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后”是大不孝吗?追本逐源说说它

也说“孝道”
文/李尚海
一、关于“孝”

儒家思想核心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就是“孝”。

人生苦短,人人都要走会老年,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人到了晚年总希望自己的子孙后辈对他好一些,孝顺一些,以此来安度晚年。然而现实生活却不尽人意。这就有倡导孝道的必要。

什么是“孝”,怎样行孝道呢?

孔子在《论语》里通过回答不同的人所提出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说明了“孝”和怎样行孝道。

《论语·为政》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意是:孔子回答孟孙所提出的什么是“孝”的问题,说:“不背于理。”接着在回答樊迟所问什么叫做“无违”时,孔子进一步补充说:“无违”就是父母健在时,要按礼的规矩来侍奉;父母去世了,也要按照礼的规矩来安葬,按照礼的规矩来祭祀。

《礼记》里也有许多这样的说法。补充说明了孔子所说的“无违”。
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句话是说,儿女赡养父母,一定要让父母心情快乐,一切依礼行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所谓“无违”,就是孝顺,就是不要做违礼的事,也包括不要做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以免让父母生气而不快乐。这就是“孝”。

后来一些人,把“无违”仅仅解释为“不要违背父母意愿”,那是不够的,要求太低。其实孔子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一切都要照礼行事,即一切按周礼的规定做事,不背于理。

《论语·为政》里还有好几则讲“孝”的记载。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疾之忧”大意是父母在养育子女时,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爱之心,他们最担心的是子女患了疾病。那么作为人子,就要以父母的心为心,做到爱身。这就叫做“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四书章句集注》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微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是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还讲了一句最为切情的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说得最有人情味,也最发人深省。孔子说,现在(指孔子生活的时代)的人,认为能给父母供奉食物,就是在行孝。那么对狗马等畜生,只要给予食物,也叫养活。给父母供奉食物而不恭敬(在给父母供奉饮食之际,以及平时,狎恩恃爱,而不知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那跟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呢?你把父母当畜牲一样看待,那还叫“孝”?

孔子这是在批评有些人不合礼没有人味的做法,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才是真“孝”。孔子在这里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非常严厉的。

读至这里,让我们想到俗语所说的“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禽兽对待老的,尚有恭敬之表现;人,岂能不如禽兽。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色难”,就是在侍奉父母长上时,最难做到的是要有好的颜(面)色。就是说要和颜悦色,态度谦和。而过去我曾以为:在劳动时,作儿子的、作弟弟的多出力(服其劳),而让父亲、兄长多休息;有酒有肉时,则让父兄先享用。就叫孝。(言下之意,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真正的孝,是在给予父兄酒肉时以及任何时候都要有好的脸色,即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出言吐气总是恶声恶气、挎脸作色,仅仅给一碗饭吃。这能叫孝吗?)

朱熹注: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

《论语·为政》篇里,孔子和他的学生比较集中讨论了什么是“孝”的问题。(《论语》的其它章节也有多处提到孝)比如,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熹注:“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之诚,自有不能已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大意是,父母的年岁寿辰不可不常常记住,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父母一天比一天衰老、身体每况如下而忧惧。(言下之意,趁父母的有生之年应该好好孝敬)归结起来:“孝”是“无违”(事亲要始终不背理);是“爱身”(以父母之心为心,不要使自己陷入危境而让父母担忧);是“恭敬”(事亲之际,不可“狎恩恃爱”);是“色难”(事亲要做到和颜悦色,做到态度谦和,虽然比较难,但是一定要做到).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孝道?因为:儒家特别注重仁爱,力求成为仁者,成为君子。他们认为行孝道是成为仁者的根本点,即,要想爱人,首先从事亲开始,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推己及人,去爱别人的父母,即可成为大爱大仁的君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意为“尊敬兄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孝道,更是因为这件事关系着“国治、天下平”的大事。(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人人亲其亲长请长而天下平。”


二、现在的人如何行孝

孔子说的“过犹不及”,隐含在一切事物中。孝道也是一样,强调过分了等于没有强调。

子女善待父母,让父母心情舒畅的度过晚年,这是不错的。那么,在现代生活中,一切都要按孔夫子的要求来做,恐怕没有人能做到。

比如:某人(作儿子的或者作媳妇的)白天上班,工作中、与人接触中,遇到一些烦心的事,必然表现在脸上的颜色就不好看,回到家里也是这种脸色,父母看到后,以为是冲着他们的。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并不是儿子或者媳妇不孝啊。所以,作父母的,也要会当父母,也要大度一些。你多一些谅解,家庭里就会多一份和谐的气氛,这比空讲孝道有意义有价值得多。

作为父母长辈,要赢得子女后辈的孝敬,就要豁达开明一些,公正善意一些。切不可像网上所说,“以一种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对子、女、媳、婿不可偏爱,不可溺爱,偏则生怨,溺则促骄。被偏爱的被溺爱的,往往不成器,往往也是不孝顺的。过去有的独子,被父母或者祖父祖母娇生惯养,成器得不多。俗话说“独子不孝,独狗上灶”,也许有些道理。有些做父母的由于重男轻女,只爱男孩,不喜欢女孩。而到了后来,女儿反而比儿子更孝敬老人一些。这也许就是俗话所说的“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才知父母恩”。

有些做母亲的,只喜欢儿子和女儿,而对儿媳妇和女婿总觉得不贴心。这大概是因为儿子、女儿是自己亲生的,而媳妇和女婿则是别人生的,把儿媳妇、女婿当外人。因而,生活中,常常是婆媳关系、岳婿关系比较紧张(有人说得更夸张,说公婆与儿媳妇是一对天敌)的根本原因。我建议做父母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儿子、女儿,更善待儿媳妇和女婿,把他们当作亲生的看待。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儿子孝不如媳妇孝,女儿孝不如女婿孝。明乎此,就可能赢得众多后辈的孝心。

一般来说,人们爱自己的孩子是自然不过的事;而为父母做事时,就不一定表现得那么自然了,往往做得比较勉强。比如给婴幼儿洗屎片,一般不会嫌臭的。如果给卧病不起的老父母接屎接尿,你能做得自自然然心无嫌恶吗?所以说作为人子,一定要有恒定的爱心。一个人有了恒定的爱心,才算是有教养的人。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老师黄宝生先生,黄老师大概是河北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汉中大学后来的汉中师范学院任教,曾经教授我们的古代汉语课,课讲得非常好。我们在校的三四年里,除了雨雪天,我们经常看见黄老师同他的夫人一起搀扶着老母亲在校园里散步。黄老师从来不对人说教要怎样的事亲,而他自己却天天如此地为老母亲做着平凡的小事。

孔子要求对父母生养死葬的那一套繁文缛节(即“周礼”规定的那一套),作为现代人完全可以不去效仿和照搬,既没有那个条件,更没有那个必要。要讲孝道,就在父母健在时好好地赡养伺候他们,让他们好好地享受有限的人间幸福。孝生比孝死实在得多。如果父母生时,你没有好好地赡持伺候,父母去世后,又在那里咏叹什么“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显得有些矫情了。

关于丧葬的礼规,据古代笔记记载:明代思想家李贽写遗嘱说:他死后要裸葬,并且写明了裸葬的详细做法。古代还有一些达官贵人也坚持死后之事从简为好。现代一些正国级的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逝世后,其骨灰回归了大地江河。可见孔夫子所提倡的孝理,是可以变通的。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有不少子女为了做事为了工作,不能常常守候在父母身边,有的甚至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你能说他(她)们不孝吗?你能拿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来限制他、指责他吗?还是“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有道理。倒是在外工作的儿女,要如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尽可能地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工作为重,事亲也不是小事。

孝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做得很好,成为行孝道的榜样。如历年媒体评出的孝亲模范人物,当然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做着真孝的事。同时,人们在行孝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对真正的孝子是十分尊敬的,而对于不孝的行为却是极其鄙视的。有人说:不孝的人是世上最可恶的人。

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孝道的熟语,录于下: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是后辈的榜样,我们怎样对待长辈,你的子女就可能将会怎样对待你。

陕西安康平利地区口口相传的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一个老妈可以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不一定能养活一个老妈。一个妈养活十个儿,养得像米头子;十个儿养活一个妈,养得像瘦猴子。屋檐水滴在现窝里,一报还一报。麻绳子穿草鞋,一代传一代。攒钱防贫,养儿防老。


三、如何解读“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这里只说了三种不孝中的一种不孝,即“无后”。而朱熹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句下注释道:“赵氏(据说是汉代的赵岐)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事禄,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至于赵解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孟子早已作古,已是死无对证,无从知道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娶妻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读原文并且观照上下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孟子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大孝什么是小孝的问题。他说舜没有告诉父亲征得同意就娶了妻,看起来好像是不孝,而不娶妻不能产生后代才是真正的大不孝。

那么舜娶妻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他的父亲呢,因为其父瞽瞍“至顽”。“ 至顽”者,极其顽愚不可理喻也。这样的父亲你跟他商量事情能有结果吗?舜知道告诉父亲是不会得到父亲同意的,得不到同意就不得娶妻,不得娶妻就没有后代。舜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于理善于权变、变通、灵活运用。在小孝与大孝之间,他选取了大孝的做法。面对“至顽”的父亲,舜只能不告而娶了。所以孟子说“君子以为犹告也”(君子认为舜的“不告诉”跟“告诉了”是一样的,同样是在行孝道,而且是行的大孝)。

鉴于此,笔者以为孟子在这里重点不是强调“无后为大”, 而是强调于理道是可以变通即灵活运用的,即所谓“权”。朱熹评价说:“舜,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天下之道 ,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

关于“正”和“权”(即道的变通),《孟子·离娄上》篇中还有一个典型而有趣的例子: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后来有些人,断章取义地津津乐道地解释孟子的“无后为大”那句话。常常举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棒来敲打人。千百年来,因为这个断章取义,不能娶妻生子、或者是虽然娶了妻而没有养得一男半女、甚或只生了女儿而没有生男孩的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背负着不孝的骂名抬不起头来。

千百年来,人们害怕担待这个“无后为大”的不孝的罪名,千方百计地不择手段地要生男孩儿。于是,皇帝就有三宫六院,富豪就有一妻多妾。就有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蛙》里所写的:有钱的,借腹生;有权的,养二奶三奶生;没钱的,躲着生。总之不生个儿子,誓不罢休。

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汉代赵氏对孟子那句话的解读。当然与如何理解孔夫子的一句话也大有关系。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之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很明显,孔子这里说的女子和小人是指妻妾和仆人,说与这些人不太好相处,与她们过于亲近了,她们就会骄横不谦逊;与她们疏远一点吧,她们又会生起怨恨。真是叫人为难啊。所以朱熹注释说: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有人把孔子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在歧视女孩子。那可能真是冤枉了孔夫子。在敝人看来,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这里不过是说了一句大实话罢了。哈哈。
汉代那个姓赵的如此那般地解读孟子的“无后为大”,已经影响了国人几千年的生育观念,看样子,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当然“生育后代”与“事奉长上”,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关系。


(作者简介:李尚海(网名何其拙),安康平利人。曾经出版有散文集《序列》《溪流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孝有三,到底是指哪三不孝?
百字百味 | 孝:孔子、庄子各有其道。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分别指哪三个“不孝”?为什么?
“不孝有三”中“三”指什么?
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其他“两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