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书法技法略谈
甲骨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文字劲健工整,撇捺直画,疏密有度,结构宽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书法用笔与结体的要旨,有书法艺术之美,值得欣赏品味。不过,甲骨文就是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应当写出甲骨文的特点,决不能把甲骨文写成金文或陶文,那就失去了甲骨文审美的意义。这是每个书家必须把握的基本要素。
甲骨文从王懿荣1899年鉴定始,至今已110周年。他的伟大在于: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使有确切记载的中国文明史提前了千余年。“原始的文字是以画出东西的形态来表示的,即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字体,差不多近于画画,上面字形所表示的:人、子、女、手、耳等字,大家一看就知道意思。母是胸前有乳房的母亲姿势;首是长着头发、脖子的形态;足是表示小腿上方有个圆圆的膝盖。”(见《中国文字学与故事大辞典》19页)由于古文字的象形性特点,给我们提示了识别甲骨文方途径。本文只是从书写方面来说。不属于识别性研究范围。甲骨文虽然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但却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钟爱。甲骨文古代人如何写法,仍然是个迷。甲骨文是殷商朝代历史档案。其内容多是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其书法技巧,各有其说,余之拙见如下:
(一)甲骨文原始书写技巧探索
先人甲骨文书写技法,不管是说的,可以断言,都是猜想。到底是用什么写的?如何写的?如何刻的?至今谁也说不清楚。余分为写与刻两点来说:
(1)甲骨文书写技法探源。从现已有出土甲骨文片证实,未刻制的甲骨片上,有书写的笔墨痕迹。其文字是怎样写的,只能说是用笔写的,因笔迹清晰可见。对于甲骨文古代书写,谁也没有见过,也没有见到文字记载,所以说,不管是谁说的,均属猜想。不管说的理由如何?均作参考,实不可信。技法研究,各有其说,信者有,不信者无。例如,董作宾(1895-1963)曰:“工具中最重要的是毛笔所写字迹的发现,这是用朱或墨写了未刻的文字,笔顺起讫,笔锋收放,十分清楚,因而可以断定,殷代(公元前1600-前1066/笔者注)写字确实用着精良的毛笔。当时只有三版写在骨版上的字迹,可第13次发掘,在龟腹甲和背甲上发现的更多了。”(《甲骨学五十年》见《中国甲学史》笫64页)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先用毛笔写在甲骨上,然后再刻的(当然也不排除,直接刀刻)。对于甲骨文的古代书写技巧,从所刻的甲骨上看,其水平也是不一样的,高水平的,写的整齐美观。如此以来,毛笔的产生,可提前300余年。因从史料证实,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我曾设想,甲骨文是先祖用削尖的竹棒、木棒写的;也可能是用动物的鬃毛蘸墨写的。用此写的字,无有回锋,也无法回锋。因书写工具,无有弹性。
(2)甲骨文刀刻技法探源。对于甲骨文的刻制,我一直认为是用天然金刚石刻的。金刚石虽硬,磨尖很难,如何刻法,很难想象。据考证实,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此乃青铜刀。从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用来刻甲骨文的专用工具。殷商时代,冶炼铜已相当进步。继湖北大冶铜绿山矿遗址后,又在江西瑞昌县境内的铜岭钢铁厂矿区,发现一处采铜遗址,距今约有3200年(商代)。“1988春,当地村民在修筑公路时,发现了这座采铜遗址,经考古工作者发掘,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既有地下开采的进巷遗迹,又有露天采矿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第一次再现了中国古代露天采矿的真实情况。从发掘的文物中,有商代典型的酒器和钦器,有开发用的青铜斧、钺、锛、凿等工具。”(见《中华之最》解说词 第169页)由此可见,甲骨文可能是用铜刀刻的。董作宾(1895-1963)小屯村第十四次发掘后记曰:“……墓葬中有随葬铜器者数处。所得遗物中有铜质的鼎、甑毁、盘、觚、稼、壶、方彝、马饰、刀、戈、弓、矢等。另有玉笄及佩带品,石质刀戈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178页)从发现的实物尘看,甲骨文是用青铜刀刻的。对此,我总认为不妥当,因为甲骨文刻的很精制,字迹很小,骨质很硬,用铜刀难以刻动。如看实物,似乎更难叫人信服,但又找不出很确切的刻制工具。对此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
(二)甲骨文书法点画技巧
甲骨文现代书写与古代书写是不同的,甲骨文现代书写,是在宣纸上,关键在于用力要均匀。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有三点,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书写技巧。甲骨文点画的书写原则是:
(1)甲骨文书写用力要稳。甲骨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楷书,显其特点是横平竖直。在书写甲骨文时,臂力要稳重,特别是在书写横竖笔画时,要写的挺拔有力,粗细均等。用力稳健,挺往笔杆,写出字来,才会刚劲。对于书写的臂力,不在于力气的大小,关键在于用力的技巧,只要在行笔时,表现出笔力来。例如:书写“十”、“王”、“五”、“甲”字等,都是直笔画。就“十”字而言,在甲骨文中念“甲”字,虽然只有两画,但写好很难,要求臂力稳重,行笔要狠,收笔干净利索,不能拖泥带水,方显出用笔力度。使甲骨文有古意盎然之妙。
(2)甲骨文书写用力要活。指甲骨文书写转折不能死,死而字僵,失去原味,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其内容一般都是祭祀或占卜的字。例如日、月、吉、凶等字较多。是问天气晴阴?是否吉日?是否刮风下雨?多为祭祀记录。这些字多带有转折,写的活而不死较难。只有指腕灵活,写出来的曲线才有美感。
(3)甲骨文书写点画含有刀刻遗迹。书写甲骨文,要在点画中有刀痕。例如,甲骨文“横”的刀法,与楷书是不一祥的,在楷书中,横的写法有逆锋入笔,驻而收笔。甲骨文书写,含有刀法,起笔、收笔皆出锋。甲骨文“竖”画,是一刀到底,挺拔有力,粗细相等,亦无回锋。甲骨文“斜”的刀法。包括“撇与捺”,其刀法是直的,无有波折之说。甲骨文“曲”线的刀法,是一刀到头,刀走中线,与现代篆刻相比较,其刀法是完全不同的。甲骨文“点”的刀法。所有的点,均写成短线。甲骨文因是刀刻的,点笔画短,行笔快捷,几乎看不出有行刀的过程。书写应尽量显示用笔痕迹。
(三)甲骨文书法布局技巧
甲骨文原本刻在甲骨上,因受材料的限制,字距远近不等,行距宽窄不规,就甲骨文来说,在奴隶制社会那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郭沫若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序言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见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禀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转引《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炎》第72页)就这些殷代的书刻卜辞大家,所创作的古代书法,在各不同时期,风格亦是有大的区别的。从整片文字来看,前期较散乱,后期较规整。从甲骨文的布局而言,逐渐形成劲健雄浑,疏朗清秀,工整规矩的章法。但还与现代书法要求相差甚远。此文所言布局,系指以甲骨文字体结为宗,所创作的具有书法新意内容的作品。其布局应符合书法的格式。例如,对联、斗方、扇面、中堂等,使其书法美观大方,意趣无穷。
(四)甲骨文书法用具技巧
甲骨文书写用具技巧,我在这里主要谈用笔、用墨、用纸三个方面。
(1)书写用笔。包括毛笔软硬度的选择和长短锋的驾驭等内容。毛笔软硬度的使用,从书法而言,软笔与硬笔的书写效果是不一样的,余之拙见,狼毫为佳。就毛笔长短锋的驾驭,最好是用短头齐锋,易于掌握,直书入纸,匀速行笔。笔毛齐锋,入笔无痕,书写快捷。
(2)书写用墨。包括墨的研磨技巧与浓淡的使用的。用墨的研磨,应轻研细磨。用墨的浓淡的,最为关键的是把握书写的节奏,其书的表现效果,全在于用墨。不仅是速度问题,还有顿挫。把墨调和均衡,以防笔迹不清。
(3)书写用纸。甲骨文书写用纸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熟宣纸的使用效果,易于把握,因为熟宣纸不洇,写出字来,是真实面貌。使用生宣纸的韵味效果好。我们现在书写甲骨文,其目的是为了欣赏,要求所写的字,要有内涵,生宣创作作品则易洇,字的边缘不整,棱角也不整齐,有时会失去甲骨文的形象。只要甲骨文书写用力均匀,笔画一样粗细,书就会自然美观。甲骨文用纸,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好的。不仅要熟练,还必须得有灵气,字才能写得整齐划一,给赏者美感。
(五)甲骨文书法提高的方法
甲骨文书法技巧,提高非朝夕之功。甲骨文书写,需要有基本功力,知识深度与广度,特别应具有文字知识。提高措施,主要的有三点:
(1)从广度着眼,多看甲骨文原作,提高识别技巧。从欣赏原作中,体会甲骨文的真正含义,从含义中体会用笔用力技巧。特别是以笔代刀的书写技巧,使笔法之中,带有用刀法遗迹,此乃书写甲骨文用笔之绝也。
(2)从深度入手,多摹甲骨文原文,提高书写技巧。从审美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字,比较判断其区别,在广泛欣赏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甲骨文字,例如“寿”、“室”、“车”、“家”等字,经多次临摹,掌握要领,精益求精,推而广之,书写技艺,自然提高。
(3)从长远计议,不断总结,提高综合能力。甲骨文是上古的文字,与世隔绝约3600年,其书写技法无载,只能凭想象去理解探索,要想写好不易。据考甲骨文虽达16万余片,但重复字、异体字较多,“经过研究考释,其中与后世文字有联系并能辨识确定的有一千多个字。”(见《甲骨文字典》序言/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6次印刷)通过对可识单字认真学习,不断总结,找出字的共同点,学习方便,易予掌握。学习甲骨文,要有恒心,定会进步,日积月累,定会取得成就。
概之,甲骨文的书学步骤,也应当是从临摹到创作,要循序渐进,耐得寂寞。甲骨文书写技法,应当从基本功开始,分析横、竖点画特点,抓住基本要诀,掌握用笔方法,不能用写真草隶篆笔法。二者根本的区别,在于书写笔法不同。例如,真书起笔逆锋,行笔时快时慢,笔画粗细变化。甲骨文直接插入,笔画粗细一致,无有变化,是写甲骨文之易。写出刀刻遗迹是其难。甲骨文书写要求,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不容随心所欲造异体字。甲骨文本来字就不统一,有的个别异体字较多,例如“马”、“龙”、“福”、“鸟”等字,多达二十余个,书写时选择那一个就很难,如果书家再加画添点,会造成新的混乱。甲骨文字书法,曙光已现,习学众多,前景辉煌。因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伟大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相信甲骨文书法,不久的将来,也会象真草隶篆诸体书法一样,立足于中国书坛,大放异彩。
甲骨文书法略谈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2004年上海崇源公司拍卖了天津李鹤年子女提供其父所有早年孟定生旧藏早期甲骨20片,并拍出4800万元天价,引起国内外收藏界的关注。近日又闻天津某家也有甲骨100多片,意欲出售。一年多来炒得沸沸扬扬,成为甲骨出土百年后的一个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甲骨文书法者日众,掀起了一股“写甲骨、搞创作”的热流。郭沫若早就主张将甲骨文当“一代法书”来研究学习。他在中年旅日时著《殷契粹编》自序中论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看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禀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纵观100多年以来,甲骨文书坛,群星璀璨。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如罗振玉、王襄、叶玉森、丁佛言、容庚、商承祚、董作宾、陈邦怀诸公,各具风格,异彩纷呈。当代沙曼翁、潘主兰、康殷、刘江诸老也都拙巧相生,倜傥可观。最早以甲骨文入印者,当属王襄之弟王雪民。王家收藏甲骨甚富,雪民平时耳濡目染,自清宣统末年已开始以甲骨文入印,到1920年前后日益成熟,并以甲骨文刻边款,迄1942年已臻化境。杨仲子、简经纶用甲骨文刻印远远晚于王氏,约在1930年以后。当代苏金海、孙家潭二家所刊甲骨文印较为精美。
甲骨文刻辞原片的拍卖成功,极大地激活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开启了甲骨文书法艺术收藏的新纪元。由于甲骨契刻原片属国家甲级文物,收藏极不容易。目前商家和藏者应该把眼光投向甲骨文书法名家身上。目前正是收藏初期,其作品价位不高,升值潜力极大。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延伸,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的收藏意义会更加凸现。
靳新国(笑琰)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气爽神迈、劲健雄浑、风骨超然、丰腴古拙、笔意充盈、线条优美,将契笔神工藏入笔下,超凡脱俗。《中华人物》主编、著名诗人沉沙诗赞道:“笑谈艺海诗书画,琰兄挥毫是大家。甲乙丙丁点线面,骨气力到字字佳。文雅高古意境美,好字千金德无价。”
甲骨文书法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因甲骨文埋藏于地下三千多年,无论“书圣”王羲之,还是清以前各书法大家都没见过甲骨文字,所以不会有甲骨文书法佳作传世,在发现甲骨片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书法已经步向成熟,全国八届九届书展中都有甲骨文书法,故现正是收藏甲骨文书法的最好时期。甲骨文书法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一定会不断增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滥觞——甲骨文中也可以衍生不同流派
甲骨文——汉字对应表!
甲骨文书法
无悔的选择 永恒的追求
活过来的甲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