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沿革概述

关于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沿革概述

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隋朝置威远县。在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在唐初贞观元年(627)至贞观八年(634)期间,威远、和义、婆日、至如、隆越五县并行,即五个县治,其中婆日、至如、隆越三个唐县与威远县并行7-8年后并入威远县。在中唐时,唐朝置昌州而割走荣州威远县的部分属地。在宋初时,由于和义县(隋县)与威远县并行352年后并入威远县。因而在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和治所、等级和实力都是变化的。和义县并入威远县后,威远县在宋朝时期的疆域面积扩大,经济实力增强,战略地位重要。由于改朝换代,年代久远,威远县建置沿革的早期史料记载十分零散,而关于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的早期城池,和义、婆日、至如、隆越古县的治地,以及两宋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史料无明确记载表述,以致于明清和现代史志对其考订出现遗漏和误考。也由于缺少相关的考古学证据,因此,本文仅依据文献史料结合威邑地理山川、地形方位、矿产资源、遗址古迹、历史背景状况等进行关联分析,以图解答上述相关问题。

首先,为便于读者和研究者有一个概貌性了解,笔者在此依据一九九三年版《荣县志》、清朝和一九九四年版《威远县志》等地方志史料,将荣州和威远县建置沿革(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简述于后:

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沿革》记载:“威远镇,按晋书永兴元年(304)李雄据蜀,奋武此地,以慴服夷獠因名。”,即西晋李雄于威境置威远镇。晋末安帝义熙十年(414),分犍为郡的南安县东部置冶官县,其治所在今仁寿县汪洋镇场。隋初,冶官县废。隋开皇三年(583),于威远镇置威远戌(军事)。开皇十一年(591),改威远戌为威远县,隶属资州。隋开皇十年(590),在今荣县城置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改大牢镇为大牢县,隶属资州。大牢县因县界有大牢溪(古称拥斯茫水,又名赖溪,均指今越溪河)而得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复置咨官县(冶误为咨),隶属犍为郡,咨官县治所西移至今荣县来牟镇。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置和义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划资阳郡(资州)的威远、大牢二县置荣州,荣州治所设公井镇(今自贡贡井区),升公井镇为公井县。荣州因有荣德山(今威远大老君山)而得名。时荣州辖公井、大牢、威远3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大牢县内增置旭川县(治所今荣县城),大牢县治所西迁至金山寺(今乐山金山镇);威远县内增置婆日、至如二县;俱隶属荣州。贞观二年(628),割泸州的隆越县隶荣州。贞观六年,荣州治所由公井迁大牢,割嘉州(今乐山)的资官县隶荣州。贞观八年(634),将婆日、至如、隆越三县并入威远县,又割泸州的和义县隶属荣州。时荣州辖大牢、旭川、资官、威远、公井、和义6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荣州治所由大牢迁旭川。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改大牢县名为应灵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和义郡复为荣州。

五代,沿袭唐制,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公井、威远、和义6县。

宋初,仍沿唐制。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和义县并入威远县。时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威远、公井5县。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旭川县改名荣德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公井县并入荣德县。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荣州为绍熙府,府治设荣德县,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理宗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治迁鸿鹤镇(今自贡自流井鸿鹤坝)。理宗宝佑六年(1258),绍熙府废。

元初,荣州州县俱废。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置绍熙府军民宣抚司于荣德县,辖资、普、昌、隆四州,巡检司十三处。至元六年(1340),罢绍熙府军民宣抚司。至正初,置绍熙路总管府,辖营(荣)怀(即荣德)、威远、资官、应灵四县。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踞蜀。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仍置荣州。夏开熙五年(1371)废荣州、资官、应灵二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六月,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嘉定府。洪武六年复置荣州,威远县复置。洪武九年降荣州为荣县,隶属嘉定州。洪武十年威远县并入荣县。洪武十三年威远县复置,隶属嘉定州。

其次,威远县境内陆质构造为荣威穹窿(地质学界又称威远背斜、威远穹窿)和新店子向斜。荣威穹窿位于川中台拱中部,即在今威远、荣县、仁寿、资中、井研五县交会之处,呈东西长、南北短的不对称椭圆形背斜隆起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出露。荣威穹窿低山地貌区总面积约1750平方公里(邓云山《威远背斜震四组顶部构造裂隙研究》),其中威远县穹窿低山地貌区面积达785平方公里。荣威穹窿低山区,以两母山为中心向四面迤延,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一般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差200——300米,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多呈东西向分布于背斜轴部,主要山峰两母山834米,清风砦835米,大堡山902米,鹰嘴岩888米、大老君山824米、小老君山835米、芦高山846米。在荣威穹窿核部,出露的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层经淋溶侵蚀,发育成以新场镇场为中心的溶蚀槽谷低山地貌,自北西向南东呈椭圆形,四周为弧形山脊环绕,长10公里最宽处约6.5公里,从北到南有三条大致平行呈南西-北东走向的溶蚀槽谷,汇合成北西-东南走向的新场河槽谷,灰岩山顶一般海拔530——630米,谷地海拔400——500米,槽谷内的邓家坝、沙坝子、董家坝、曹家坝沃土良田成片。由于荣威穹窿三叠系古地层出露,地层中天然气、煤、菱铁矿、石灰石、铝土质页岩矿、含钾水云母粘土、石英砂、岩盐、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荣威穹窿奇峰异石林立,森林植被良好,自然风光秀美,方山古砦密布,唐宋古迹遗存,历史文化悠久。

第三,荣威穹窿铁矿产区古称“铁山”。有关铁山地理位置和威远县、和义县置县的主要文献史料:一是,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简称元和志),在陵州始建县条目下记载:“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鉄。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鉄刚利,堪充贡焉。”。元和志在荣州条目下记载:“荣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李雄据蜀后,夷獠居之,所谓铁山生獠也。贡赋,开元贡斑布六疋、利铁。旭川县,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为名,荣德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隋后误以冶为咨也,武德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是泸、资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县有盐井五所。威远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德元年改属荣州,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威远镇在县城内,县有盐井七所。公井县,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野客山在县南六十里,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有盐井四所。”。元和志在资州条目下记载:“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618)分置银山县,因县界银山为名。龙水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清溪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资中县地,自晋讫梁夷獠所居,隋大业十二(616)年于此分置牛鞞县,因有牛鞞水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宝元年(742)改为清溪县。月山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分置月山县。”。二是,五代后晋《旧唐书》(945),在荣州条目下记载:“荣州,中,隋资阳郡之大牢县,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威远二县。贞观二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隆越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越隆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乾元元年复为荣州。”。三是,宋《新唐书》(1060),在荣州条目下记载:“威远,中下,贞观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县,二年以泸州之隆越来属,八年省婆日、至如、隆越入焉,有盐。”。四是,宋《太平寰宇记》(987,以下简称寰宇记),在陵州始建县条目下记载:“铁山在县东七十里,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亮取为刀器,因封宇文度为铁山侯。”。寰宇记在陵州井研县条目下记载:“拥思(斯)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从南县界濑下六池东流即名拥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县界。”。寰宇记在资州磐石县条目下记载:“铁山在县南(此方位误,应为县西)五十里,按地理志云其山出铁在荣州威远县界。”。寰宇记在荣州条目下记载:“荣州、和益郡。唐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城、威远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越隆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寰宇记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下记载:“威远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及后汉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开皇二年(此纪年有误,应以元和志记载为正,即开皇十一年)于旧威远戍置威远县。唐武德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并和义入威远。独孤水(今威远河)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葛仙山,在(威远)县东十五里,古老相传云葛仙公曾游之地,今又随地割属昌州。十江水,从资州内江县南流入县界五十步,又东流入泸州富义县界,通舟船。废和义县,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后汉汉安县地,隋大业三年(此纪年有误,应以元和志记载为正,即大业十二年)置和义县。唐元和十三年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皇朝乾德五年废,入威远县。”。寰宇记在荣州资官县条目下记载:“铁山在州西北一百里,从资州月山县(宋乾德五年废入磐石县。)西来其山出铁,拥思水在县西二十里,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至县西又南入戎州宜宾县界。”。寰宇记在荣州应灵县条目下记载:“大牢溪水一名赖溪。”。五是,北宋《元丰九域志》(1080,以下简称九域志)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中记载:“中,威远。(州东七十里。二乡。婆日、龙台、赖鲁、石牛、三望、赖种六镇。有铁山,中江)。”。六是,《舆地广记》(1117)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下记载:“中,威远县,隋开皇初以威远戍置,(属)资州。唐武德元年来属(荣州)。贞观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县,二年以泸州之隆越入焉(入荣州)。故和义县,隋末置,属泸州,贞观八年来属(荣州),皇朝乾德五年省入焉(入威远),有铁山、中江。”。七是,清同治《仁寿县志》记载:“两母山,在(仁寿)治南百五十里,双峰插天,四面壁削,诸峰罗列其下如儿孙。大母山半有泉石缝出,顶如盘平阔不逾百丈,有三井泉常有余,一小径可上。小母山险巇弥剧,无径上。”。八是,清光绪《仁寿县志》记载:“拥斯茫水在荣县西,自仁寿县流入荣县,又南入犍为县界。长山河在荣县西十里,一名清水河。中有柏林、七里、鱼箭、鱼塆、龙叶、藾叶等滩。……拥斯茫水即今官渡河也,源出威远县北分水岭,自曹家沟、经査家沟、积福场、五皇廟、碗厂场、平滩、高滩、刘田坝,下流为官渡河,又南经和尚岩下流为江口河,又南经廖家扁、龚家坝,又南经荣县长山桥为长山河。”。

从前录史料中可以看出:①先民在铁山的采矿冶铁铸剑历史悠久,应始于蜀汉或以前,铁山采矿冶铁堪称蜀中冶铁之鼻祖。②铁山即指今天以两母山为中心地理坐标的荣威穹窿低山菱铁矿产区。③发源于铁山脚下的拥斯茫水(大牢溪、赖溪)就是今天的越溪河。

陈廷德摘录自《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沿革史料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荣县古代沿革
婆城三咏(01)
荣州
【散文】遥望铁山‖黄森
说说威远县的来历
中国这三个城市,以“威”命名,名字非常霸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