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笔下的爱与爱的极致

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众多小说中的最佳代表作之一,高尔基曾说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说他是每个女人心中的苏格拉底。

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来看,茨威格对女性的心理描写以及处子情怀的精准把握,细致入微,又敏感至极。

斯台芬·茨威格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女子在弥留之际、在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她沉默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下面我将根据小说中的女子,探讨茨威格笔下的爱与爱的极致,以及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

一段悲伤的故事,同样也是一段完整无私的爱

一个是平凡的、为爱苦苦挣扎的执着女子,一个是风华正茂、英俊风流的作家。

女人十三岁的时候第一次遇见他,便爱上了他,从此无法自拔,后来搬家后也依旧千方百计地回到他所在的城市,独立于寒夜之中,只为了看到他屋内的灯火,只要他需要,她会毫不犹豫地委身于他。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再后来,她怀了他的孩子,她欣喜若狂,但一直没有告诉他,为了抚养孩子,她不惜出卖身体。此外,她拒绝任何人的求婚,只为能够随时和他在一起度过短暂的时光,而他始终没有认出她来,甚至把她当作街头的妓女。

终于女人失去了他和他的孩子,并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在她临死前写下了这段秘密,寄给他,最终向他揭示了这段爱情,当他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已经死去。

小说以一种不动声色氛围内娓娓道来,像是一条寂静的小河在广袤的平原上流淌。女子的少女情怀与她写信时内心的如梦如幻都在茨威格的笔下缓缓走向读者的内心。那种如针孔般细致的笔触和细雨般绵延的内心独白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一部好的小说,它本身的艺术魅力是持久的,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激情与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彻骨悲意。

尼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意思。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故事中的女人就是一个把爱情当作生命信仰的人。女人的爱完全不计付出,甚至在读者的眼中是盲目的,不可思议的。她从不理会生活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爱他就是她活下去的勇气来源。

尼采

女人的爱是充满理性的,信中她写道:

“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这种理性源自于对她最深沉的爱,在主观上她无法不爱他,在理性上,她绝不会以爱的付出当作筹码要求作家做出回应。主观愿望和理性都如此强烈,但一直都是理性占上风,她只要他无负担地接受她的爱,用本能的、最自然的状态。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只用行为让自己成为他“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即使他不知道,但只要他“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

故事中,女人与作家有三次相遇,这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除此之外的时间、人和事都不重要。13岁时,她用清澈纯洁的双眸打量那个健硕的背影;19岁时,她丢掉矜持与羞涩,只为与他多几次相遇的机会;再次相遇的时候,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即便如此,她依旧默默地回到他身边。

尽管每一次的相遇都很短暂,她却会永远为他保留自由之身,以便随时回到他的身边。她从不诉苦,不给他带来负担。儿子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可是儿子离她而去,而自己重病缠身,在即将与这个世界诀别之时,写下了一封长信告诉他,关于她对他最完整最无私的爱。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爱的极致是暗恋

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意愿,而这个意愿不是任何现实和任何人能够承受的,所以暗恋是极致的,它没有任何世俗意义,它的悲剧性却是世俗给定义的。

暗恋,是最接近人类共有的渴慕,它包裹着一层诗意,受美与爱的保护,也因此不至于客死他乡。而其他任何形式的爱,都在暗恋的基础之上,进行异化。

故事中,13岁少女的爱,是一个不可商量的爱,也因此是容易用力过猛的爱,它不像经历过风尘与流年的成年人,爱得势均力敌,棋逢对手。少女爱得汹涌、羞愧。她集中精神,幻想美好,却在爱中被放逐。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暗恋不仅是价值维度里的无私,也是一个思想的载体。很多的恋爱形式,例如,出双入对,花前月下,彼此倾慕,都急不可耐地放在一个像似满是人情味的盒子里,用身体、语言、触碰,将爱形式化,它倾向于寻找快乐、认同、沟通、需要、躲避寂寞。

这样的爱只是一张张欲望的清单,成人世界的爱,当物质接近的那一时刻,就已经消失了。所谓相爱彼此,却只是两个人在围城中彼此幻想。

故事中,女人的爱恋,倾向于无望与孤独。她没有进行任何的表演,却演出了极致,她没有观众,没有舞台,也没有光。极致的爱,不是徘徊于欲望之中的,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介质,它只是想念,就已经充满了爱意。如果爱中缺少感情,就会急于用感情之外的证明来填充残缺的爱。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女人的一生都在暗恋的炙烤中备受煎熬,忍受自己心底的暗涌,成长为一个女人之后,把自己委身于他,怀着处子的雀跃与忠贞,与她爱的人睡在一起,最后写了一封信,献给一生都在逢场作戏的男人。她是愚蠢的,这愚蠢,似乎是极致爱情的必备品,爱得越迷狂,就愚蠢得越必然。

从客观角度看悲剧,从主观角度看幸福

人们常说,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生却各有不同,就像《红楼梦》中的“薄命司”。

《红楼梦》中十二位女子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新一代的人被教育为自己而活,而故事中的女人则全身心地为另一个人而活,错了吗?她做出了选择,至于幸福与否,冷暖自知,子非鱼安知鱼之苦乐?

世人习惯了世间的复杂与速度,当看到如此深情,依旧会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说,女人是悲剧的,因为她深爱的他一无所知,只是,他知与不知,重要吗?

古人作战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爱情不也遵循此道?在女人的心中,是充满欢喜的,在冷漠孤寂的世界里,遇见了他就已经照亮了她的整个生命。其实,很多人都渴望着一次“飞蛾扑火”,即使会被燃烧殆尽,也想尽情燃烧一次。

飞蛾扑火

求而不得是常态,求而便得,是运气。站在历史的长河面前,大多数女性为自己爱的人生一个孩子,那么,就是爱的圆满,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中的女人的爱是圆满的。然而悲伤与痛苦的是孩子死了,最后她也病死了。

她的死与自己孩子的死相比,悲剧的力量已经不重了。有人说,每个女孩都曾像故事中的女人一样,做过天真的傻事。只是经过风尘与流年的洗礼之后,做出了妥协,像得过一场天花,醒来后终身免疫,也会有人,终身不愈。

结语

高尔基曾盛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这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以艺术家的表现力写出对女人的温存与对主体的创造性。小说的语言不同于西方的心理描写小说,没有冗长的句子,也没有令人目眩的心理描写,很自然,自然地令人喉管随着文字哽咽,心头隐隐作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极致的暗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一腔孤勇,倾慕你一生
写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为何与妻子双双自杀?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用一生迷狂的暗恋,换一世自我精神的满足
暗恋之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人民文学》赏读: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