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货第十七②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先讲性,何为性呢?属性。什么叫做属性?举个例子,比如说玻璃,玻璃有玻璃的属性,透明、易碎;比如说铁,铁有属性,它比木质相对来讲更坚硬,容易上锈;再比如说一个小狗,它会叫,它有警觉性,它会对自己的主人摇尾,表示亲近;比如说小猫,有它自己的属性,走路比较轻盈,比较快;猪有猪的属性,贪吃、贪睡。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什么叫性呢?就是一个物品、一个东西,或者说一个动物,它自带的属性。而这个属性有好有坏。比如说玻璃的属性,好的一面透明,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让我们感觉倍加的温暖,它不好的那一面,易碎;比如说铁也是一样的,它有坚硬的一面,但同时不好的一面,它容易生锈。

讲完了物性和动物的属性,我们再讲人,人性。人有自己特定的属性,比如说有善良的那一面,也有邪恶的那一面,有可以看到美好的那一面,有心存抱怨的那一面。但是人区别于其他的动物,更高级,人的情感更丰富,有爱、恨、情、仇。懂得礼尚往来,智慧和灵性也会更好。同时人的属性有好的,自然有不好的贪婪的,恶的那一面。

这里孔夫子讲性相近也,这个「近」用的特别好。每个人的特性、人性,有好有坏,但是它相近并不相同。习相远也。但是习性、习惯却各不相同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大家的性情有相近之处,但是后期的习惯却产生了天壤之别。比如说在一个家庭当中,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有的家长会告诉给他,你要靠自己努力地争取,你要自强自立。而有的家长只是不停地给予他满足他的想法,要求。故而这两个孩子就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一个懂得靠自己去争取,而另外一个人想到的是不劳而获。所以这个「习」是我们接触的环境,接触的文化,接触的教育,我们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不同的人,因为有了不同的习惯,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最后人生产生了不同的差别。

这句话的重点,其实在后半句,习相远也。是在劝我们学习修道的重要性。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以后,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遇到一件事情,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习惯,会导致决然不同的结果。

每个人接触到的事情都是相似的,大同小异差不多,即使是人生当中的苦难挫折也差不多,有的人经历了感情的挫折,有的人经历了亲子教育,有的人经历了事业,有的人经历了工作。其实说起来大同小异,各有各的苦,但是认知和习惯不同,导致的行为不同。最后人生的结果,以及我们处理的每件事情的结果都是绝然各不相同的。

先天的环境我们没法改变,比如说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从小接受了什么教育,那是我们无法抉择的部分。但是我们长大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却可以改变那个习惯和习性。我们要通过去学习,通过去修身,改变自己过去的那个认知和习惯,从而让自己有不同的人生。

讲了习相远,我们再讲回来性相近也。性相近,关于人性的善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讲人性本善,有的人讲人性向善,还有的人讲人性本恶。其实善恶各有各的道理,讲善也对,讲恶也对。

我们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人最开始的那个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再去看很多小孩子,你说两个小孩子即使没接受教育之前,有的人也天生善良一点,有的人相比于而言就没有那么善良,所以人性本来就是有善有恶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属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小狗,它的属性也不同,每一个人的比例不同,每一个动物的比例不同。我们讲人是高级动物,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人有贪婪的,兽性的那一面,没错的。这是本性当中所带的有好有坏,只不过每个人所带的比例各不相同。故而讲善也对,恶也对。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先把水比成是善,把面粉比成是恶,不同比例的水和面粉,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面团。比如说水多面少,面团出来的就比较软。可是如果是水少面多,这个面团出来的就比较硬。其实每个人天生的个性、属性它就是掺杂了不同的善和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天生善良一点,有的人天生爱计较,有的人天生贪婪和抱怨。

所以孔夫子说性相近也,没有说性相同,相近、类似,但是绝然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天生的善恶比例不一样,故而说性相近也。那我们就知道了,这里的性讲的是人性,人性是相近的,不是讲天性,因为天性是相同的,都是原本具足的,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是圣人没有差别。但是变成人的那一刻,就形成了不同的比例,所以有的善良多一点,有的恶多一点。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接下来还是要重点讲「习」,也就是修道的过程。我们要摒弃人性恶的部分,让他趋向于善,也就回归了天性。这里我们要引用《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给每个人赋予的性是一样的,所以那个叫天性。天性是至真、至纯、至善的,没有一丝的杂染,没有一丝的恶在其中,但是到了人性就开始变得有善有恶。

天命之谓性,天性是相同的,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性看你率的是什么性。如果你率天性而为就是天道,率人性而为就是人道。修道之谓教,当我们不能率天性而为,我们就要懂得修道之谓教,去接受教化去学习,让自己倾向于回归天性的过程。当我们越是回归天性,人性的部分就会变得更少,整个人会变得更善,自然就可以率天性而为。

我们重点还是要讲《中庸》当中的修道之谓教。很多事情我们在出生之时已经注定了,比如说一个人善多一点,恶多一点,这个比例已然形成,这是我们当下无法改变的,但是却可以改变我们现在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习相远。我们可以学更多的圣贤文化,可以学习天道的规律,可以学习仁、义、礼、智、信,去让我们自己回归于纯善,至真至纯的状态,也就是这里的习相远也。

人和人出生那一刻,比例已经形成, 善恶已经在其中,那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当下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改变的是自己当下的习性,从而改变我们接下来的人生。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也就是讲的习的重要性。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有讲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引用《中庸》讲修道之谓教,都是在劝学。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修道的重要性。所以人生当中,无论我们当下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无论我们当下有多少善,有多少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习和修字。让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让我们趋向于善,让我们接受圣贤的教化,让我们去修道,回归自己的本性, 回归自己的天性。当回归天性,率性之谓道,率天性而为,也就是天道,也就是回归了道的本身。如果我们率人性而为,就是人道,而人道是有善有恶的,只不过善恶的比例各不相同。

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去修自己的德行,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去止于至善,就会去除我们的恶,留在我们更多善的行为当中,这个就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合于德,合于道,走出人生不同的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画皮画骨画人性——【礼庆琐谈】之【27】
你为什么会生气?因为你不知道人性善恶并存
?心理学专业必读十部经典大师著作
人性的构成
性与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