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导读(九)

第二十九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miù)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注释】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不尊:没有尊位。

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6)建:立。

7)质:质询,询问。

8)俟:待。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有尊贵的地位,但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顺和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

【原文】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1)道:通“导”,先导。

2)望:威望。

3)“《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几乎。“夙”,早。“夙夜”,早晚。

4)蚤:即“早”。

【译文】

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读解】

圣人之圣,内圣也。其德欲善、欲征、欲信,必其修其身也。修身与否,有德性否,须征诸庶民、考问于三王、天地、鬼神。修身既定,即知天、知人,而动而能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其德,难也;其德,大也。虽有其位,其位必有德,德必配其位也。德不配位,有德无位,无能为也,不敢为也。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上焉者”朱熹认为是指“时王”前的夏商之礼,虽然很好,但不可考评;“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虽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无法做到议礼、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二者都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本章依然强调实践。“本诸身,征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第三十章

圣人的伟大之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dào)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2)宪章:遵从,效法。

3)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4)覆帱:覆盖。

5)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6)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7)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远宗尧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读解】

圣人以德配天。自自我言之,其位必有其德。而圣人通天、知天、知人,故圣人之德,必即天德天性天命。圣人之德,配天也。以此天人一也,圣民一也,天地一也。配天者,合天之德,行天之道也。天地之德,即圣人之德,合古今,融天地,行四时,位万物,一大道也。

本章有三个层次。首先从人类历史看孔子。尧舜和文武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样。尧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为己私,贤者当之;文武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颂之。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学习的对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则是从他们那里继承而来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两句话,成了道统论的雏形,被后儒所称道。其次,从自然界来看孔子。自然界最广大的东西莫如天地日月,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最后,用“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比喻孔子的博大宽容,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形容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天地的伟大之处,无声无息地化育,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因为圣人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这一章以孔子为中庸之道的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这也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了。

第三十一章

德厚才能载物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zhì)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注释】

(1)至圣:最高的圣人。

(2)聪明睿知:耳听敏锐叫“聪”,目视犀利叫“明”,思想敏捷叫“睿”,知识广博叫“智”。知,通“智”;朱熹认为是讲“生知之质”。“睿知”,聪明智慧。

(3)有临:居上临下。“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4)宽裕温柔: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这里是形容仁。“宽”,广大。“裕”,舒缓。

(5)容:容纳,包容。

(6)发强刚毅: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这里是形容义。“发”,奋发。“强”,勇力。

(7)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执”,决断,固守。

(8)齐庄中正:整齐庄重,公平正值。这里是形容礼。“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

(9)文理密察: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这里是形容智。“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10)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原文】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xiàn)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注释】

(1)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溥”,普遍,辽阔。“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

(2)时出:随时发见于外。朱熹说:“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出”,溢出。

(3)见:通“现”,表现。指仪容。

(4)说:通“悦”,喜悦。

【译文】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原文】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zhuì)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释】

(1)洋溢:广泛传播。

(2)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南蛮北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3)队:通“坠”,坠落。

(4)尊亲:尊敬亲爱

(5)配天:与天相匹配。朱熹说:“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因此他的名声洋溢中原之地,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能到达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敬他亲他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与天相匹配。

【读解】

这里讲“至圣”,即圣人之道,首先讲圣人的内涵,有以下五项: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君临天下万物,以其“聪明睿智”也;有容海纳百川,以其“宽裕温柔”也;执着事以有成,以其“发强刚毅”也;有敬仁义礼信,以其“齐庄中正”也;有别而明察秋毫,以其“文理密察”也,都是说圣人的内在品德。根据前文,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所以“聪明睿智”是讲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即所谓“生知之质”。“宽裕温柔”是仁,“发强刚毅”是义,“齐庄中正”是礼,“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备“仁义礼智”四德。

君子为天下则也,容天下也,事天下也,敬天下也,识天下也。如此之圣,则民悦之、敬之、信之、尊之。此天德也,圣人之德,足以配天也。用源头奔腾流淌,用天浩瀚无垠,塑造圣人的智慧。最后,极力形容其影响,从种群,到地域,人们都会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如朱熹所说“盖极言之”,“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开讲 解析 【中庸】.
国学中庸读诵
国学开讲(15)解析《中庸》
《中庸》第二十九讲 鬼神不疑
国学典籍之《中庸》全文及译文(下)
58、真正的君子是:远望威严、近处亲切——再谭《中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