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感知与把握

  阅读层面,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主要指阅读的方式,牵涉到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等。在这一层面,“整体感知(把握)”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把握)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把握)的目的。

  在中国文论的研究中,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本文笔者注:内含阅读的思维与方法,概括为“整体直觉”。“整体、直觉、取象比类”等,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②以“比类”与“体味”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直觉”阅读方式,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在文学鉴赏领域的贯通与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学批评便是将文学作品所有的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赏;泯去读者与作者的界限,充分地投入,体会其精蕴,同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加以理解,作出判断。”③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优点、中国渊源流长的文学阅读方式,我们必需珍惜和光大,在去伪存真的前提下,语文课程有必要也有义务自觉地做保存和传承的努力。达成这样的认识,是近年来语文教育大讨论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必须珍惜。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整体、直觉、取象比类”为代表的经验综合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并不等于说,我国传统的思维没有分析。吾淳指出:“按照对立统一的法则,综合与分析应当是一对互相伴生的同构体,即它们总是相互依存的。”④依他的研究,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分析思维”,尽管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孙子兵法》、《韩非子》、《商君书》、《荀子》中的许多篇目,就频繁地运用着上述的分析,因而也需要读者“分析”地阅读。元赵文云:“《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也就是说,即使在古人,作为阅读方式的“整体直觉”也主要适用于《诗》(文学作品),《周易》、《大学》、《中庸》、《论语》等经书的阅读,至少是“可以”用“训诂”的方式。再进一步看,即使是文学作品,古人也并不一概用“整体直觉”的方式阅读。按照伊泽尔的说法,文本隐含着读者;“整体直觉”的阅读方式与适宜于整体直觉的文本是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刘明今的研究表明,汉朝之前、魏晋、唐宋已降,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从“言尽意”观念立论的《文心雕龙》便是主张“分析”(六观)的;至唐以后,魏晋玄学“言不尽意”的命题转化为审美旨趣,新型的审美旨趣产生新型的作品,因而阅读和评鉴才“当然也就不能用‘六观’进行分析”。⑤批评中的悟境与创作中对超越之美的追求有关,应该说先在创作思想上出现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对超越之美的追求,然后批评中才会出现回避具体文辞、意义的分析而专讲启悟的现象。”⑥也就是说,“整体直觉”的阅读方式,唐宋已降也是专对于特定样式的文本,笼统地讲,主要指韵文作品以及抒发灵性的小品文。再进一步看,即使是唐宋已降,即使是在“整体直觉”的笼罩中,古人也不一概排斥“分析”。以“体悟”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直觉”,尤其是“鉴无定识”姿态的“体悟”,“在文学批评中则要到宋代才有所表现”,而发端于欧阳修、司马光始作的诗话。诗话这一形式最先为江西诗派所重视、所利用,而此时大量涌现的诗话,“标榜句法、字眼,重视用事、出处,这就使诗话有兼论事、辞,转而以辞为重,考求诗歌写作的格式、法度,从而使诗歌的评品由印象概括转为细密的分析。“⑦比如《潜溪诗眼》的一则云:“好句要须好字,如李太白诗:‘吴姬压酒劝客尝’,见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功在‘拈’字。柳诗:‘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宋元形成的阅读方法,如“八面临敌”“五色标点”,显然是一种“分析”的读法;体现宋人论诗精神的”“以我意为本而参酌旧说的解读方法”⑧,显然也是“分析”。至于明清的戏曲、小说评点,由于较自觉地承担着指导读者的功能,“分析”可谓比比皆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解析黄帝内经中的6种中医思维方式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1
论述百练: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