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 (1--5)
远古岩画
活跃时期:新石器时期
代表地区:内蒙古阴山
广西花山等
广西宁明县花山原始岩画
中国远古岩画就是古代凿刻或绘制在山崖岩壁上的图画。
最早著录岩画的文献是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记载了20多处岩画。
我国岩画的分布区域极广,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
中国远古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云南岩画
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
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
河南具茨山岩画
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
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
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
内蒙古阴山岩画
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
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
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
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
新疆岩画
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
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
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
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在南系岩画的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
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
南系岩画
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
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
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
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
南系岩画
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
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
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
北系岩画
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许多人面形,这里巨石兀立,
深谷苍凉,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
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
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
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
北系岩画
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
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
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西部岩画
中国远古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
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西部岩画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
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
东部岩画
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与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原始彩陶
兴盛时期:新石器时期
代表文化: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
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
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遍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
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新石器时代的红陶    煮食的炊具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
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钵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
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彩陶缸    仰韶文化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
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甘肃甘谷地区出土的彩陶瓶
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
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纹彩陶盆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
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
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壶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
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甘肃临洮出土的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纹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几何图案创作时期,
这些图案不仅昭示出中国早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次序和规律。
同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奠定了以后图案发展的大部分规则,
如常见的二方连缀带状装饰,四方连缀散点装饰,
以及图案中的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对比法则、变化统一的法则,
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像      红山文化
单独纹样、复合纹样的创作,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合理运用等等,
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图案装饰史上的一个高峰。
原始舞蹈
成熟时期:新石器时期
历史文物: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
原始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
原始舞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度过了它的萌芽形成期。
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壶(顶部)
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极深,舞蹈本体及依存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变化也很大的阶段。
随着原始信仰的出现而形成了图腾舞蹈、巫术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会后期,
已经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形态,后世各类舞蹈的质素在原始舞蹈体系中基本上已都具备了。
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壶(侧面)
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出土。
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壶
它为我们展示了大约五千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彩陶盆上的舞者共分三组,
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西宁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
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
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伎乐舞蹈图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不仅是娱乐工具,也是宗教工具、教育工具,
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多种功能,具有极强的功利性。
作为娱乐工具,既能自娱,也能娱人;而作为教育工具,包含的内容更是多方面的,
伎乐舞蹈
例如:氏族历史、生产劳动、战斗技能、伦理道德、强身健体,
甚至性的知识等等,都曾是舞蹈教育的内容。
宴乐攻战铜壶针刻画
但它归根结蒂是一项审美活动,它在履行多种职能的同时,
都不能没有审美的、使人(包括舞者自身)得到愉娱和美感享受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
鼎盛时期:商代
代表作品: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大禾方鼎
中国青铜器艺术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毛公鼎      陕西岐山县出土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
豕形铜尊
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
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动物纹提梁铜卣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
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精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大禾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
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器型高大厚重,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
四羊方尊
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禾方鼎
大禾方鼎,商代晚期,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
1959年河南宁乡黄村出土,此器方立耳,折沿方唇,直腹柱足,立耳阴刻龙纹,
腹四壁浮雕人面,浓眉大眼,阔鼻宽嘴,凸颧骨,两侧有角和爪,腹内壁铭文二字,
此种形制的鼎迄今为止仅见此一件,颇为特别。
大禾方鼎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商代玉器
代表时期:商代
代表作品:碧玉龙
碧玉龙      红山文化      内蒙古出土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
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玦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
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以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琮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
玉镜
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三叉形玉器      良渚文化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玉璜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
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玉猪龙      红山文化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
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腰佩宽柄器玉人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
玉鹰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
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玉玄鸟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
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
玉虎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皆肖。
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
玉象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商代晚期玉器上承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的优良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经多年的生产实践,
提高了设计水平和雕琢技术,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附:玉器“六瑞”:壁、圭、璋、琮、琥、璜
注:“六瑞”为春秋战国时代作为礼器的六种玉器。
精美古玉欣赏
(请点图片中箭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中国旧石器晚期玉雕艺术品的探索与发现
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
中_国_绘_画1
红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全集(红山文化) 一
原始人的创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