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第一15-1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是子贡和老师孔夫子之间的对话,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我们去观察会发现,通常日子过得不太好的人,总是多求多怨,总是要求别人要对自己好,要求别人要对自己付出,要求社会帮助自己,所以贫穷的人多求多怨是一种人性的规律;而富贵的人通常容易骄傲傲慢,这也是人性的规律。所以子贡这里问老师,如果一个贫穷的人却不去谄媚,富贵的人却不骄傲自满,这样的人怎么样

子曰:“可也。”孔夫子说这样的人还不错,接下来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说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傲慢的人,不如能做到贫穷却乐在其中,富贵同时还好礼节的人。贫穷却还能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安贫乐道,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会安贫乐道。如果我们只是做到了贫穷不谄媚,不代表内心没有怨恨,不代表内心富足,只能算还不错,但还不够。要想一个人的内在变得富足,就要懂得安贫乐道。

我们很多朋友一起学习,一起修行,已有将近一年时间,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年,现在的自己是不是比一年前更自信了。比如我们原先穿得不好,看到穿得好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自卑;比如我们原先没有别人有学识,看到更有学识的人就会产生自卑;再比如在企业中工作,领导赞美了其他人而没赞美我们,可能我们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想法和感受。可是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当我们内在变得富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淡定自若,这就是安贫乐道的一种体现。

之前引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安贫乐道的状态。为何其他人都认为这样的生活贫困,而颜回不这样认为呢?因为颜回是安贫乐道的,他享受在其中,他内心是富足的。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我们的内在就会变得越来越富足,当我们内在变得富足的时候,就可以安贫乐道。这个时候我们比贫而不谄又上升了一个境界,我们心中是坦然的,自若的,富足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我们才可以乐在生活之中,遨游在生命的状态当中。

接下来又说了,富贵的人如果能做到不骄傲,其实还可以;如果一个富贵的人同时还能好礼节,这样的人更了不起。我们再来延伸“富而好礼”,好礼就是守规则,意思是虽然这样的人很富贵,但是并不会破坏规则,不光不会傲慢,也不会伤害他人,整个人是守善的,做事情是有分寸的。所以可以做到安贫乐道,可以做到富而好礼,都是内在有道德修养、有君子风范的人。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贡开始引用《诗经》,问老师刚才讲的这句话,是《诗经》里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形容打磨玉器、石器的工序。打磨骨头类的物品称为切,打磨象牙称为磋,打磨玉器称为琢,打磨石器称为磨。

比如我们要打磨一块玉器,首先要切磋,去掉大的棱角,大的石块和大的不好的地方;切磋以后,还要琢磨,要精雕细琢,让它变得更精细更圆润。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我们学习和修行亦是如此,也是在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所以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老师说可也,但是还不够,还要再精益求精,继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样子,也就是我们要不停地精进,不停地雕琢自己,不停地修正自己。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时候孔子开始赞叹子贡,说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理解未知的事情。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可以和子贡讨论《诗经》?《诗经》非常有意思,比如这段话所引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是讲了一个打磨器具的过程,可是这两句话却可以举一反三,无限的往生活当中延伸和应用,比如以前修道之人、习武之人,都要找人切磋琢磨,我们今天学习和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也要经常找人切磋琢磨,以让自己更加精进,更加努力。

整句话可以提炼出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我们的学习、修行、人格不断地精益求精,变得更好;第二个重点: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过去的知识和文化后,我们要懂得反复去理解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悟和理解,不停地去延伸和创新,这时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明达,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担心。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论语》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一个君子要懂得不停地向内求,而小人都是向外求。

我们在生命当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其实我很有才华,只是别人不了解我,别人误解我;其实我的产品非常好,只是他们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其实我这个人很优秀,其实我很温柔,只是别人不了解我; 好像总是生活在这种担心当中,生活在不停地向外寻求他人的认可当中。

可是君子之风并不是这样,具备君子之风的人,会认为不必担心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更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接触了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就能了解到同样环境中同频的人。比如我们是卖菜之人,我们就会了解同样在卖菜的人的想法,知道他家的菜从哪里购买,他家的生意做得怎么样;比如我们是一个开饭店的人,我们就能了解同频率开饭店的人,他们的饭店做得如何,他们的盈利是多少,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同样,我们只有学习了圣贤文化,我们才知道圣贤在讲什么,想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在没有学习儒家文化之前,我们会认为儒家文化就是繁文缛节,知乎者也那一套,我们会认为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化,如此刻板和教条,到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实用了。这就是我们不了解别人,不了解文化,而固定的停留在自己的认知当中无法自拔,无法突破。所以只有我们去主动的了解别人,学习他人,我们的境界和认知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当我们在生活中抱怨老板不赏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想过是为什么吗?其实是因为我们和老板不同频,我们没有了解老板在想什么,我们也没有学习,只是一味的抱怨,用自己的认知认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试想一下,我们不了解他,他又怎么能了解我们呢?再比如我们抱怨朋友离我们远去,抱怨朋友忘恩负义,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得到提升,我们没有了解他人,没有了解世界,自己在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而不自知。我们看不清楚的事情,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不够。

我们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都是在向外求。我们只有懂得向内求,主动地去学习和提升自己,随着自己认知和境界的提高,了解别人越多的时候,其实别人也正好会了解我们。因为我们是同频的状态,大家在相同的境界,有相同的思维才会彼此了解。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学习了一句话,我们当下读是当下的理解,一个月后读可能又是另一种理解,三个月后再读,可能又有了新的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境界和认知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在不停地成长,而越是成长的时候,我们所理解的才会更接近我们要达到的状态。

做生意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做了半年生意,对生意是当下的这种理解;等做到两年,对生意又会有另一种理解;再过十年,当我们做得很成功时,对生意又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所以它都是随着我们认知和境界的提升,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这是《论语》学而篇的最后一条。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一条,是因为它有深刻的含义。告诉我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主动进取,主动提升。当我们内在变得有学识,变得有境界,自然而然就会吸引同频的人来了解我们,而不是等待和担忧。

比如我们正在做着生意,想要做生意的人就会来了解我们;比如我们在电脑领域很专业,对电脑有需求的人就会来了解我们;比如我们圣贤文化学得好,对圣贤文化感兴趣的人就会来了解我们。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担心和顾虑,我们只需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同频的人自然会被我们吸引而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论语心得之十五 切、磋、琢、磨
《论语》:贫而乐,富而好礼
《读论语》之子贡与孔子的切磋
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15)
《论语·学而篇第一》1.1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穷要开心,富要好礼,赚钱再多,也要有安贫乐道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