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苏东坡奇才对奇对

苏东坡奇才对奇对


  
 据《史》、《湘素杂记》、《墨庄漫录》、《西湖佳话》、《坚瓠集》、《冷斋夜话》及民间传说。
   
北宋时,我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巨星,他就是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6—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年间中进士,是宋朝一代文坛领袖,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苏轼幼年时即天资聪颖,加之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属对,因而极受人们称赞。一天,苏轼就读的学堂寿昌院里,既懂史书又通诗词,学识广博的塾师刘微之在课堂上吟诵了他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鹭鸶》诗,然后让苏轼等学生评论、提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不出什么意见,惟独苏轼敢于对老师自鸣得意之佳句提出修改意见,使老师又惊又喜又愧,感慨地对他说:你真是神童,我已经当不了你的老师了!”11 岁那年,苏轼写出了有名的《黠鼠赋》。
   
由于他幼时聪慧异常,才智过人,又得到以文章著称于世的父亲苏洵的指教,熟读了不少书籍,学识很是渊博。在四周一片称赞声中,年幼的苏轼不免有些春风得意,飘飘然起来,浮骄之情时有显露。
    有一年过春节时,苏轼的父亲苏洵让他给家里大门上写副对联。苏轼非常高兴。但写什么好呢?想了想,他便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看了这副对联,苏轼的父母都很担心。因为联中二字,活画了苏轼当时的骄傲情态,以为自己读了不少书,又天资聪明,已天下无双了。怎样才能引导儿子克服字,尽快成长、进步呢?一连几天,也没想出个好办法。
   
数天后,有一老者,白发银须,清癯精神,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气,来到苏轼家门前,口称专程来向苏轼请教。苏轼一听是一老翁来向自己请教,感到非常自豪,将老者让进自己的书房。老者并不推辞,从怀中取出一副对联,请苏轼帮他认认字。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联在手,定睛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这副对联,苏轼连一个字也认不出。年少气盛的苏轼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只笑不语,翩然而去

   
据说这位老者让苏轼认字的对联共14 字。曰: ;。此联由于难认,故有天书之称。现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的石刻上可以看到此联。此联大意为:玉炉炼烧延年药;真道兴修益寿丹。可见此联乃道家所撰。
   
此事深深地刺痛了苏轼。他深为自己的骄傲自满和口大气粗而羞愧。当即取来文房四宝,在大门上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境界立时为之一新。苏轼的父母亲看了儿子改过的对联,才放下了心。
   
从此以后,苏轼学习更加刻苦,一拿起书来,简直是入了迷,手抄心记,进步很快。
少年显奇才,长大成名家。苏轼后来果然成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天下奇才,在文学艺术几乎所有领域里,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他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太学体,与欧阳修一起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其诗清新雄放,善于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后世言诗,必称苏黄;其词豪气四溢,开创豪放词派,后世论词,言必称苏辛词;书法方面,他长于行、楷,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善绘竹,喜作枯木怪石。他还善烹饪,有东坡肉、东坡酒等美食传世。他对对联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曾先后与刘、佛印、黄庭坚、秦少游、苏辙、苏洵、苏小妹、王安石、张三影等许多名人斗对,被赞为对联天才。他巧对克辽使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苏轼8 岁即入乡校读书,老师是天庆道观张易简。张易简在他的近百个学生中,独独赏识苏轼一人。
   
宋仁宗嘉元年,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弟弟苏辙到当时的京城开封(汴梁)赴考。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交卷。他那平易流畅的文笔,光彩夺目的才华,深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所激赏。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30 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经过宋仁宗的御试,苏轼考中进士,苏辙同进士及第。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这样一来,苏轼兄弟的名字,遍播中原。当时到京城办事的王安石,听到人们的议论,心中一动。待和欧阳修交谈后,也非常喜欢苏轼,深爱其才。
   
一天,王安石便道到苏轼家拜访,和苏轼谈古论今,非常投机。他已隐隐感到苏轼恃才傲物,认为很不利于苏轼的成长和进步,便有意要开导开导。临走时,他以当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又闰8 月为题,出句让苏轼对。出句是:
   
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知道王安石是文坛巨匠,不敢轻视。经过仔细推敲,他发现上联巧妙地运用了”“”“”“”“5 个数量词,实在不好对。他虽然才华过人,也费了不少脑筋,还是对不出来。一联未曾对出,王安石又出半联命对: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闾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人称山塘,约有七里路程,中间有地名半塘。苏轼前不久去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句诘难,他无言以对,又被难住了。
容不得苏轼进一步思考,王安石再出半联道: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铁瓮城乃镇江古名,面临长江,有金山、玉山、银山3座名山,山上有佛殿僧房,苏轼也曾到此地游览过。但仍无法属对。
   
王安石连出3比出句,苏轼均默然无对,心甚歉疚,深深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初学三年剑,泰山不可当;再学三年后,不敢试锋芒。这不禁使他联想到12岁那年写对联后碰到的那个老翁请他辨认对联字句的事,深深懊悔自己的骄傲自大。从此越发虚心好学了。
   
直到好几年后,经过长时间的勤思苦想,仔细推敲,苏轼在金陵重会王安石时,才对出3 比出句的对句。第一比出句,他对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④⑤据民间另一传说,苏轼至死也未对出这三比出句的对句。其中句中的溶洞原作蛮洞,盖因当时将边疆少数民族的居洞称作蛮洞故也。近代有人易之为溶洞。民间又有传说称,此对句乃明代神童才子于谦对钱塘太守出句。
   
第二比出句,他足对为:
   
九溪溶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第三比出句,他对作:
   
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诗钟,是古代文人文娱活动的一种方式。即在短暂的时间内,限定的条件下,创作七言对联。它自何时开始,至今尚无人研究。但到今天,它却成了对联中一种濒于失传的优秀种类与样式,因而显得极为珍贵。这一活动的时间限定,是在出题之后,参与比赛的人构思联句时,把点燃了的一寸长的香头,系在一根棉线上,在线的另一端坠一枚铜钱,铜钱下放一个盘子。香头烧完时,必然将棉线烧断,铜钱就会落入盘中,一响,声如钟鸣。这就表示限定的时间已到。在此之后作出的对联,再好也不能算数,故名诗钟。因为古时候尚没有今天我们用的定时闹钟,所以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因为诗钟是要求对一副对联,所以往往不是限于写一个主题,可以上下句各写各的主题,双管齐下,因而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加之汉语语法多变,联句又讲究对仗,故诗钟虽仅两句共14字,却能创作出不同色彩、不同风格的对联来。或飘逸、或豪放、或叙史实、或发议论,千姿百态,皆尽其妙。
   
一天,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及胞妹苏小妹4 人围坐一起,由父亲出句,对起诗钟来。苏洵所出题目,是限以”“”2字为题,要求用雁足格联对。雁足格是嵌字格对联中的一种。即在两联句末嵌入限定的两个字。因为在嵌字对联中,因所嵌文字的位置不同而有很多名目。从嵌第一字到嵌第七字,依次起名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有时因所嵌文字的字数不等及位置不同,故又有魁斗蝉联辘轳卷帘鼎峙鸿爪碎流碎联五杂俎等格;有时则因不用嵌字但却限定主题,故又有合咏分咏等格,门道甚多。
   
父亲老苏出题后,首成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兄妹3 人一齐上前,为父亲敬酒。一杯美酒下肚,铜钱才落入盘中。
稍顷,大苏苏轼也吟成一联:
   
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辙上前,为哥哥斟了一杯酒。苏轼举杯在手,一饮而尽。许久,铜钱才落入盘中。
苏小妹性子最急,她见苏辙想先出句,怕自己落在人后,赶忙上前点燃香头,赶在铜钱落盘之前,吟成一联: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吟毕,不待人让,也满饮了一杯。苏辙早已想好了联句,只是不愿与苏小妹相争。轮到他时,他故意慢吞吞拖延时间,看看铜钱即将坠盘,方才吟出自己早已想出的好句:
   
隔院风疾紫燕冷;卷帘人瘦黄花香。
   
苏小妹以为苏辙真的文思迟缓,硬要罚苏辙吃酒。可苏洵与苏轼早已看出苏辙是故意装出来引逗苏小妹的,禁不住大笑起来。
   
北宋嘉年间,宋辽两家还未公开敌对时,两国文化界常有交流。但辽国此时已萌觊觎大宋之心,每次派使者到北宋京城汴京,都要设法嘲弄宋朝,企图逐步打消中原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一年,辽邦使者又来汴京。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宋朝代表,带了两个副手去会见辽使。辽邦使者早就风闻苏轼大名,心中暗忖,苏轼乃中原一大名士,但却年轻。若能设法难倒苏轼,让他当众出丑,岂不可大灭宋人之志气,大长我辽邦之威风? 于是,他们不怀好意地书一比下联,口称向苏轼讨教。下联是:
   
三光日月星。
   
苏轼一听,已知其用心何在。仔细一琢磨,深感此联句虽只5字,但却不大好对。因为它以数字开头,用了加法析数,属于对联修辞格中的用数换算格。若用别的数字对上联,必会出现字数或多或少的现象,岂不被外邦人耻笑?难,非常之难。可苏轼早已成竹在胸,只见他微微一笑,悄悄对一个副手说:我能对,若你俩不能对,有损我大宋威名。你可对:
   
四诗风雅颂。
   
副手按苏轼所授以对,在场人无不惊愕。原来《诗经》中的又可分为大雅”“小雅,故通常称为四诗。用的也是用数换算格属对。辽邦使者大失所望,又不能不连声称颂时,苏轼不慌不忙,又对上句:
   
四德元亨利。
   
失望了的辽使闻句,仿佛见了救命的稻草,以为年轻的苏轼缺乏经验,一时疏忽,把《易》辞中四德丢掉了,便得意地责问苏轼。苏轼冷笑道:我们是国礼往来,言谈岂能不避双方皇讳?我朝当今皇上名',焉能不避?何无知如此耶?”
   
辽使万万没有料到苏轼的文思及口才如此敏捷而犀利,更没有想到苏轼以守为攻,抓住他们的把柄,奚落他们不懂国礼,无知之至。可又无力还口,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还不得不连声赞颂。
   
值此,正巧门外雷雨大作,苏轼看着辽使脸红窘迫的样子,借题发挥,又对半联:
   
一阵风雷雨。
   
辽使更是惊叹。但颂辞尚未出口,苏轼再对半联道:
   
两朝兄弟邦。

   
据岳珂《史》。另,古吴墨浪子所辑《西湖佳话·六桥才迹》与此说法有异。称苏轼在杭州作了3 年知府,政绩卓著,奉旨回京供职期间,辽邦遣使者面见大宋皇上,所呈文书上有出句,要宋朝答对。满朝文武百官苦思半天,俱各默不作声。皇上不知所措,心急如焚。苏轼见状,俯伏金阶奉献对句,为国扬威。又,明代吴闻之认为“'风雅颂是假借。另从天文类分析,以'一阵风雷雨为对,见者谓为神助。又张幼于以'六脉寸关尺为对,亦善。中医以腕后一寸为寸脉,肘前一尺为尺脉,居中突关骨之下为关脉,凭脉象决断病情。左、右手各三脉,合称六脉。之倍数,十分巧妙。
   
辽使听罢,简直把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敬畏异常,再也不敢狂言了。
苏轼接任杭州通判后,赶忙起程走马上任,在路晓行夜宿,不久就到了浙江莫干山。但见山清水秀,别是一番景致,便决定休息一下,上莫干山游玩一番。
   
苏轼本来穿的是官服,腰佩玉带。但为了不惹人注意,便在官服之上套了件布衣。当他健步登上莫干山,远远看见山上有一座寺庙,便信步朝寺庙走去。寺里的住持和尚,名叫了空,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法号佛印。佛印见苏轼衣着简朴,以为是一般游客,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又见苏轼进寺东瞧西看,便用手指着寺内一个座位,冷冷地说:!”
   
苏轼坐在佛印指给自己的座位上。佛印见苏轼并未言语就落了座,便按照惯例,向小和尚挥挥手道:!”
   
不一会,小和尚托着茶盘到苏轼跟前递茶。苏轼仍不言语,接杯在手,品了两口,才与佛印答话。他先问了这座寺庙的历史,接着评点了寺中保存的几通石碑和碑铭。佛印渐渐觉得这个游客见多识广,心想可能来历不寻常,便延请苏轼进厢房叙话。
   
到了厢房,佛印对苏轼谦让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接着,问苏轼高姓大名
   
当佛印得知来客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赫赫名士苏轼时,惊得啊了一声,忙请苏轼到客厅里去长叙。
   
一进客厅,佛印抢上一步,用衣袖拂去桌椅上的微尘,立正打躬,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又直起脖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二人一经深谈,都为对方过人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所倾倒。苏轼深识佛印有经世之才,便劝佛印入仕为官,佛印一眼看见苏轼穿的便服内有一物,状似玉带,便有了主意,说:我有一比上联,你若对得下联,入仕为官之事,尚可再议。若对不出,请赠随身所佩玉带,以镇山门。苏轼这才暗暗佩服佛印的眼力,慨然应允。佛印遂出句道: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
    苏轼吟哦良久,不能脱口成对,只好赠以玉带。佛印唤小和尚近前,将苏轼所赠玉带悬于山门。尔后,佛印又取出自己的一袭袈裟,赠给苏轼。从此,这个带裟互赠的经历,使佛印和尚这位身入空门的佛门弟子和高僧与文坛领袖苏轼,结下了毕生友谊,传为青史佳话。由于时间过久,苏轼怕误了路程,便起身告辞。佛印知道挽留不住,连称机会难得,恭请苏轼为寺庙题副对联,以便方木镌刻,挂于门边。苏轼并不推辞,命捧来文房四宝,微笑着提笔濡墨,一挥而就。原来写的是: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众说纷纭。有说苏东坡,有说纪晓岚,有说郑板桥。文史掌故学家徐珂则指为阮元事。联作: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关于苏东坡的这则对联故事,民间又称不是苏东坡与佛印事,而是苏嘲一势利僧时所书。
   
佛印看罢,心中有愧,连连向苏轼赔礼、道歉,苏轼却宽厚地大笑不止。
   
此后,佛印与苏轼频频往来,谈诗论文。苏轼又曾多次劝佛印入仕为官。但这个看透凡尘的佛印,无心做官,只想在佛门之内找点精神寄托。苏轼见佛印矢志难移,便放弃了自己的念头,对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适值大雪,苏轼独自一人在书房里一边填词,一面吃鱼喝酒。为了推敲一个词句,他停下筷子,眺望着窗外雪景,忽然发现佛印不声不响地踏雪朝自己的书房这个方向走来。残渣余肴,杯盘狼藉,怎好用它来招待朋友?”想到此,苏轼赶忙把鱼、菜盘子和酒放到一个书架顶上,又连忙藏起酒具,装出一副一心一意推敲词句的样子。
   
谁知这佛印和尚脚快,眼快,鼻子尖,进门一见苏轼的神色,又嗅了嗅书房内的气味,看看房内的摆设,已猜出了苏轼的秘密,但又不直接说出来,便向苏轼请教字的写法。苏轼当时并未认真想,便随口道:草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苏字的繁写:)”
   
佛印却笑着说:把草头和鱼字换个位置行不行?”苏轼还是没有觉察出佛印的话里有话,只是又摇头又摆手。
   
佛印知道苏轼已上了自己的小圈套,微笑着指指苏轼书架顶上的盘子,说:那就把鱼从上边挪下来吧!”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印的心思。二人抚掌大笑,便用那些残鱼剩菜,在书房里开怀畅饮起来。
   
第二天,苏轼到佛印的住处去回访佛印。刚进门坐定,一股鱼肉的香味和淡淡的酒香便冲鼻而来。苏轼四下里望了望,没有发现什么痕迹,房内除了一只大罄外,别无可以藏鱼藏酒之处,心中便有了主意。
   
佛印看见苏轼进屋后东张西望,像猫找耗子似的神情,明知他已发现了秘密,却故意装作没看见,不露神色地等待着。
   
苏轼见佛印没有什么反应,便说:今天请你对对联。”“请先出句!”佛印不知这是苏轼的一计。苏轼笑着说:出句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这是一副人们常用的对联,人人皆知,便不加思索地顺口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见佛印果然中,大笑道:哈哈!既然罄()里有鱼(),为何还不拿出来让我尝尝?”
   
佛印这才发觉上了当,笑道:真是一报还一报,敢情你还没忘昨天那码事呀!”说完,笑盈盈地从罄里端出鱼和酒,关了房门,与苏轼举杯同饮。
   
饮酒毕,苏轼与佛印出外踏雪赏梅,二人又即景对出一副妙联。佛印先出上联道: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苏轼目视一丛翠竹,应声对道: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相传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次独自去游天目山,走得又累又渴,便在山中一个寺庙中小歇,势利的老和尚见他衣着简朴,便很冷淡,后来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顿时毕恭毕敬,格外殷勤,并拿出纸笔恳请苏轼题字留念。苏东坡当即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务将意马牢拴。

   
民间另有传说称,此联乃一文士讽某寺住持僧之作。
    和尚看了,并未解出其中含义,只是连声称赞道:出家人理应如此!”他为了自我炫耀,把这副对联悬于庙堂之中,一些有学问的文人们看后,个个捧腹大笑,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用增损修辞格写成的对联,上下联各隐一字,谜底是秃驴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常喜作慢词,他的词作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3 句名作,文名大振。因这3 句均奇在一个字上,故当时人雅称他为张三影
张三影晚年迁居乡间,仍以赋诗填词自乐。有一次,苏轼去拜访他,临别时,苏轼以张先年近八十,尚在家中蓄养歌妓为题,赠给张先一副对联儆之。联曰: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句引用唐代诗人元稹《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将张先比作拈花惹柳的秀才张珙。联意风趣诙谐,别有妙韵。张先得联,忙为自己辩白:
   
愁似鳏夫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不仅为自己洗刷名声,而且辞韵俱佳,深为苏轼所赞赏。
   
北宋元四年中秋之夜,苏轼为自己就任杭州知府,在西子湖中的小瀛洲上大宴宾朋,许多人即席填词作赋,对苏轼的政绩大加颂扬。苏轼属下法曹毛滂,为人耿直,看不惯这种官场丑态,便提笔写了半联:
   
此生尚不会无病呻吟,游戏文学。
   
大家一看,十分尴尬。苏轼看罢,则反唇相讥,续对下联:
   
来世亦仅能有案可稽,捉提笔刀。
   
联语一出,引得在场众人哄堂大笑。毛滂闻句,拂袖而去。
   
一年后,苏轼又在中秋佳节宴朋赏月。有个名叫楚琼芳的歌女,弹唱了一支《惜分飞》的曲子,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流下泪水。当苏轼得知这支《惜分飞》曲是自己的下属毛滂所写时,才发觉自己小看了这位下属,差点埋没了人才。后来,他不仅大力推荐毛滂的作品,还帮助毛滂和楚琼芳结为夫妻。苏轼与刘交往甚密。刘,字贡父,是北宋时著名史学家。
   
有一天,刘设家宴招待文坛史苑的诗朋书友,苏轼当时也应邀前往。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对酒当歌之时,苏轼的门人前来传话,说府上有急事,请他速归。刘半是挽留、半是开玩笑,幽默地吟出一比绝妙而工整的上联:
    
幸早哩,且从容。
   
这比上联字数虽只有6个,含义却甚为复杂。从字面看,是说时间尚早,劝苏轼从容饮酒,不必着急。但字音却谐了3 种水果、一味中药:”“从容苁蓉。苏轼机敏地应声对下联道:
   
奈这事,须当归。

   
⑨据《谭史》。此联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不合联律。但它们属于口头巧对,而且含义较为复杂,故不可视之为犯规
   
这比下联,从字面看,是说事出无奈,必须回去,字音亦谐3种水果和一味中药:”(一作柰)”,当归即中药当归。在场的文朋诗友们无不赞叹此联奇绝无双。
   
佛印和尚有一次与苏轼一起出游金山寺,同行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当他们游至巫山时,佛印出上联道:
   
无山得似巫山好。
   
出句中音同义不同,又因切合当时情景,难度较大,但这对对联天才苏轼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唾手可得。只听苏轼不假思索,随口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圆?
   
走在一旁的苏辙只静静地聆听,一言不发。经过一番思考,苏辙对哥哥说:兄长所对下联尚不甚工。苏轼很了解自己的胞弟,便鼓励弟弟继续说下去。苏辙对下联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⑩据《湘素杂记》。
   
苏轼与佛印听了,齐声叫好。
   
由于苏轼一时匆忙,以,字面上稍欠工整。而苏辙尽管才华不如哥哥,却善于思考,这半联到底胜过其兄一筹。
   
有人认为苏辙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一日,苏轼回家后见弟弟苏辙低头不语,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忙问其故。苏辙说,今天他在街上听见算卦人说:
   
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
   
是一比很好的下联。可他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句,正在发愁。苏轼一听,放了心。笑着说,事也真巧,我回家时,在街上碰见一个卖艺人,一边舞弄花棒,一边高声嚷嚷:
    
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
   
据民间传说。
   
苏辙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说:这不是天赐巧对吗?”
   
有一次,苏轼在一个港口乘船外出,碰见一个船家因船价与一名顾客争执不休,船家不认识苏轼,见他文质彬彬,举止不凡,就搭讪着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好吗?”一名普通的船家出对句考大文豪,对苏轼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苏轼便欣然同意了。船家随即出上联道: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乍一听,船家的出句平淡无奇,非常通俗,并不难对,可仔细一品,却大有妙处,是不大容易对的。因为港口在当地口音中同讲口谐音,再加上用了两个虚词,难度确实不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想不到普通船家的出句,竟把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轼一时给窘住了。苏轼一时答对不出下句,默默无语,非常难堪。
   
到了目的地,苏轼步上岸来,见前面有一座砖瓦窑,几个顾客正和主家摇头晃脑争议着什么,苏轼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方才向船家答对下联道: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民间另有传说,称唐代诗人李群玉赴京赶考,遇一船家,二人斗对的联句与此联近似。
窑头摇头谐音,两字同为虚字,实对实,虚对虚,一个是讲船钱,一个是争瓦价,两相对仗,工稳自然,实属联中上品。
   
秦观秦少游久慕苏东坡大名,便远道赶到苏家,要拜苏轼为师。苏轼非常喜欢秦观的才华,两人谈诗论文,说古道今,十分投机。
   
一天,二人携手在汴京城外漫步,当他们走近湖边时,秦观提议到湖上的湖心亭饮几杯酒,苏轼欣然同意。
   
从湖心亭下来,苏轼又同秦观登舟游湖,在游船上继续开怀畅饮。苏轼看见湖岸上有一醉了酒的汉子歪歪扭扭地骑着一头毛驴赶路,心中好笑,便和秦观商议,以对对联助兴取乐,秦观表示同意。于是,苏轼先出上联:
    
醉汉骑驴,摇头晃脑算酒账。
   
秦观一听,知道这比出句很不好对,便用心琢磨,可一时又想不出好句来,直到二人游湖下船,向船夫付钱时,秦观因目睹船夫作揖打躬讨船钱的神态,灵机一动,才脱口对出了下联:
   
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
   
苏轼听罢,连称绝妙。
   
有一次,苏东坡与王安石同行,偶抬头见一栋房屋的根基已动,一面墙已向东边倾斜。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半联道:
   
此墙东坡斜矣!
   
意在以此巧嵌苏轼大号又语带双关的联句,戏谑苏东坡。苏东坡闻句,心领神会,略一沉思,也如法炮制半联回敬道:
   
是置安石过也!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构陷入狱,后多亏王安石、王安礼、曹太后等从中说情,其弟苏辙也上书乞纳在身官以赎兄,才被减罪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自此,苏轼才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某年春节,苏轼在年节前夕去拜访好友王文甫,见王文甫正在方治桃符,遂戏题其桃符一联:
    
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据《调谑篇》。
   
一天傍晚,他偕好友佛印和尚泛舟于赤壁长江之中,船小风轻,随波逐流,二人在船上开怀痛饮,谈笑风生。
   
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酒过半酣,佛印向东坡索句。俄顷,苏东坡挥手往大江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只见岸上农夫罢耕而去,游人踏月而归,不解东坡用意何在。正疑惑间,只见河岸上有一只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吃,顿有所悟,欲言又止,只哈哈一笑,将自己手中那柄题写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江水之中。苏东坡起初不解其意,稍一定思,方知佛印用意之所在。此时二人心照不宣,乃相对抚掌大笑。
   
原来,他们两人这一系列动作、手势的含意,是一副精妙绝伦的谐音双关哑联,如将其成文字,意即: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
   
诙谐、幽默、风趣、自然。苏轼此时虽遭贬谪,仍性情开朗如此,足见其襟怀之宽阔,每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无不散发着他那生动活泼的性格。
   
苏东坡被贬黄州,慕名者便鱼贯而来,使黄州成了当时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他还开了一个学馆,教几十名学生读书。对此,专门找苏轼岔子的人心里很不痛快,便奏明神宗皇帝,要求派一名钦差奉诏到黄州去考察苏东坡有无越轨言行。
   
钦差大臣到黄州后,明查暗访,始终未能抓到苏东坡的任何把柄,他觉得不好回京交差,便想在苏东坡的学生身上找点把柄,也好借题发挥,借此压一压苏东坡的名气。于是,他来到苏东坡讲学的地方。
   
当他见到苏东坡时,又装作正人君子模样,故作姿态道:苏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名师自然出高徒嘛!想必你的这些学生也很有学问了!本钦差想当面试试他们的才学!”苏东坡点头同意,当即召集众学生应考。
   
钦差当着苏东坡和众学生的面说:本钦差今天不考别的,只考对对联,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说罢,他手指黄州城东南方向那座高塔,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
   
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
    接着,大睁着贼溜溜的眼睛,逐个察看这些学生的表情。众学生原以为钦差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类,心里根本没把这考试当回事,谁也不曾想到要考对联,一听这比上联中嵌有”“”“”3 个数目字,又切合宝塔特点,一个个心情紧张,生怕对得不好有损老师名声,所以,谁也不愿开口。
   
静默了一会,钦差怕学生们思索过久对出好句,使自己失算,便急匆匆走近一个学生,问他能不能对。这个学生不敢回答,只伸出一只手,摇了摇。待钦差问其他学生时,学生们也只是伸出一只手,摇一摇。钦差好不得意,心想,好,这下总可以说你苏东坡为了沽名钓誉,误人子弟了。想到此,他眼含讥讽地对苏东坡说:苏学士,你的这些学生……”
     
都不错!”苏东坡镇静自若,微微一笑。
     
还不错?”钦差一阵冷笑,不住地摇头,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苏东坡是睁着眼睛不认输,胡搅蛮缠。
     
是不错嘛!你出的对子,他们都对出来了嘛!”苏东坡肯定地说。
     
他们一个个只是摇手,何曾对出?”钦差蛮横地吼了起来。
    
苏东坡朗然一笑,道:你出的上联是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他们全都伸出一只手摇一摇,意思是说:
   
玉掌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有关此联的传说甚多,流传甚广。有说宋时高丽使者出句,问一老人,老人听罢摆手而去,苏东坡代解哑联。作: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只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明代云南某官出句考杨升庵的学生,诸生搔首作难,杨升庵代为解释。联为:孤塔高耸,四面八方一座;众首频搔,五指两短三长。有说纪晓岚对杭州一友人夸口说北方遍地是才子。友人不以为然,说他曾出一对,人人摆手不语。纪晓岚为之释对。联作: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有说阮元向乾隆皇帝夸口说扬州人皆可吟诗斗对,无不出口成章。乾隆不信,出句试所乘船之艄公。艄公摇手不语。阮元为之解释。联为:一塔峨峨,七层八方四面;只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诸生送试官,试官出句,刘任之代频频挥手之学生作答。联作:孤塔耸耸,七层四方八面;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何绍基代诸生答某校理出句。联为:宝塔尖尖,一耸七层八角;玉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李调元代诸生对考官。联作: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双峰隐隐,七层四面八方。据《巧对补录》载,旧有一绝对,久无人能对者,后为徐青藤所属。为: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又,明代朝廷文官商辂在同僚面前夸说自己家乡文风极盛,士民皆善对。一同僚不信,微服私访其乡,遇农夫出对云云。联作:孤塔矗矗,七层四方八角;双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此联民间亦传作:巧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宝塔圆圆,六角四面八方。
    钦差像针刺了的气球,一下子泄了气,但仍不肯罢休,继续质问:既然会对,何不用口说出?”
   
考试嘛,就不许任何一个应考者公开自己的答案,以避免互相因袭。这么多学生应考,如果一个人说出答案,那不等于说明了,还考什么试。他们一个个只用动作作答,用的是哑联对,想来该不是钦差大人不懂哑联,也不懂考试的规矩吧!”苏东坡的回答软中带硬,绵里藏针。至此,这位自作聪明的钦差才哑口无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煞费苦心一场,不但没能抓住苏东坡的任何把柄,反倒被苏东坡当众奚落为不懂哑联,甚至连试都不会考,心情沮丧,只好两手空空,回朝挨骂去了。
   
据传北宋庆历年间,韩康公()得解,过省试、殿试,皆第三名;后为相四迁,均在辅宁中(即在熙宁年间先后出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和宰相等职)。苏东坡在韩康公死时书联挽之云:
   
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辅宁四府中。
   
《石林燕语》载此联为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天文学家苏颂(字子容)所作。
   
苏轼有侍女朝云、暮雨等。朝云死后,苏轼亦手书一联挽之: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其中分别嵌入朝云、暮雨两个侍女的名字,格外恰切,感人肺腑。
   
苏东坡之爱对联,一如他的爱诗、词、书、画、文章,而且每每信手拈来,无不浑然天成,精妙绝伦,以至后人不得不称赞他是斗对天才
   
传说苏东坡某日食炒栗,见炒栗绽缝裂壳得现栗黄,遂以此为题即席出句云:
   
栗绽缝黄见。
   
之后又食藕,见折断了的藕茎仍藕丝飘飘,遂得下句:
   
藕断露丝飞。
   
《古今谭概》说此联系妓女朱云楚对知府赵某出句。可能属实。《坚瓠集》则说此联系苏小妹出句,苏东坡未能答对,后佛印为之足对,又成一说。另,《锡金识小录》载有与此相类似的对联故事。说有宾客食鳖,因鳖有卵,口占出句雌鳖腹中龙眼蛋。王础臣指席间食品为对雄鸡头上荔支冠。
    此联信口分咏席间美食之平凡所见,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法门。原来它以谐音暗寓的修辞手法,以”4 个动词,分置于名词之后,以果实对果实,以飞禽对飞禽,描形述态,动静结合,巧妙非常。若取其谐音,联即为:
   
栗绽凤凰见;藕断鹭鸶飞。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学识渊博,造诣极深,又独具慧眼,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因而深得后代人的赞赏。
   
有一次,苏东坡去江苏宜兴。途中,他看到一个小孩读书很用功,便停下来询问这个小孩学的是什么功课。小孩回答说:正学对课,望大人赐教!”苏轼见这孩子勤奋好学,又有礼貌,十分高兴。又问:既学对课,我出一上联,你敢不敢对?”“为何不敢?对不出时再请大人指教就是了。小孩回答得既坚决又委婉。见孩子应允,苏东坡便出上联道:
   
衡门稚子器。
   
语出《诗·陈风·衡门》。句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即以横木为门。用以指简陋的房屋。稚子,即幼儿。杜甫《江村》有句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两种美玉。《法言·寡见》有句曰:玉雕, 不作器。苏东坡所出此句的意思是:出身贫穷的子弟也可以成为稀世之才。
   
小孩听了,明白是眼前这位和善的大人在激励自己,更加谦恭地说:倘若对得不工,尚请大人当面赐教。说毕,吟对下联道:
   
翰苑仙人锦绣肠。
  
 据《墨庄漫录》。
   
翰苑是翰林院的别称。翰苑仙人指的是才学优异好似神仙谪降人间的那些学者文豪。苏东坡因诗文高绝,不同凡响,被尊为文坛之冠,美名为仙。《王方直诗话》说: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锦绣肠,语出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问之淮南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小孩所对这比下联,既有称颂苏东坡之意,又有抒发壮志之用心。苏东坡听罢,欣喜地抚摸着小孩的头,赞扬说:真也!”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观进士孙觌(1081—1169 )。孙觌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二部尚书。
   
苏东坡不仅善于识才,爱才重才,视才若宝,而且对自己的门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对那些相知尚浅或从不认识的后辈,也同样满腔热情地予以帮助。
钱塘(今浙江杭州)有个书生,名叫王琪( 一作王祈、王淇) ,年轻时十分自负。有一次,他    在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触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
   
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
     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写成此联后,他自己很得意,拿给朋友们看,并悬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3天过去了,没有人挑毛病。又过了3 天,仍然没有动静。因他久闻苏东坡大名,倾慕不已,便带着对联,找到苏东坡,希望得到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的指点。
   
苏东坡接过对联一看,并未嘲讽王琪,也没有摆自己的架子,而是和蔼地笑着问王琪:你写的竹子,叶子何以如此之少?只是十竿一叶。王琪一听,有些紧张,一时无言以对。苏东坡便耐心地开导他说:你掐指头算算,你写的竹子是一万根,但却只有一千片叶子,岂不是十竿共一叶吗?走遍天下,怕也见不到叶子如此之少的竹子吧!”王琪听了,顿觉脸红。苏东坡又耐心地对他说,写诗填词作赋为文,描绘世间千事万物,均须顾及生活和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万不可顾此失彼。不然,就会像你作的对联这样,让人看了不可信,甚至惹人发笑。书生听罢,若有所悟,无限感激地走了。
   
参见《中外文学艺术家创作故事》。
   
这个王琪,就是后来文坛上很有名气的诗人王琪。据说王琪喜欢即兴题诗,有一回,宋代著名词人晏殊路过维扬,憩大明寺,看见壁上题的一首诗是王琪所作,便请他来一起用饭,饭后一起到池边散步。时值晚春,落英遍地。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佳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句子相对。比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罢,应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后来,这副妙联被晏殊写入《浣溪纱》词和一首七律诗中,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苏东坡后来被流放儋耳(今海南省儋县),仍不忘结撰对联。《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和尚,曾在儋耳见过苏东坡赠姜唐佐联:
   
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空龈。
   
据《冷斋夜话》。同此。
   
苏东坡还曾在儋耳望海亭楹柱上题写擘窠大字联:
   
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春林没暮湖。
   
据说广东真武庙和武昌黄鹤楼,均有苏东坡手书楹联。真武庙联是: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武昌黄鹤楼联云: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民间传此联一作: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东坡还说,天下无语不成对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他曾举了唐朝的两个例子以为佐证。其一是刘被斥,士人不平。苏东坡为之对作:
   
刘下第;我辈登科。
   
表示内心不安。而在此之前,西汉时曾有人说过:
   
雍齿且侯;吾属何患。
   
正好是一副联语。
   
苏东坡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见魏征常妩媚。
   
后来德宗又说:人言卢杞是奸邪。二者对起来也很合适。
   
话虽如此说,就连大文豪苏东坡自己,也真还有对不出对句的时候。
   
相传苏东坡任杭州地方官时,有一年清明节,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请他登舟游西湖,吟诗作对,苏东坡欣然应邀前往。正当苏东坡与同僚以及当地文人学士一起泛舟西湖之上,赋诗唱和,兴致勃发之时,急匆匆走来一位歌女,手提一把锡酒壶,给苏东坡等人斟酒。当歌女斟完酒转身欲走时,不慎将锡酒壶掉进西湖之中。当即有人以此为题出了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另据民间传说,半联难倒苏东坡之事传至民间后,为之足对者甚众,但无佳作,成了绝联。传朱熹在福建时,曾路经南平,买过景泰蓝瓶子。有人据此对半联为: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惜其未工。近年又有曹有法、郭鸿分别试对。曹对为: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逢甲子,佳姿家子。郭对作:进山宅,携膳斋,膳斋放山宅,善哉膳斋。似仍不称。
   
当时此句一出,满船叫绝,但却无人应对,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他,最后都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苏东坡身上。然而,斗对天才苏东坡虽左思右想,反复试对,也无法对出妙句,只好佯装醉酒,游玩不欢而散,成了一直认为天下无语不成对的对联天才苏东坡终生未能足对的绝联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人轶事:苏东坡趣事三则
千古绝对!上联:秃驴何在,小沙弥所对下联让苏东坡羞愧难当!
苏轼欺负小和尚:秃驴何在?小和尚随手一指,说出四个字让他羞愧
绝世好对, 上联“饮古泉喝十口白水”, 下联对得太有才
苏轼戏弄佛印出一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更狠
上联孙大圣,金箍棒,能长能短,下联听了让人面红耳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