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扪虱谈天下之前秦国贤相王猛

扪虱谈天下之贤相王猛
文/王天成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猛,另一个是谢安。当代就有“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的美誉。后人多将王猛与姜尚、管仲相提并论。

王猛,字景略,生于东晋明帝司马紹太宁三年(公元325年)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南北朝五胡乱华,战乱频仍,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更替像走马灯似的。王猛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到处逃难避祸。为了糊口,他年纪轻轻,便以贩卖畚箕(běn jī,即簸箕)为业,是个摆摊设点卖簸箕的小商贩。

但是,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他志向远大,在战乱飘零生活的凄风苦雨中,一直坚持看书学习。他手不释卷,抽时间、挤时间地读书。他博览群书,广泛吸取知识,尤其爱看兵书。同时,他习练武艺,特别是晚上没钱买油点灯的时候,在屋外习练武艺,更加勤快。他长得相貌俊伟,富于英气,穿着破旧的衣服,为了糊口,到处赶集,摆摊设点卖簸箕。在卖簸箕的过程中,他总是书不离手,顺手拉块砖,坐在摊点后面,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没人来买簸箕时,就拿着书看,有人来买,就放下书本招呼,是闹市中绝无仅有的奇葩。

《晋书王猛传》记载说:王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成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说王猛“博学多才,饱览兵书,为人性格稳重而志向远大。生活中细微小事不放在心上。不屑于结交那些庸俗之辈,也不与那些成天崇尚清谈的所谓'高士’们一般见识,只与那些能和他谈得来的人交朋友,一副傲世绝俗的样子,招致了那些不识才的庸俗之辈的耻笑。王猛倒是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悠然自得,根本没有把这些人的讥笑放在心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猛不耻于世俗的冷眼,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手不释卷地学习,获得了治国理政的真实本领。能够识才的徐统觉得王猛是个人才,让他做了个比县官还小的官。王猛上任几天,就挂印而逃,去华山隐居,拜高人继续学习深造。杀鸡焉用牛刀,他不屑做这样的小官。他要辅佐英主,干济世救民的大事。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东晋荆州镇守将领桓温北伐,取道武关,由商洛经蓝田入关中;同时,派梁州刺史司马勋由子午道,经今天的长安县北伐,两路夹击氐族在关中建立的前秦国,大败前秦军队,进据到今天的灞桥一带。从公元316年长安被匈奴人攻陷,西晋灭亡,38年过去了,关中的汉人在胡人的统治下,就像被关在牢狱中一样,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三辅(即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之地,各郡县的汉族人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地盼着正统的东晋汉人政权来收复失地,总算是盼来了东晋的军队,纷纷来向桓温归降。居民争相以牛、酒劳军,夹道观看东晋军队,老人流着泪说:“不图今日复睹官军。”(没想到今日还能再看到官军)

在华山隐居学习深造的王猛,听说晋军来到的消息,同所有的汉人一样,非常高兴,大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势,身穿麻布短衣,匆匆走下山,投奔桓温大营,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东晋朝廷。

桓温接见了王猛,请他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当着众人的面,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四座皆惊。看着此情景,桓温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来到东晋军队驻地时,已经观察了解了一些情况,就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桓温,是个有野心的权臣,东晋“内外大权一归(桓)温矣。”桓温的军队是由世家大族的部队组成的“部曲”兵,属私家队伍。奸雄桓温,从私心出发,觉得在白鹿原已经和前秦军打了一场恶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要渡过霸河进取长安,消灭前秦,军队损失会更大。灭了前秦,恢复了关中,自己只能得个虚名,地盘落于东晋朝廷手上,自家的“部曲”兵,消耗过大,就失去了称雄的本钱。与其消耗自己的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保存实力,留敌自重。所以,他驻军灞上,一直与前秦军隔着灞河相持了三个月,不与前进,贻误了战机。

王猛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他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一边捉掐虱子、一边高谈阔论的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抬起头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秦国一定有很多奇士,不知像你这样的还有多少?我想请你们日后一起同我南归江左。”王猛向桓温推荐了薛强。薛强被拜为军谋祭酒(军事参谋)。

桓温本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使他打算落空。眼见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看透了桓温的心事,明白东晋一直是由士族大户把持的政权,自己一个寒士,很难在东晋这士族把持的朝廷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桓温篡晋,势必玷污名声。《晋书王猛传》记载:“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王猛没有随军南下,继续隐居华山读书。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国皇帝苻健去世,继位的独眼苻生从小就是个无赖,以杀人为儿戏,残忍酷虐,杀戮无常。他的堂弟苻坚从小受汉文化教育,宽厚仁慈,文武全才,威信很高。一些智谋之士以及朝中大臣梁平老、吕婆楼等人都劝苻坚除掉苻生,由苻坚做前秦皇帝。

苻坚懂得“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他广招贤才,网罗英豪,以图大举。吕婆楼力荐王猛,并恳请王猛出山。王猛早闻苻坚英名,随吕婆楼来到了苻坚身边。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他见了王猛就像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王猛为苻坚出谋划策,筹划除掉符生之计。一日夜里,发动政变,苻坚等人带兵冲进皇宫勒死了符生。苻坚做了皇帝。

前秦在战乱中建国,加上符生的倒行逆施,苻坚称皇帝时,社会一派混乱。关中民族杂居,仇杀不断,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氐族贵族豪强,本来就是一些部落头人,属于一群毫无法治观念的乌合之众。他们为建立前秦国出过力,立过功,自以为国家就是他们的,飞扬跋扈,我行我素,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国家、社会的危害极大。

始平县,在今咸阳市西北,是京师的西北门户,地位极为重要。始平县的氐族豪强,大多是跟随苻坚的爷爷苻洪起兵的旧人。他们自恃有功,在乡里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劫盗充斥,百姓叫苦连天。为了治理好始平县,苻坚派王猛担任始平县令。王猛熟知法家治国理政之道,一上任,便明法严刑,禁暴锄奸,雷厉风行,处决不法豪强。有个树大根深的氐族奸吏,认为自己后台很硬,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王猛把他当众鞭死。这个氐族奸吏不同一般不法豪强,上有靠山,下有群党。于是,奸吏的狐群狗党、土豪恶霸起哄告状,联名上书诬告王猛滥杀无辜。氐族上司偏袒这些不法豪强,将王猛押解还京,投入狱中。

苻坚亲自审问王猛,责问道:“为政之体,德化为先。你莅任不久就杀掉那么多人,多么残酷啊!”王猛平静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宰宁国以礼,治乱世以法。治安定的国家可以用礼治,治理混乱的国家必须用法治。陛下不以臣为无能,让臣担任难治之地的长官,臣一心一意要为明君铲除凶暴奸猾之徒,才杀掉一个奸贼,还有成千上万的家伙尚未伏法。如果陛下因我不能除尽残暴,肃清枉法者而要惩罚我,臣岂敢不甘受严惩以谢辜负陛下之罪?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加给我'为政残酷’的罪名而要惩罚,臣实在不敢接受。”

乱世用重典。他给苻坚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当其处于动乱的初创阶段,在社会还不安定的时候,在人们法律意识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在豪强恶霸不遵纪守法、欺压良善的时候,一定要用法治,而且要严格刑法。他强调说,执政者要毫不手软地实行法治,严厉打击,严刑峻法,从重从快处罚,尤其是对无法治约束、野惯了的少数民族豪强更应该严格,杀一儆百。否则,要国富兵强、成就大业是不可能的。当社会平静的时候,法律意识已经建立,人们都能严格遵纪守法的时候,没有恶霸豪强欺压良善的老百姓的时候,要给人民更多的好处和实惠,多讲些稳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坚持法治的同时多施行德化。这是治国理政最根本的道理和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国家一定治不好。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能够称得上大帝的人都是人杰。人杰苻坚听罢,且叹且赞,向在场的文武大臣说:“王景略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人物呀!”于是,对王猛更加佩服,更加信任。

王猛坚持按自己的法治思想治理始平县,严刑峻法,打击不法豪强、地痞流氓,很快将始平县治理的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治绩卓著。这年12月苻坚升王猛为尚书左丞,即尚书的副职,开始担起了治理前秦国家的重任。

王猛为官执法不阿,精明强干,清正廉洁,政绩斐然,深得苻坚信任。在王猛36岁那年,苻坚先是升王猛为尚书左丞;接着又升咸阳内史;8月,又以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10月,再以王猛为吏部尚书,迁太子詹事;11月,再升其为尚书左仆射,位列宰相之一。原有的侍中、中书令职务依然保留。12月,又加封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准许他可以在皇宫内晚上住宿,领导、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创造了一年之内政坛连升五级的神话。

王猛身兼数职,“权倾内外”。《晋书·苻坚传》记载说苻坚和王猛的关系:“亲宠愈密,朝政莫不由之”,“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把国家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了王猛。王猛全部担起了治理混乱的前秦国的重任,肩挑重担。

王猛是汉人,非前秦国的开国元勋,快速地被升官,使一些氐族皇亲国舅和元老旧臣无不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姑臧侯樊世是一个立有大功的氐族贵族,居功自傲,依仗着自己帮助苻健打天下的汗马功劳,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曾与先帝共兴大业,却不得参与机密。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专管大事?这不是我们种庄稼而你白拣粮食吗!”王猛不为所动,冷笑着说:“不光是你种我收,还要你时常做好饭端给我吃呢!”樊世肺都气炸了,跺着脚咆哮:“姓王的,迟早必叫你头悬长安城门,否则我不活在人世!”后来樊世进宫言事,以为王猛给苻坚出主意要让自己的未婚女婿杨璧给苻坚当女婿,当即火冒三丈,要打王猛,被左右制止。樊世用污秽的言语大骂王猛。苻坚大怒,当即命人把樊世拉出去斩了。樊世是朝廷重臣呀!为了王猛,苻坚说斩就斩了,很多氐族豪强得知以后一片哗然,纷纷进言说王猛的坏话。苻坚不听,把那些来说王猛坏话的,轻则谩骂,重则在殿庭上鞭打。

前秦国的主要根据地在关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称为“四塞之国”。所谓四塞,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和北有萧关四座关口。这四座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虽然前秦占有着关中有利地势,但前秦东面有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国,北面有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代国,西面有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国,南面有公认为华夏正统的东晋,任何一方随时都可能对前秦构成威胁。国内也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王猛清醒地认识到前秦的这些问题。他主政前秦,在十六国纷争、南北对峙的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倾其文韬武略,为巩固前秦政权,革除积弊,富国强兵,统一北方,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一是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整顿纲纪,从制度、纲纪、刑律、舆论、风俗等多方面,改变氐族半奴隶制的松散管理,加强前秦的中央集权。

氐族,原来是带有浓厚奴隶制残余的部落,各部落掌握在有极大权力的奴隶主贵族手上,尚未真正进入封建社会。王权对部落贵族的控制软弱松散,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王猛力主“治乱邦以法”,坚定不移地“肃清轨法”,为前秦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皇权,克服原来对各地奴隶主的松散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严格地按照制定的朝廷法度办事,执法之严,连苻坚最疼爱的亲弟弟符融都胆寒。

符融,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曾经做过冀州牧。按照王猛制定的朝廷法规,各地要办学校必须上报朝廷经过批准才行。符融没有上报朝廷批准,就违规私自建立了地方学舍,有关部门查究弹劾,追查责任。符融害怕了,多次派人去京城长安代为申辩理由。王猛才念其兴办学校是于地方有利的事情,免去了对符融的处罚和罪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王猛还“整齐风俗”,严禁“老”“庄”及图谶之说。当时的“老”“庄”学说,已经成为魏晋以来清谈误国的玄学。他们只说不做,是一些不务实际的清流。王猛力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严禁不切实际的玄学清谈,禁止浮华交会胡说八道的乱政行为。两汉以来,图谶等迷信思想盛行。五胡十六国时,图谶之说更是泛滥成灾。符氏家族对此深信不疑。一些人利用图谶预言吉凶祸福,扰乱视听,干预朝政,乃至皇权更替,成为惑乱政局的一大祸患。王猛坚决反对图谶这些不着边际的迷信之说。新平人王雕呈献图谶,恭维符氏应该称王天下,要苻坚将汉族迁出关中,把氐族迁到关中。苻坚对图谶很相信,要拜王雕为太史令。王猛坚决反对,认为王雕“为左道惑众,劝坚诛之”。在王猛的坚持下,苻坚杀了王雕,下达了禁止图谶的诏令。不久,又发生了在教学的学堂尚书郎王佩读谶事件,在王猛的要求下,苻坚又杀了王佩。他下达诏令说:如今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暂且停息武备,修明文教。各级官员都要按照王猛整顿吏治的各项要求去做,禁止“庄”“老”清流之学,不许再搞图谶。学图谶之风才有所遏制,风俗有所改变

二是严刑峻法,打击不法豪强。

前秦是少数民族政权,放牧民族的性格大多粗狂豪放,作为奴隶主的上层人士欺压奴隶习以为常。前秦政权中的一些权贵法的观念十分淡薄,就连苻坚对法的认识也很不足。当时朝廷内外有一批氐族显贵,仗恃与皇室同族或“有功于本朝”,身居要位,恣意妄为,无法无天。王猛执掌朝政,严厉打击这些不法豪强。

王猛刚由咸阳内史调任侍中、中书令(皆为同宰相之职)、兼京都长官,就听说贵族大臣强德酗酒行凶,抢男霸女,但谁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因为,他是创立前秦国的君主符健的强皇后的弟弟。强皇后是苻坚的伯母,贵为皇太后。强德依仗的后台很硬。王猛认为:杂草不除,良苗不莠;乱暴不禁,善政不行。王猛的副手,御史中丞邓羌,是个智勇双全的猛将。一天,强德又作案了,王猛让邓羌立即派人把他抓了起来。但是,强德虽然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他是国舅。不仅身份特殊,而且官居特进、光禄大夫,官位也比王猛高。这样的官员要处罚,按程序必须先向苻坚奏报,经过苻坚的批准才行。王猛考虑到,如果按程序奏报了,很可能苻坚考虑到是自己的舅舅就会放一马。这样的恶徒处理不了,那法治怎么推行?怎么治国?要推行法治,就要敢于碰硬。王猛不顾一切,要杀强德立威,震慑其他不法分子。但是,小官杀大官,不向苻坚奏告也不行,这是原则问题。于是,王猛一边向苻坚写奏章,奏报强德的罪行,说明该杀的理由,一边不等苻坚的诏书下达就让人拉出去行刑,杀了强德。果然,苻坚看了王猛的上奏文本,马上派人持赦书飞马赶到,要求赦免强德。可强德早已“陈尸于市”了!苻坚听说强德已经被杀了,大吃一惊,心想:这个王猛也太胆大了,朕的诏书还没到就杀了,连诏书都不听,竟敢先斩后奏?他很是有些恼怒。

左仆射(相当于丞相,比右仆射官位高)李威和苻坚的母亲苟太后深明大义,对苻坚说:强德罪有应得。你要是赦免了他,何以服众?何以振朝纲?你是一国之主,不能有妇人之仁?王猛不惜冒丢官杀头的危险,杀了强德,维护京城法制,是有大功的,是个忠臣。他先斩后奏,是知道你肯定会赦免强德,情有可原。不过,没经过你的同意就杀人,这也有错,也要给点惩罚。这样吧,免掉他的中书令和侍中(高级顾问)的头衔,以平息他人的议论,保留京兆尹的职位,让他继续整肃京城法纪,待事态平息之后,再官复原职。事情就这么定了。

王猛受到处罚,不为所动,紧接着,又与邓羌通力合作,全面彻查害民乱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气,无所顾忌,挑选出20多名不法皇亲国戚或权贵豪门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以强硬的手段,杀而不赦。“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京城所有的官员都被震慑住了,豪门望族也都不敢胡作非为了。王猛又让苻坚下令挑选得力官员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区,查处地方长官刑罚失当和虐害百姓等劣行,整顿地方各级统治机构。苻坚见到首都大治,风及全国,感叹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三是“举异才,修废职”。

在严刑峻法、打击不法、“有罪必罚”的同时,王猛还力求做到法简政宽,严明赏罚,裁汰冗劣,擢拔贤能,“有才必任”。“法简”的好处是人民好学好记,有利于推行;“政宽”则人民心情舒畅,有利于休养生息。为了得到管理国家的有用人才,苻坚和王猛多次下令求才。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诏令各级官吏举荐“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要求各地具条上报“清修疾恶,劝谏农桑,有便于俗,笃学至孝,义烈力田者”;甘露三年(公元361年)“命牧伯守宰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诏求“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等等,求才若渴。

符融随王猛学习为政之道,在王猛的教导下,成长很快,聪明有才智,文武出众,善断疑狱,见识远大。《晋书·苻融传》记载: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事容易查清。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人很惊奇,于是服罪。符融推断,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既然被人抓住了,就是跑的慢,所以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当时京兆人董丰在外游学三年后回来,路过在妻子家住宿。这天晚上妻子被人杀害,妻兄怀疑是董丰所为,把董丰送官。董丰受不了刑罚拷打,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杀妻。苻融审察后怀疑,经过查问,抓到了真凶冯昌,平反了这个假案。

王猛积极荐才,曾给苻坚上奏章说:“我观察阳平公符融,聪明有道德、品行好、很是孝敬母亲;光录散骑、西河的任群,忠贞,品行端正,处事谨慎;处士京兆朱彤,知识渊博,聪明善辩;应该在您的左右辅佐,参与军国大事,谋划大政。我愚昧平庸,请求退职让贤。”苻坚坚决不同意王猛让贤,说:“以你的才能担当国家重任,国家大事处理的明智而很有条理,众望所归,我怎么能容忍你辞职?你所推荐的人另有任用。”于是,任命符融为侍中中书监兼右仆射;任命任群为光禄大夫,领太子家令;任命朱彤为中书侍郎,领太子庶子。

他推荐的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以苻融而论,对国家大政颇有主见。匈奴、独孤、鲜卑来降,苻坚准备把他们安排在内陆,符融建议说:“匈奴人成为边患,自古即是如此。现在他们不敢贸然南下,是因为他们畏惧我们有威慑力量。现在安置在内陆,他们看到自己日益被削弱,将要骚扰各郡县,成为北部边境的祸害。不如把他们迁往塞外,作为附属来对待更好。”苻坚采纳了他的意见,将所降的匈奴左、右贤王所部安置在朔方一带。后来,符融官做到征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阳平侯。王猛死后,他接替王猛职位,萧规曹随,忠实地继续贯彻王猛的政策路线,保持国家正常运转。

王猛爱才、惜才、举才的事例很多。灭燕后,王猛按照苻坚“便宜简召英俊,补六州守令”的指示,很快推荐一批关东名士、原前燕国的人才,担任朝官或郡县官长。梁琛曾出使过前秦国,王猛问燕国情况,他有气节,不仅不谈,还说了前秦国一些弊端。前燕亡国后梁琛不屈其志未得重用,王猛不避嫌疑,上表苻坚推荐梁琛做了主簿,领记室督(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是掌章表书记文檄室的领导),成了自己的重要僚属。还有高泰,他原是前燕国的尚书郎,很有才气,名声大噪。前燕灭亡,王猛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并把他推荐给苻坚。苻坚向高泰询问治国之道。高泰进言:“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实,未有官得其人国家不治者也!”苻坚很是赞赏。对有德才的人,王猛是竭尽全力的保护、推荐。但对居官不称职者,王猛则坚决裁处,弃之如腐鼠。

四是建立选才制度。

伯乐再高明,遇到的千里马毕竟有限。王猛懂得,吏治和用人问题只有从制度上考虑才能有出路。他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其主要内容有:地方官长分科荐举名为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朝廷派主考官对被荐者笔试、面试,一一加以考核,再上报推荐,合格者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如果不合格,地方推荐的官员和主考官都要受罚。地方官和主考官害怕受罚、被“打板子”,所以都积极到民间去寻找有真才实学的人。还规定,凡年禄百石谷米以上的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其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

汉代的选才制度是察举制,由地方官推荐“孝廉”,把有知识、孝敬、清廉的人荐举上去。王猛在汉代选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选才制度把地方推荐、考试面试、赏罚三者相结合。这种荐举赏罚制度和选官新标准的规定,沉重地打击了实行了100多年、根深蒂固、早已成为士族垄断政权工具的九品中正制。同时也否定了十六国以来许许多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前秦国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从而,使前秦国,“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也为之一变,贿赂请托、恣意妄举的腐败现象逐渐消灭,养廉知耻、劝业竞学之风日盛。

王猛创立的三者相结合选才制度,即使在今天都有可借鉴和吸纳之处,特别是对举荐人的赏罚,今天更应该学习。选人制度,对推荐的人和部门没有赏罚,必然会出现亲者荐之、疏者弃之的现象,将一批无能之辈推荐上去,在干部队伍中出现团伙、山头,产生腐败分子,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脱颖而出,害国害民。这个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没有对荐举人的赏罚,就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唯才是举的制度。要使荐举人能真心实意地举才,就必须有赏罚制度,无论什么人,不管你地位高低,哪怕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举荐不当就应受罚,举荐的人德才兼备就应给予举荐人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的人才选拔上来,使才当其用,人当其位,干部队伍才能风清气正,利国利民。从这点意义上说,王猛创立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今天也是具有先进性的。

五是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大地战火连天,人们颠沛流离,逃命唯恐来之不及,谁还会在学堂读书。太学早已荒废。王猛向苻坚建议,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修缮学舍,请名士讲学,并要公卿的后代必须入太学学习。前秦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选择境内能通一部经书的学士担任教师,并强制公卿以下子孙都得入学。苻坚一月三次亲自视察太学,考试学生成绩,按成绩好坏分类。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372年,前秦皇帝苻坚下诏书:“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在所以礼送之。”只要有精通一种经史书籍,或者一项特别技艺的,所在地方政府必须高规格地把他们送到京城去,由中央选拔授予相应官职。

由于前秦国政府对官员要求严格,明确规定,岁禄百石以上的官员,如果“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的话,立即罢免其官职,从而鞭策了所有官员,形成了官员人人都在用功学习的“学习型政府”。当时的前秦国内,随便到大街小巷转转,都会看到在捧着书勤奋苦读的人。

公元375年,苻坚再次下诏书:要求太子以及高级官员的后代,必须“就学受业”。皇帝身边的警卫部队军官,也必须学习文化知识等。具体实施办法是,每二十名官员配备一位讲解经书的老师,“教读音句”。

同时,恢复魏晋的士籍制度,凡登记在册的士人,从事何种职业,要经常向官府报告。凡是从事邪门歪道的职业,典学官要一律加以制止。

经过一段时期的在校学习,苻坚亲自主持考学生的经义,录取成绩上等者83人,委以官职,充实官僚队伍,激励了大家更好学习的积极性。

在兴办教育的同时,王猛还表彰学有进步、品德优良、孝敬父母、勤于事务的人,弘扬德化,教化百姓。通过这些举措,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竞学之风气日盛。这样,先进的汉族传统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复苏和振兴,而官僚后备队伍的培养工作也走上了正规化。

六是奖励农桑以农为本,重视生产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是国家富强的第一要务。王猛担任丞相后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实行了“偃甲息民,与境内休息”的闭关息民“课农桑,恤困穷”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在前秦国长达78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发动过战争,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得到了较好发展。

八百里平川,历来是生产粮食的重要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关中谁就能争得天下。自汉末以来,关中的战乱没停过。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地外迁它地,使关中人烟稀少,沃野千里的米粮川,土地荒芜,蒿草丛生,经济残破。“课农桑”,奖励耕种,发展农业生产,没有劳动力不行。苻坚和王猛积极实行召还流民、徙民入关等政策。曾迁徙并州3000多户百姓到长安;迁徙汉阳10000多民户、关东富豪以及各少数民族10万户、前凉国7000多户到关中;安置乌丸和其他各族人到馮翊、北地郡;还迁徙丁零、翟斌的人到新安郡;迁徙陈留、东阿的万户百姓充实青州等。

为了使民众能够吃饱肚子,有力气从事农业生产,前秦国还减免了部分租税,以减轻人民负担:对凡是军队所过之地,减去田租的一半;由于凉州新附,减其赋税一年;灭代之后,优抚代民,使“三年无税租”等等。同时,他们还实行了一些“恤困穷”的政策,开展救济活动,对社会上“鳏寡孤独高年不能自存者”,赏赐给谷物丝帛等。

为了发展生产,苻坚带头做表率,亲自在籍田耕种。苻坚的妻子苟氏亲自在都城近郊养蚕,从而带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大量的流民回迁,关中人口越来越多,人民安居乐业,国内生产蒸蒸日上。

对于灾害,苻坚和王猛在一般性的赈济的同时,采取了积极抗灾救灾的政策,号召人民开发荒山湖泽,发展副业。永兴二年(公元358年)秋,大旱,朝廷下令“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允许老百姓开发政府管制的山地、沼泽和湖泊,将收入的一半归国家,一半归自己。从秦汉以来,山泽属国家所有,禁止百姓砍伐渔猎,由少府管理,收入作为天子的经费。前秦放开了这个政策,山林湖泽,允许人民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人民的抗灾自救,有很积极的意义。幽州出现蝗灾,来势凶猛,王猛建议由苻坚下旨派员征调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百姓积极捕杀蝗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偃甲息民、发展经济阶段,军队暂时不打仗了,苻坚和王猛还仿照曹操的办法,实行屯田,开发荒地,种植粮食,作为军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抗击干旱,增加农业收成,苻坚和王猛还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关中本来就有战国末年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田地4万多顷。两汉时期,又修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灌溉万亩良田。由于连年战争,有的渠道已经阻塞,有的已经废弃,王猛派人一一疏通沟渠,使水流畅通,恢复了昔日的灌溉。由于关中地区常发生水灾、旱灾,坡地灌溉困难,王猛效法战国时的郑国和汉代的赵中大夫白公,利用上高下低的地形开发泾水灌溉的前例,调发王侯以下的贵族以及富豪家的奴仆3万多人,开引泾水上游,劈山筑堤,构筑梯田,疏通渠道,引水灌溉岗坡地和盐碱地。“百姓赖其利”,庄稼长势很好,获得很好的收成,享受到了水利灌溉的利益,无不喜气洋洋,欢欣鼓舞。

王猛在发展生产中,还很重视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关中地带,虽土地肥沃,但降水量少,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干旱成了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威胁。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重视兴修水利的同时,王猛下令推行区种法,用这种办法保持墒情。区种法,是汉代我国农业耕作创造的一个重要成就。这种方法,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密植全苗,增肥灌溉,精细管理等措施创造高产丰收。根据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选择好种子,上好粪,合理施行行株距要求,种子和泥土搅拌均匀后播种,常“负水浇稼”“天旱常灌之”,节约用水,充分发挥水的效用,还要经常除草,产量相对比较高。与此同时,前秦政府还经常派员巡察地方,推广、检查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督促人民努力生产,奖励种田好的农民。

倡导勤俭,注重节约。在王猛的倡导下,前秦国提倡厉行勤俭,注意节约。苻坚和王猛带头节衣缩食,尤其是王猛非常节俭,衣装朴素,食用简单,只靠俸禄,不置外財。苻坚下令,撤去宫中音乐、金玉和绸缎等,全部散发给士卒;后宫的宫女嫔妃都不穿丝织品,衣裙不准拖地。还降低了官僚的俸禄。王猛身为前秦国丞相,权倾内外,死时家里只有20头牛,别无他财,何等的廉洁节俭呀!有一年,境内干旱,苻坚和王猛担心年成不好,影响人民的生活,于是,下令节省谷物、丝帛的消耗,规定,皇帝和后宫嫔妃比平日减少二成,百官的俸禄也再次依次降低。由于皇帝苻坚、丞相王猛和官员的带头,以奢为耻,以俭为荣,崇尚节俭之风在前秦形成了风气。

七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各色人种融洽相处。

五胡乱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大肆烧杀掠夺,激化了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十分严重,民族之间仇杀不断。氐族建立前秦国后,为了发展关中的生产,将降服地方的人口内迁了不少,其中有许多匈奴、鲜卑、羌、乌桓等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有各自的风俗、服装。在前秦国内存在着氐、汉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是一件关乎稳定国基的大事。苻坚与王猛对融合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非常重视,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爱惜百姓、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在五胡十六国建立的政权中,多实行胡汉分治的办法。前秦国是从后赵国石虎少数民族政权分化出来的。建国时,前秦国的官员设置,除按照汉魏的体制设有丞相、尚书令等汉官体系外,又按照少数民族的体例,设有大单于、单于辅相等名号,实行胡汉分治。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全部取消了少数民族的一套官吏设置,完全仿照汉魏时期的官员体系设置官位,进行管理,使胡汉一体,不分彼此。在前秦,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对那个民族的特殊政策,也不许欺压别的民族。不论哪个民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从而,出现了民族团结、十分融洽的大好局面。史书记载:“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四周的各少数民族都很乐意地归服前秦,聚集在关中,人种很杂,不同的服饰色样,不同的面貌,一派民族和睦相处的欣欣景象。

前秦闭关惜民。在王猛的主持下,实行法治,力行改革,革新措施带来了一派崭新气象。史载,当时秦境安定清平,家给人足,“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百姓歌唱道:“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王)猛之力也。”这些都很形象地记载了当时的升平景象。王猛执政号称“公平”。他处事果断,办事讲究效率,从不拖泥带水。河北人麻思请假回故里葬母,王猛说:“您可以马上收拾行李上路,今晚我即通知沿途郡县。”待到麻思刚出潼关,就发现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并照章验看其路照(行路护照),安排食宿。

王猛执政,苻坚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放手让王猛去干。他曾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说:“没想到陛下对臣评价如此之高,臣哪里配得上,哪敢比拟古人呀!”苻坚说:“据我看来,姜太公岂能比您强啊!”他经常嘱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说:“你们敬事王公,要像奉事我一样!”

 

王猛下马为相,上马为将,既是安邦定国的贤相,又是领兵打仗的良将。每战,他必有奇谋,战必胜,攻必克,被列入南北朝10大名将之列。

苻坚杀了残暴的符生登基,符生的弟弟们心里不满意,很是生气。他们大多是一个地方有公爵的氐族奴隶主,占据着一方土地,手握重兵,若进行反叛,后果非常严重。王猛多次劝苻坚要防止他们谋叛篡位,早早地采取措施削藩。苻坚仁慈,考虑到亲情,宽容大度,没有对这几个人采取任何措施,姑息养奸。

虽然苻坚宽容,但他们并不以为然,从没有闲着,一直做着准备,要伺机反扑,篡权夺位。有五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叛乱,史称“五公之乱”。苻坚多次派人劝说,希望他们幡然悔悟,停止叛乱,答应保留他们原地位原待遇,一切不变。他们一概不听,死不悔改,铁心谋反。在王猛的谋划下,前秦国分兵讨伐,进行了坚决的剿灭。王猛亲自率军讨伐在蒲坂叛乱的晋公苻柳,还要防范前燕国趁机入侵,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到了蒲坂,王猛让部队离城驻扎,没有主动出击。苻柳数次出城挑战,王猛皆深沟高垒不与为战。苻柳也是个能征惯战的将领,很是狂妄,以为王猛惧怕他,不敢与他交锋,便只留下自己的儿子留守城池,亲率两万人绕过王猛军营奔袭长安,想一举拿下前秦都城,结束苻坚的统治。王猛探知了苻柳的意图,佯装不知,放苻柳出城去“偷袭”长安,令骁将邓羌引精骑兵埋伏沿途截杀。苻柳带兵进入伏击圈,邓羌一马当先,伏军四面杀来,苻柳大败,只得引兵退回蒲坂。归途中又被王猛的伏兵一阵砍杀,两万人的精兵,只剩百余名随从他逃回蒲阪。王猛会同邓羌猛攻蒲坂,斩苻柳及其妻子。

早在这年二月,盘踞陕城的符庾想借前燕国的力量推翻苻坚,投降了前燕国,使前秦国门户大开。前燕国几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认为符庾主动投降,使前秦防御开了一个大口子,这个时候是消灭前秦国、统一北方的大好机会,主张出兵剿灭前秦。探子将消息传回前秦国,苻坚大惧。王猛派人用重金贿赂执掌前燕国大权的奸臣慕容评。慕容评目光短浅,昏庸无能,贪得无厌,收了贿赂,不顾国家大计,阻止了出兵。解决了苻柳的叛乱,王猛坐镇蒲坂,遣邓羌等攻打陕城。得不到前燕国的支持,苻庾心里恐慌,很快战败,被生擒。五公之乱,全部解决。

在前秦国的西边有前凉国,东边有前燕国,是两个地域比较大,较强盛的国家。苻坚和王猛志向远大,有统一全国的远大抱负。在国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王猛为苻坚制订了先稳定西北巩固后方,然后扫荡关东前燕国、代国等割据政权,统一北方的战略构想。

伟大的政治家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总是考虑到方方面面。要实现统一北方的伟大构想,南面正统的东晋政权,是一个不小的力量,绕不过去的坎。王猛给苻坚分析,东晋一直由权臣把持,内部争斗不断,不可能对前秦有很大的动作。但万一前秦用兵对付前凉国或前燕国,东晋趁机出兵攻伐前秦,那就会两面受敌,是很大的威胁。为了慎重起见,对东西两方任何一方动武之前,必须先试探一下东晋的态度。公元366年夏季,由王猛率2万兵将攻击荆州,对南乡郡发起进击,主动对东晋发动了一次小小的试探性攻势。东晋没有重视前秦国的攻伐,只是由荆州刺史桓豁出兵救南乡郡,朝廷没有出一兵一卒。双方在新野交战,前秦军小胜,击退桓豁,掠迁安阳民众万余户而还,结束了这次小的试探行动。此后,东晋王朝也没有派兵追击或者是对前秦国采取大规模的行动,证实了王猛精确的分析判断。前秦国放心西征东讨。

这时候,凉州方面的局势突然起了一些变化。陇西人李俨,也是十六国时期陇右的割据者,夹在前凉国和前秦国之间,本来是投降了前秦的,竟又反复不定地与前凉国主张天锡私通,想在前凉国与前秦国之间左右逢源,进而反叛前秦国,妄想自立。公元36612月,西北羌族敛岐部统帅的4000兵丁也反叛了前秦国,投靠了李俨。李俨的力量增加了,脑子也膨胀了,觉得自己实力壮大了,有了在乱世称雄的资本,于是设置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狂妄地同时与前秦国和前凉国都断绝了关系,妄图割据一方,自立为王。雄才大略的苻坚和王猛要统一北方,李俨反叛,要各据一方,对前秦构成新威胁,阻碍了前秦战略意图的实现,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于是,王猛统帅陇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扬武将军姚苌等17000兵讨伐投降李俨的敛岐部落。前凉国方面,同时也怨恨李俨的背信弃义,也发兵攻打李俨。李俨部本是乌合之众,手下的敛岐部落原来是羌帅姚弋仲所统帅的部众。姚苌是姚弋仲第24子,姚弋仲战死后投降了前秦。敛岐部落的人怀念姚弋仲,听到王猛带着姚弋仲的儿子姚苌到了,纷纷反水投奔前秦,或者逃散而去,前秦军很快占据了略阳(陕西境内)。王猛遂即率部众猛攻李俨部。李俨部被前秦和前凉两国军队包围。两面受敌之下,李俨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能割据一方的那块料,于是慌忙派他的侄儿李纯去向前秦苻坚谢罪,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前秦派救兵抵御前凉的进攻。苻坚考虑,鉴于李俨已经遭到沉重打击,如果放任前凉灭掉李俨所部,不利于西北的局势,于是命令王猛等人救李俨。在枹罕之地东,王猛率军遇到了张天锡部将杨遹,两军相战,斩俘前凉军17000余人,与张天锡部相持于枹罕城下。这时候,诸将都以为王猛必调动诸路人马与张天锡决战,消灭前凉国。王猛作为统领全国军政大权的宰相,想到的不单单是击破张天锡,考虑的是整个大局。如果逞一时之勇与前凉国全面交战,要彻底灭亡前凉国,战争打到什么时候还说不定。况且,南面还有东晋,东面还有前燕国,他们如果趁机攻打前秦,问题就大了,前秦就得两面作战。两线作战从来就是兵家大忌。在苻坚和王猛整个战略布局中,灭前燕国,统一北方,才是他们整个战略的重中之重。李俨已经投降了,这个割据政权已经彻底消灭了;前凉国也被打怕了,也夺得了他们的一些地方,他们不敢东进侵犯前秦,西部基本稳定了,已不影响前秦出关中东进的大战略了。王猛从大局考虑,头脑十分清楚,借着枹罕之战的余威,趁机找个台阶给前凉下,使得两家罢兵,好让前秦得以抽出精力,专心东进攻打前燕国。他派人送函于张天锡说:“我今天来这里是奉诏来救李俨的,不是和将军您作战的,所以我现在深壁高垒,以等待随后的诏令。我们两军这样旷日持久下去,怕是都要疲惫不堪,这样对我们都不利。不如将军徙民而退,我则押送李俨东归,这样可以吗?”张天锡在杨遹惨败于王猛后,对于王猛就怕得要死,知道他指挥的秦军锐不可挡,大有谈虎色变之状,也不愿意和王猛作战。在看到王猛的书信后,他顺坡下驴,马上把书信拿给手下看,说:“我们来这里本来就是讨伐叛逆李俨来的,不是与秦国来交战的,为什么要和他们发生冲突呢?咱们撤。”于是,张天锡率兵西退。

李俨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前凉国军退兵后,他看威胁解除了,又耍起了滑头,不想投降前秦了,想借助坚固的城池固守,拖垮秦军。王猛看在眼里,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如果出兵攻打,李俨凭借坚固的城池很难一时打下来,将士们经过几次作战也都困乏了,后勤供应也不一定能满足,时间一久就会如李俨所想,拖垮了秦军。王猛筹思,必须设计,速战速决,很快拿下李俨。他先让精锐兵将悄悄地埋伏在李俨城外,第二天,自己穿着白衣乘车而出,只带数十随从请与李俨相见。李俨见王猛只带数十随从,没带多少兵将,不以为然,就没有防备,开门出见。城门刚一开,李俨没走多远,还没有反应过来,王猛埋伏在周围的精兵就迅速控制了城门,冲入城中,占领了城池,并将他五花大绑地擒住。张天赐的前凉国,此后日益衰落,在王猛的威慑下,后来主动对前秦国称藩,西部的问题基本解决。

平定了李俨之乱,前凉国称藩,稳定了西部后方,苻坚和王猛开始考虑东征前燕国。前燕国是来自东北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国曾经帮助前燕国击退东晋桓温北伐,前燕国曾答应割地给前秦国,战后毁约。王猛以此为由,统兵3万,攻打洛阳。留守洛阳的前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听说王猛亲率大军前来,急忙上表求救。前燕国主慕容暐急派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率精兵10万前往救援。慕容臧是个草包。王猛分兵两路,夹击慕容臧。石门一战,慕容臧被打败,损失数万,不得不据守石门不敢轻举妄动。面对着留守洛阳的前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王猛审时度势,并不急于攻打,先礼后兵,修书一封,给慕容筑写了一封信陈说厉害,连威胁带恐吓,劝其投降。慕容筑看了信,得知慕容臧兵败石门,自知援军无望,面对强敌,自己无力固守洛阳,只得开城投降。王猛又派兵一军偷袭慕容臧。慕容臧未加提防,又被打败,折了一阵,被前秦军斩首3000余人,攻占了荥阳。慕容臧只得退据新乐(今河北省西南部)。王猛留邓羌屯金墉镇守(今河南洛阳东北,晋洛阳古城西北隅)。洛阳、荥阳一带被前秦国控制后,经洛阳、荥阳北上前燕国都城邺城的门户就被打开了。

夺取洛阳、荥阳后,王猛上表苻坚,力主乘势消灭前燕,以扫除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并提出了具体的作战计划。苻坚命令王猛统领杨安、张蚝、邓羌等10大将,率步骑6万人进攻前燕。前燕执政的奸臣慕容评率精兵40万大军抵御前秦军。6万军队对40万军队,兵力十分悬殊。面对着67倍于自己的劲敌,王猛毫无惧色,分兵两路,北路由镇南将军杨安率领部队攻打晋阳;南路由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挺进壶关,一举攻下壶关(今山西黎城东北太行山口),活捉前燕国南安王慕容越,所向披靡,所过郡县无不望风而降。王猛留兵将守壶关。

晋阳(今太原市南)是军事重镇,前燕国派精兵把守,粮草充足,城固兵多,守城将士的家属又全部被扣留在邺城做人质,将士们因此拼命镇守。北路杨安军攻晋阳,两月未下。晋阳这个地方很重要,先拿下晋阳,对于整个战局有重大作用。王猛考虑到了这个因素,暂停进攻前燕都城邺城,亲率部分军队驰援晋阳。到了晋阳,王猛马不停蹄,绕城察看,迅速弄清了症结所在,想出了克敌妙策。他命令士卒连夜挖通去晋阳城的地道,然后派猛将张蚝带壮士数百人从地道潜入城中,大呼而出,杀尽守门燕兵,打开城门。王猛、杨安带领秦军蜂拥而入,转瞬间占夺了晋阳全城,又活捉了前燕国东海王慕容庄。王猛用地道战的办法占领了晋阳,慕容评闻报,魂飞胆丧。他是个贪婪无度的懦夫,带着40万军队抗击前秦军,却害怕王猛,不敢前进,将兵驻扎在潞川,倚仗人多,想与王猛做持久之战,逼王猛退兵。

攻下晋阳,王猛留兵将镇守,自己带兵挥师南下,直趋潞川(今山西东流入河北、河南交界的浊漳河一带),与慕容评对垒。前秦国的军队留了相当数量的兵力守卫新攻取的地方,王猛所率领的部队已经远远不足6万,与慕容评军力相差十分悬殊。慕容评认为王猛孤军深入,粮草难以接济,还在做着以“持久战”拖垮秦军的美梦。他自小富贵,位高权重,是个平庸无能的贪官,爱财如命,平时就巧取豪夺。大敌当前,他不把心思放在对付前秦军的进攻上,却在附近封山占水,向路过取水砍柴的人收买路钱,以至财帛堆积如山,还嫌不够。主帅如此,将士哪来斗志?

王猛马不停蹄,一到潞川就观察敌营。军无粮自散。后勤保障是打仗的关键。他观察了解了敌情以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派游击将军郭庆率领5000骑兵,趁夜从小道绕道慕容评兵营的后面,放火焚烧燕军辎重粮草等后勤物资,火光冲天,连邺城的官民都望见了,断了燕军的粮草。燕王慕容暐害了怕,派人严责慕容评,催他迅速出战,速战速决。慕容暐还严令他将卖水卖柴、敲诈勒索来的钱帛散发给士兵,促令出战。慕容评又是生气又是害怕,一咬牙,派人给王猛下了战书,约定甲子之日决一死战。

决战那天早上,王猛抓紧时机于阵前誓师动员,启发将士的勇气。他慷慨激昂地说:“我王景略受国厚恩,兼任内外要职,现在与诸君深入贼地,大家要竭力致死,有进无退,共立大功,以报答国家。在这次战斗中,如能克敌制胜,受赏拜爵于明君之朝,欢庆痛饮于父母之室,将士们,那该是多么荣耀、多么值得自豪啊!”王猛的话就像烈火一般把前秦将士们的热血燃烧起来了,“众皆踊跃,破釜弃粮,大呼竞进”,锐不可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经过一天的鏖战,打败了前燕军。

接着,王猛率军长驱而东,包围了前燕都城邺城。王猛号令严明,军纪如山,官兵无一人敢侵犯百姓。在前秦军占领的地方,王猛实行法简政宽的政策,与前燕国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形成鲜明的对比,前燕国人民无不额手称庆,奔走相告。

每次作战胜利后,苻坚都要论功行赏,王猛总是推诿不要。灭了前燕国,苻坚将获得的前燕宫中的宫女、财宝赏赐给将士。他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给王猛加官晋爵,封为清河郡侯,还赐予王猛美妾、歌舞美女55人,良马100匹,华车10乘。王猛坚决不受。苻坚回归长安,授权王猛处置善后,留镇邺城。王猛废除了前燕一些弊政,选贤举能,除旧布新,安定人心,发展生产,前燕国旧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春雨,欢欣雀跃。很快,慕容暐、慕容评留下的烂摊子就得以收拾。王猛还广纳贤能,为前秦政权增加新鲜血液,推举了一批关东名士入朝参政。

王猛为前秦立下了汗马功劳,苻坚多次给王猛加官进爵,王猛都上表推辞不受,请求不要一而再地给他加官进爵。对于每次战争取得的胜利,王猛总是说是苻坚的英明领导,毫不讲自己的作用。他一生保持立功不骄,谦虚谨慎,清正廉洁,洁身自好。

从邺城回到长安,王猛继续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与苻坚回过头来解决残存于西北等地的割据势力,灭仇池,平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区。前凉国、陇西鲜卑、甘青之间的吐谷浑等都主动臣服于前秦。到王猛去世前,前秦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前秦居其七。东南地区的东晋政权感到巨大压力,只能偏安一隅。

 

天妒英才,高度敬业的王猛,超负荷运转,积劳成疾,很可惜,五十岁就早早地离开人世,使前秦国失去了擎天的大柱。苻坚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对于王猛的葬礼,苻坚下旨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并追谥王猛为“武侯”,如同蜀汉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一样。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王猛的评价,多有赞誉,几无批评。历史学家范文澜赞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台湾的史学家柏杨说得更中肯,更具体。他说:“王猛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先生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先生欠缺强大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先生得以独展长才,把一团乱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恶霸,硬是凝成一个整体;不但国泰,而且民安。距今虽已一千余年,但仍使我们对那个辉煌的年代怦然心动。可惜王猛先生早逝,假使上苍延长他十年二十年寿命,他带给社会的法治轨道,会更加巩固。”他把王猛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6大政治家之一。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学术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这样说》(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八大依法治国名相》(美国学术出版社)及长篇小说《转折》《路》(太白文艺出版)、《股惑》(中国经济出版)、《西京轶事》(三联中文出版社)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慕容(58)
五胡乱华:前秦后秦,后燕西燕大混战,谁才能战到最后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34
天下三分此国实力最弱,二十年后却横扫北境,只因他们占据此地!
慕容世家之金刀计
苻坚简介与评价:简述前秦皇帝苻坚一生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