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导读(三十二)——道经 · 第32章

二、为王之道篇(第32-36章)具体论述了以道治国的具体原则、方法: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fú)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dài)殆。(pì)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道常无名:“道”以无名为常。

(2)莫能臣:智者可以能臣,勇者可以武使,巧者可以事役,力者可以重任,樸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莫,没有谁。臣,使之服从。

(3)朴:性也,物之本质,为五蕴六尘之所附,“道”的真朴状态。

(4)宾:导,服从,怀德而服。

(5)天地相合: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天地相合,即庄子所谓交通成和也。

(6)均:平,遍;坤为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循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译文】

“道”始终都是无名而质朴的状态。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力量能支配它。统治者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不必指使,便会自然均衡分配。

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分已经确定了,就应懂得适可而止,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道”存在于天下(万物自然臣服),就像一切河川溪流都汇流与江海。

【解读】

本章论述了“如何让万民宾服于统治者”。表达了“道”是统治者使天下归之应当遵守的。“道”虽然朴素,却是自然间最基本的规律,天下万物向道,就像川谷之水流入江海一样自然。“名”是造成世间纷乱的原因,应该对其有所制约,如此才不会陷入危险。阐明了要根据客观规律颁布法令,始制有名,知止不殆。

老子进一步表达了“无为”的政治理念,有两个要点,一是讲统治者如能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顺应自然,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二是讲“知止”。道是“无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而“名”是人类引起争端的根源。对于文化思想的提倡、制度的运用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减少纠纷,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危险。

抱道以为行,守樸以为真,全性以为本,知止以为用,此乃道化天下之要法,与天地相合且知止。一合一止,其中有无穷无尽之生机,神化。甘露自此合而降,万物自此降而生。在万物之永恒真性中,会有其合,会有其止;在国家民族之盛衰治乱中、在历史文化之承启持续中、在人生成就之事功道德中……能知其合,则万物生焉;能知其止,则天地位焉;能知其合,则万物育焉;能知其止,则内外定焉;能知其合,则万事和焉;能知其止,则万理一焉。故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知微则慧光生,知谨则圣知全,知止则泰安定。”止学为静学与定学之根本也。心灵与性灵之修,神气与德行之养,亦不能外此。以人合天,人与天合也;以心合道,心与道合也。行止于善,则不善者远矣;心止于虚,则不虚者远矣;德止于中,则不中者远矣;性止于道,则不道者远矣。万行集虚归善,符中合道,又何殆焉?

道为宇宙之真君,樸为天地万物与人之真性,抱道守樸无为,不失其真宰,其谁能臣之?故道与樸,实天地万物人生之母炁与元始本性,不可须臾或失或违者也。道虽无名,实真常不变,亘古不变,历亿世而不可或易,故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从宾服矣!以道实为宇宙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行、之根本原理。守此道而行之,即守此宇宙原理以明万物万象,以律万事万理,使天下皆法天为行而不失性,将何由而不自归哉?故曰:“未然性天地,已然命天地;性命能双至,自然全天地。”抱道守樸者,了乎此,则自与道合一,而外天下若敝屣,岂肯以兵为哉?

守常可以御变,守始可以览终,守中可以应圆,守一可以穷万;故能守斯道而勿失,则自可日月壶中照,乾坤袖里藏。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阴阳相合,以孕太和;上下相合,以通志意;内外相合,以一天人。如此则宇宙一葫芦,乾坤一弹指。自可神游邃古,心通万世,而人亦自莫之令而自均矣。天地无私覆载,甘露无私润泽,无不均也,无不遍也,是之谓天均。王侯效之,法自然之行,不以物累真,不以欲伤生,不以心捐道,不以名戕神;以自养其生。復使人各遂其生而自宾,各适其性而自均。

总起来说,老子在本章中由治身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辩证地说明了道与法的关系。治身之朴,指的就是治国之法。朴是自然的、纯真的,治国之法也必须是正义而神圣的,任何人都不能居于这个法则之上。因此,君王治理天下,止于自然,止于道;发乎真性,而又能止于至善也。止于自然而然之善行,自性而性之善发也。止于归,夫物芸芸,各復归根。道为万物之宗,生育万物而不名有,故万物交归焉。故曰善为道者,以善下为上。善于容纳天下万物,庇护天下万民。下人则得人,下国则得国,下天下则得天下。

  

【故事天地】

函谷著书(三)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

汤王祈雨

据记载,夏末商初之际,商的地域内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五年之久。商王朝境内,烈日暴虐,河干井涸,草木枯萎,禾苗不生。百姓四处逃荒,饿殍遍野。旱情发生之初,商朝还组织人力物力抗旱,如打井开沟、引水灌水等。但随着旱情的日益加重,这些原始的抗旱之策已无济于事。

商朝的国君汤在亳州视察旱情中发现,这里的百姓为了向苍天祈雨,成群的光着脊梁,头顶香炉,伏在旷野,不少人被晒得中暑致死。汤看到这幅惨景,伤感地落下泪来。汤命史官在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立祭坛,亲率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不成,即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种烧柴祭天需用“人牲”。所谓“人牲”即人祭,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以此感动天地鬼神。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他断然说:“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

于是他选定了吉日。那天,汤王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之后,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走向祭坛。随从在一个祭坛四周堆满干柴,汤王坐在台上,向苍天祷告。午时三刻到了,还是炎炎长空。汤王对随从说:“点火!”接着他仰天长啸:“苍天!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别为难我的百姓!”

干柴遇到烈火,顿时熊熊燃烧,四周的百姓匍匐在地,一片哭声。就在此时,突然乌云翻腾,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自此以后,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汤的圣人之德,希望他能顺应天意,兴商代夏。传说汤祈雨的高台就在今天的汝阳的圣王台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道德经 》第32章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德经圣解(四十六)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张志斌:国家在“双减”,作为家长的你也应该多留点空间给孩子!——《道德经》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