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学而第一10-11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禽这个人颇具争议,有的人说他是孔夫子的学生,有的人说不是,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过多介绍子禽。我们来介绍子贡,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儒门十哲之一。子贡在三个方面很有建树,首先是学术方面,以口才著称;第二是为政方面,子贡曾做鲁国和卫国两个诸侯国的相;第三是经商方面,子贡是孔子所有学生中的首富,在鲁国和卫国也是富足之人。孔子形容子贡,用了一个达字,说子贡做事情非常通达和圆融,后人用端木遗风来形容子贡诚信经商的风气。

综上所述,子贡在为学、为政、为商三个方面,都有自己显著的成效,是孔子非常喜爱的一位门生。同时子贡也非常尊重师长,孔子去世之后,其他弟子守丧三年而去,而子贡守丧六年。在孔子墓地的旁边有三间茅草房,叫做子贡庐墓处,就是用来纪念子贡当时为老师守丧六年的故事。到了子贡晚年之时,致力于办学,做学堂,教化学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我们先讲夫子二字的含义,在春秋以前只有做过大夫以上的人才能被称为夫子,而孔子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他的学生都称孔子为夫子,即使后来孔子不再做官,所有的学生也称孔子为夫子,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遗传下来,只要是做老师的人都被称为夫子。但是在孔子之前并不是这样,那时只有做过大夫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夫子,所以夫子二字从某种含义上讲,也是从尊重孔子,尊师重道开始,只要是老师就被称为夫子,演变到今天,我们称呼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

这个时候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说夫子无论走到哪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求之与?抑与之与?”是夫子主动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夫子的呢?

这时我们来看看子贡是如何回答的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句话非常巧妙,子贡并没有说是夫子主动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的,而是讲了其中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说夫子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

温,指面貌温和、和顺;良,指心地善良,何为心地善良?就是行不犯物,不犯人 ,即行为不冒犯他人,不冒犯任何事情,这是心地善良的表现;而如果内心不善良,不温和,就很容易和他人起冲撞,很容易冒犯到他人的事情。恭,指恭敬有礼,不逆为恭,做事情不逆着来,都是恭顺有礼的样子。俭,指去奢从俭,无论是生活、言谈还是行为都是节俭的。比如生活用度是节俭的,说话是节俭的,没有过多浮夸,言辞达意即可,再比如行为是简约有礼的。让,是一种谦逊谦让的态度,先人后己称为让,何为先人后己?就是心中想的都是先满足他人,然后才是自己。

孔夫子正是因为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的特性,所以别人就愿意和夫子讲自己国家的事情。当一个人外在体现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就说明内在有仁德;只有一个人内在有仁德有修养,外在才能体现出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这时我们再来看,为何孔夫子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有人愿意以政事和孔子相谈?其实是因为孔夫子有仁德有修养,有学识有智慧,做事恭敬严谨,可以给到别人好的建议和见解,这时别人自然就愿意和孔夫子倾诉,并且也不用担心说完之后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包括到现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想一想,我们通常会和什么样的人诉说自己的事情?向什么样的人征求意见?这个人一定是有德行的,有修养的,有智慧的,不乱讲话的,恭敬有礼的,这时我们才会愿意向他诉说自己的困境,找他帮忙出主意。

接下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说孔子求的方式和其他人求的方式不一样。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是孔夫子求来的吗?是,可并不是他主动求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而其他人是主动求的,所以孔夫子的求和其他人的求是不同的。

我们将这句话延伸到生活当中。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想要升职加薪,我们就让自己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些优秀的品质,自然而然就会得之。做生意也是一样,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自然就会有人来消费,成为我们忠实的顾客。夫妻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自己身上有优秀的品质,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现,我们就不用担心会失去感情,反而还会得到很好的感情。和朋友相处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和优秀的品格,这时朋友就想要和我们交往,不愿意离开我们,自然我们就能得到朋友。

否则如果反了,我们就会不停的向外求,当我们主动向外攀缘时,一定不长久,并且守不住。比如有的人说怕失去朋友,怕人际关系不好,其实反而还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好,因为自己身上没有优秀的品质,没有懂得修身为本,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再比如有的人担心被企业辞退,其实也是因为自己不懂得修身,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自身的价值。在感情当中也是一样,比如有的人认为对方很优秀,而自己不漂亮,事业也不好,所以担心对方离自己而去。其实这些都是在向外攀缘向外求,会让我们一直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最终结果一定累,哪还有轻松自在可言呢。

这段话给我们阐述的道理和意义非常深刻,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懂得向内求索,让自己去修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有了自己的能量,有了自己的学识智慧,有了自己做人的根本品质,有了自己的价值,这时我们不需要向外求,一切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先讲志,在心为志,在心里的思想、思维、精神、处事风格和价值观,都叫心中的志向。父在观其志,这句话有它的时代背景,在那个时代如果父亲还在世,就轮不到子出来主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观其志,去看他心中的志向,看他心中的理想,看他的思维和价值观。父没观其行,当父亲不在了以后,我们就要去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了。因为当父亲不在的时候,作为子就要出来主事了,这时我们就不光要看他的心中所想,不光要看他的志向,还要看他做事情的行为。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句话是有它的时代背景,那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如何应用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年幼观其志,年长观其行。年幼观其志,是说在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去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去看他心中有没有想要成为的人,去看他将来有没有想要达到的状态。年长观其行,是说等到他长到一定的年龄,可以独立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看他的行为,看他的做事风格。

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后,如果我们家里有孩子,我们就要懂得去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要观其志向,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有没有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从小不给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不能引导他有一个良好的志向,将来这个孩子的行为必有偏颇,因为心中有志,行为才能有尺。如果他心中没有志向,没有自己的思想,长大以后一定是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去做什么事情。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古代的礼节是守丧三年,当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父亲的行事作风,这个就是孝了。我们再来看父之道,道是什么意思?道就是父亲平时的做事风格,平时的价值观,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父亲,所以称为道。这句话在这个时候就起了争议,有的人会说如果父亲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难道也要三年不改吗?如果从古人的孝道来说,即使父亲的行为有失偏颇,在守丧三年期间也不更改父之道。只是在守丧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重新树立价值观,重新做事情,比如父亲生前是经商的,可能守丧三年以后,我们要去办学,要去从政,这时就会更改父亲之前的行事作风,更改父亲之前的道。

所以这句话重点是讲一个孝字,到了今天我们要懂得活学活用,而不要纠结于还要守丧三年,到现在这个时代也不实用。所以我们要学背后的道理,从小去引导孩子的志向,长大后去看他的行为,看他心中是否有孝,就足够了。

我们再来提取这句话的精髓:观其志,观其行,观其孝。我们无论是观察一个人,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再或者是培养人才,我们首先都要懂得观其志,看这个人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接下来观其行,看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是有尺度的,有标准的。当一个人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时,行为才会有方向,否则就会人云亦云,每天也不知道在忙碌什么,也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其孝,看一个人心中有没有孝,这个孝不只是对于父母,还对于年长之人,对于处上位之人,对于有学识之人。所以观其孝延伸来讲,其实是在滋养我们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懂得观其志,观其行,观其孝,是一个人该去培养的方向时,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才会有自主的能力,才会自主的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活论语】学而篇(11)儿子该把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含义
【第11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1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何意?
习经典·一起学《论语》|里仁篇4·18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子与孝道——《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