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货第十七①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今天我们开始讲阳货第十七篇。上一篇季氏篇,季氏篇的第一条在讲季氏将伐颛臾,讲了季氏违礼。到了第十七篇第一条,在讲阳货违礼的行为。季氏在鲁国是专政的,而阳虎也就是这里的阳货,是季氏的家臣。虽然季氏专权但是这个时候季桓子被阳虎软禁,所以实则这个阶段的大权是在阳货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他想要见孔子,但是并不是来拜见拜访孔子,而想让孔子去见他。故而孔子不见,孔夫子是不会去见他的。为何要见孔子呢?意图很明显,是想让孔子出仕为官,想让孔子为自己做事情,孔夫子必然不肯见的。

这个时候阳货想了一个办法。

归孔子豚。归:通馈赠的馈、馈送。豚:是指的小猪。赠给孔夫子一个蒸熟的小猪。但是这里阳虎是用了方法的,用了什么方法呢?他在孔子不在家之时送小豚。古人那个时候是讲礼仪的,如果馈赠你东西,尤其是大夫送仕人,也就是以上对下。而你是需要去还礼的,所以阳货选了一个孔夫子不在家的时候,去馈赠了一个蒸熟的小猪。那么孔子接到了以后,你是必然要去回礼的。众所周知,孔夫子是重礼之人,我们看看孔夫子是如何应对的。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时:是伺机。找合适的时机。亡:是不在家的时候,就是阳虎不在家之时。同样孔夫子也用了一个方法,找一个合适的时机,阳虎不在家前往拜之,去拜谢,是要还礼的。但是两个人在途中相遇了。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这个时候阳虎讲话了,来,我有话同你讲。口气是非常的傲慢处上的,从这一个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阳虎他是强势的、霸道的。虽然想请孔子出仕为官,但是也并不是真正尊敬孔夫子这个人。因为孔夫子在鲁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学生很多,并且大家都知道懂礼、有仁、有德、有智。所以阳虎其实想请孔夫子为仕,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因为本身自己就是越礼的行为,所以才把持了鲁国的朝政。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想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我们可以去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如果是越礼越位,以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高位,这个时候就要收买人心,他一定去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以增加自己的信服力。但是实则又是傲慢无礼的,是处在上位的,看似是尊重孔夫子但实则并不是,也只是提高自己的信服力。

阳虎接下来开始讲话了,前一段是在叙事。讲了阳货想让孔夫子来见他,但是孔夫子不见,所以想了一个办法找孔夫子不在家之时,馈赠了小猪。而孔夫子也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回礼,但是两个人在路途当中就相遇了,这个时候阳货跟孔夫子讲,来,我有话对你讲。

前一段是在描述整个事情,接下来开始讲到了主题。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这里阳货讲孔夫子,说你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以称得上仁吗?何为怀其宝呢?知道孔夫子是有德的,有仁,懂礼,是有才能有本领的。这里的怀其宝指的一个人德才兼备,有本领有德行。而迷其邦,但是自己有一身本领却听任鲁国迷失方向,而你不去拯救,可谓仁乎?可以称得上是仁吗?曰:不可这个不可是阳虎自问自答。孔夫子并没有答话,选择了沉默,我们从这一点依然可以看到阳虎的强势。

我们看生活当中,很多强势的人是不是这样的表现的。我自己讲了一段话,不等别人答复,自己开始回答自己的问题,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完。所以阳货自己讲,你有一身本领,但不拯救鲁国于迷乱之中,可以称得上仁吗?自己讲不可以的。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亟:是屡次。依然是自问自答。你喜欢做事情,但屡次错过时机,可以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吗?不可以。又讲了这样一段话,这里可以看到阳货知道孔夫子是有德、有才、有智的,但是为了说服孔夫子,而自己把孔夫子所有的仁智全部否定掉。看似好像是惋惜,但实则是讽刺的。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是流失的,岁月不等人。讲了一句看似惋惜的话,但我们可以听到其中讽刺的意味。这段事情发生在孔夫子四十九岁,因为孔夫子一生都想要去从政,好从事,想要去做更多的事情。后来鲁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始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发现依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推行周礼,所以选择回到了鲁国开始著书。开始带弟子们去学习,整编过去的经典。而阳虎也恰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你想要去做事情,但你却屡次错过时机,而岁月时光是流逝的,时间是不等人的。看似惋惜的话,但实则充满了讽刺的味道。你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你还不抓紧时间为我效力吗?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孔夫子说,好,我将出仕为官。这个将讲的是我有了这个意愿,以后我会去为官的。 整个这段对话就结束了。

讲完这段对话以后我们再延伸其中的道理。我们先讲第一点,礼。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即使非常不喜欢阳虎,但依然要去回礼,要去拜谢。这个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去学习的,往往我们在生活当中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可以守礼。但是对方如果特别令我们讨厌呢?我们就把礼弃之不顾了。

而圣人的行为不是这样的,我依然要去恪守礼,依然懂得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当中,即使我们不喜欢领导,不喜欢同事,不喜欢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我们同样要不违礼,要以礼相待。

我们再来延伸第二点,怀其宝。阳货虽然自己不修身,自己不去遵循仁义礼智信,但同时他也可以看到孔夫子身上的宝。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自己,可以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学识,或者没有那么高的德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人的智慧,他人的德行,他人的善良。所以只要是怀其宝,他人自知。我们在生活当中,只要是有才华的,有智慧的,有德行的,就一定不会被埋没,无论对方是好是坏,都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领,看到我们的智慧和德行。

怀其宝而迷其邦。第三点要重点讲一下「迷」字,阳虎用它来说孔夫子,说你自己明明有一身的本领,但你却不管鲁国的迷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吗?能说你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吗?我们来讲何为迷?经常我们讲到的词,迷失方向。说一个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清楚称之为迷。或者我们走在路上说迷路了,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个称之为迷。那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迷,第一种明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我们还去做,这个也称之为迷。

比如说阳虎,难道不知道自己行为是越礼的吗?但是这样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你季氏可以专权专政,为什么我阳虎不可以呢?我们看这种思维,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这是典型的歪理。比如说有的人做事情,他可以占人便宜,他可以做坑害他人的事情,为什么我不可以呢?看似说的好像有道理,实则都是歪理,这也是迷。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给自己找一大堆理由,导致迷失了自己,在越礼失德的路上越走越远。第三种迷叫痴迷。我们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我们也不想去做,但是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控制不了想要占有的心。所以导致自己痴迷在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当中,从而导致迷失了自己。

第一种迷,是没有智慧看不清楚,所以导致迷失了方向。那我们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增长智慧,把前路看得更清楚,把一件事情看的更透彻。第二种和第三种迷就需要我们修身,需要克己,需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让自己犯更多的错误,不让自己痴迷在某件事情当中。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延伸第四点,这里的亟,屡次错过时机。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什么叫错过时机?是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相匹配,称之为错过时机。可我们看孔夫子显然不是的,孔夫子一生都想要去做事情,但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莫说阳虎请孔夫子去做事情,季氏请孔夫子去做事情依然不做,因为行为本身就是越礼的。但是鲁国的国君找孔夫子去做事情,是必然要去从事的。所以他并不是屡次的错过时机,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而不为,所以跟错过是两个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阳虎自己以为聪明,说你有知乎?有仁乎?但显然讲的道理都是不正确的。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正人君子,坚守自己的底线, 不该赚的钱不赚,不该拿的东西不拿。这个时候有人就说了, 你是不是傻啊,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却屡次错过,不是这样的。

一个有修身的君子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所以并不是错过时机。而是君子有所不为,不能做的事情我一定不会去做。虽然我想要去做事情,我想要去推行周礼,但是我必然要走正道。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这种原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无论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当中,不为的事情,不符合正道的事情,一定不做。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阳虎和孔夫子,两个人的价值观决然不同。阳虎认为自己很聪明,认为看到了孔夫子的痛点,可以加以讽刺和反击。说你怀其宝而迷其邦,你是一个没有仁的人。说你好从事,而又屡次错过时机,你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可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段话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那是你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那是你的价值观和孔夫子并不相同。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去思考, 每个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定别人,尤其是衡定那些智慧比我们好,或者阶位、位置比我们更高的人。比如说你去衡量你的领导,你去衡量一个比你更有智慧的人,你认为你看到的是正确的,但实则决然不是。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少去衡定和评判他人,不要认为自己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在那些智者眼里,我们自己的这些评价,人家不屑于与我们去争辩,所以当阳货讲完这段话以后,孔夫子就很简单地说了五个字:诺,吾将仕矣。好,我将要去出仕为官。他并没有与阳货去争辩,并没有讲你说的不对,这不是不仁也不是不智,只是,好,顺应他的话去讲。

远小人。延伸第五点,如何远小人呢?孔夫子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与他争辩就好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与阳虎去争辩,只会纠缠不休,甚至惹怒于他,让自己身陷陷境。你看看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路上开车,你遇到一个人蛮横无理不讲道理,明明是他的错,他还要说我们的不是。这个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嗯好的,不好意思实在抱歉。这个事情也就解决了。所以远小人的方法,是不与他争辩,顺应他就好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小人,遇到一些不修身的人,遇到一些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攻击你的人,那我们不与之争辩,是解决这件事情最快速的方法,所以孔夫子只讲:好,我将出仕矣。但是并不会跟阳虎去做事情,只是顺应他,应承下来,这件事情尽早的结束。

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这种智慧,和处事的态度,当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当我们明知道别人是无礼的,不讲道理,那我们选择不争辩,不与之纠缠,这件事情就会尽快的结束。

我们这里再延伸第六点,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阳虎是不懂得修身之人。不懂得修身之人就会居高临下去讽刺他人,最后导致自己不得善终。我们看阳虎这段话当中,处处充满着讽刺和强词夺理。但是孔夫子并不会与他计较,而在孔夫子的心中,这个人是不值一提的。

那我们在反观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不懂得修身的人,一个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的人,不停地在跟我们讲他所谓的道理,你只会呵呵一笑。这个时候他在你心中的位置,其实会变得更加不堪,一落千丈。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反过来思维了,当别人这样对我们,我们是清晰的。可是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对待他人呢?明明自己没有道理,还要强辩,可是在别人心中实则我们实在不值得人家与我们计较和言谈。看似我们在讽刺他人,实则是在自取其辱。

我们讲到不懂得修身、越礼、失德就会不得善终。我们可以看阳虎的结局,我们看季氏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纵观历史,把持朝政的人,不懂得修身,然后强势欺压别人的人,不停地讽刺他人的人,实则自己自取其辱活成了一个小丑的样子。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谦逊处下,不要去讽刺他人,最后只会让自己自取其辱。更会让一些智者、强者、更优秀的人看不起我们。所以我们要去修身,去不停地提升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大家都是一个舒服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10 吾不欲观之矣
小楷《论语》一则
孔夫子为何说自己很像丧家犬
只因孔夫子捣乱,导致一本史书的地位千年难定。
第五十六讲:阳货这个货
开柙出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