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秀良:兰安生与城市社区工作的尝试

文/彭秀良 原文刊发于《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3月(上)


整装待发的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士

(采自:讴歌:《协和医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175页)


在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有一位并非以社会工作为职志的加拿大人兰安生(John B. Grant,1890—1962年)在推行公共卫生事业的过程中,打开了了城市社区工作的一扇窗口,故值得特别加以介绍。

         

在中国出生并服务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


1890年8月31日,兰安生出生于中国宁波。他的父亲兰雅谷(James S. Grant)于1889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后,受浸礼会国外传教会的指派到中国宁波传教行医,他的母亲也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他们在这里从事慈善医疗工作直到去世,治疗了很多中国病患,深受当地民众爱戴。1927年,兰雅谷去世后,宁波中外人士为纪念他集资建立了现在的华美医院。


兰安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当时宁波没有其他外籍孩子,他童年的玩伴都是中国孩子。8岁后,他被父母送到烟台的一所由教会为外国在华人士子女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兰雅谷希望他能学习理科,曾经把他送到德国人在青岛办的高中学习了一年。后来,兰雅谷把他送回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读高中。


1912年,兰安生高中毕业在即,他回中国和家人团聚,决定像父母一样学医。兰雅谷表示支持,让他到自己的医院先体验了一下临床工作, 又资助他在中国旅游了一番,并向当地的外国医生求教行医之道。返回美国后,兰安生进入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学习。


1917年,兰安生大学毕业,在其导师的鼓励和推荐下,进入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工作。该年年底,兰安生再度来到中国,开始了将近两年的在华流行病调查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湖南萍乡煤矿。在这里,兰安生看到了煤矿工人地狱般的工作条件和悲惨的健康状况,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慨,他对感染钩虫病的工人进行了治疗,写下了考察报告,并向汉冶萍公司提议改善工人的待遇,但是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两年后,兰安生完成调查任务回到美国,之后到霍普金斯医学院进修了公共卫生学硕士。此后不久,他便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创办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


19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聘请兰安生担任公共卫生学教授,开启了中国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实验活动。1925年,兰安生得到京师警察厅的同意,划定北京市东城内一区为实验基地,正式成立“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 1928年以后,改称“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区事务所”(以下简称“一所”),辖区人口由最初的5万人增加到10万人多一点。最初所址在东城干面胡同一小庙内,1935年迁至内务部街。


在行政上,一所最初是由京师警察厅管理的,后来归属北平市卫生局。在业务上,则由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负责规划和管理,并提供绝大部分经费。故而,一所名义上是政府机构,实际上是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的教学试验区。但在一所的组织结构上却体现出复合性的特点,自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董事会,由7人组成,京师警察厅厅长为董事长,警察厅卫生科科长、卫生事务所所长以及兰安生、首善医院院长方石珊等知名人士为董事。董事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和财产保管,并负责聘请卫生事务所所长等重大事项。


所长负责一所的具体行政事务,在所长之下设立了5个股:第一股,统计兼防疫:主要负责全区的生命统计、死亡调查、传染病管理等;第二股,环境卫生:主要负责饮水、食品的卫生检查检验,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检查等;第三股,卫生保健:主要开展妇幼卫生、学校和工厂的治疗保健、居民普通医疗、牙病和结核病的防治等门诊工作;第四股,公共卫生护理:主要负责地段家庭护理(妇幼、传染病),学校、工厂等群体护理保健及全所的健康教育工作;第五股,总务:负责秘书、后勤事务工作,并配合牙科门诊开设了一个做保健牙刷的工厂。


由于一所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示范区的10万居民,要解决他们从生到死各个生长时期可能出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一所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健网。这个网的基层是地段保健(包括学校卫生和工厂卫生在内)。一所把示范区划分为20个警察派出所地段,每个地段约有5000名居民,地段居民的卫生保健工作主要是通过家庭访视(由约10名公共卫生护士和若干护士实习生)来实现的。除了节假日以外,地段护士(也就是分配管辖该地段的公共卫生护士)每天要进行大约5—10次的家庭访视。凡经地段护士访视过的病人或病家,不仅有访视记录,一所病案室也存有他们的家庭记录,将家庭每个成员的患病及健康情况按规定的表格记录下来;每份家庭记录都有家庭编号和个人编号,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另一方面,地段还和一所各科门诊紧密配合,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例如,地段发现有急性传染病患者立即转送一所门诊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则由一所转送合同医院;如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则由一所转回地段,由护士设“家庭病床”进行床边护理和治疗,以及采取必要的和可能的隔离和消毒措施。如发现病家有经济困难时,地段护士则将病案转介一所的社会工作人员帮助解决。


在兰安生的眼里,一所是培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护校学生的“社会工作的实习基地”。这里所说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是指协和医院公共卫生系的学生,“护校”则是指开办于1920年9月的北平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兰安生认为,在全社会推广公共卫生才是解决广大人口卫生保健的有效办法,因而协和护校把公共卫生护理作为本科护理教学的重点,一所也就成为了该校的主要实习基地,同时也接收协和护校的毕业生作为公共卫生护士。


一所的公共卫生护士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她们深入社区、工厂、学校,使预防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居民实现主动要求预防保健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1928年第1期《卫生月刊》刊发《公共卫生看护一文,对公共卫生护士的职能作了界定:“协助医士一切治疗及预防之医务;掌理病人家中调理疾病、预防传染事项;卫生教育;报告病人疾病之状况及家中不合卫生事项,或传染病之发生。”正是因为有了公共卫生护士的工作,一所的社区卫生保健才能够被称作社区工作,而且是立足于个案工作基础之上的社区工作。


指导定县实验区公共卫生建设


1928年,兰安生与晏阳初结识,当时晏阳初刚刚在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开始他的平民教育运动。次年,经兰安生介绍,晏阳初任命协和医学院1925届毕业生姚寻源在定县开展农村卫生工作,搭起了公共卫生实验的初步架构,获得了一些宝贵实践经验。1931年,姚寻源前往美国进修,兰安生又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陈志潜接替姚寻源的工作。陈志潜是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1929届毕业生,已经取得了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兰安生多次前往定县考察,指导陈志潜并给他提供帮助。兰安生主张,改善国民健康卫生是国家和社区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协和医学院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中应当起到推动作用,他认为“医学知识的应用和有效的卫生保健主要依靠的是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医学知识应用对于社会组织的依赖性越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定县实验区建立起了村、区(乡)、县三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在村设立保健员,村以上设立区保健所,县城设立县保健院,基本上解决了定县农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定县实验区的公共卫生建设在当时国内外都达到了先进水平,得到了欧美卫生专家的高度评价。


1939年,兰安生离开中国到印度去继续自己的公共卫生事业。但是他没有忘记中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事业。抗战期间,他数次前往重庆,指导大后方的公共卫生防疫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协和模式”,并把这个模式推向全世界,成为世界公共卫生史上永恒的经典。1962年,兰安生在美国去世,逝后被国际公共卫生界奉为泰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兰安生: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王琇瑛:中国“南丁格尔奖”第一人
往昔|王琇瑛:中国首枚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陈志潜:从协和博士到中国和世界公共卫生先驱 | 王丹红专栏
从留美硕士到中国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她比明星们更值得尊敬
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