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红馆】第九季推优作品赏评--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诗人诗语



写在卷首

    九州何处有诗香?红馆霞蒸比宋唐!华夏巍巍,物华天宝;红馆赫赫,人杰地灵。琼林诗家,皴染唐风古韵;杏坛鸿儒,挥洒翰墨文章。满树桃李,灿烂如琼瑶之葩;八方俊才,耘耕于天地之间。

    壬寅荷月,风清气爽,蝉噪蛙鸣,绿柳婆娑。红馆同仁,精心筹划,甘奉至诚,精评成集。慧眼识珠,萃取瑶池美玉;各抒己见,臧否百家诗章。珠玑历历,蔚为大观。

    请君观之、赏之、品之。若有所感,则请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中国红馆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1


主编诗评



董本鹏点评

浅夏

作者:孙德力(子禾)  内蒙古

雨细风微紫燕旋,青萍软水小池鲜。

柔枝一展诗芽绿,嫩叶千般柳絮翩。

滴翠飞红春落笔,浮香浅碧夏开篇。

蓬溪无语流清韵,邀月闲亭曲径连。

诗评:董本鹏

    首联白描,一高一低,相得益彰;颔联视野较小,几乎没有荡开;颈联写春去夏来,“落笔”写春去不准,落笔是开始,可改辍笔;浮香描写初夏为时过早;尾联“蓬溪”是否指地名还是有他指不可知。

初夏

作者:杨彩芹(如墨山水)唐山

绵绵细雨鎏檐落,缕缕清风缱绻痴。

烟树飞云莺唱曲,雾波叠影橹摇池。

挥毫墨就诗田妙,放眼屏开景物奇。

麦浪翻新青杏小,丰收似现日迟迟。

诗评:董本鹏

    首联低徊缠绵,似有留恋感;颔联弱,与首联缺少必要联系;颈联需要重构,过于平淡;尾联首句继续描写在结构上不合理,没有起到转句的效果,结句“日迟迟”有些凑韵。

    两首同题同体的作品几乎有共同的缺点,通篇白描叙述,缺少情感贯穿,使诗形散神消,颔联不撼,颈联不劲。用字不准,炼句需要斟酌;视野狭小,没有深思挖掘的迹象。

建议仔细观察,细微感悟,不失自我,情先于诗,句成于后。

郭军民点评

鹧鸪天.夏浅韵深

作者:马忠华(思华年)  辽宁

翠柳婆娑鸟语稠,携香带暖伴溪流。累累青果枝梢缀,朵朵兰花泥径幽。    

春又去,夏开头。熏风染绿过南楼。山亭小憩人微困,却上诗舟作梦游。

诗评:郭军民

    马忠华这词就内容而言是一首写景之作,就艺术特点来说是一是在形象组织上以密集见长,二是下片尾拍在手段运用上以迁想见妙。

    词的上片四句,却摄取了翠柳、鸟声、清溪、青果,兰花、泥径等点明夏浅韵深主题的六种景物,下片五句,却摄取了熏风、小亭,南楼等反映日长人困的主题,着重从人物活动上写来。让人读来如行山阴道上,亲临其景。而且,词中突出景物特征的形容词与之搭配,很流美。如鸟语“稠” 携“香”带“暖”“青”果、“幽”径,染“绿”,“小”憩、“微”困,词中所展示的形象从布局上看上片密、下片疏,不仅密疏恰当,而且特征鲜明。

    该词景物分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四组画面。

    翠柳婆娑鸟语稠,携香带暖伴溪流——这是一组由清溪与翠鸟组成的动感画面。下有溪水,上有鸟,携香带暖入溪流。好似我漫步欣赏一溪优美的风光带,携香带暖飘浮于空中,倒映在水中。感觉“伴”字,不如“入”字稳妥些,可间接把作者带入其中。

    累累青果枝梢缀,朵朵兰花泥径幽——这是一组由果园与幽径组成的近景特写的画面。果园里,挂满累累青果,幽径上,绽放朵朵兰花。

    春又去,夏开头。熏风染绿过南楼——这是由上片铺垫自然过渡到下片人物活动地点的一组画面。三字句对不工。

    山亭小憩人微困,却上诗舟作梦游——这是山亭小憩人物迁想活动的一组画面。因为有溪流,才会有舟,因为小憩微困,才有诗舟作梦游。此尾拍的前面的句子,全部描写客体,仅结拍带入个人情感,而且合理,是迁想出来的。把眼前可见的客观对象中,神与物游,浸透到主观情思的想象活动。运用迁想之法,使下片尾拍增强感染力,给人留下无穷联想的空间。

    这首词,作者对景物作了广角度和密集型的摄取,然后并加以分合剪裁各个不同的画面,抒发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优美的赞叹。

    词语稍嫌平,个性化稍欠。商榷处:1、“携香带暖”的主语我认为是鸟和作者,隐去了我。“伴”字不甚妥当,或可改“入”字。携、 带、入三个动词亦有联带关系了。把作者间接地引入进来。2、颌联对仗不工。“缀”动词,“幽”形容词,词性不同。3、“春又去,夏开头”对仗欠工。或可改为“春已去,夏方遒”。

校练车途中见榆钱随感

作者:王小兰

老榆托子半空悬,不是金银唤作钱。

倘若真能当币使,赊来一吊买三圈。

诗评:郭军民

    这是作者在校练车途中见榆钱后,创作的一首小诗。全诗明白晓畅,抑扬中起波澜,波折中有别趣。

    首句写见到老榆树盛开挂果的情景。承句生发了榆钱不是金钱的感慨。榆树花期在3-6月,一般4月中旬榆钱由绿变浅黄色成为果实。榆钱有很多别称: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白榆、榆树巧儿。榆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左右。树干直立,枝多开展,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在校练车途中,作者可能是学习驾驶吧?当我仰看着高耸的老榆树,好似半空悬挂着由青绿变浅黄色的很多的榆钱,映入眼前却不是金银,可惜不叫钱啦。首句榆钱本意是实是真,承句否定非钱,是惊是叹。转句大胆假设。结句赊来一吊当钱一样来花费,再学练三圈吧。由非转是,要是想象的为真实的钱,能花费能购物那该多好呀。我想,榆钱倘若真能当钱使用的话,便可赊得一吊再随教练走三圈练练手吧。这三四句,得之别趣。买字下得好,可能学驾驶是有时间限制的,补考或者额外加强练习,都是要花钱的。有的学车走关系,有的学车几个月或一年的,一次还有拿不到驾照的,勤苦学车,时间就是金钱呀。仔细体会,“买”字很玩味的。

    要想诗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应当说,在于它的“有趣”。“别趣”即指兴趣,是诗歌中能引起美感与想象的意境,以及诗中借比兴手法来表达的某种情趣。一切语言文字,宜有趣而吸引人,如华岳诗句“买春无计托花神,费尽榆钱不计缗”。又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前面清风明月众所周知,而后面“不用一钱买”却独得别趣。诗人眼中,一花一䓍,一山一水,一讴一咏,既有天趣,还有诗趣。 

张晓飞点评

初夏首次听蝉

作者:张伦(子虚)河南

初闻声怯怯,不敢动高吟。

此处无封控,勿须持戒心。

诗评:张晓飞

    《初夏首次听蝉》谋篇布局,别具匠心:

    初闻声怯怯,不敢动高吟。小诗开篇别具一格,先声夺人,先描写蝉的叫声,怯生生、颤巍巍,其声微弱,其音压抑,似有苦衷,不敢高吟。读者好奇心大起,直追下句。

    此处无封控,勿须持戒心。原来还是新冠疫情闹得!就连隐居地下,不问世事的蝉也心惊胆战,噤若寒蝉!作者省略了过程,直接出场,和蔼可亲地告诉蝉君:这里没有封控,你不必担心戒备,可以引吭高歌了!

    作者采取拟人手法,将蝉拟人,心有寄托。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作者借诗言志,以物拟人,将“听蝉”这样的小事与疫情防控这样的“国家大事”巧妙地联为一体,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情境哲理的完美统一,这正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此诗语言质朴,却形象逼真。两联虚实相间,用笔老道,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佳作。诗人想象奇特,收放自如,先抑后扬,张力十足。

    作者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借听蝉而抒发出多少感慨。此中有真意,有心之人可呼吸而领会之。说理而无斧凿痕,正高手所为也!

夏日别白云山

作者:刘蕴之  河南

相遇两相知,今别山愈痴。

深情团做絮,又化雨成丝。

诗评:张晓飞

    这首小诗,隽永、淡雅、清新,如茉莉芬芳,气韵自华!令人想起辛弃疾的《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别出心裁。作者揽青山以为友,居白云之上,秉蕙质兰心,因物而兴,将深情倾注于大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引以为知己。一“痴”字极传神,情貌栩栩,破纸而来,山与人于是乎融为一体。

    首联作者设景传情,预设伏笔。末联层层递进,渲染抒情。人与青山情意绵绵,剪不断,理还乱,团团队队,恰如柳絮起舞,飘飘洒洒,与我送别;又如云絮,徘徊彷徨,深情不舍,化为雨丝(思),迷离中,这纤纤的雨丝就是作者对青山的缱绻不舍和无尽相思啊!

    作者整体运用拟人手法,化青山为知音,借以抒发心声,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作者与青山何以相知?窃以为,“情与貌,略相似。”情,指诗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清高、优雅、安宁和远离尘嚣等。作者与青山相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之志。不明此,则不敢云读懂作者也。

    读罢此诗,心有所动,似见有高士卧于山林,以清风明月为伴,高清淡泊,琴声悠扬,苏世独立。此乃作者自喻也,青山者,世外桃源之喻也。作者高洁之志,愿与青山共勉、共知、共鸣,山雨自然善解人意,化为缕缕情思,绵绵不绝……

夏夜

作者:吕婧

雨霁榴花带露开,清幽小院绝尘埃。

推窗欲约玲珑月,蛙鼓争先挤进来。

诗评:张晓飞

    好一首清新婉约、别出心裁、玲珑剔透的小诗!

    雨霁榴花带露开,清幽小院绝尘埃。雨后的石榴花娇艳欲滴,雨露晶莹,小院里环境清幽,纤尘不染。大自然的美,最为纯粹而净澈的,令人不忍心用尘世的芜杂和纷扰去破坏它。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丽,榴花雨露相互映衬,恰到好处,连心灵也被荡涤。

    推窗欲约玲珑月,蛙鼓争先挤进来。如此静谧如画的幽境,作者不忍独享,轻轻推开一扇小窗,欣欣然邀请那一轮玲珑剔透的明月,来共度良宵。谁知,荷塘月色下,那池塘里、田埂边、草丛中,青蛙的奏鸣一声声,一片片,像漫天流泻的月光一样铺满了天地,一下子挤进了窗户,似乎与月光争晖!

    妙哉!前两句巧妙铺垫,雨露、榴花、小院,三种意象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之所,为下联张目。

    推窗邀月,自然而然,乃首联造境之功也。此句深得转折句之壸奥,一个“推”字何等轻巧,却力道千钧,为结句蓄力。末句奇峰突起,破空而出,如闻蛙鸣,如见月光,有声有色,妙不可言。“挤”字用得极妙,状窗之小、蛙之奋、声之盛,而月光携其声,入其窗,与主人相见,其情其景,无比感人、无比动魄,拨动了诗人和读者的心弦。

    全诗起承淡淡引发,正扣题目。尾联转合奇妙,意境飘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句了。




1


精评推优


夏浅韵深

作者:韩晓光

岁月窗悬一首歌,蛙鸣十里涨星河。

炊烟老树孵童话,童话飞出吊雀窝。

诗评:刘占才 

    诗的前两句从听觉入手,写出了时序更替,岁月如歌,春末夏初,蛙鸣星河。首句运用了通感式的比喻,把无形无声的岁月比作一首歌,再加上二句的蛙鸣,使夏之韵萦绕耳旁。 后两句化实为虚,把笔锋转到炊烟缭绕的老树上,用“童话”这个虚拟的意象,写出在这初夏的老树上孵化出多少想象,多少生命,多少故事。全诗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紧扣夏韵,意象典型。韵是带有美感的情态韵味或和谐的声音等。诗中选取了岁月如歌、蛙鸣十里、炊烟老树、雀窝童话等意象,充分体现了夏之声、夏之形、夏之色、夏之韵,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二是语言含蓄蕴藉,意境深远。童话本来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而编织的故事。而诗中的童话可以指夏初鸟巢中孵出的新生命,还可以让人联想到老树的新生,人类的繁衍,岁月的变迁等。意境深远,令人遐思无限。

浣溪沙·疫情下的夏日

作者:宋会胜(石头)  安徽

柳碧蝉鸣日正高,满眸花色各娇娆。窗前邀燕坐闲聊。

何奈晴光难沐我,唯能裹足不离巢。何时解禁踏青郊。

诗评一:李同军

    宋老师这首浣溪沙,清新别致,流畅从容,通过“窗前”一瞥,把因受疫情所困而闲居在家的心情和境况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

上阙首句“柳碧蝉鸣日正高”,直接点明季节:夏天到了,柳树正绿,鸣蝉正叫,太阳正高,多美的画面啊!还不止这些,接下来“满眸花色各娇娆”,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红黄粉白不同的花儿都开了,而且都在那里显摆着哩。都挺好的,但就是我不好!我坐在窗前,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并希望那些飞翔的燕子能停一停,坐下来陪我说说话。疫情下,还有多少人的日子不是这样度过的呢!

    下阙“何奈晴光难沐我”,花正开,日正高,可是我享受不到啊,一个“难”字既承接了上阙之意,又牵引出下文,我是“唯能裹足不离巢”啊,也许房门已经从外面给封上了吧,抑或是我这会儿正在集中隔离点被隔离了呢,可恨的新冠病毒!“何时解禁踏青郊”,说实话,这个结语我不大满意,是不是期望值小了点。但也许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也许还真的就只有这么点愿望呢!“只要能出去,干点儿啥都行”,这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感情表达,在小区封控、人人排队做核酸的情况下,能够到郊外自由地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能不是一桩很美很美的奢望吗!

    夏天来了,也将会过去,疫情来了,也必将过去。愿我们把握好每一天,放飞心情,特别是放飞一个诗人的心情。到了那个时候,就让我们尽情地到郊外“疯”上一回吧!

诗评二:李志成(无忧仁者)  山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词作,也是以当前重大社会主题为题材的应时应景佳作。作者通过对节物的生动描写和个人处境感情的抒发,表达了尽快疫消解禁的迫切愿望。上阕,头两句“柳碧蝉鸣日正高,满眸花色各娇娆”,是渲染之笔,正面描写万木葱茏、花香蝉鸣的夏日景色,为下文烘托铺垫。“窗前邀燕坐闲聊”,既是承接之笔,也是伏笔,用拟人的手法写在这美丽如画的夏日,只是坐在窗前听莺歌燕语,与鸟呢喃,出人意料,为下片写因疫情禁足宅居过渡。下阕,“何奈晴光难沐我,唯能裹足不离巢”两句是转折之笔,由写景转而直抒胸臆,抒发疫情之下只能闭户宅居做“不离巢”的笼中之鸟,不能置身大自然美景,接受阳光滋照的无奈郁闷情感。最后“何时解禁踏青郊”一句是收尾点睛之笔,写无奈之下期盼疫消解禁,自由纵情的愿望。由无奈到期盼,自然顺畅,入情入理。本词作上阕主要写景,下阕重点抒情。从渲染铺衬到承接过渡,从层次转折到收合点睛,布局合理,条理清晰。是一篇反映当前抗疫主题的佳作。

少年游·夏韵

作者:冯春光(春水如蓝)  内蒙古 

谁裁绿毯铺田畴,美景不胜收。风送波光,云邀翠色,霞染远山羞。书中读得终归浅,求证出云楼。百亩禾苗,一条渠水,身在画中游。

诗评:杨玉巧(白杨)

    《少年游》这个词牌音节流利温婉,适合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情感。作者抓住了词牌特点,上片以问句“谁裁绿毯铺田畴”起拍,一个句子包含了深深的情意,作者笔法精炼以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延伸意境“美景不胜收”。作者思维含蓄以“风”送来了“绿毯”起伏、“波光”粼粼,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感觉到浩渺的原野微风拂过的壮丽景色。云绕山色,彩霞氤氲以比拟的手法展示这美丽动人心弦的景色,“ 霞染远山羞”这慢慢打开的书卷。下片衔接上片“书中读得终归浅,求证出云楼。”我(作者)笔下的景色还是肤浅的,如果你想真正领略这美丽动人的景色还是要走出书房、阁楼到大自然自己感受。感受是“ 百亩禾苗,一条渠水”眼见之景,“ 身在画中游。”内心之境都包括其中,作者这里思维细腻,运笔流畅。全篇文章着力点在一个景上,每个节点都是景,可每个景都是作者澎湃的内心世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虽然重叠却不繁杂、臃肿,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的风情韵味。

赞成功·初夏

作者:巫绍中(双人舞)  湖南 

燕啼晓日,柳送黄昏。芳洲桃李已缤纷。蛰虫才起,荷雨还新。篷船又过,碧草轻尘。

梦里花月,眉上星云。不知谁是句中人。石榴深院,野渡前村。那年故事,水迹风痕。

诗评:李红  湖南

    小词以景逗情,虚实相生,绮丽宛委。上阙是一派鲜新的初夏景象:杨柳依依,乳燕交飞,洲上红桃绿李,水边新雨圆荷。撑一叶乌篷船,在碧草轻尘中漫溯。自然引启下阙。

    下阙由实入虚,梦中花月,眉上星云,当时种种,灿若繁花,于流光中酝酿发酵,酽若醇醴,此际浅酌,竞至酩酊。不知谁是句中人,这“不知”两字,下得绝含蓄,为啥知而偏说不知?知吗?过来人皆知,正是那份不清晰未确定的朦胧惹人生无限猜测和遐想。那个谁,其实作者是知道的,就在石榴深院,就在野渡前村,只不过,在流光淘洗间,仅余得些水迹风痕。

    小词景的描摹,情的渲染都恰到好处,尤赏上下阙转接,在“碧草轻尘”四字逗引下由实入虚,引至故事高潮,绾合句“水迹风痕”,将脱僵之意马再次羁系。收放开合间足见操持。


初夏首次听蝉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初闻声怯怯,不敢动高吟。

此处无封控,勿须持戒心。

诗评:吴树叶

    这首五绝字数虽少,内涵却非常丰富,作品显然是借物抒情,借蝉鸣表达解封后喜获自由的那种无比喜悦之情,这种心情人所共有,但作者表达得一波三折。首句赋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写蝉初鸣的时候似乎有些胆怯,这里不仅是写蝉的可爱,更重要的是为了给结句做铺垫。承句紧接起句而来,因为胆怯,所以不敢高声鸣叫。转句,承上启下,转到自己要表达的主题上来,作者劝慰鸣蝉,说这里不封控。结句则照应首句,继续与蝉对话,说你不要那么胆怯、警戒。虽然是劝蝉不要紧张,但疫情期间人们那份惶恐、紧张、无奈、焦灼……多少不便言说的意思尽在其中。不能不说,这是一首比较优秀的作品,尽管蝉很可能还没有鸣。

浅夏得句(新韵)

作者:王玉英

堤柳摇风画一幅,蛙声几处暗相呼。

新蝉清嗓将开戏,试问今朝唱哪出?

诗评:党秀梅

    诗人王玉英的这首《浅夏得句》,可谓别出机杼,动静相宜,摇曳生姿。一开篇的“堤柳摇风”这四个字尤显考究。不说“风摇堤柳”,偏说“堤柳摇风”,一下子就捕获了读者的眼球。就是因为“堤柳摇风”摇出了“一幅”“画”,才引来了承句中从“暗”“处”传来的与之相“呼应”的“蛙声”。“起”有形,“承”有声。“几处”善鼓的“蛙”都登台了,鸣“蝉”岂有不唱、不和之理?转句“新蝉清嗓将开戏”中,诗人用“新蝉”“清嗓”这样的表达,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由于铺排有序,才使得自然之景跟诗人心头之情实现无缝衔接,故而有了结句“试问今朝唱哪出”如此别致的一问。全诗一气呵成,画中有韵,韵中有情。诗人把一个辞别花开、渐近茵茵的“浅夏”通过28个音符这般唯美地置于读者的眼前,真可谓是命辞遣意的高手。

初夏

作者:董影娥 浙江

所见应怜春褪去,云端燕哨一痕青。

老农坐在田垠上,分孽新禾侧耳听。

诗评:彭凤霞

    尾句的“分孽”应该是“分蘖”,是农作物的一个生长阶段叫分蘖期。

    伤春,是一种落寞;怜春,是一种慨然。季节在更替,希望在延续。作者没有伤春,那一痕接天青色,就是人间最美好的颜色。谁能听到植物生长的声音呢?只有心怀梦想,才觉万物天籁。坐在田埂上的老农一定是一袭蓑笠两腿泥,看着一片好庄稼,心里充满了期待。新禾分蘖,只待秋收,这是最淳朴的愿望。全诗朴实无华却接地气、扣人心、画面感极强。

鹧鸪天·消夏

作者:王克香(南极雪)  江苏

柳曳丝绦荷舞裳,蝉鸣高树水生香。竹林小径通溪岸,紫陌清芬绕碧塘。蛙鼔处,鸟声长,谁人杆下钓斜阳。闲亭一卷寻诗韵,任那风熏我自凉。

诗评:高存广

    该词,通过对夏季景物的描写,体现主人公如何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消遣度夏的情景。在艺术手法上: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上片突出一个“夏”字,下片体现一个“消”字。进而使主题得以充分表现。开篇两句:“柳曳丝绦荷舞裳,蝉鸣高树水生香”,点明季节。两对偶句则从另一侧面,着重展现所处环境的清雅与幽美。该片,作者通过对环境概括描述,为后文表现主题,做足了准备。下片着重描写消夏。起始三句,镜头聚焦到斜阳下蛙儿鼓、水鸟鸣的池塘边。不知是谁,正在聚精会神、悠闲自得地垂钓。此为消夏之一。而面对这一情景,作者不由诗兴大发。“闲亭一卷寻诗韵”。作者漫步至池塘边的“闲亭”,是真在翻书寻韵吗?这里的“一卷”,分明就是眼前的场景。因为有了诗兴,于是乎,“任那风熏我自凉”。此为消夏之二。句中“闲亭”的闲字,与“消夏”之消字相呼应,炼字准确。纵览全篇,一幅完整的消夏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让人感觉到消夏者之外更有消夏者。这使我们想起了卞之琳的一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诗虽非消夏,但诚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词同时还表现出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不足:本期主题为“夏浅韵深”,写消夏似为时过早。但就文论文应可圈可点。

破阵子·荷塘听韵

作者:尹凌云

一枕蛙声入梦,四围香气成烟。叶底红鱼轻动影,捣碎金波又几环,粼粼碧水间。菡萏含苞羞却,翠蕸擎盏安然。始信人间殊胜处,花未全开月未圆,清幽不可言。

诗评:吴惠良  浙江

    《破阵子》为唐代大曲之一段,其体与《破阵乐》长调全异,又名《十拍子》。宋人《破阵子》尽此一体,辛弃疾与原曲声情相合,甚为豪壮,晏殊写景悼亡,晏几道感旧,陆游抒写闲适情趣,由此可见《破阵子》适应题材较为广泛。伊凌云《荷塘听韵》应为写景抒怀之作。通观全篇,用词清丽婉约,谋篇布局精密细腻,上片一句一景,围绕荷塘,应景切情。从听觉、嗅觉、视觉乃至感觉层层铺开,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意丰满,夏韵唯美。过片"菡萏含苞羞却,翠蕸擎盏安然"足见功夫,从上片铺垫泛写下,进而转向特写,推前镜头,以拟人化的手法着重描写,寄予诗人情感,为下片的"始信人间殊胜处,花未全开月未圆,清幽不可言"确立了因果关系而埋写了伏笔。该词妙在章法清晰,结构严谨,罗辑思维精密,出彩之处在于"始信人间殊胜处,花未全开月未圆",为全词之词眼,亮丽之笔、点睛之笔,蕴藉缠绵,咀嚼有味,不为写景而景,提升了全词的格调。本人的观点是上下两片的结句"粼粼碧水间"和"清幽不可言",好象还有提升的空间,若能再提炼其词更加优秀

初夏观塘

作者:李永清

春泥梦醒雨先知,欲染闲塘作画池。

捞起蛙鸣调月色,蒹葭弄笔正题诗。

诗评一:袁海英

    李永清老师这首诗,轻松活泼中韵味十足,恬静优雅中极富想象,可谓功力深厚,下笔有神。起句:春泥从梦中醒来,喻意生机萌发,其点金者何者?雨也。雨水在这里不仅只是万物复苏的前提条件,亦是催生希望翅膀的媒介。联系到春末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此时的雨应该是知时之雨,多情之雨!与其说是雨最先知晓春泥梦醒,不如说是雨把春泥从梦中唤醒。说雨是多情的,次句作了更为深刻的诠释:欲将清闲了一冬一春的整个池塘作为天然大画池,好个气魄!试想,这雨一定在诗人心中下了许久,滋润了许久,终于坦露出如此宽广蕴藉的胸襟。常言说:比大地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思想。淡淡一句诗,彰显了诗人豪迈脱尘的精神境界。接下来,诗人笔峰陡转,从宏观落到微观:偌大一个画池,这幅初夏的风景图该如何着墨涂彩呢?让人叹服的是诗人仅仅选取了两个最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蛙鸣”和“月色”,便让这画面变得美轮美奂。水中的蛙鸣、空中的月色,被诗人一“捞”一“调”,让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获得了满足。这两个动词之所以如此传神,是诗人采用了古人常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将人的视、听、嗅、触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错、融合。诗写到此处,已然达到了高潮,但诗人意犹未尽,结句又让初生的荻与芦——“蒹葭”登场,为作品题诗钤印,画作圆满收官。蒹葭酷似毛笔,参差挥舞,浪漫洒脱,给读者或者说是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韵余味无穷。通观全诗,笔者认为作品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细微和熟练掌握了创作技巧。诚然,这两点说着简单,真正做到谈何容易。感谢李永清老师为我们提供佳作,赏析更是学习,所谈不当之处敬请李老师和诗友们批评指正。

诗评二:潘二焕(县花散人)  洛阳

    李永清老师的这首七言绝句《初夏观塘》,以初夏之闲塘为镜,为我们聚焦了一幅清新的初夏画面。短短四句,由浅入深,层层环扣,渐入佳境。诗中拾景寓情,引人入胜,由是则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优美的初夏意境之中。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耳目一新。借此,也为诗人之佳作浅析之,并与诗友们共享。首先来看起句:“春泥梦醒雨先知,”用春泥二字开篇,不禁使人想到了清代龚自珍在其杂诗中有句云:“化作春泥更护花”。看来前贤也把春泥看做是护花使者。作者随后又加上了“梦醒雨先知”,这里借是春泥开篇。春泥唤醒了大地万物,更显新雨清宇,使人不由自主的置身于欣欣向荣的初夏美景之中。作者信手掂来春夏之交的自然景象作为引导,来为主题的发挥做好了铺垫。承句:“欲染闲塘作画池。”宋代陈允平的《浣溪沙》中有偶句曰:“雨过乱蝉嘶古柳,日斜双鹭立闲塘。”古人在词句中,也把雨后的夏塘描绘的这么热闹,由此看来闲塘不闲。初夏之际,春华未凋。这里似乎要借春华来染尽闲塘而作为画池,随之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初夏之锦绣画卷,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闲情”一词构思精妙,是点拨、是暗喻,以景融情,置身其中。“欲染闲塘作画池。”表像是一处小小的闲塘,而寓意的却是多姿多彩的初夏景象。转句:“捞起蛙鸣调月色,”前面有了“欲染闲塘作画池。”那么拿什么来染?初夏之夜,闲塘静谧,月色映照,波光粼粼;又引出了阵阵蛙鸣,曲静悠闲。作者用“蛙鸣、月色”两个经典物象,为读者表现出了初夏闲塘的别样夜景。这里注意到了,“捞起”二字,作者打破了俗套的遣词惯例,用别具一格的动态手法去引导读者,从而增加“蛙鸣月色”的吸睛效果。合句:“蒹葭弄笔正题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中所描述的蒹葭就是芦苇。在古今诗文中对芦荡、芦花、芦笛等等的形容大多与鱼虾鸥鹭等水生物象结合在一去描写。而作者是巧借“蒹葭弄笔”,并且是题诗,超乎常规。“蒹葭弄笔正题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句,他把诗句之意境写到了高潮。作为一首诗的尾联,既是对整首诗的小结,又要回扣主题,并且还要留下余音,所以结句难写。这里别开生面,用“蒹葭”去弄笔题诗。前有画池,后有题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结句用物象实比的手法既回扣了主题,又为读者下了无限的遐想。作者之奇思妙想,不禁为之击节!综观这首绝句:格律规整,章法娴熟;物象合理,意境优美;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读之不禁令人赞叹,同时也受益匪浅!

占春芳·夏浅韵深

作者:李致音(细草轻香)  广西

银杏碧,田青绿,满眼已葱茏。雀语林间清脆,瞬来阵雨如钟。耀眼石榴红。点青泠、鸥戏江中。早蝉轻试帘风动,诗意盈胸。

诗评:王晓丽

    因为喜欢苏东坡的词,所以一看到《占春芳》这个词牌名,我就立即想到苏轼开创词调的那首《红杏了》,词中第三句就点明词牌名:“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作者借着词牌之意,一开场就点出了银杏含碧,田陌盈翠,满眼葱茏,也巧妙地迎合了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的“绿肥红瘦”,这是静态描写。接下来,传来了“雀语林间清脆,瞬来阵雨如钟”。鸟雀自由地飞翔并高声啼鸣着优美悦耳的歌唱,瞬间一阵雷雨倾泻而下。这种动静结合,绿色喧染,犹似一幅夏日的美景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阕用一点榴红,落在夏日的清绿之中。白鸥在江中嬉戏,早蝉在风中抖开透明的翅膀。最后,笔锋一收,“诗意盈胸”,点出了主题“夏浅韵深”。

水调歌头·黛溪晚霞

作者:赵梅红  山东

水边浮花气,山后满霞光。珍禽无数,欲啄云锦语琅琅。凤吐流苏千状,落在长亭波上,遣此醉徜徉。盈盈不堪赠,极目送斜阳。

摘云卷,裁云片,舞霓裳。人间此刻,许我惊艳又何妨。相遇相携相悦,和月和风和昶,兴起著诗章。往事随风去,莫待念成荒。

诗评:刘连茂

    一气读来,为这首瑰丽的词章所感染,不觉即兴吟哦,振玉之声盈耳。

    这首词作,是描写家乡黛溪的晚霞,这首咏景词,以美丽的风光开篇介入,诗心风发,情怀漫游,赋写率真,比兴升华,似一帧神韵丹青画,如一幅精彩动人图。诗人在今晚,伫立远望,美丽的风光,随着目光延展,流动。真是行云流水,浪漫相宜。水边浮花气,山后满霞光。开篇的一联,山水相映,突出主调霞光,开门见山之法,出神入化之笔。这两句,与格律对仗要求相契合,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丰厚的文学素养,展现了黛溪的美丽风光。接着,作者选取了几个重点的景象采笔纷披,音符流动,画笔延伸,情致彰扬。珍禽无数欲啄,云锦语琅琅。这一句与前句相对静止的背景相辉映,写出禽鸟翻飞,云锦瑰丽,增强了动感,并且由此引出目光的追随——凤吐流苏千状,落在长亭波上。早年,曾经与一位朋友说景物,他说,特别喜爱云,变幻无穷,丰富天然,而眼前的这个景象,也正是这种流动芳华的美丽!写到这里,作者已经为这美妙的情景所陶醉,信步欣赏,遣此醉徜徉。本词上阕后两句,物我交神,这样美好的风景,丰富而美妙,观赏不已,心得无限,这是家乡美好的风光,是大自然的馈赠。正是:盈盈不堪赠,极目送斜阳。此刻。已经将读者一起融入了词篇之中,可谓词之点睛之笔。词的下阕,承接自然,由景及情,用哲慧的思维,真挚的情怀,质朴的文字,表现对人生的感想。摘云卷,裁霞片,舞霓裳。过片三句,格律要求二句对比或者三句排比。诗人自是诗意丰富,用了三句鼎足排比之法,摘云卷,裁霞片,舞霓裳。将自己与景色相融,让人联想到宋人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词句,顿生不逊古人、别有新意之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这里,作者将家乡和自然融为一体,将物我化为一体。写出了“人间此刻许我,惊艳又何妨”的妙句。接着,作者进一步用对仗的艺术手法,将这种融合发挥到极致:“相遇相携相悦,和月和风和昶。”试想,这样的相遇相和,正是天人一体,情景律动的诗词最高境界。这种感动,诗人油然不能已,感慨率成诗,水到渠成,“兴起著诗章”。写到这里,再看词的结尾,将自己的感想与生活秉操、人生价值作了简明概括,“往事随风去,莫待念成荒”。《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人正是秉承了这种精神,苟日新,日日新,注重当前,着眼未来。不纠结过去的得失,超凡脱俗,追求真善美,积极开拓前进。往事随风去,莫待念成荒。念之有得,莫使荒芜,美景佳词,足可流芳也

浅夏怡然

作者:王春香(飞扬万里)河北

遍野葱茏夏日长,山林覆郁泛青光。

飘飘细雨添枝绿,缓缓薰风染麦黄。

布谷催耕农事紧,仓庚啭呖井田忙。

三分翠色铺庭院,一缕清凉沁草堂。

诗评:赵梅红

    这首诗以描写夏日风光入笔,从遍野葱茏,到放眼山林,眼中皆是青翠。首联破题,颈联、颔联加以渲染,层层递进,情景结合严谨,可见情怀。

    本诗最大特色就是以色彩为聚焦点,字里行间寻找生活感悟,运用写实手法,细腻流畅,如同一幅青色设色的图画,从点到面铺展开来,清新自然。细雨飘飘,绿意渐浓,风熏麦黄,这样一派田园景色,怎不教人感怀?诗句一旦融入个人情感,就有了生活,有了“神”。“布谷催耕农事紧,仓庚啭呖井田忙。”布谷声声,农事渐紧,黄鹂婉转,于田间井陌啼鸣不住。   

    结句依旧写景物,用“一缕清凉沁草堂”来抒发情感,颇有灵妙之气,是本诗最大亮点,也是结句精彩之处。如果写景太多,失去艺术的熏陶,语言再美,也会令人心生遗憾,无法寻求其中韵味。诗若无情,就算不得好诗句,只有内在的心灵与精神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灵魂才会饱满,说到底,诗句就是感情的升华。

1


诗友互评



初夏首次听蝉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初闻声怯怯,不敢动高吟。

此处无封控,勿须持戒心。

诗评一:王鸿贤(蓝天飞鸿)  中牟

    张伦会长的这首小诗,是一首五绝,平起不入韵的格式。张会长善长小中见大,心怀大众。何以见得呢?我不揣冒昧,试析几言,不当之处,还请张会长海涵。第一句初闻声怯怯,一个初字,双关也,既指初夏也指初次听到蝉鸣。第一句的声怯怯,描写的很细致。诗为心语,不是蝉鸣真的怯怯,而是作者在疫情影响下,心理感知出来的。常言道,泪眼观花花流泪,打马观花花色繁。心情不同,感知也不同。第二句,承上启下,不敢动高吟。很生动地诠释在疫情之中的蝉儿,好像有所拘束似的。接着一转,第三句,此处无封控,仿佛告诉鸣蝉,这里没有管控,疫情低风险区,蝉儿啊,请你大胆的吟唱吧。第四句特别自然的结尾结得爽快,勿须持戒心。也就是说,在这个初夏,我们很大部分地区防疫措施得当,绿码遍地。初夏的蝉儿,你就高声大胆地唱歌吧!这首小诗,诗中没有疫情二字,读者却能感知句句和疫情关联。诗人心怀大众,关注民生。此诗可见本心!这就是一位好诗人的可贵之处,这也是我向张会长学习之处。我的水平有限,不能更好地解析此诗。只是写出我的感知而已。

诗评二:刘彩玲(栁秀)  河南

    史上托咏蝉以寄情的佳作浩若烟海,而唐代的咏蝉三绝更是令人称道,耳熟能详。而今张伦老师的“初夏首次听蝉”则是另辟蹊径。她观察细腻,抓住了初夏蝉儿娇小稚嫩的声音特征,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蝉儿思想情感的色彩,加以刻画和描写。“初闻声怯怯,不敢动高吟”虚实结合,形象比真。睿智的诗人透过蝉声与天籁沟通,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作为学会领导人,站位高,与时俱进,心系家国。油然地感发联想到了目前国内疫情尚未清零,而六月一个缤纷多彩的季节,美好时光总是匆匆而过的,不如悄悄的告诉蝉儿,纵然疫情散发,但此时此地是安全的。小知了呀你勿须戒备,尽可能的放声高歌吧!小诗清新脱俗,明白如话,意境高远。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

诗评三:彭凤霞

    全诗基于疫情时代人们渴望自由向往大自然的本能情绪,将细腻情感寄托在微弱的蝉声里,毫不过分,毫不虚伪。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活的同时,仿佛动物也懂事了。此节点可作为将来回忆中一段真切的记录,这便是诗词的意义。

    五绝,是最难写的诗种,和七绝一样寸土寸金,超强的浓缩性让很多诗人望而却步。作者选用五绝描述初夏首次听蝉,虽然场景不大但意境有潜力,要压缩在20个字里是有风险的。

    作者开门见山就写了换季后第一次听到蝉鸣,其声怯怯;第二句递进了因怯懦带来的压抑情绪“不敢”放高声。手法看似天衣无缝,却多少有点浪费资源,这里可以腾出空间将季节或场景作个精致描述,以便与转接处更密切吻合。三四句有点小俏皮,这是压抑后的情绪释放。劝蝉别怕,也劝自己振作。2019年以前的环境不就是“勿须持戒心”的吗?这种期待很渺茫却很迫切,此乃高境界的真情流露。

诗评四:杨金强

    此绝句聊聊数语,却深得其妙处。将疫情封控之下大家的戒备心、紧张感跃然纸上。疫情之下网友戏言“我坚持吃饭的动力之一就是为了保住绿码”“以后聊天之前先看看对方的码,绿了再聊”……说明了在封控之下大家的心理自然增加了警惕,也增加了负压。诗中蝉被拟人化了,带有这种强烈的警惕。“此处无封控”,一下子释放了心理压力,带来一丝戏谑的笑,也带来一种释放的欢乐。祝愿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安享幸福快乐!

夏浅韵深

作者:董万英(清心)  安徽

黎明啼鸟闹,惊醒梦中人。

帘卷霞光透,楼高云气新。

感时知世味,行事守纯真。

磊落心如镜,诗囊尽是春。

诗评:陈玲静

    “黎明啼鸟闹,惊醒梦中人。”作者首联起得平些。从表面上就是介绍了时间。再仔细咀嚼,你会感觉早已为后文暗中埋下了伏笔“惊醒梦中人”五个字意味深长。接着我们来看第二联:“帘卷霞光透,楼高云气新。”律诗第一联起笔。第二联为承联,“帘卷霞光透”表明时间在推移,这个推移出现的结果是“楼高云气新。”虚实结合得非常巧妙。第二联仔细回味,其实与第一联比,意境已经作了深度递进,而且为第三联作了铺迭,“感时知世味,行事守纯真。”第三联作者忽然笔峰回转,偏峰突起,一下子把整首五律的主题思想来了一个质的飞跃。并为结尾意境升华的再次弹跳做好了准备,又起承上启下作用,“磊落心如镜,诗囊尽是春。”当你读完结尾尾联的时候,有没有露出会心的一笑?至少我是有的。为什么?大家来看作者的网名是什么?“清心”。现在我再一次问大家,读完最后一联,有没有和我一样,会心一笑呢?答案是肯定的。整首五律从编排上看得出来,作者不但诗词功底雄厚,而且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遣字造句和巧妙构思,合理布局的高手。整首五律从普普通通的时间流程描写,景物描写,转折拔高到人生处世哲理,诗当言志,作者做到了,整首诗正能量满满。却没有用教条式的说教方式教育,而是营造出让读者读后如沐春风一般温暖舒适的美妙意境。从而达到从善如流,四季如春的境界。赏析接近尾声,让我们一起再来默念一遍“磊落心如镜,诗囊尽是春”。你如晴天,春风自来!

夏浅韵深

作者:玉香(润物无声)  广东

浓阴树下听蝉鸣,疫去心宽四野清。

分翠芭蕉鹂翅展,擎红荷盖鹭音横。

时晴时雨鲜瓜出,渐绿渐黄香稻萦。

季节弦歌飘满路,夏初情调韵天成。

诗评:杨金强

    此诗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让人的情绪和想象自然进入到初夏万物生长的充满活力的画面中。颔联写景,“分翠芭蕉”“擎红荷盖”以动写静,增加了这种勃勃的生机,颈联“时晴时雨”“渐绿渐黄”使画面动感进一步增强。一个充满希望的、让人期待的美好初夏就此跳跃到读者面前。

江西夏天偶记

作者:叶青权(独孤悟禅)江西

日暮荷塘草色青,虫鸣蛙鼓透门庭。

云窗幸有风摇竹,送我清凉读佛经。

诗评:杨巧玲

    诗中写了夏天傍晚的景色。起承二句,“日暮”、“荷塘”、“门庭”交代了时间、地点。第三句接着写景,“幸有”二字,着墨不多,为结句做了铺垫,写出“送我清凉读佛经”,很自然的道出了作者恬淡和脱俗的心态。诗中对夏天傍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唯美,“荷塘、草色、门庭、”为静,“虫鸣、蛙鼓、摇竹”为动,虽然语言并无超群之处,但画意甚浓。整首诗静中有动,意在景中,景在画中。此诗不足之处乃是造景太多,但瑕不掩瑜,仍然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夏天清新的感觉,尤其结句为点睛之笔。

初夏

作者:杨彩芹(如墨山水)  唐山

绵绵细雨鎏檐落,缕缕清风缱绻痴。

烟树飞云莺唱曲,雾波叠影橹摇池。

挥毫墨就诗田妙,放眼屏开景物奇。

麦浪翻新青杏小,丰收似现日迟迟。

诗评:徐娅玲

    读这首律如沐夏风徐来,山光水色跃入眼中。首联写绵雨清风。两个连绵词,绵绵,缕缕,很有轻柔之感。仿佛见一人在细雨轻风中远眺。第二联转见树、云、鸟,水及湖中舟。在这些名词前加上修饰语:烟、飞、唱、叠、摇,立刻让景物充满了动感和美感。如此美景,怎不让人心旷神怡、吟诗舞墨。于是第三联就自然抒怀。尾联第七句紧承上句景物奇,写初夏之景麦熟杏青,那种喜迎夏收的心情,自然由尾句收结。全诗清新脱俗,自然流畅。对仗句工整雅丽。让人在诗中感受着初夏的美好和韵味。值得回味欣赏。

赞成功·初夏

作者:巫绍中(双人舞)湖南

燕啼晓日,柳送黄昏。芳洲桃李已缤纷。蛩虫才起,荷雨还新。蓬船又过,碧草轻尘。梦里花月,眉上星云,不知谁是句中人。石榴深院,野渡前村,那年故事,水迹风痕。

评析:杨彩芹  河北

    这是一首咏景托情词。开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和淡淡的富有诗情的白描,给读者构建一幅初夏画屏图。上片:晓日出升,飞燕啼鸣;落日黄昏,杨柳依依;芳洲盎然,桃李缤纷。时起蛩虫,雨荷清新;乌蓬船摇过,碧草轻尘。给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诗意美。下片:在如此清新妙境中,作者并没有沉溺,隐约有一丝伤感,浮想在梦里的春花秋月;眉上曾经的昨日星云。惆怅蔓延,不知谁是句中人?伤怀无限,犹记在那石榴火红的深院,在那野外渡口的村庄,那些曾经的故事,只有在水中寻觅,在风中回味。全词铺垫有序,过渡自然。也许作者营建的深度和内涵我们评析不透,但作者空灵清旷、细腻流畅的诗韵,延伸到我们心灵深处,富景于情,令人回味,余韵绵长。

初夏观塘

作者:李永清(太白吟月)  河南

春泥梦醒雨先知,欲染闲塘作画池。

捞起蛙鸣调月色,蒹葭弄笔正题诗。

诗评一:王飞鸿  河南

    与李永清老师认识的时间有些年头了,可琢磨他的诗意诗韵却只是这两年的事情,感觉他的诗清新俊雅,又大气磅礴,彰显沉淀,富有哲理,画面感非常强。读他的诗,总能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常常惊叹他的遣词造句独辟蹊径,运用非常,用意想不到的角度和点睛之笔,构列出或雄奇、或厚重、或清丽的意象。具体到这一首诗,李老师短短的28个字,便勾描出初夏水塘的神韵,其中动词的运用堪称老到,无一不紧扣题眼,那就是,初夏的水塘生机盎然。春泥梦醒雨先知,一个“醒”,一个“知”,呼应自然,由春及夏,时节往往并没有那么分明,但是用“醒”一字,即点明了春天过去了,万物之母复苏了,一切的生机便可由此孕育。而雨是最先知道的,是信使,也点明雨润春泥才能催生万物。欲染闲塘作画池,孤寂了一冬的水塘是“闲”的,雨想要唤醒它,描绘它,想要把它作为画池,为初夏景象涂抹色彩,一个“染”字道出了雨的急切,拟人化的手法更显生动,也符合雨烟氤氲的情态。捞起蛙鸣调月色,水塘的变化是悄无声息却又显而易见的,不知不觉便已经完成了季节的变换,可写的事物有很多,荷叶,蜻蜓,水草,小鱼,菖蒲,蒹葭,甚至是水中的舟行,岸边的柳拂,等等,为什么偏偏选取了蛙鸣的意象,因为这最具有代表性,一池蛙鸣,低吟高唱,是初夏的最明显的标识,蛙声四起便意味着夏天到了。一个“捞”字也是拟人化运用,蛙鸣的和弦是从水中泛起的,带着初夏的湿润气息,仿佛湿漉漉的一款颜料,和着月色一起晕染,更显朦胧情愫。蒹葭弄笔正题诗,之所以选取月色,也正是为蒹葭弄笔营造题诗的氛围,蒹葭形似笔管,题诗也就自然而然,换成别的植物便显得违和了。弄笔题诗,恰也说明了葳蕤生长的景象,寄寓了欣欣向荣的祈盼。纵观诗中动词的运用,“醒、知、染、捞、调、弄、题”,都是拟人化,赋予了人的鲜活情感,使单纯的塘景有了生动的画面感,无限生机,跃然纸上。通过品读李永清老师的《初夏观塘》,也让我们更深体会到,一首诗,无论律绝,情为重,意为先,有了情感和意蕴,才是值得咀嚼的好诗。

诗评二:朱海兴  河南

    李老师的《初夏观塘》是从“春泥”开始。不由让人想起南宋诗人陆游,咏梅诗里的佳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残瓣坠地,经雨成泥,诗人把落红虚拟了灵魂。第一句就引起的读者的兴趣。承句的“染”用得好!花虽然凋谢,但梦还在。渴望在夏日的池塘里,重塑一幅绚丽的画卷。转句的“捞”字巧妙,仿佛一只巨手,在夏夜朦胧中,捞起一片蛙声。并让声音融合皎洁的月光!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超凡的思维能力。合句对池塘的蒹葭进行了描述。在皎洁的月色中,芦芽出水,尖尖如笔。启发了诗人用诗来描述这优美的景色!整首诗的构思巧妙,诗人用拟人手法,把月光下的荷塘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吟后,浮想联翩。

诗评三:姜继强
    这首七绝,诗人选材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写出了初夏观塘的诗情画意,及其趣味性。构思精巧,别具一格。语言含蓄蕴藉,生动形象,感人至深。读起来耐人寻味,风流可爱。首句写了“春泥”、“梦醒”、“雨先知”三个物象,意境构建传神,雨润春泥,滋生万物,由春到夏,自然铺垫,梦醒开窍,好雨知时节,送春迎夏,描写细致入微。承句点题,雨染闲塘,闲塘喻画池,双影留画,旷野收风,任性多情。转句观塘必爱塘,爱塘何物?不是“蛙鸣”、“月色”么!好似“荷塘月色”,又似“明月别枝惊鹤,听取蛙声一片。”用“捞”和“调”把“蛙声”与“月色”连接起来,如身临其境,见境生情,起到了观塘的效果,突出了观塘特色。结句进而写景抒情,用初夏特定植物“蒹葭”比拟人“弄笔”,写字为文,作画题诗。此时此刻,诗人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绝句。全诗意蕴深远,言简意丰,层次深入,脉络分明,浑然天成。描写惟妙惟肖,多处拟人手法,比喻情真意切,动静结合,联想丰富。诗心灵气,不失为一首佳作。


中国红馆


《华东卷》编委会

主编:林建华

执行主编:封学美 潘承勇 李传芬 谢洪英

副主编:王来宾 王勤 虞通达  叶芹芹 吉洪花 徐泮珍 和志红 梁周泉

终审:潘承勇

《红沙果诗韵》编委会

主编:张相奎

副主编:曹富民 浦生红

制作:胡云琦

《长江诗词》编委会

主编:陈琳

副主编:卓荣谦

审核:周祥凤 于若兰 邹德安

终审:韩晓光 刘占才

推广:陈世军

《东方诗词》编委会

主编:高存广

执行主编:刘忠芳  杨巧玲

副主编:杨彩芹 朱向青 赵梅红 王广义 陈宗照

监理:卢忠霞 葛庆军


研学中心轮值主编
田成明 张晓飞 王伟 郭军民 张学祥 董本鹏 胡宁

外宣部长
陈业秀 虞通达 王勤 李洪伟 张相奎  陈琳 高存广

总编

胡   宁

执行总编

彭凤霞 陈小青 吴艳芳 余新 任云霞 林建华 田成明

副总编

姚成华 朱宪华 冯锦娜 严行慈 吴国荣 林巧儿 封学美 潘承勇 吴戌 卓荣谦 王荣炳 张晓飞

总编室主任

庞艳荣 马艳红 李草儿 李传芬 谢洪英 王媛 吉洪花

副主任

高淑珍 赵学艺 张小红 张军霞 袁海英 高存广 杨玉巧  庄兰香 吕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雅人韵士】李计明|把酒推杯豪饮醉,开怀聊以少年身。
【会员专列】邵海林|半晌斜阳,一池碧绿。皆是好文章。
【犁城文学】闻雷蝉噪流声响,觉雨蛙鸣作鼓喧
两鬓染霜感概深,最美童心何处寻?两首古诗赏田园美景听蛙鸣蝉吟
闲看儿童捉柳花——咏初夏古诗词赏析(下)
香港诗词论坛律绝版第二期作业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