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IT的创业先锋:互联网的缔造者们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市场。互联网对中国与全世界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是谁发明和缔造了互联网?答案是MIT。互联网的发明者大多出自MIT,MIT的教职员工与校友构思、开发了互联网及其底层技术,其中一些人还创立了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

爱德华·罗伯茨(Edward B.Roberts) / 文

互联网发展简史

美国人总说“是MIT开创了互联网!”,毫无疑问这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事实上,现在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及其底层技术的确是由MIT的教职员工和校友构思、开发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创立了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这篇文章将聚焦于MIT电子工程系师生们的故事,从笔者的视角回溯互联网出现和商业化的早期历史。虽然互联网起源于美国,但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因此以下历史还将和互联网最初进入中国的故事结合起来。

互联网的建立和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奥·贝拉内克(Leo Beranek)和博尔特·贝拉内克纽曼公司(Bolt Beranek&Newman,Inc.,下文简称BBN公司)核心员工们的工作。利奥·贝拉内克在1947至1958年间任职MIT教授,1948年,他和别人联合成立了BBN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互联网的最初创意正来自于BBN公司1960至1962年间的副总裁利克里德(J.C.R.Licklider),后来他在MIT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做了更多关于旋风计算机(Whirlwind,MIT研制的早期电子计算机)和SAGE系统的工作。1962年10月,利克里德被任命为美国国防部研究规划局(D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的第一任负责人,之后又被任命为行为科学指挥与控制研究室的负责人。他在1963年4月给同事的备忘录中概述了当时用现有硬件和软件建立计算机分时网络时遇到的挑战。正是他的这一想法最终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

MIT下一位互联网的贡献者无疑是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Larry” Roberts,简称拉里,本硕博均毕业于MIT电子工程系,与本文作者无关)。拉里说:“在和利克里德交谈之后,我得出结论,计算机网络将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我去了MIT林肯实验室并就此开展试验。1964年,我被五角大楼任命为IP技术办公室ARPAnet项目的经理。”因为拉里对整个ARPAnet项目的投入和领导工作,他后来被称为“互联网奠基人”之一。同样来自林肯实验室的韦斯利·克拉克(Wesley Clark)也对旋风计算机有着突出贡献,他提出了小型“主机”计算机可以成为计算机网络节点的想法,即后来的接口消息处理器(IMPs)。韦斯利还是弗兰克·哈特(Frank Heart,MIT电子工程系本硕)的伯乐,弗兰克先后在林肯实验室和BBN公司工作,是唯一一个可以构建IMPs的人。两位非MIT学生保罗·巴拉(Paul Baran)和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es)也有所贡献,他们担心潜在核攻击会对军事通信造成干扰,因此发明了分组交换技术并将其作为多信道通信线路上更可靠的消息传递模式。由于这些人之间的紧密协作,拉里·罗伯茨在1968年向140家公司发出的项目投标中纳入了IMPs和分组交换的概念。12家公司给予回应后,ARPA将合同授予BBN公司。弗兰克·哈特成为该项目经理,负责BBN的ARPAnet系统开发工作。

这个BBN团队常被称为“IMP伙伴”,其中包括MIT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他曾任职于BBN公司,后来被拉里·罗伯茨聘用进入IP技术办公室工作,成为TCP/IP协议的共同开发者之一,该协议一直延续到今天。参与TCP/IP开发的还有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MIT电子工程系硕博),他是拉里·罗伯茨在MIT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办公室伙伴。

1969年10月,第一条信息通过BBN的网络发送,这条网络连接了四所大学,ARPAnet正式诞生。到1970年夏天,MIT、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系统开发公司和哈佛大学收到了他们的IMPs,第二条跨洲高速(在当时相对而言)网络也在BBN到加州兰德公司间架设起来。在ARPAnet投入使用后,BBN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开发了一个名为Milnet的防御数据网络,然后在它与一个4节点ARPAnet之间建立了网关,这两个网络之间的连接器被称为互联网(Internet)。BBN还开发了第一台路由器、TCP/IP协议和第一个人对人电子邮件系统,进一步巩固了它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贡献。

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MIT电子工程系与管理系校友)也活跃于这一时期。他清晰记得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岁月,“ARPAnet萌芽之初,我们曾希望使用它登录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来共享电报系统。这种互联网的最初应用在1972年的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上被提了出来。后来我去MIT斯隆管理学院工作,在一次AT&T高管参观的活动中,我负责演示各种电报互联网应用程序。在向AT&T高管演示的过程中,互联网却崩溃了,当时他们哄堂大笑,我清楚地记得这段惨痛经历。那次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当你登录到他人网站时,我们自己的数据需要被随时访问,以供计算正常运转。因此,为了更便捷地移动数据,我们提出了所谓的文件传输协议(FTP)。”

鲍勃补充道,“在这些操作开始大约一年后,电子邮件就出现了,意外地成为ARPAnet最为流行的应用程序。因此,我们很快就从电报互联网转移到了电子邮件互联网。”同样在1973年,BBN的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MIT电子工程系硕士)根据33型电报机上为数不多的按键,创建了@符号,将每个电子邮件地址中的用户名与计算机名区分开!

更多互联网公司的涌现

各种不同配置、用途广泛的“互联网”开始创建。为了摆脱对BBN提供的互联网基础技术的强烈依赖,国防部研究规划局请来了更多MIT校友来帮助发展各种军事组织的互联网。由欧文·雅各布斯(Irwin Jacobs,MIT电子工程系硕博)和安德鲁· 维特比(Andrew Viterbi,MIT电子工程本硕)共同创办的Linkabit公司聘用了大量MIT毕业生,他们获得了一份合同为国防部开发部分产品。(这家公司最重要的后续衍生品是高通公司,高通由雅各布、维特比和其他5位Linkabit同事共同创立。)

在政府推出允许互联网私有化的新政策后,除Telenet外,还有很多其他公司涌现出来,许多在之前拉里·罗伯茨提出的倡议中有所提及。其中较早成立的一家是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Quantum Computer Services),该公司于1985年成立,由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担任首席执行官,马克·塞里夫(Marc Seriff,MIT电子工程系硕士)担任首席技术官。1989年,他们将这家公司更名为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为AOL,Inc.),这家公司发展非常迅速。塞里夫从MIT毕业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立即加入Telenet,并成为首批员工之一,之后离职成立美国在线。他说,在这一决定及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他均受到了MIT导师利克里德教授、Telenet的老板和朋友拉里·罗伯茨的重大影响。

1985年,在高通和美国在线成立的同一年,尼克·内格罗蓬特(Nick Negroponte,MIT本硕)和MIT校长杰罗姆·威斯纳(Jeromen Wiesner)共同创建了MIT媒体实验室,孵化了大量互联网应用和衍生公司。

搜狐网: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

差不多10年之后,1994年,中国第一次全球互联网信号传输发生在斯坦福大学和有着“中国MIT”之称的清华大学之间。清华大学杰出校友张朝阳1993年刚获得MIT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当时暂留美国并在MIT行业联络办公室兼职工作,陪同日益增长的中国访客团参观MIT,帮助他们认识教员,了解MIT正在探索的科技前沿。这些访问使他多次来到爱德华·罗伯茨教授的办公室。罗伯茨的研究及对MIT创业中心的领导工作引起了中国访客的高度兴趣。

1996年初秋的一天,张朝阳找到罗伯茨教授,问能不能和他聊聊。张朝阳直切主题说道:“我想回中国开一家互联网公司”,这句话在当时的意义非比寻常。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罗伯茨对他的真诚、热情以及迫切创业的渴望印象深刻。当谈话即将结束时,快要回家的张朝阳说:“中国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我想在其中做一些贡献!”这可是1996年,基于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他的话的确出人意料!经过四个月的讨论,张朝阳和罗伯茨于1996年12月成立了互联网技术中国公司(ITC),罗伯茨和MIT的另外两人提供了225000美元的微薄启动资金,通过波士顿第一银行汇给张朝阳。而将ITC注册在特拉华州是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公司的信誉——因为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在中国创办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风险极大的愚蠢之举。

在撰写这部书时,我从一位管理学院教授的角度审视了搜狐的历史,这位教授曾在搜狐成立的头20年里积极担任共同创始人和董事职位。“中国互联网市场飞速增长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正是这样的市场才滋生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后起之秀,并让它们得以从公开和非公开市场获得巨额融资。在我们坚守信息门户这一阵地时,它们也正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深耕。在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搜狐服务的20年间,我做了非常多令人激动人心且富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在过去的23年里,张朝阳从一位创业者和首席执行官的角度也谈及了同一现象,“毫无疑问。正如爱德华所言的MIT在美国创造了初代互联网一样,MIT可以说也是中国互联网的缔造者。”

关于作者 | 爱德华·罗伯茨(Edward B.Roberts):技术管理David Sarnoff讲席教授,MIT Martin Trust创业中心创始人、主席

文章来源 | 本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20年5月刊,内容有删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互联网的起源
在互联网之前,@是干嘛用的?
勒索软件和网络安全生态系统的历史
MIT与计算机教育-大事记
寻找互联网初心
世界因他而“互联”——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 Robert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