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应该怎么读

学习经典应先明确一些观念

 

    编者的话:经典诵读,目前在不少中小学已成为很重要的一门校本课程,很多教育管理者也认为它是突显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一个法门。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经典诵读之“经”,尤其是《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家典籍的现代社会价值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官方力量的介入,经典诵读由如星星之火的“民间探索”转变为燎原之势的“遍地开花”,是可以预见的。
    因此,作为教育者,很有必要深入地去审视、研究经典诵读,使之融通生命成长之精神,契合现代教育之意蕴。本报从本期起特辟《经典应该怎么读》专栏,来厘清一些模糊认识,介绍一些学校、教师推动经典诵读的先进经验,从而让经典真正成为滋润师生心灵的甘露,成就幸福的教育。

 

 

□ 闫合作   
    当前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应该说是近几年社会上“国学热”的延伸。国学热不是因某些人热衷而热起来的,而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是政治上站起来了,文化上还没有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了,但只是物质财富积累了一些,精神文明还不富有。一句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远远不够。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高贵起来,中华文化必须复兴才行。在世界之林,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不是黄皮肤黑眼睛,而是自己懂中国文化,爱护中国文化。
    学习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华传统经典,但世人对传统经典有很多误读。有人认为经典可以承载“完美人格”的教育,提倡小学生背诵经典,却不注重理解;有人认为“经”中有糟粕,反对学生学习。这些认识都有偏颇。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编写目的提出,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极易落空。让小学生具备哲学思想就不易,更别说“深邃”了。
    经典诵读并不能实现完美人格的教育。完美人格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完全取决于教什么。古代私塾教育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可教育出完美人格了吗?经典诵读至今也提倡十几年了,读经的孩子到如今也有成人的,培养出完美人格了吗?所以,学习经典首先是文化传承,不要定位过高,让其承载太多。
    经典诵读当然也会承载道德、人格教育,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社会道德问题严重,所以要诵读经典,要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开错了处方。文化教育对社会风气有引领、影响的作用,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反对学生读诵经典者大多认为经典有糟粕。这种认识是浅薄的,是对经典的误读。经典中有没有糟粕呢?我认为,心中有糟粕则经典有糟粕,心中无糟粕则经典无糟粕。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无糟粕的东西,是糟粕还是精华,全在人的意识认定中。
    现在有一些社会精英用两种态度来对待中华经典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他们站在接受的立场,当人们对西方文化批评时,他们会说:“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难免会进来。”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则站在反对的立场:经中有糟粕,学习需谨慎,最好别学习。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就决定了两种文化在中国的命运,造成了“西学”压倒“中学”的现实。
    经典无糟粕!这是我们在面对经典时应持有的最基本态度。
    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学者,会根据时代的需要,利用“注经”的方式,对经典进行新解读。每个时代对经典都有不同的注解,调整经典与现实的关系,使经学适应某种需要,从而维护、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是在肯定“元典”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我们否定的应是不同时代的注解,而不是元典。
    中华元典,也就是原创性的经典。原创性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主要指先秦典籍。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和《论语》《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也包括《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古代蒙学书籍不能算是元典,如《三字经》是经典知识,《弟子规》是做人规则。
    先秦时代,典籍不是为专制思想服务的工具,后来的专制时代的注疏使经典成了封建统治工具,才有了现代人所谓的封建思想糟粕。
    比如,《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前人都有多种解读。现代人对《论语》的认识,往往以某个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为标准,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解读视为糟粕。
    在不同时代,无论是汉唐宋,还是元明清,人们对《论语》的理解并不相同,不同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了不同的注解,使之与现实相适应。现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需要对元典进行重新认识、重新解读。
    中华传统经典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注解,这是由汉语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语言,她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强调的是语感而不是语法。文言文相当简练,且没有标点,加上汉字表意非常丰富,给人提供了极大的意会空间,同一句话,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多种理解。为什么非要用所谓的糟粕解读来认识经典呢?
    汉字是意象文字,汉语是意象语言、意象思维,中国文化是一种意会文化。你心中无糟粕,则眼中无糟粕;心中有糟粕,则眼中有糟粕。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哈姆雷特》才是经典著作。同样,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孔子、老子,《论语》和《老子》才是经典。
学习经典一定要思想开放,而不能学死、死学。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这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启发。读诵经典是学习经典文化的主要方式。艺术是陶冶性情的,而读经则是丰富智慧的。中华文化中“对”并不代表正确,而是适宜,对应上了就叫“对”;没有对应上,错开了叫“错”。对经典的解读,本没有对错之说。我们在读诵经典时,不同时期对经典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读诵经典时不求甚解、一味背诵的方式不可取。并非成人才能理解经典。成人有成人的感悟,孩子也有孩子的感悟,不管多大的学生在读诵经典时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孩子读经的过程就是提升智慧的过程。
    热心传承经典文化的人,也有误读经典的——认为经典的最大价值是道德教育。其实,经典蕴涵的是智慧,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心灵需求。
    比如,政治家读《老子》,读出的是“君人南面”之术;修道者读《老子》,读出的是炼丹术;军事家看《老子》,则是一部兵书;作为教师,读《老子》则多是谈教育。
    学习经典,最重要是汲取经典的智慧。而智慧,是让人生幸福的根本。《论语》中有许许多多人生智慧,如说话智慧、知人智慧、为政智慧、教子智慧、成名智慧、教学智慧……这些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工作轻松、生活幸福。比如,应用“孔子教学法”,可以把教学变简单,把学习变轻松,把课堂变有效——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家长——教师幸福地工作,学生幸福地成长。
    传承经典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应用。教师应用中华经典中所蕴涵的教育智慧进行教学,用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思路,同时能很好地弘扬经典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诵读经典,应用经典,就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传承其文化不是终极性目标,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帮助人们事业成功、精神成长、人生幸福,才能最好地彰显其价值。我们可能一时无法改变教育现状,但每一个教育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教育具有中国经典文化的元素,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拥有中华文化的底蕴。
    (作者系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老子学会副秘书长,济源市职业教育中心教科所所长,著有《〈论语〉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国学经典之感悟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经典教育
中华文化100个经典名句2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您真的学对了吗?
古典教育无价的恩惠[
读经感恩日记 227 吃饭长身体,读经长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