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心雅趣/上海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 我读孔孚先生的《黄河》《意》

孔孚女儿孔德铮女士



我读孔孚先生的《黄河》《意》

个一居士邵一劭

先前写了一篇《我读孔孚先生的<乾陵>》,发表在《中日新报》和“素心雅趣”公众号上。今天再写一篇《我读孔孚先生的<黄河><意>》。前一篇是论诗,这一篇是论书。

1996、2007两年,孔孚先生的书法至少在山东省美术馆和山东新闻美术馆先后展览过两次。其中在省美术馆的一次,笔者有幸,跟孔孚先生合了一次影,成为永久的纪念。

岂曰狂狷?赤诚一片。

书展上,孔孚先生亲拟“写在前面”:

“孔孚,写诗,也是个书痴。曾有意于七十岁时把诗放下,写字。汉字'书艺’虽已登峰造极,但是否还能向前挪动哪怕是小小一步?几十年来为此苦恼,饱受折磨。1995年9月,突然兴发,至于狂迷,'书艺’向'书道’层次之提升得以实现,时年恰恰七十。'书道’,亦'从有到无也’!荒荒宇宙一行人,且听历史之回声。——孔孚”

孔孚先生的“写在前面”,素面朝天,没有任何的包装。

书展期间,《大众日报》的美术版上曾特别刊发过孔孚先生的书法,并加“编者按”道:“观孔先生的书作必须以一种'澄心’,'坐忘’的心境,才能'玄鉴’,'昧象’;有些书作'得意忘象’达到了'心妙探于物,墨曲尽于心’的境界。”同时配有评论家的书评,称孔孚先生的书法“非碑非帖”,“大道不器”,又称“他的诗有多高书法就有多高”,莫不深中肯綮。

的确,如果说孔孚先生的诗是像眠透、眠够了的春蚕,空灵剔透,那么先生的书法则是迹臻书道。

“此中有真意。”

“个一且妄言。”——

在孔孚先生诸多或者说为数并不算太多的书法作品中,我个人最为击赏的是《黄河》和《意》这两件作品。这两件作品都没有落款,书写的时间、地点,甚至书家的姓名都空空如也,连一方闲章也没有。真正是“以无制有”,“大道至简”。在这里,孔孚先生不经意间,打了一套《黄河》的“形”和《意》的“意”的“形意拳”组合。我没有办法确定这是不是孔孚先生的绝笔,但是指定是孔孚先生的逸笔,神来之笔。

其中的《黄河》,尺寸62.8cmX46.8cm,整个书法作品,除了“黄河”二字,如上所说,再无其他任何的笔墨。这是怎样的一副“黄河”呢?也许本来就该是大有大无的吧,孔孚先生的“黄河”就只见“黄河”,而不及任何其余,尺幅之内,仿佛看得见黄河的一路奔腾,一泻千里,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海不复回”,一眼望去,起笔处仿佛就是那源头的巴颜喀拉山,收笔处仿佛就是那黄河入海口,气势也磅礴,波澜也壮阔。同时,仿佛又听得到“黄河的大合唱”,似龙吟,似黄河在咆哮。在这里,视觉与听觉完成了一种融通。岂不知,黄河本身就是腾跃在天地之间的一种大图腾!我想,孔孚先生的这副《黄河》,有朝一日或许会被刊泐的。需要的只是时间。时间会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地点在等待着机缘。

如果说“黄河”是具象的,是可感的,是雅俗共赏的,那么“意”则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因而对于“意”的审美与拿捏,也就是一种“远龙之扪”。

《意》,尺寸176cmX29.6cm,读起来,“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简直也是一种“一划开天地”。这是从上往下看。反之,从下往上欣赏,亦颇有一番“一点真炁,希微隐约,滃然上升”的意思。这是道家的一点意思,一派仙风道骨气息,绝少恶俗烟火凡尘,满纸天纵之才,何啻神来之笔。孔孚先生写诗“尚无”“用减”,具体到书法,又何尝不是呢?正所谓:“他的诗有多高书法就有多高”。

“意”,当然又是中国诗书画里最讲究、最看重、最在乎的“诗意”和“诗情画意”。“说文”里讲,“意”者,“志也”,“意,心所向也”。一首诗,一幅画,有没有诗意,有没有意境,在中国,那简直就是有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唯一价值尺度。有时候,说一件作品“有一点意思”,似乎也就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了。总之,“意”字之下的意群,诸如“意思”“意境”“意象”“意兴”“意蕴”“意味”“意趣”等等,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声音、一种意思的最真实的表达。孔孚先生在《论意境⑩》讲到音乐的时候,就引用过《祀记· 乐记》里的句子:“凡音之起,由心生也。”而“心”上之“音”,正是“意”字。

我想大胆地揣测,孔孚先生的一副大写的“意”字,也许就是他对于中国的山水诗、中国的书画的最由衷的一点“意思”了。那是一种大出大入,大虚大实,大无大有。

说到孔孚先生的这一副《意》,还有一个小插曲:2017年12月28日,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济南千佛山名雅酒店举办的纪念孔孚先生座谈会暨孔孚与中华文化艺术精神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孔孚先生长女的孔德铮(铮子)大姐和幼子孔德泉兄,一起参加了追忆会。当时笔者跟德泉兄闲聊,说会场上该挂一副孔孚先生的字。而且笔者提议说,就挂那一副《意》。结果德泉兄果然就如此这般地挂了这么一副《意》。如此,不亦诗书辉映乎?不亦更加彰显孔孚艺术精神乎?

果然,会间很多的与会人员在这幅《意》前留影纪念,引发不小的热议。

孔孚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不是都不落款,早期的书作,比如写毛泽东诗词的等,落上款、下款的都有,落时间、地点的,署名、钤印的也都有,有的书作一副甚至多达四五方印。在孔孚先生的用印里面,笔者最喜欢的是那方“老蚕”的闲章,说不清那老蚕跟孔孚先生谁是谁的化身、谁是谁的写照。

孔孚先生的书法作品也不是都不食人间烟火,内容上也有入世的,书体上也有合碑合帖的,比如他的《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临“兰亭序”》,但这绝不是孔孚先生的终极本色。孔孚先生的终极本色是洗尽铅华、褪尽烟火气的老蚕本色,比如《黄河》,比如《意》,比如《入无》,比如《御风》,其中包括相当一批书写自己诗句的书作,比如《佛头青了》《何须千手千眼 抟虚宇宙》《掬一捧泉水 洗一洗眼睛 心也绿了》《一部<法华经>活了 诵莲花的和尚是风 字间染有鸟语》等等。

在孔孚先生其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些可能是一般人“看不懂”的。但这并不重要。“书道”,并不是要求“书道”之外的“非'书道’人口”都来看得明白,甚至本来不足为外人道 。孔孚先生“书道”也是“悟”了一生才出一点“道”。须知,孔孚先生可是从6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孔府、在曲阜的“圣庙”耳濡目染,而且终生浸淫、方臻书道的。

据孔孚先生夫人吴佩媛老晚年所撰《孔孚写字二三事》记载:

“孔孚多半辈子做文艺编辑,后来写诗,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少为人知的是他从小酷爱写字。六岁上小学时,家在圣庙东,到圣庙西读书,路过《金声玉振》坊,总会停步久久仰望,从不间断。就连文革中挨批斗回来每天也要练字,当然只能写毛主席诗词。写多了又不敢销毁,他就沾着水在旧报纸上写,或者在腿上空书。”

“直到1995年病重时,还曾跪在地上,双膝包上破棉衣片,不停地写了一个月,写出八尺、六尺等大小不同近70 幅字。”

这里的“70辐”跟前面的“七十岁”,当然有着某种暗合。

说来也是一种奇人奇事,同样在吴佩老的这篇纪念文章里,还提到了已故著名老书法家魏启后先生向孔孚先生求墨宝的佳话。的确,他们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一起开过笔会呢,魏启老反倒给诗人的孔孚先生写过赠诗呢。

志华兄一度微信我一些珍贵的图片,借此机会,首度推发之:

“先生觅句到名川

川上主人摆盛筵

不似旧时荒野地

楼台对月道前贤”

志华兄又拿着孔孚先生临的一套“兰亭”请魏老题跋,魏老看了孔孚先生的临摹竟至幽默地“泪下”。不敢贪墨,亦一并推送之:

“孔孚先生与余交游十数年慕其高风追思唱和旧事永世不忘志华老弟持先生所临兰亭索题观其点画神韵殊非书界大家可比拜观之际感今怀昔不禁泪下乙卯年冬晋元斋灯下启后”

呵呵,佳话佳话。

以上都是说的孔孚先生的软笔字,或者说是毛笔字。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书法。实际上,孔孚先生大量的手稿,比如笔者收藏的一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手稿透视本孔孚诗、文、论”,就全都是硬笔书写,而这些硬笔书写,似乎更见其筋骨了,简直是行气干云。

为了写这篇文字,笔者就是在这套“透视本”里重读了孔孚先生自述其喜欢书法和“论书”的相关文字的。

在《痴于书石》的一篇文章里,孔孚先生拿出大半的篇幅是用来述说自己跟书法的渊源,以及为了书法而如何舍身求法的。他说他喜欢字是从小就爱上的:

“清代书法家桂馥,家是曲阜城北孟庄,离我那个村子不过八里。他的字在我们那里并不稀罕,听说三老爷爷就用桂字糊风门子的。我想是桂馥最初唤起我对于字的兴趣。

“四十六年前我在泰山脚下读初中,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爬一次山,一半儿是受经石峪《金刚经》石刻的吸引。前年我又去爬泰山,在那里足足呆了三个钟头。在那片流水淙淙的石坪上,我赤脚来回走,迷失于字的峰谷间,耳边似闻金风阵阵。

“我去平度爬天柱山,主要是去看魏碑。那里郑道昭的字有三处。《郑文公碑》在山之腰,很容易地就可以爬到。第二碑在秋千口,到那里就难了。第三碑在石室,不冒粉身碎骨之险,就休想到了。……石室那里,无路可通,只有沿山间裂缝,援悬崖峭壁而上。偶有一葛蔓,就是救命恩人了。有的地方不仅靠脚、靠手、靠腹,还要靠背,蜥蜴看到也会吃惊。然而为了那字,我没有回头。虽然差一点送了命。但终于到了那里。看到那一百一十五字,方知世上有如此好的艺术。……算得'神品’了!听说日本有一位书家,为了看天柱碑,十四次来华。但这位太阳国的玄奘并没有来到这里,我不免为这位同道惋惜。”

在《论书》的一篇短文字里,孔孚先生则是字字金刚,直抒书道。其中最夺我心魄的是“意与灵通”。

“意与灵通。”孔孚先生自己的《意》岂不也“与灵通”?

这真是一种君子自道了。

其实,孔孚先生在写字方面还有很多的“高论”。早年间,介耳兄有过专门的访谈,比如他讲到当代的书法,说林散之的是最好,可惜他的章法不好,黑白关系没有处理好;又说到毛泽东,说黑白关系处理较好的,当代推毛泽东,他的一些随意书写的的东西是不错的,有大才情,可是笔墨功夫又不到家。

在这里还想“播放”一下孔孚先生的“原声态”:

“我也看过日本的书展,会写字的不多。但他们讲求创新,这是宝贵的精神,没有创新,在学像某一家上下力气,不求发展,就没有出息。

“我主张的书艺向书道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书艺是'入纸一分’,而书道是'离纸一分’;书艺求墨色,讲力透纸背,书道求半无墨,讲灵气扑面,一实一虚。我的书道之变,绝不同于二王、苏、黄之类,是跨时代的。

“我对道的认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恍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道。我的字就求这种境界。

……”

至此,笔者想说,孔孚先生的“写字”比“写诗”,耗费的心血,寄予的深情,乃至产生的“顿悟”(“三十年一悟”,大概也不能算是“顿悟”了),或许分不出伯仲,或许有过之而不及。

至此,笔者想说,诗和书法是孔孚先生的两翼,两翼无从比高低,只有孔孚“开门户”(钱钟书语)能够写出这样的诗,也只有孔孚“开门户”能够写出这样的书法。这是孔孚先生的“这两个”。

需要特别交代的,孔孚先生的书法全部都是左笔,而具体到《黄河》《意》,更是纯粹的精典之至的一笔书。那种一气呵成的自然流畅的“黄河之水”,那种“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一横一竖都是一”的天纵之逸“意”,都酣畅淋漓,让人留下过目不忘、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1年5月12日初稿于济南

附记一:

5月13日晚,发稿孔德铮大姐,请她“帮助把关,看看有没有事实上的出入?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地方?”

5月14日晚,德铮大姐微信回复:

大文已读。我不懂字,只能说点实际情况供你参考。

1、 孔孚书法凡是有款有章的,都是早年作品。

2、 中期作品落款只写孔孚二字。送朋友的多数用“老蚕”章。

3、 95年夏那70余幅作品,只有签名,不再用章了。

4、《黄河》是绝笔。写完此字后就没再提笔。

附记二:

《黄河》《意》电子版图片由德铮大姐提供。

2021年5月14日晚

附图:

1、孔孚先生书法《黄河》

2、孔孚先生书法《意》

3、孔孚先生肖形闲章《老蚕》

4、魏启后先生赠孔孚先生诗稿

5、魏启后先生给孔孚先生《临“兰亭序”》题跋稿

6、作者与孔孚先生合影






孔孚(1925—1997)

现代杰出新山水诗人。著有诗集《山水清音》、《山水灵音》《孔孚山水/峨眉卷等》《孔孚山水诗选》,诗论集《远龙之扪》及诗文合集《孔孚集》。


铁舞 上海城市诗人社第二任社长,总策划,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培训师,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城市诗人》。





【注】凡在素心雅趣推文下留言或打赏的,后台留下邮箱地址,明确需要,即可得到新诗人铁舞的小诗集《骑车的鱼 》《职场颂》(全套)PDF版。


上海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期盼你参与、讨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观点〡孔见:酒入愁肠,诗书化境,方有神来之作
小诗/天涯书境
题【雅趣】是三行先生金石文书法作品
观点〡孔见:儒释道“大意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共性美”
【艺术品牌·孔晓书】书画拜年 | 虎年新春 | 贺岁专题
林酒仙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