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伯篇第八⑤-1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篇第八⑤-1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这段话有两层意思,我们先讲第一层,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能,指才能,我会的东西多,当我有某方面的才能,我还能去问那些不如我们的人。

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在参加一个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是有才能的,我是会的,但是我却可以问一个其他岗位上的人,完全不会我的这件事情,或者我去问一个新进的员工,他并不明白并不懂得我这个岗位的技能,我还能去问于他,这叫以能问不能。

我们来体会一下,以能问不能,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我们虽然对这个工作是很熟悉的,我们觉得是有经验的,可是你却问一个其他岗位的人,他在说他工作岗位上的事情,或者某一个想法,他会给我们新鲜的思维和血液。

比如一个新来的年轻人,即使他在跟我们学习岗位的技能,如果我们真的能虚心去问他的想法,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人很固执,认为我会,这件事情我有经验,我怎么会去问你这个不懂的人呢?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并没有虚心的态度,无法去学习和成长,当我们听不了一些新的思维的时候,我们那个经验其实恰恰就成为了我们的束缚。 现在无论在工作上,在家庭关系当中,包括在事业上,在生意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不能从中发现规律

比如很多人可能做了一辈子生意,认为自己做生意很有自己的经验和思想,但有的时候却跟不上社会的潮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是因为仗着自己的能,仗着自己的会,仗着自己有了经验,所以听不进去新的东西,听不进去新人的想法,这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在工作当中也是一样,有的人可能我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并没有大的突破,恰恰就是这个能,自己的会和自己过去的经验束缚了自己。

所以一个虚心的人是懂得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并能吸收新的想法、新的思维、他人的观点加以综合加以融入再形成新的东西,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经验,这个时候才是与时俱进的。

包括做学问也是一样,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社会的步伐,多去看看年轻人在想什么年轻人需要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把过去的知识,加以融合到当下的社会,当下的时代,而不能抱着自己固有的能和会,它会束缚我们自己。

以多问于寡。我们本身是多的,但是却问少的人。生活当中我这方面的经历多,而他人的经历少,我也依然可以去问他。同样首先它是一种虚心的态度,其次这也是我们该学习的方向,有一些事情不见得多就一定好

我们举个例子,读书,难道读书多就一定会有智慧吗?不一定。相对来讲,读书多会有知识,我们懂得多,但是未必通达,未必读书多就一定有智慧。

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读书少,甚至没读过书,可是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却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却有他生活的阅历,这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可是往往我们就会认为我读的书多,你读的书那么少,你没有读过书,我怎么会问你呢

我这个工作做了十年,你才做了两年,我怎么会去问你呢?即使问也是形式上的,我根本听不进去,甚至我都不会去思考你所说的内容。

再比如我们带孩子,有的人说我都带了三个孩子了,你都没带过孩子,你懂什么?这个真的不一定,可能他有某方面的天赋,可能他见过很多事情,可能他学习过如何带,所以很多事情不要认为我们多,他少就一定不如我们。

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做生意,我做了十年,他做了两年生意,他能懂什么经验?不一定,可能他心中就有什么样的想法,是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是符合人群的,只不过他其他的能力不足,比如他没有经济实力,他没有人脉去做成事情,但绝不代表他当下的想法不可取。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比较有钱,对方没有我们有钱,这是一个多一个寡,不代表他所有的想法都不对,只不过他还没有综合能力去实现

所以我们去看看一个能做成事情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可以听取不同的人的意见,加以抉择,综合去筛选,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所以这既是一种虚心的态度,又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方向。

有若无,实若虚。我们有,但是又好像没有的样子,比如我们有很多知识,但是又不去彰显,就像是没有知识的样子,这个时候亲和力就有了。有的时候我们读过很多书,就喜欢彰显我们读书的内容,彰显我们的知识

其实会和别人产生距离感,因为我们自己仗着自己有,会把自己有的那个东西都显现在那里,都摆在那里。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是做领导的,做领导在企业当中是有那个位置的,有气场的,可是我们在平时和朋友聚会当中,我们回到家庭当中,还是有领导的架势,这个时候其实别人是不容易亲近我们的。

再比如我们是有钱的,但是有钱到哪里都会显现出来有钱的样子,这个时候很多人是不愿意和我们亲近的。

有若无,就不同了,我们是有钱的,但平时又很低调谦逊,就像是没钱的那个样子,我们平时是有知识的,是有威望的,但是与人相处起来却没有任何的显现,感觉这个人和我们是一样的,这个人也是这么随和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才会快乐。

这点我们要去体会,为什么当我们有很多东西的时候不会快乐?举个例子,有架子,我是做老师的,我是做领导的,我是做董事长的,我怎么能吃这种东西呢?我怎么能坐这辆车呢?我怎么能和他交流呢?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这样的思维和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局限,有很多的束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个时候就会很痛苦。

举个例子,我有老师的身份,我可能就不能去劳作,老师怎么能干活呢?我可能就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我就觉得和我的身份不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痛苦了。

我们如果是做领导的,我们就会有了,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我怎么能做家务呢?我可是老板,我怎么能和他聊这些事情呢?我怎么能和他谈心呢?我谈的可都是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有束缚了,所以这个有,就是我们的束缚,恰恰是我们痛苦的地方。

当我们觉得自己有智慧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去观察身边的事情,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我已经不再需要了。就好像我们这个杯子也是一样,如果这里面是有水,我们就不会再倒其的水

如果我们认为只有某一个饮品是好喝的,我们就不会再尝试绿茶,不会再尝试白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抉择,自己的定义,这个时候进不来新的东西。

但是有若无不一样,我们同时有对这件事情的概念,有知识,有地位,有才能,有物质方面的东西,这些都有,但是我又能做到无,才能让有变得更多,越有越无,我们才能容纳得更多。一旦我们认为有,其实这个人也就停止不前了,也是我们当下痛苦的根源。

实若虚,又进一步讲了有若无,它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很有实力,但是我又不彰显,让自己归于虚无的样子,这件事情我很有知识,我很有才能,我很有才华,我知道的很多,并且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实力,可是我表现出来的若实,若虚,该用的时候就实,不用的时候就归于虚,这个状态是非常了不起的状态。

比如颜回学了很多知识,他是严于克己的,但是他在老师孔子面前如愚,老师说的什么东西,我好像听不懂,但是孔夫子说过后我去观察的时候,回也不愚,因为他还有自己的理解,还有自己的应用。

所以我们看看一个虚心的人就是这样的,学习一个知识或者学习某种才能,他是淡淡的,像是很愚笨的样子,但是过后他很刻苦很努力,这就是他把自己保持了一种虚的状态。

注意,有若无实若虚,不是我们本来就无和本来就虚,这是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才华,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等等,有这些以后我们再把自己变成虚。我们是有实力的,是满的状态,但是又能把变成虚变成无,这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绝不是本来什么都没有,这个就偏了。

犯而不校。校是计较,犯是冒犯,我们讲一下什么叫冒犯?是别人无礼于我们叫做冒犯,不是我们先无礼于对方,对方反击,对方计较,这个不叫做冒犯。有的人说他冒犯我,这是我们只看到了他冒犯我们,我们之前冒犯他呢?如果我们没看到,这个不叫冒犯。

冒犯是我们没有任何对不起他的地方,我们也没有任何伤害和影响他的地方,他上来无理地冒犯我们。犯而不校,他无礼地冒犯我们,我们也不会与他计较,这是一种大度。

我们看整个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虚心,最后犯而不校,告诉我们要大度,四个字虚心大度。我们要虚心才能使人进步,我们要去大度才有容人之量,这个时候我们会变得豁达,我们的虚心会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和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再读《论语》:泰伯第八.5
什么是“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第八·5》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泰伯篇第八 8.5
《论语讲要·泰伯第八》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