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书法创作:既不能“着意”也不能“放意”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上海松江人。乾隆时大书法家,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敏。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禅语。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兼能画兰,间写墨梅,疏花细蕊,极其秀雅。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斋帖。卒年五十五。《宝禊轩诗文集、昭代尺牍小传、书画纪略、国(清)朝书识、桐阴论画、(自阝)园消夏百一诗注、海上墨林、画传编韵、清画家诗史、清朝书人辑略》。
中国书法的创作存在着一种状态,就是“无意于佳乃佳”,心浮气躁难以作字,只有“心平气和,心手相应,心手相忘,心手合一”,方能进入书法状态。对于书法创作,张照主张:既不能“着意”也不能“放意”:“着意则滞”,“放意则滑”,而必须“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落笔之际诚所为不居内外及中间也”。 (《跋黄山谷腊梅诗真迹》)张照这一不偏不倚的中庸书法观--同样反映在张照楷书作品中。应该说,张照的这件楷书尽管功底较深,但未能将他主张、追求的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缺少应有的创造性。
康雍乾清三代,史称“康乾盛世”。因康熙帝推崇董其昌,乾隆皇帝仰慕赵孟頫,以至影响科举“以书取仕”的标准。书风的变化趋势为帝王的偏好所左右,不复有前朝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但功利的诱导,使得朝野上下仿董、赵成风,趋之若鹜。张照就是在这场铺天盖地、沸沸扬扬的仿效书风中出现的一位颇负盛名的书法家。
张照因得董书精髓而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赏识;也是因为书法好,虽得牢狱之灾,而幸免杀身之祸。康熙帝在御制诗中说:“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乾隆曾感喟:“照虽不醇,而资学明敏,书法精工,为海内所共雅,瑜瑕不掩,其文采风流不当泯灭也。”(《清史稿》)甚至“赐谥都仍文敏名” 。(王文治《论述绝句》)即使偏爱赵孟顺书法的乾隆帝每大书匾额或小字书画题跋时,也多由张照代书,使他成为御书的代笔人。因为要代笔,张照不能不俯就乾隆书法的一些特点,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就成了乾隆朝馆阁体书法的一种体貌。这对馆阁体书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雍、乾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和清代“馆阁体”书法的代表性书家。张照书法取法甚广,他曾取法钟繇、二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严格说来,张氏学书并非自上而下、沿源讨流,而是自下而上、由流溯源,即先由董书入手,打下了基础之后,再上溯上述诸家。张照平生最服膺董其昌,他在《天瓶斋书论》中对董氏推崇备至,称其为“有明一代推为独座”、“元以后书坛四百年执牛耳有以也”。他学董其昌,是从他舅舅、董其昌的再传弟子王鸿绪那里得真谛的。但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比陈元龙的死学董字。他见到那时学董字的变本加利,越发浮浅薄了,所以有意写得放纵些,装出一副剑拔弩张的状态来,一则免得与人雷同,二则也是他的个性如此。”(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他的行书如李商隐《东还》轴,能在董字的基础上,兼法颜、米,不仅布白疏朗闲逸,结体峭劲险绝,而且笔致醇厚敦朴,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自家风貌,有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清廖班《书画纪略》)的独特魅力。
张照曾批评有些书法:“若夫摹戈绘点,寸分而铢较之,貌若似矣,神则苶尔,索然如施土偶以粉黛,而以珠玉纨绮被之而曰人也,人也其如不能言乎?”(《跋自临米元章真迹》)以此评价他的楷书,似不为过。 张照楷书与其书论大相径庭。虽极力反对“算子之书”,但为投帝王之好,他在实践上只能屈为馆阁之书、“算子之书”,以致遭人诟病。其楷书《豳风七月中堂》即是典型馆阁体书法,成就不太可观。这件楷书温润秀逸,严整匀称,略得颜真卿浑厚之气,似从董其昌而入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张照论书法中之神理,有一个艺术辩证法原则:“沉着之与粗很,妙丽之与苶弱,相似而正相反,中沉着外必妙丽,外粗很中却苶弱也。东坡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善状妙迹。”(《跋苏东坡冲卿三帖墨迹》)观其行笔,笔笔以正锋出之,特别注意中锋的沉着、笔力的贯注,的确做到了“中沉着”而“外妙丽”,映现在外表的妙丽、婀娜、不无刚健,正是从内、从中去贯注笔力,使之沉着然后得之的。这是这件书法的可观之处。
张照对于楷书有其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极力主张楷书取法钟、王,反对“描头画角”之“算子书”。他说:“书法溯右军而至钟太傅,止矣!乃其楷书用笔如此。然则以描头画角为唐人矩矱者,亦可息影匿声已。古人有言‘状如算子,便不成字’。”(《书钟元常三表之后》)《跋景龙观钟铭帖》云:“‘状如算子,便不成字’,人谓此习起于唐人,亦怒于室而色于市也。碑板敝刓,转折收放绝不复见,学之遂成算子,与唐人何与耶?请观此帖用笔,尚有一点画似算子否?”他在《临荐季直表》后跋曰:“世传钟书,唯此及宣示表尚有余香可语,他帖所为觚不觚矣。”(《扇的艺术》,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8月出版)张照的这一身馆阁体楷书本领,来自他的勤奋。他在1739年临淳化阁帖后题识:“余素嗜字学,又好秦汉晋唐法书,每见必自临揭,务求逼真,年非有意学书,安得尝对面也。”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幅“左手书楷”的本领。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载:“张泾南司寇,坠马伤右臂几折,时方进呈落叶倡和诗,遂用左手书楷,凝厚蕴藉,无一呆笔,真造化手也。”另外,张照喜饮酒,每饮必酣。可见,张照不光有严谨刻板的一面,还有戏笔豪放的一面。这同样反映在其楷书创作之中。清梁同书《频萝庵题跋》云:“公书有刻意见长之病,若出自率意,尽有神妙之作。”因此,如果我们将张照并非“敬书”的“率意”楷书之作和这件“刻意”书写的《豳风七月轴》做一比较,即可发现,张氏的楷书也有率意洒脱,颇见性情者。如其“迁固为文群言尽揽,管乐之抱惠宇同游”大字对联,取法在颜、米之间,用笔善作轻重变化,结字凝重而活泼,法度严整,骨饶神秀,气宇不凡。张氏自评书法说:“凡书必通灵与沉着并到乃得,余书能通灵,不能沉着,古人不贵也。”(《跋泥金自临东坡南华妙高二诗》)对此,似应当做两方面看:若论其行书,确有“能通灵,不能沉着”的偏颇;但其大多数楷书,是能“沉着”,不能“通灵”。这副对联虽然做到了“沉着”与“通灵”兼得,但仍不能算是个性突出、韵味深厚的上乘之作。沙孟海说:“他的大字似乎在学颜真卿的《告身》,全非董其昌的方法了,虽然不十分高美,却也别开一种境界出来。”(《近三百年的书学》)堪称知言。
纵观张照的楷书创作,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帝王近臣和书法家的他,在楷书创作上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以温润清秀、隐匿个性的馆阁体楷书应对帝王之好,为帝王代笔;另一方面,他在作为艺术的楷书创作上驰骋笔墨,尽力凸显个性。然而,毕竟馆阁书法对他束缚太深,以至于他在后一种创作上始终放不开手脚,虽然想极力彰显个性,但终究无力回天,难得“通灵”,这是张照在楷书创作上的无奈,也是汪由敦、梁诗正、董邦达等张照同时代馆阁体书法家无奈。在行书创作上,张照以董书为根柢,首先在起点上就低了,尽管他有后天的勤奋,但终究如矮人观场,难得书法真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然已远逊明人。”不但很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而且对张照的书法做了一个总的概括和定位。
尽管在时代书风、帝王喜好和个人处境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下,张照最终没能在书法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他的心里,依然反复勾勒着理想中的书法境界:“夫书六艺事,而未尝不进乎道。非其胸中空洞无物,则化工生气不能入而居之夫。然虽摹钟刻索,只得成一染纸匠,求一笔之几于合而不可得。惟与造物者游,而又加之以学力,然后能生动;能生动,然后能入规矩;入规矩,然后曲亦中乎绳,而直亦中乎钩。所以涉离微而通不犯,盖亦神通之本乎宿因者与!”(《自书昌黎石鼓歌》)
行书七绝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108.6厘米,横56.7厘米
此书为行书七绝诗,不难看出张照书法有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的独特魅力。读罢这段书论,不禁令人长吁而感叹:温润老“馆阁”,何处得“通灵”?
首页收藏章“震泽徐氏考藏之印”,此印经考证为徐三庚所刻,原印(青田石章)1998秋季朵雲軒大拍
震泽徐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吴江县著名的师俭堂的主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水乡大宅门之称”),震泽即吴江震泽镇,徐汝福、号寅阶(1838-1875),震泽镇人,清同治礼部郎中。其重孙为民国间米业巨商徐启丞。
临米芾拟古诗帖 轴 纸本 纵43.8公分 横58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年(1745)张照奔父丧卒于途。谕曰:“张照才品优长,兼谙法律,学品充裕,词藻清新,侍直内廷勤勤慎素,着加太子太保,諡文敏。”乾隆四十四年(1779),高宗怀念旧日臣工,列张照于五词臣之中,御制诗论其书艺,诗曰:
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
评价之高,超越米芾、董其昌,直追书圣王羲之矣。
本幅是张照临米芾“蜀素帖-拟古诗帖”,与米芾《蜀素帖》比较,识者当能辨别高宗评论是否公允,抑或偏袒身边词臣。然,乾隆皇帝深爱张照的书法,则是不容置疑的,除了内廷收藏有丰富的张照墨迹可资佐证外,沈初《西清笔记》载:“张文敏尚书嗜饮,有醉中作书极得意者,内府所藏《临争坐帖》,自谓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上甚赏之。”高宗爱其才,爱其名士风流,为张照诡谲多变的仕途,凭添了一份保障。《清国史馆张照本传》论曰:
照一生所受主知可称特达,死后犹特命载入志乘,宠冠流辈矣。天语褒奖至公无私,一生论定不丰不杀,虽古之文人学士,何以加兹。唐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载史册;照之工书,洵可直接真卿,而上追羲献者也。
《七律诗》轴,纸本,行书,纵143.7cm,横5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裘深树出幽菲。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何不归。坐上一尊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今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揜扉。张照。
下钤“张照之印”、“瀛海仙琴”印2方。引首钤“既醉轩”印。无鉴藏印。
此书行笔圆转流畅,墨色浓润,偶出枯笔于牵丝回绕处,愈觉神采飞扬。张照的书法融董其昌疏朗闲逸的布白和颜真卿淳厚敦朴的笔致于一体,从而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自家风貌。
行书七言联
钤印:张照之印、得天、既醉轩
题识:张照。
释文:蒹葭露冷人秋水,翰墨风清气畹兰。
《行楷论书轴》,纸本
《楷书豳风七月轴》金笺本纵176.5厘米 横9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豳风七月》為《诗经》中的一首。书法沉著端庄,圆健纯熟,笔力直注,精彩动人。为"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之作。
《张照临董其昌轴》,纸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其昌书法精选行书字帖》欣赏,让你学楷书事半功倍
心经 | 赵孟頫行书、董其昌楷书
董其昌书乾隆题诗并书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清 张照 书法大观
.[轉帖]中國書法流派——清朝
i清著名书法家和戏曲作家 张照 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