是用土夯实的,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陆续铺上红砖。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抹房子”,用人力车拉回碱土,切好羊草、或麦秸,把草混到土里,和好泥,将屋顶和墙厚厚的抹上一遍,这样屋子就不会漏雨,冬天也更防寒。这是一个重体力活,每一次都累得气喘吁吁,连腰也直不起来。

    当地居民吃水也是生活中的大事。大家共用一个户外自来水源,离家里几百米远,那时年龄小,挑一担水中间还要歇一会,实在是一个不愿干的活。到了冬季担水就特别危险,高高的水龙头下面,有一个30—40度的冰坡,经常有人在这里摔倒,我也在这里摔倒一次,造成尾骨骨裂,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那时的环境卫生更差,户外公共厕所多是用木板搭成,下面的茅坑空间很高,后面都是露天的,任由粪便气味挥发蔓延,去一次厕所会好长时间喘不上来气。大都随处倒垃圾,垃圾也散发出刺鼻的臭味。到了冬天,脏水和垃圾有时让人无路可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铁西的人以落地原油为燃料做饭取暖,既对国家资源造成很大浪费,整个地区也被黑黒的浓烟覆盖,对环境和空气造成极度污染。天上飞的麻雀是黑的,屋子和路面是黑的,我们的鼻孔是黑的,每次洗脸的水也是黑漆漆的。

    这里的路在我心里留了下永远的痛。“萨尔图老铁西”的三道街,都是土路,从北兴到南岗没有一条路通到头。这里的土含碱高,下了雨异常泥泞,而且很长时间不干。可以说“尺无平路”。横向的小路更是不好,一段路前面会出现一个100米—200米长的水坑,水坑将道路淹没。在有些能通行大型车辆的路上,留下的车辙会积满水,慢慢形成大坑。路就是这样越来越糟,以至于骑自行车都过不去。

1979年,我母亲积劳成疾突发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我们只好用人力车将母亲送往坐落在铁西的萨尔图区人民医院,母亲的病过于严重,由区人民医院转院,用救护车将母亲送往油田职工医院。第三天午夜时分,天上下着大雨,我护理母亲后从医院回家,路上要先翻越几条铁路砂石线,有砂石、渣石,还有毛石,每条砂石线都䜉五쇳六米高,黑黑的夜里大蛨滂沱,这里的荒凉侵袭着我的灵魂l头凑高高的矗绋着向前奔走,翻过砂石粿,还朙很长的荒漠地带l然后是满昭泥水的“水泥路”,回嘰宖臌浑꺫都是泥水㠂奶奶担心母亲的病情醒来问我,其实母亲后来暏迷了近一䨪月时间,对年迈的奶奶,我只能说“好”。奶奶躺下后,突然口吐白沫,已经有母亲患病圠先,一看就知道跙是脑퇺血的症状。彗旷,我特刋无助,外面下着瓢泼的大韨,无车可求,就有车也无路可走。樑没脱衣服就奔出门外,哭喊着敲周围邻居᮶的镨︌邻居们很快就起来亂,上房顶取下一扇早已闲置的门板,7、8个人轮浉抬着奶奶往油田职工医院奔ෑ。腚ซ没有路,大家深一脚淅一脚的往前走,有人陷在泥氵里就换人。再翻越几条高高的砂石庿,终于把奶奶送往油田职工医面,奶奶与母亲同住在一丨抢救室里。最终,奶奶没有抢救过来,那年缌奶奶80岁。 !  

  那时,扑常想,一定去寻找一个有路可走的地方居住 

    萨尔图笼二小学,☯“萨尔图老铁饿”唯一的小学校,1963由萨ᰔ图一小学改名为第庌小孆。又在듁东建立䰀个小卦,叫Ш尔图第一小学,个什么这样灚,至今也不知道其อ原䛠。萨尕图二岏是一所规模較大、很重褁的一所完全小学校,全校有6个年级、40多个班,有初小和高小两个相连接的校区。“萨尔图老铁西”所有的孩子都要在这里上小学,从这里走出去。校舍是砖柱土坯墙,教室自己生火烧煤炉取暖,这里的家庭不烧煤,所以孩子都不掌握烧煤的技能,煤炉经常烧不好。教室的地用土夯实的,时间长了就松软了,也不平整。校园里生长十几棵粗大的榆树,榆树是人工栽种的,有20年以上的树龄。我由于年龄偏大,直接从二年级上学。我们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由于是上小学,并没有参与外出串联。但是,5、6年级的课基本没怎么上,一直在小学读到七年级,才开始“复课闹革命”。1968年,我们升入初中,我们要去“反修中学”读初中(大庆一中),1970年底初中毕业。在初中,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工代表”、“军代表”领导教学,还从工厂请来“工人师傅”当老师上文化课。课外劳动很多,挖“防空洞”、脱土坯和砖坯,去农田除草秋收,还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

    生活在“萨尔图老铁西”的孩子们,吃冰棍儿、看小人书,是他们最快乐的事儿。那时候,在菜站、新华书店和回民饭店附近,有好几处小人书摊。摊主在地上铺上一米多大小见方的布,规模大些的铺两张,上面摆满了小人书。新书和旧书一定要分开摆放,旧的小人书看一本一次一分钱,新的小人书看一本一次要2分钱。文革以前,小人书很多,到了文革期间,就少了许多,看得最多的小人书有八个样板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一些革命故事。兜里有钱的时候,看着小人书,还能吃冰棍儿,3分、5分钱一根。后来,安达有一种奶油冰棍一毛钱一根,有时也能品尝一下。一次,我“闹肚子”,父亲破天荒的给了我5块钱,让我吃冰棍儿去,说是可以治“闹肚子”,我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儿,总共吃了36根,这是我一生中吃的最多的冰棍儿。

    “萨尔图老铁西”的民风很淳朴,这里虽然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却都很好。逢年过节,谁家有老人的,邻居们一定前去看望。有的送点饺子,有的什么也不送,坐在炕沿儿上陪着老人唠会嗑,家里大人都陪着一起说话,那场面真是其乐融融。红白喜事大家都来帮忙,帮着收拾屋子,帮着做菜招待客人,把自己家腾出来摆桌喝酒。好朋友家杀猪,都要把邻居朋友请来,坐在暖和的火炕上,烫上酒,畅所欲言的交流,看着比一家人都亲。

    “萨尔图老铁西”就是这样的地方,在那个年代里,这里有些封闭、居住条件也差。可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依然是乐观的。几乎所有的人家都过着小农经济般的田园生活,养猪养狗、养鸡养鸭。院落宽敞的人家,都种上各种时令蔬菜,还有垦荒种地的。养几头猪,满足自己吃肉还能卖了换些钱。所有的养殖和种植生产的东西,绝对是纯绿色食品。这里的人都很勤劳,所以也有了所得和收获,让我们度过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四“老铁西”心系石油会战

1960年至1963年,是石油大会战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人口爆炸式的增长,造成粮食、副食、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的加工储存、运输供应十分紧张。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亲自组织协调后勤生活保障,黑龙江省、安达市及周边县市,全力以赴支援石油会战。当时的萨尔图区委、区政府,提出“争取两三年内,粮食、蔬菜自给自足”的奋斗目标。1963年,油田职工的粮食、蔬菜基本自给自足,这个目标得以实现。“萨尔图老铁西”是唯一在油田石油会战时期,最早形成小城镇的地方。这里所有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石油会战展开。

 那时候,我们生活的都比较困难。我们很多同学爸爸每月只挣39元钱,母亲没有工作,家里有爷爷奶奶、还有6—7个孩子,全家10来口子人。那时候,新出生的孩子每月给7斤粮食,成长的过程中每年涨2斤,涨到27斤为止,每年都要去粮食部门办理。读中学每人32斤,满18岁以上没有工作的人员,每月也是27斤粮食。其中,2斤白面、1斤小米、2两豆油,玉米面、大碴子在定量内任意选购,有时候有高粱米,也算作粗粮。1961年至1963年每月供应釉面5斤,占粮食指标,据说是来自古巴的援助。每年秋收以后,每人供应6斤黄豆,还有芸豆,也占粮食供应的指标。有时也供应一些很难吃的粳米。孩子多、收入少的家庭,买不起供应的细粮,他们会主动找到家庭孩子相对少、经济收入高一些的家庭,兑换对方家庭的粗粮,由各自花钱去粮店购买。

 当时吃的副食、蔬菜,多是一些应节应时的菜,蔬菜的价格很便宜。角瓜最贵时1.5分一斤,芹菜、茄子、辣椒最贵时5至7分一斤。为了买便宜菜,大家都想下午去买菜,很多时候菜没有卖出去,就出现了“早上论斤、中午论捆、晚上论堆”的说法。一土篮子菜1角钱,一堆菜一角钱。当时的鸡蛋和猪肉,属于高档副食品,都是凭票、凭证供应。鸡蛋5—6角钱一斤,猪肉每斤,特等0.98元(去皮去骨),一等0.95元,二等0.85元,三等0.75元。人们都希望能买到肥一些的肉,有时候要排上好几次队。买了肥肉,回家可以靠油,靠的油可以炒菜、拌馅、烙饼,靠油剩下的油梭子,可以包饺子、包包子、炒菜,下酒更美味食峃㐂水澜多眱火콦仏外地运来,记店那时候见过橙奐、⟚子和香蕉等南方水果。

ࢠ   从‱96 年菳1964年,石油会战职工生活保᚜都是通过安达市解ᆳ,石氹会战开始,党中央、埽务院将安达县升⠼为安达市(地级市+。1960年初,石油会战高强度劳动力月供应粬食由3¸斤提高劰4ĵ斤,夜餐补助由3两提高到5ฤ;当年,安达市落实春菜种植近150p0亩,夏菜种椅27000多亩,秋菜秅植耱50多万丩;安达市城镇人口供应量标准由34.±斤,下调至69.3斤,室内居氱精粮、细㲮、食用油全铨停止供粔,共压缩糮食123.8万枤,全部给石油会战工人。修建2万平方米菜窖储存蔬ꏜ,解决了田职工冬季Ԭ菜供应问题。萨尔图厺作为主要油区,解决了石油会战䘭大量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怜萨尔埾者铁西”居民毋月只侻应䜉27斤粮食,他们和石油会战工人丂起战胜困难,去夺取石油伊战的胜利。

 Ơ  1960年至1963帴,奋战圠一纻的石氹工人共出现过三次饥荒。丳要原因景会战劝攟嘄项准备工作不贳$人员数量激增所导致。第一次饥荒发生在190年挘初﬌参加石油会战的2万人,月9000人提前到达 造成居住、粮食、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难以解决,有些人很长时间没有碗和筷子使用。第二次发生在1960年12月,半年内壞加y万多人,坨粮食供给、加工、运输、墨存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冉加上“三年自然牾害”,綮食供应标准降低大搖代食品,到961年,有近两万人因饥饿患上浮肯病。稬丈次发生在1862年春季,主要是流动人口猛增,很多职工家属不衾䘀切的来到梹田。还有卨国碾简和下甾人员,盲目追随弚战大冚来到油田缌出现仆很多无房口人员,给石油会战和职工甝产生䴻带来朁大困难。ȍ   䴚战朞间-“萨尔埾聁铁西”的萨屔图粮库、制籲厂个油田会战职工加工供应簮食;食品公司保障䪆治田会战职工“肉ۋ禽”的供应;被服厂个石油工人缝制工佼服、制作帐篷;商店职工推车挑担为矱油前线职工送货上门,他们用辛勠的工作,为石油会战前线和石油工人做凸了自己的贡献,甬寞际行动保鞜了石氹会战嚄开展。

 中共中᤮、国务院】黑龙江省委十分关心大庂石油会战和油田的叓屔ᆲ1959年,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喇嘛甸镇人民公社划归安达县;1959年省委决定在袇州县成立大庆区(石油区)、大庆人䰑公社,将大同镇施为大庆镇;1960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竛安达市,把肧州县所辖大庆油区划归安达市领导。1965年大庆成立箉达特区(大庆油田,对外称安达市),原安达市撤市建县,为了轻装前进,只将萨尔图区(辖喇嘛甸、让胡路、三发、龙凤四个人民公社);杏树岗区(辖兴隆泉人民公社);龙凤办事处3个县级单位划给大庆油田,面积为1670平方公里。直到14年后的1978年4月,又将原大庆区9个人民公社和其余部分划给大庆油田,面积为3829平方公里,共划给大庆油田土地面积5499平方公里。

 “萨尔图老铁西”的人们,心系油田开发建设,他们是值得骄傲的大庆人。他们的儿女成为油田的“油二代”,“油二代”的儿女们,又成为油田的“油三代”。这就是“萨尔图老铁西”的三代人。

今天,“萨尔图老铁西”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的新铁西,已经再也看不到一丝的旧貌。 “乐活”铁西理念深入人心,城区品位不断提升;近年来,萨尔图区委、区政府投资100多亿元,其中,动迁改造棚户区131.2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2.7万平方米,整理老居住区6个,建设新住宅区41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10公顷。

 姚远先生辛卯年中秋(公元2011年),曾经为萨尔图的变迁写过一首词,《水调歌头·萨尔图》,赞美我们的家乡萨尔图,抒发了我们的情感、希冀、骄傲和幸福。

 “碧水荡轻舟,百鸟映飞芦,月亮升起福地,吉祥萨尔图。祈愿万民大福,和谐共雅俗。欢歌绕百湖,东风齐着力,路遥亦近途!
强主体,展两翼,绘蓝图。蓬勃画卷骏开,群贤好建树。空港高铁横跨,林立千万广厦,顷刻无棚户。九霄嫦娥惊,吴刚亦瞠目。”

  过去了,就是永恒,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回忆。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我用一生陪伴你,祝愿你明天更美好。

20134月于大庆

《無岸的海》詩集(全)

長篇有聲小說《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十年》(1- 4)部

吕氏传承作品展

书画联盟丨闫先泉

 書畫聯盟

  投稿微信:

 luobo66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庆市萨尔图区,月亮升起来的地方,黑龙江省最有意境的县级地名
大庆石油会战赋 王国仲
大庆油田应用计算机的细节澄清
大庆留在安达的那些个“院”(出处:大庆晚报)
五十年与油田之缘
北国万里行(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