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进篇第十一③-⑤ ③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④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⑤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夫子说,颜回并不是来帮助我的人。为什么呢?他对于我所讲的话无所不悦。 我讲的每一句话他都很高兴,从来没有疑问,从来没有反驳,所以说他并不是来帮助我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生活当中,我们是什么样的思维?我们觉得别人赞同我们的话很好,讲的话别人都很高兴,很好。 其实恰恰相反,如果别人讲的都是恭维的话,我们不懂得自我警醒,我们就不会得到启发,我们自己就不会得到成长,让我们自己活在假象和甜言蜜语当中。

比如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讲的话别人是可以提出疑问的,大家可以更好的交流。 首先会拓宽我们自己的思维,拓宽我们自己的思路,可以让我们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修正和学习。 如果对方提出的疑问,我们通过反复地交流,给对方解答清楚,这个时候我们的学问就会变的更加坚固变得更加牢固。

比如在一个课堂上,老师通常会喜欢问问题的孩子,问问题说明这个学生在认真的学习,在认真的听讲,所以他才会有疑问。这时候如果作为老师,可以更好地给他解答,其实让自己的学问就会变得更加坚固。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我们有会议的时候领导在讲话,如果有的员工没有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时候更好地去解答。 一个是对方会听得更清楚更明白,更好的去执行。而对于我们在解答的同时,也会对这个想法更加的坚定、坚固或者说从中发现了不足,及时修改。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反而我们就会喜欢别人是有疑问的,别人是不理解的,别人是有异议的。这个时候有来有往,他是有交流的。《论语》当中我们学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当对方有来有往的时候,我们再去更好地解答,这个时候对于双方来讲,都可以更加坚固地去学习和理解某一段话,或者某一个观点。

当对方能问的时候,说明他在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了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如果作为老师,作为领导,作为父母的我们,是解答的那一个人。 我们不要反对别人的意见和疑问,这个可以让我们彼此更好的学习和交流。 第二个角度,如果我们是处在下位的,我们是问者的那个角度,听不懂的地方不妨直言,有疑问的地方不妨直言。这个时候才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更好,和对方是有来有往的,有交流的,这也是彼此成长的空间和意义所在。

我们再描绘一个做生意的场景,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开一个店铺,这个时候有顾客来了,他不停地讨价还价,或者不停地嫌弃我们的产品。说,你这个产品这里不好,这个产品这里贵了,这个产品这样的功能不全。挑剔的往往是买者,他是真心想买,故而他才有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不想买的,他转身就会离开。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地去解答,有来有往建立了这种信任的基础,其实我们这个产品就可以卖到他的手上。那我们平时和别人交流,也是同样的道理。 他有疑问说明对这个是感兴趣的,是有了解的想法的,这个时候我们耐心地去讲解,就会建立信任,建立共鸣。

所以面对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孩子还愿意问我们问题,我们要耐心地去解答,说明他还想要和我们去沟通。夫妻之间也是一样的,当他还在和我们争吵,还在因为什么事情而生气,说明对方还是在意的,这个时候我们耐心的去解答去交流,建立这种信任和共鸣是可以促进感情的。 如果对方没有感情,他连说都懒得说。

如果有一天孩子连问都懒得问,说明我们的基础变得更低,说明我们的感情变得更薄弱。

如果一个顾客来到店里连问都不再问,说明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员工也是如此,领导也是如此,朋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坦然的接受别人的疑问,接受别人的反对意见,才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才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夫子赞叹闵子骞的孝。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为何说他孝顺呢?讲了一句话,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间是指的非议和空隙,别人不会找到空隙,来非议闵子骞父母和兄弟的言论,也不会用言语去非议闵子骞父母和昆弟之言。

我们听上去似乎有一点绕,我们先往生活当中举例子,这句话就很好理解。比如有人说,你的父母对你也不好啊,他没有给你买那么大的房子,也没有给你买车子。你看看你哥哥在结婚的时候,你父母还给了装修款,到你这里并没有给。这个就叫做非议,有没有这种非议的产生,取决于我们当下的态度。如果我们对父母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别人就不会非议。

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当中,认为父母给了哥哥,没有给我也很正常啊。父母的条件有限,能把我们养大成人已然不容易了,我们怎么能要求那么多呢?当我们有这样的心念,别人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就直接表达给对方,下次他就不再非议了,因为我们没有给他留这种空隙。

可是如果他说完之后,我们也认为对呀,父母就是给我的少,给我哥哥的多,给我弟弟的多,给我姐姐的多,给我妹妹的多。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这样的想法,下次别人还要再继续非议。因为这个非议的空隙是我们给留出来的,它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认知和对这件事情的坚定程度。

再比如说我们学习圣贤文化。我们刚开始学习圣贤文化说要去修身的时候,一定会有人非议。这时候就别人就会说,你学习圣贤文化有什么用呢?是不是会把自己学的很软弱呢?你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那你不如好好去加班,这个就叫做非议。为什么有非议?因为他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每个人出发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这种所谓的非议它是正常的。

那我们这个时候的态度就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自己是坚定的,我们就会说,圣贤文化很好啊,只是或许你还不了解,但我一定要学下去的。我觉得它能帮助到我的生活,帮助到我经营人际关系,帮助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好,让我变得更有智慧。当我们是这样的心态和这样的言语,没有那个空隙,别人下次自然也就不再非议了。所以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同样处处可用。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说别人不相信我们,别人怀疑我们,别人非议我们,难道他的非议不正确吗?其实是正确的,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并不笃信,自己并不坚定,所以才会留了空隙让人非议。当我们自己很坚定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人会产生非议。第一次有非议,我们坚定地制止,他看到了我们的状态,看到了我们的行为,接下来自然就不会再非议。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吃素。这时就会有人说吃素会营养不良,会对身体不健康。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对心念是非常坚定的,毫不动摇,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不会再产生非议,并且在有一些场合对方会顾及到我们吃素。从而在做饭和共同聚餐之时,给我们吃素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别人有非议是说明我们自己还不够坚定。

这个道理往生活当中再去延伸,我们自己再去体悟。在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出现非议之时,就说明我们的心念不够坚定,我们留下了空隙给他人非议和议论。如果我们是坚定的,没有空隙,自然就没有人议论。

我们再回到《论语》这句话,孝哉闵子骞!闵子骞这个人真是孝顺啊!不留一丝的空隙让别人来非议自己的父母和兄弟。讲到孝,有一个关于闵子骞的故事,鞭打芦花。闵子骞幼年母亲去世,父亲续了妻也就是闵子骞的后母。这个后母比较偏私,比较偏爱,给这两个弟弟用的都是棉花做的棉衣,而给闵子骞用的芦花做的棉衣。从表面上看上去是一样的棉衣,但实则芦花并不保暖。

有一次闵子骞的父亲带着闵子骞兄弟三人外出,因为闵子骞是哥哥,所以父让闵子骞驾车。在驾车的过程中,闵子骞就冻得发抖,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大怒,说让没出息没有用,两个弟弟都没觉得冷,而你作为哥哥还觉得很冷。所以这个时候就拿鞭子抽打闵子骞,那个衣服打破以后,看到的是芦花。这一刻闵子骞的父亲就明白了,原来他穿的是芦花所做的棉衣,自然是冷的。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就要休妻,而闵子骞就跪在地上恳求他的父亲不能休妻,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苦,如果母亲不在这三个孩子都要受苦的。所以闵子骞的父亲深受感动,后来闵子骞的后母也深受感动,开始对闵子骞变好。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孔夫子要赞叹闵子骞孝呢?他不给任何人留下非议的空隙,这个时候别人自然无从非议,也不会再去讲非议的话,所以这是孝顺。

那我们在生活当中的孝顺也是如此,当别人说起我们的父母,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我们是很坚定的,我们是不会跟着抱怨和有任何意见和想法的,这个时候别人自然就不会再来非议。《弟子规》当中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在闵子骞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亲人憎我之时,他并不爱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孝顺方显贤德。

南容三复白圭。南容是孔夫子的学生,弟子。三复白圭三,指多次。复,指反复的诵读。白圭,出自于《诗经·大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指的是白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白玉上有污点,尚可以磨掉。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如果言语上有污点,这是无力挽回的。我们再来看,南容三复白圭。南容反复的读《诗经》当中的这段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容的谨言。

我们再来思考,我们平时喜欢哪一句话,是不是因为喜欢它其中的道理,认可它其中的道理,我们才会反复地读诵。当我们反复地读诵,行为自然也就跟着得到了规范。所以通过南容三复白圭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南容的严于律己,谨言慎行。

我们《论语》当中讲过子路,孔夫子曾经赞叹过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孔夫子说完了这句话,子路也一直在反复读诵,说明对这句话是喜欢的是认可的。所以看看我们平时喜欢的言语,就代表我们当下认同的当下喜欢的,并且愿意照着去修身的。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个时候孔夫子把他兄长的女儿就嫁给了南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孔夫子的选婿之道,也就是取人之道。孔夫子看重的人,看好的人很简单,这个人有德行,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就够了。所以我们有什么样的认知,什么样的思维,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平时我们交朋友也好,谈感情也好,找员工也好,或者是跟什么样的领导去做事情,跟什么样的客户打交道,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当我们懂得了修身之道,我们在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和过去的标准开始完全变得不同。过去我们看的可能是这个人有没有钱、有没有权、外表怎么样、是否会讲话,看上去如何。可是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我们的思维变了。这个人是不是仁德之人、这个人讲不讲忠信、这个人守不守礼节、这个人是否踏实肯干、这个人的本质品性是否是好的。

我们要想改变人际关系,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意,要想改变我们的工作,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我们有什么样的认知,才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有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有了认知、语言和行为,自然就产生当下的结果。所以无论我们当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都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学习,改变认知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1.4-6【辉光日新1514】(“回也非助我者也”等3篇)你的真性情,都藏在你的日常生活里
【】林则徐小楷《南容三复白圭》
林则徐《南容三复白圭》册页
三复白圭
林则徐小楷《南容三复白圭》册页
《论语》智慧: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