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二、当代书坛为隶书创作提供的背景
1980年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促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中国书坛的活动基本上就围绕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活动进行。而这些活动的中心又主要是各种规模的书法展览。这些展览引发了诸多轰动一时的现象并引导当代书坛前行。因此,当代书坛是从展览开始的,同时,展览亦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代书坛的风气和趣尚。
当代语境下的众多思潮及相关讨论,对当代书坛也有较大影响和启示。首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兴起的持续数年的有关书法本质的讨论。随后,由针对展览引发现象的各种讨论,不断出现,书坛出现了诸如1986年周俊杰先生在有关四届国展的讨论中提出“新古典主义”,1993年第五届“中青展”出现的“广西现象”及其讨论。随后,1997胡湛先生提出“新文人书法”,1998年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的未来》中提出“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当然还有“丑书”、“流行书风”、“民间书法”、“艺术书法”等等。此外,还有由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艺术思潮刺激下出现的有关书法的“现代化”的“现代书法”、“书法主义”的论辩。近年又有“新帖学”的提出。诸如此类,不可尽举。这些“现象”、“主义”和“流派”成为了当代书坛的背景的另一层面。[①]
这些现象、思潮和流派的有几个共同点。首先,它们都立足“古典”指向“出新”。这里我们没有用“经典”,因为,民间无名氏书法也被作为取法的资源,“民间书法”恰好就是针对“经典”而提出新的概念。同样,此处用了“出新”没有使用“创新”,因为当代对“新”的祈尚,并不一定都是创造,有的多是改头换面的出新,是为满足当代人对“新”的不懈的追逐的手段。刘宗超先生对当代书坛崇“新”心理有过分析和论述,他指出,“崇‘新’心理是书法现代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没有‘新’,便不能与书法的传统形式和观念拉开距离”,而“新帖学”、“新文人书法”、“激活唐楷”等“当然这仍是求新逐异的现代心理使然,只不过是以‘古’为 ‘新’”。[[1]] 所以其“托古”不是目的,“托古”是为“改制”。其次,这些现象、思潮和流派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对作品最终成果的形式感、视觉效果极为关注。这种关注符合了当代审美的趋向:“读图”与“速朽”。当然,对形式感和视觉效果的追求,也一定程度的使书法审美表面化、即时化。此外,它们对新见考古材料的关注和运用也是一致的。这种态度,对于拓展书法的取法资源有其积极意义。
书坛思潮涌动,流派纷呈,一方面反映出一度沉寂的书坛,对于复兴书法的急切,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代,人们已不仅仅把书法视为修养,而是开始清楚地把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来关照,认为书法活动应该按视觉艺术的运作方式来展开,所以有了当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
展览纷呈,论辩纷纭,是当代书坛的现实。这样的现实的示范性是很强的,引导出了一阵强过一阵的风潮。孟会祥先生在《书法展览考察》一文中就指出,求新意识在评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引导流行风尚的转换和细节的夸张。[[2]]当代书坛几乎就在展览和论辩中一路走来。
当代隶书的创作背景当然也是如此。
三、展览语境下的当下隶书的机遇与困境
在当代书法传播以展览为主要媒介的语境下,书坛的整体趋势主要就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及视觉趣味。隶书书体和创作特点决定,它在表现趣味上有很大的优势,这使当下隶书创变有了发展机遇。因为隶书创作对运笔速度的要求不高,这就为行笔、结体和整体章法的安排留下了充分的思考时间。篆书和楷书的创作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然而,隶书的变化相对篆书和楷书而言更自由,所以,隶书在空间安排和经营上也更有优势。在创作时,书法家更愿意选择隶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趣尚,所以当下隶书尚趣的特征就显得更明显更集中,也更有其积极意义。当下隶书在线条、结体、用笔、章法、用墨等方面追求趣味所获不小,也说明,在当代,隶书应该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意在隶书创作上闯出新路的书法家,应该把握住当下尚趣的脉络,深入传统,从传统中发掘适合当代隶书创变元素,追求更沉稳更隽永的趣味,将其固化为当代的审美特质,从而走出渊源秦汉、承接有清的隶书新路。
当下隶书在趣味上的追求,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形成几种明显的风格和追求,这给隶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以展览为主要目的趣味追求,使当下隶书创作存在某些隐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尚趣的当下隶书的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多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待书法,追求视觉冲击,有造成对书法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弱化的趋势。
前面已说过,80年代,在日本现代书法刺激、西方艺术思潮引入以及美学热的推动下,书法论界掀起了有关“书法本质”的大讨论。“其结果不外乎就是‘线条的艺术’之类。弄来弄去,其实最后还是归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讨论,基本上是各执一词,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弄清书法本质的目的。虽然这场讨论有书法美学启蒙的意义,但是因为讨论过于拘泥于西方美学理论,似乎一定要把书法置于艺术下——或认为书法是诉诸视觉的视觉艺术,或认为是造型艺术,或认为是时空交叉艺术——才算弄清了书法的本质。这种出发点,或多或少使书法偏离了它应有的方位。事实上,这场讨论留下了某些必须正视的后遗症,那就是,仅将书法看成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一味在视觉层面追求视觉感官刺激的最大化,有使书法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弱化的可能,也有使书法走向单纯的视觉构成或平面设计的危险。其实,早就有人对将视书法为视觉艺术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书法是“心手合一”下的“视觉与手的配合”,也就是说,书法除了在视觉层面考虑以外,还应考虑手指转笔等技巧因素和“心手合一”的情感因素等诸多方面。[[4]]在当下展览中的隶书,对纯视觉趣味的追求有愈演愈厉的趋势,所以,对隶书的评审,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以作出适当的导向。所以,在以艺术的名义的展览热闹繁荣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更冷静地面对我们正在追求的趣味,尤其得检讨对纯视觉层面的趣味的不遗余力的追求和鼓励。
(二)过于注重线条表情,情感外露,有失却汉隶的雄浑沉厚特点的隐忧。
我们知道,碑学兴起后,隶书和篆书都有追求金石味,表现历史感的诉求。清代的隶书大多沉郁、浑厚、正大,有让人一望而生敬意的庙堂气象。清人,在碑学的指引下,在篆、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形成了篆、隶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由于诸多原因,当代中国人与传统文化间存在某种隔膜。近百年来,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加之书坛一度沉寂,复苏不到三十年的当代书坛对碑学和帖学的争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检讨,所以当代书坛对清代碑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缺陷,对碑学主张的对拙朴的追求过度放大了。另外,在对书法应有的文化特质和书法介入当代生活的方式的认识还不深入的当下,我们太想让笔墨随时代,太急于让书法表现当代人的躁动与激情,以致,在当下,隶书创作者对线条与作品情感和风格的关系的理解表面化、简单化,以为枯涩的线条就是表现隶书的粗犷沉雄。又因为对线条表情的内涵和隶书应有的气质的理解不够深入,作品情感过于外露,即使是前述某些隶书名手的作品也不免显得紧张而躁动,失去了隶书应有的含蓄与醇厚,有“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所体味到的,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嫌。有人在评说当下行草书创作时说,当下行草书有“刻意的抒情化” [[5]]的倾向,其实,在这一点上,隶书的创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下应该鼓励隶书创作情感向雄浑与醇厚方向发展和深入。
(三)当下隶书,对当代的借鉴过于集中,入古不深。
在展览的带动下,当下隶书创作人数增加,隶书创作已形成几种明显的风格取向,隶书取法范围也有拓展,隶书创作表现出一定意义的繁荣。但是,也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那就是,隶书创作和取法形成了明显的跟风现象。在创作层面,其跟风主要表现在,章法、形式的照搬、硬套甚至抄袭。取法层面的跟风则反映在取法当代名家和获奖者。这些跟风风气,一定程度地造成了书法创作人员精力的浪费,同时也助长书坛惰性思想和投机心理的滋生。虽然这已引起一定的关注,但是具体的引导和应对措施没有跟进,所以在此似有必要重提,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使该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保证隶书尚趣风尚健康发展。
本文从当下展览出发,结合书坛时代背景,从线条表情、结字用笔的趣味、章法的绘画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对当下隶书有尚趣取向,进而探讨了当下隶书的机遇和困境。因认识有限,本文定有不当,敬请各位方家、同好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亭百家| 甘守寂寞 入古出新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后
当代书坛走进“俗隶”时代了吗?
有关十二届国展,这篇文字绝对让你受益匪浅!
【字墁】伍剑
书法研究 | 日常书写、应展与前瞻——从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谈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