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诗歌观察》标题版(第25期)

《中国诗歌观察》标题版
(第25期)

(本期由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名刊支持

巜文学自由谈》(天津)



每一期都 精心设计

蕴含大义 敬请转发




· 新观察 ·

诗人你没有指数级生成能力,必然会被淘汰。ChatGPT的爆火,让网络上产生了很多声音。大家似乎都在急于指出ChatGPT的弱点,但别忘了,它是一款能够“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人工智能。每个诗人脑子里都有一根参考线,你认为写成什么样是好的就是好的,这个参考线容易被固守,一固守就无法继续生成。而ChatGPT不会,它按指数级生成的,其生成能力远超过每一位个体诗人。ChatGPT每多一个人与它对话,它就多一份成长的养分,可能现在它不会,但总有一天它能学会。明天,你可能被淘汰,而它必然会超过你。

·微 参 考·

一封来信
文/木斤

铁舞兄,我说真的(当代汉语诗坛是个垃圾场)。当代诗歌——当然我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总体上就是垃圾,为什么?首先,在音韵方面。是的,音韵方面,当代汉诗不可能达到像国外印欧语系一样的表达效果,有晨鸟或夜莺唱歌这种韵致与味道;诗歌诗歌,靠“歌”来压阵,而当代汉诗在这方面已经缺失,汉语诗歌,被迫降格写成了四不像的散文,像我现在写的许多,虽然有主观的自觉,但总体还是避免不了散文体倾向。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汉诗发展的那个未老先衰的结局,没有办法,对,只能朝这个方向写,所以这写下来就不伦不类。西川也说过:中国当代诗在朗诵时只有“舞台腔”。还有许多写手根本不知诗为何物,以为写分行的(实则散文或根本就是词句不通的分行)认为就是诗歌,现在遍地开花的大部分属于这类“诗歌”。再是,中国当下把持诗坛话语权的一批人,几乎就是在做自我复制的文字游戏,体制内的乌龟思维,这些人名利双“丰收”,写的东西几乎千篇一律,所谓“诗意”不过是装饰用的那块酸腐的裹脚布。综合以上,诗坛朝这个方向运作,能有什么鲜活的东西?
相对来说七八十年代有过一些好诗,有一些“破”的探索性的,但也仅止于这点:没有“立”,或根本“立”不起来(因为汉诗的自身短板),至于你说集大成的,要有建设性的,这种诗歌就很少见到或没有。对不对?你看像北岛,其实他的诗无非是政治主张的一种分行宣示,是一种“愤怒”的街头口号,虽然他用了一点意象,和隐喻手法,但他写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成熟的诗歌文本能证明汉诗的出路之所在(不服气的第三代很快就否定了他),要不然他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吧?当时那么多资源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但他的诗毕竟不是诗,最终没有那回事。那么其他也一样,后来像韩东的“他们派”,还有四川的一批写手等又把“破”字诀当作捞名翻身的名片四处散发,口语诗一度泛滥,这完全是胡闹嘛,他们是只破不立,除了“破”还是“破”,有一行破了之后“立”起来的诗吗?一个也没有!韩东那个获鲁奖的诗集被某平台精选了一部分推送,看看后台留言就知道,被人家骂死,写得很平庸,不是说那个文字平庸,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根本没有现代先锋意识。这种诗歌你说现在都是主流了,对不?那像什么东西!你说不是垃圾还能是什么的!我现在如果还认真去读这些人的作品,我他妈就是神经病了,我宁可闭着眼睛,瞎想,也不许自己的眼睛一遍遍受污染。你说对不对?
兄提出的诗歌需要批判性建设,是对的,撇开汉诗先天性缺陷不说,要达到这个,很难:整个大环境不好,这个诗坛,都被那些“利益集团”承包了一样,现在《诗刊》《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杨子江诗刊》《星星》,甚至就是《花城》这样的名刊,现在发的是什么“诗”,一个现象就是编者他们自己也在写,利用“制高点”站位挤兑本应留给其它作者的少得可怜的版面,于是乎投桃报李,互抛绣球,你方唱罢我登场,四处走穴,按理编务都很忙,哪还有空闲游走?开会、评奖、讲座......更不用说静下心好好写诗了,但这些蠢货照例拿出大把大把的“诗”,不得不服他们!还厚着脸皮四处获奖。把整个儿诗坛搞的乌烟瘴气,一滩浆糊!
毕竟这个诗坛需要航向引领,一种启示引导,就像你说的李小龙式的诗歌人物,北岛不是。纯粹大家都在玩,那中国诗歌还有什么出路?从源头性上就感觉不到一种出路,曾经我看好的几位,现在也是江郎才尽,越写越差了。有的还在故弄玄虚,现在一天到晚都搞这个思辨性的东西,拉扯一些东西方文化碎片,东拼西凑,原来他之前的时候这样写,有一定开拓性,他这样写也可以,就是提供一种文本,这个实验形式,但是一开始就写“完”了,肚子里就这么点货,但为了维持“著名诗人”的头衔,不得不变着戏法玩花样,属于大妈的广场舞一类。这是在自欺欺人的瞎搞。那么后来的,后面年纪轻的现身者,如果真正的要突破汉诗的僵化格局,没有中西诗歌文化的积淀与修养,再从中予以革新与寻找突破口,难以翻盘,难有成就。是啊,对于西方诗歌,尤其是对西方的现代后后现代后后现代诗歌不仅要通盘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更要做出梳理与整合,这是一项大工程,说不定穷尽一生都未能触及其堂奥;还有中国传统的这个抒情诗歌,如何过渡到中国当代诗歌,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干枯的境地:当代中国汉语的日常交流对诗歌特性的层层剥离,我认为一个是先天性短板的必然呈现,这个缺陷构成了汉语的原罪,汉语对应用方面的这个缺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构成侮辱性的反噬,要逆转这种现象,光靠用形式主义的“分行”去数量堆积是没有用的,这不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本体论的、根源性的、元方程的问题。谁能成为汉语的救世主?至少现在,我是看不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后,那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大文豪有很大一批都尝试过分行体写作,他们非常注重音韵,也有很多山头打起了杏黄旗,但仍然免不了被历史所淘汰,留下的“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成就根本无法相比。所以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写诗歌就写作本身而言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测试或锻炼对语言的敏感度。要以此为落脚点,构建“大厦”,无异于痴人说梦。我找不出一篇(部)白话)汉诗的经典,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尽量去读读一些世界名著(小说为主),即使是国外的诗歌,翻译成中文也是不伦不类的,为什么?这个语言就有问题,中国语言就有问题,人家诗歌是种韵文,你翻译进来之后也变成不伦不类的自由体,惠特曼他们也玩自由体,但它内在也有一种节奏,这是英语先天的优势。在翻译成中文之后,惠特曼他们像什么?有什么吸引力?我读不出那种大写的具有开创一代诗风的大家气象,这是汉语无法转达的那个“欠缺”。不能否认,我没有读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有个别中文翻译,还过得去,如赵振江先生翻译的《太阳石》,这样的例子不多。对,像里尔克这么好的诗,翻译成中文的也是千奇百怪的,几首短诗还能传神一点,两首长诗就读着不对劲,敏感度在中文的转换中被绞干了,剩下干巴巴的一堆。
按: 这封来信的作者是一个知名诗人,写这封信的时候他要求用一个不为人知的笔名。他这封信,从一开始的微信临屏,到字斟句酌的反复修改,化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


· 大历史 大格局 大诗学·


ChatGPT 爆火的背后,带来了什么启示 / 邱震海      
是诗人,还是“诗歌运动员”?/ 金阿娄       



主编:铁舞
编辑:eagle
出品: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机构支持:

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

社群支持:

上海城市诗人社
中国诗坛作品与新闻众议院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汤养宗访谈:“诗歌给了我一事无成的欢乐”(3)
《百年新汉诗典藏》出版
诗艺四题:袒露、剔除、博爱与再造
2001-2011:十年中国诗人排行榜
诗歌写作显象十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