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童年(16):听父亲读书的日子

古人读“四书五经”是要诵读的,故称为读书;今人读书,实为看书,除小学低年级外,哪里还能听得到“书声琅琅”?但读书一词直到今天还在用着,可见语言这东西还真有它的稳定性。既然沿用了“读书”一词,读书的人当然也就称为“读者”。其实,应该叫“看者”更为确切。“看者”虽然确切,却不能这么使用,这就是汉语的特点。如果哪个刊物上出现了“亲爱的看者”一类的句子,岂不贻笑大方?

父亲是爱读书的。父亲的读书是与众不同的:既不同于古人的“吟咏”,也不同于儿童的“书声琅琅”。父亲的读书,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即不仅读出声,而且是读给他人听。当然,这里所说的“他人”,常常只有我母亲一人。

父亲的读书可谓有瘾成癖,一旦读起来(尤其是精彩的小说)便收不住“嘴”了,直到母亲听得神情倦怠了,父亲还在滔滔不绝、兴致勃勃地读着呢!读书,对父亲来说是“头等大事”,他可以边喝酒、边读书,两不耽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争分夺秒”。为了不耽误读书,点烟、倒酒之类的事情父亲总是让我“代劳”吩咐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父亲嘴里总爱念叨着“有事,弟子服其劳”“割鸡焉用牛刀”之类的句子。母亲在家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听书人”,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全靠母亲一人操劳。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母亲走到哪里,他拿着书就跟到哪里、读到哪里。这种情形,成为我们家的一道风景。

父亲读书与当今学者教授作报告一样,当然不希望只有一个人做听众。然而我们兄妹五人中,只有我爱听父亲读书,自愿加入到他的听众中来。我的加入,不仅给父亲带来了的欢乐,也使我得到了文学的启蒙。像《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全传》《封神榜》《老残游记》《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骆驼祥子》《今古奇观》等,我都是在听父亲“读”完后,迫不及待地自己再读一遍的。那时我才只有十来岁,喜欢在被窝里听父亲读书。父亲读书讲究抑扬顿挫,遇到人物对话,还要模仿书中人物特定的语境,把感情表达出来,这种读法,使我对书中内容记忆深刻。但我那时毕竟是孩子,忍不住瞌睡,困极了就睁大眼睛听,害怕自己睡着。就是这样,也常常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睡了一觉醒来,父亲还在读呢,就又接着听下去。父亲浓重的河南口音,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最生动的语言。

父亲读书,你可以不听,但你绝对不能干扰他。他读书时,家人必须保持安静。那时还没有电视,这让既不爱读书也不爱听书的哥哥姐姐们感到十分无奈,有时甚至是无法忍受。父亲则骂他们“不学无术”“胡吃闷睡”“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朽木不可雕也!”

我们兄妹各自成家后,星期天回家团聚,总想说点家常话。这时,恰好碰上父亲“读”兴正浓,双方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矛盾的中心和焦点是母亲。因为我们不听父亲“读”书,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母亲不能。母亲不论在做着什么家务,都必须同时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否则,父亲就会表现出失望的神情,有时甚至会因此而生气。在任何一个集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总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父亲看出来我们都不愿意让他再读下去,有时也会做出适当让步。全家顿时如释重负,喜笑颜开。这时,为了逗父亲开心,我故作没听够的样子,“恳求”父亲再读一会,父亲会兴高采烈地继续读起来,哥哥姐姐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说我纯粹是 “没事找事”“顺杆爬”。

在我们兄妹中,或许父亲觉得也只有我才属于“孺子可教”,便经常给我开小灶,读一些古典文学给我听,而且边读边讲。父亲讲得最多的是《论语》《中国历史纲要》《古文观止》《朱子家训》《秋水轩尺牍》以及一些唐诗宋词。至今为止,我能做到顺手拈来的就是当年父亲读给我听的那些名篇名句。

后来,我们各忙各的,父亲也渐渐老了,多少有些寂寞。每次回家,父亲都像遇到了知音一样,把他最近整理的一些歇后语、冷僻字词等拿给我看。我们爷俩喝酒时,对诗词、说名句就成了最好的“下酒菜”,父亲说上句,我接下句,或者我说上句、父亲接下句。如,“苔痕上阶绿”,对“草色入帘青”;“鸡鸣茅店月”,对“人迹板桥霜”等。我国古典诗文浩若烟海,每次可对的内容很多。每当父亲顺利地接出了下句,便会呷一口酒说道:“接着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的读书是纯粹的、无求的,一生读书无数,却不写文章。家人认为父亲做了一辈子的无用功,我倒觉得,读书让父亲与众不同。他很少出门旅游,他坚持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纽约、伦敦、巴黎也无非是楼高点、马路宽点”。虽然出门不多,但他可以和客人纵论天下大事,尤其是有人夸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时,他就更起劲了,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历朝历代的变迁,不聊几个小时是不能善罢甘休的。聊这类话题,父亲常常用毛泽东的诗词作结尾:“俱往矣!”。他一辈子也没当过领导,但他达观超脱,自称“无官一身轻”;他一生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信奉“平安即是福”。那时生活虽然清贫,读书使他在精神上十分富有。

一晃父亲离开我们20年了,也许是基因的缘故,我也常常想象父亲那样,一边抽着烟,一边给两个女儿读一些精彩的小说。但令我失望的是,妻子忙于家务,没有功夫听我读,两个女儿热衷于上网、听歌、看电视、玩手机,对听书毫无兴趣。记得有一次我给她俩搬好了椅子放在我的面前,我兴致勃勃地开始读《红楼梦》,第一回还没读完,我抬头一看,两个女儿早已不见了踪影……

有了外孙以后,我较早地就启动了读书计划,尝试了几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最近,外孙迷上了北猫写的系列作品《米小圈上学记》(小学各年级的,还有成语故事、脑筋急转弯等)。每天放学我把外孙接到家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米小圈》往我跟前一放,说“接着昨天的读”。因为给外孙读书要挤占他做作业的时间,所以我每天都得控制时间,而每次都是外孙央求我“再读一段吧!”

想给外孙读的书很多,到目前为止,外孙还只愿意听《米小圈》,我心里着急,但不能表现出来,毕竟外孙是我唯一的“听众”。读书的积极性高涨,愿意听书的人难寻,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更加怀念那“浓重的河南口音”了。

亲爱的父亲,儿子真想再给你倒一杯酒、点一支烟,再听您讲读一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闻名京城的“袁氏三杰”
苏州评话杂弹(一):从“不学无术”说起
肖震作品 | 疯外婆的一生
我把你养大,谁陪我变老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捷报飞来当纸钱 ——忆我的父亲
母亲是本读不尽的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