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州大学教授的舅舅跟我说“鸡娃很荒唐”,我要不要听?
OK妈说:
“鸡”或“不鸡”永远不会有答案,因为同样的做法搁在不同孩子身上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而即使某个做法在短期内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放在人生的长河中看,又可能是一种“缺陷”。所以当爸妈要做的永远是多看、多思考,随着动态变化及时去调整。
就像我朋友的舅舅,从小读书很好,是全村人的希望,永远年级第一,后来大学研究生全保送,之后又去了美国留学深造,年纪很轻就成为了加州大学教授。照理说,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小山村、突破圈层,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算是功成名就,舅舅理应是幸福的。
但却没想到完全不,朋友舅舅得了抑郁,并且始终为自己离内心热爱越来越远而感到遗憾。
而我们孩子这一代因为在物质条件上不怎么缺了,所以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可能还能把“我要找到好工作、赚更多钱”作为比较切实的短期目标,而他们这一代比我们更早需要找到“我读书是为了啥”、“我的真正所爱是什么“之类的更深层次的答案,要不然很难有内心的力量去支撑他们往前走。
所以,“鸡娃与否”不同人不同选择,但作为爸妈,有一点是共同的,谁都希望孩子“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

文:Sasa

01

我的舅舅是个毫无争议的学霸。他的学生时代从没为学习成绩担心永远的年级第一; 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一路保送重点学校。而且不光学习好,也一直很有管理天赋,所以从班长一路到了学生会主席
舅舅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之后留在美国大学教书,如今已经是加州大学某分校的地理系教授。因为早年很少回国,所以我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长辈之口。
年他回了次国,我们有了联系,再往后他回来的数更加频繁了(知道他其实是想在国内业,圆自己儿时的企业家梦想,当然这是后话)。因为舅舅在我看来是很励志的,从小山村靠着自己努力的学习获得了人生的改变和突破。所以我一直很景仰他,觉得他懂得多,又是大学教授,于是时常会和他请教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
越来越熟悉后,我出乎意料的发现舅舅其实内心很“痛苦”,也许在外人眼中,他是教育成功的典范,而在他自己这里,有的只是说不尽的遗憾。

02


舅舅生于60年代末,当时的农村孩子基本家长没有时间管,漫山遍野地乱跑疯玩,只等初中毕业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而我舅舅是这群野孩子中表现得最特别的一个:聪明、好学、自律、听话。
成绩好不说,就连同龄孩子到了会跟爸妈顶嘴、偷钱买冰棍的叛逆期,舅舅也直接跳过了这样的人生阶段。
一个早慧的孩子,理所当然被当作全家、全村、全校的希望,走到哪里都是夸赞。
曾听家人描述过舅舅读书时表现出的和普通孩子的反差:春天放学了,男孩子们踢球,女孩子们跳皮筋,只有舅舅直奔回家做作业;夏天男孩子们集体脱光了下河游泳,舅舅却故意从河边绕着走一圈,看个眼馋后就径直回家了;秋天晒谷场上搭台唱戏,小商贩挑着篮子卖零食,孩子们追逐打闹,他用棉花塞上耳朵大声读课文。
所以我也理所当然认为,舅舅从小就是奉行“自律”的人,他一定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但却没想到,有一次聊到学区房的话题时,他却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不要让孩子的世界只有学习,爸妈对他们内心的关注和沟通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与其靠日夜加班来换取买学区房的资本,那还不如每天早早下班给孩子做顿饭。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童年的快乐更重要。童年缺失的快乐,是人生巨大的遗憾。人无再少年,中年后再多荣耀、地位、物质都无法弥补。

03

舅舅出国后的头十年经济也不宽裕,几年才舍得凑次机票回趟国。每次写信回来寄很多的照片,外婆经常看得泪流满面,家里墙上贴满。后来通电话、不用写信了,舅舅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回来的次数也多起来。
但是那时候碰到舅舅回来,我总觉得氛围有点怪怪的,舅舅明明很孝顺、很关心家庭。但舅舅真回到家了,也不怎么跟长辈们聊天。当老人想多了解些他的工作和生活时,他通常也只是说:“不用操心,一切都好。
虽然可以把这种距离感理解为“说了你们也听不懂”,但隐隐的,我总是觉得那种生分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沟壑,而是情感上的断裂。
后来有一回舅舅说起自己少年时期,他觉得虽然自己是爸妈的骄傲,但是他和爸妈在情感交流上是闭塞的
“他们不会拿任何的家庭琐事打扰他,也不会表达感情,也就是吃饭时的闲聊都很少,唯一的话题就只有学习。舅说
这也让我想到《小舍得》中子悠伤感地说出的那句话话:“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可能舅舅从小被学霸光环所包围,还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真相。而在多年后,当他褪去了学霸光环,想要再去寻求一份亲情联结时,却发现自己光辉的童年回忆中,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内心是有多么的缺憾?!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功成名就的人在完美人生中找不完美,谁的人生还没点bug呢?比起成绩好,牺牲点别的也值得啊。
但如果放在人生的长河中看,尤其是到了成年后、工作后,牺牲什么,我们其实会发现,童年时期饱满的情感比成绩更重要。
而从小玩乐少、朋友也少的孩子,也会在情感上的表达非常克制。
舅舅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太幸福,这和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从择偶到相处,处处都有儿时情感缺失留下的“阴影”。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公患病到去世期间,他请了一段时间假陪伴,我知道他们各自有千言万语,但气氛却只有沉默和凝重。直到外公去世时,他还一直在隐忍自己,甚至没有畅快地哭一场。纵然对父母对家庭感情深厚,却永远无法让感情流动起来。这感情流动这件事,正是儿时的本能。

04

在外人看来,舅舅的人生很强大,一步步前进,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永远知道自己的方向。
然而,在舅舅给我的信件和电话里,他却告诉我,这一切竟然都是被别人“安排”的!
高考志愿,以他的成绩可以考上清北,但当时N大提前来选保送生,班主任建议他“就去N大吧,离家近好”,于是他就去了N大。
选专业,他想学工商管理,N大的老教授建议他“要报就报地理系,将来分配的工作好”,于是他就报了地理。
出国,他本想研究生毕业就回乡就业,但当时的女朋友要出国,他觉得有责任跟随,于是又茫茫然地出了国。
当教授,也只是哈佛读了博士之后,刚好接到了加州大学的聘用,一直做到现在。
……
而当他在教授的职业上稳定下来若干年后再回头看,他发现,原来自己选择的每一步都是在离自己最真实的理想越来越远。
他曾经想过学工商管理,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学识,创办最好的乡镇企业,让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能有安稳的工作,衣食无忧;在他的内心埋着一个为家为国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儿时的努力学习也正是为着这个理想。
可人生不同于学习,学习需要的是努力,人生选择时需要的是自我认同。
在每一次重大决定之前,最后都舍弃掉自己内心的“第一选择”,而去听从别人的建议。即使现在已经荣升为终身教授,内心却始终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05

我是很后来才知道,舅舅一度得了抑郁症,而且还很严重。
他的抑郁症一方面源自于多年来对自己的选择的不认同,是一种缺憾;一方面来自己外界的一些对比冲击,是一种羡慕。比如他回国后发现曾经不如他优秀的同学,眼下正做着他一直梦想的事。
他不能抵挡自己去怨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要去“听大人的话”。
有段时间,他无时不刻地从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
不过好在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排解方式—— 中年叛逆。
迟到了几十年,但还是出现了。
他不顾众人反对,决意组建国内的创业团队,召开高峰论坛,把他所研究的课题,作用到中国的发展上来。
在别人看来,他的这种“创业”显然来得不那么切实际:他的年纪在这儿了,精力和思维比不过年轻人;异国多年,对国内行业情势也脱轨甚久;在国内的资源,也没有多少的积累;当了多年教授,也并没有什么商业运作头脑……
不过无论他创业是否成功,重要的是,他总算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痛快地为自己活一回了。
OK妈最后说:
其实我个人特别能理解这个舅舅的。看起来再“完美”的人生,再多的鲜花和掌声,但凡不是自己想要的,都只是夜深人静时心底的废墟。学业成就,跟人生的幸福度并不成正比。
这篇故事或许给我们这样一种提醒:为人父母的责任不仅仅在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孩子的“自我”是否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成长,始终是我们需要做的头等大事!
你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记得在文章右下角在看”、“点赞双连击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 | 《亲爱的女儿》之人生从哇哇大哭开始(节选)(有声)
孩子,哪怕你不乖,也值得被爱
亲子之间良性的沟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所有不听话的“坏”孩子,都可以这样改变
四种妈妈养出叛逆孩子
博瑞智教育揭秘: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根源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