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英国经验主义之五:乔治.贝克莱3

英国经验主义之五:乔治.贝克莱3

但是,反复咀嚼贝克莱哲学,他不但承认经验是感觉的前提——以此,哲学史家依然要把他归于英国经验主义经典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与后来的休谟也有不同。他承认感知需要对象,尽管他认定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但又承认人不能感知一切;人所不能感知的,只有请上帝负责——上帝无所不在。  

贝克莱的哲学属于一元化范畴,尽管论来论去,不但走向极端的唯心主义,而且正如牛顿力学一样,在没有办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好求助于上帝。诚然若是,贝克莱哲学显然还是比洛克的二元论哲学来得更深刻,也更彻底。他不但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且认为存在只能是被感知,甚至连离开感知的抽象观念都不可以。  

贝克莱反对抽象观念,认为所谓抽象观念难以存在。他说:" 别人是否有这种奇特的能力来抽象自己的观念,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说到我自己,我确乎有能力来想像或表象我所感知到的那些特殊事物的观念,并且用各种方式来分合它们。我可以想像一个人有两个头,或是人的上部和马的躯干联合在一块。我可以离开身体的别的部分单独思考手、眼和鼻。但是,不论我所想像的手或眼是什么样的,它一定不能没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和颜色。同样,我给自己所形成的人的观念,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要不就是黄褐色的;它不是屈的,就是直的,不是高的,就是矮的,或者就是中等身材。我的思想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能设想上述的抽象观念。"

贝克莱重视感知,强调感知,认定存在就是被感知,以他的一元论风格,他必然反对与感知脱离关系的抽象观念。他既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客观存在,也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抽象观念。他说:" 离开了一切特殊的快乐,要使一个人幸福,或成为幸福的人,离了一切的善事,要想一个人还能成为善人,那真是少有能够做到的。要照这样说,一个人虽没有确定的正义观念或道德观念,也一样可以成为正直的、有道德的了。人们既然以为那些文字是表示一些一般的概念,是离开一切特殊的人和行动的,那么这个意见似乎已经使道德学难以理解,并且使道德学的研究对人无大用处了。事实上,抽象观念的学说,实在是有损于许多有用的知识的"。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贝克莱关于抽象观念的论点同样大感兴趣,这大约和非理性化思潮有某些关系,但从哲学的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考虑,他的这个观点,也和"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样,无疑是为后人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贝克莱哲学思想中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命题,是他的" 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如果说," 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贝克莱立论的基础,那么," 物体是观念的集合" 则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或者换个角度理解:" 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在说明存在的性质,而" 物体是观念的集合" ,则说明感知的方法。于此,他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著名论断。

他写道:" 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借着触觉我们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和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按其为适意的或不适意的,刺激起爱、憎、喜、忧等感情来。" 在这段话里,贝克莱讲了这样几层含意:一是感觉的渠道;视觉、听觉、触觉等等;二是简单感知观念的存在;三是这些简单观念的集合;四是这些观念集合的结果,即由此刺激了人的各种情感。  

很显然,贝克莱的这种感知观念是动态的,它展示了人的各种感知因素及其相应的感知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大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过程,或说对大脑接受的各种信息的整理过程。贝氏此说,显然对后来的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他在《视觉新论》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议论:" 我坐在我的书房中,听到沿街走来一辆马车;我通过窗扉看到了马车;我走出去坐进了马车,这样,一般说来都倾向于认为,我听到、看到、触到的是同一事物,即马车。肯定无疑,每种感官准许进入的观念是大大不同的,彼此有区别的;但由于这些观念经常被一起观察到,人们谈到它们时,就好像是同一事物。" 这段话理所当然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而且他在《视觉新论》中关于" 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 的研究,也得到心理学史家舒尔茨的高度评价。舒尔茨写道:" 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可能还是第一次。这样贝克莱继承发展了经验主义中和联想主义传统。他的解释比较正确的预先提到深度知觉的现代看法,因为他曾讨论调节和符合这些生理线索的重要作用。"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确实是一株怪异的智慧树。它不是从地上而是从天上倒着生长下来的。然而那枝枝杈杈上确实结有许多诱人的果实。

3.贝尔莱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贝克莱哲学的历史价值,首先因为他在前人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他虽然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继承者,却偏要换个方式想问题。  
而换个方式想问题,往往能因其别开生面,所以会别有所得。在贝克莱之前,即使仅从17世纪的主要哲学家算起,已经有了种种思路,如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培根的经验论,洛克的物性论,种种。贝克莱不从旧说,另辟蹊径,而且真真切切,找到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正是贝克莱哲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实际上,无论哪个时代,特别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人类的思想总是十分活跃。既活跃,便不拘一格;既不拘一格,便争论四起;既争论四起,便形成各种流派。流派原不怕多,无论何时何地,大约总是多一种思路比少一种思路好。这些思路可能是无序的,相互矛盾,甚至漏洞百出的,然而又是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唯有百家争鸣,才能迅速深化;唯有百鸟共鸣,才能蓬勃发展。这个道理,无论古今中外,可说概莫能外。  
从人的感觉出发,构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在欧洲,是贝克莱的发明,在中国,是王阳明心学的建树。可见,贝氏思想虽有不合常识处,但作为近代哲学的一个发展环节,却带有普遍意义。  
贝克莱哲学的特色,在于他特别强调主体的作用。虽然他很重视感知,却又很重视灵魂、精神和自我。他的一些论点,往往不合乎自然科学的实际,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活动的规律。即使有些反映并不准确,但它依然是有启迪价值,正如将一根木棍儿竖着立在盛满清水的碗中,那木棍儿的视差反映不是直的而是弯的,这种弯的映象自然是一种误差,但这误差却又是一种客观存在。正确认识它,给它以科学的解释,正是科学的责任。没有正确认识它,但能给它以重视,也有其积极的作用。贝克莱对许多感知现象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他把它们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并得出纵非正确但肯定严肃的哲学反映,也同样是有积极作用。  
从欧洲哲学史上各种流派或各代表性作家的发展情况看,有些流派或人物重在当时,影响也在当时,比如培根,他对欧洲近代哲学后来的发展,就影响不大。有些流派和人物的影响,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例如莱布尼茨。那么,对于后者,人们就说他们的学说具有超前性。所谓超前性,其实反映的只是社会现实对所需理论的一种选择时序,并非那些后生影响的理论就比别的理论高明,不过社会对它们的需要来得晚些而已。比如中国的孔子,他的学说,在他生前就不受重视,他死后,还受到奚落,甚至让秦始皇放一把火,烧得好不凄惨。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不但成为显学、官学,而且地位独尊,不可一世。这种现象从理论生成、发展的角度讲,就是应该承认不同理论流派和体系同存共在的合理性,承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符合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必然发展过程。

    贝克莱哲学作为经验主义哲学之一种,其谬误之处,自当扬弃,其价值也理所当然会得到承认。何况说,历史对昔日哲学思想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变化,理性或转化为非理性,重归纳又有转化为重演绎,东边日出西边雨,荣到极时是衰时。只是要记住,理论可以回归,历史不能逆转。  

哲学是一门追本寻源的学说,它不但要研究人生智慧,而且要研究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源、物质的本源和存在的本源。但并非每个哲学家都必然如此,更不是每部哲学著作都该用这个公式去套。贝克莱并非没有对世界提出看法,只是他的那些看法不出宗教神学之天地,多是些平庸之见。但他的以"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 为支点的哲学理论,确实对西方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启迪和促动作用。  
比如西方现代语言分析学派,就将贝克莱看作一大思想前驱。现代语言分析学派,一改旧说,重视对语言结构的共时分析,不再对传统的历时分析发生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是要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分析语言。这当然与传统哲学和语言学发生冲突,然而它有自己存在的历史根据。语言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找出它产生的原因固然重要,弄清它自身的结构关系同样重要。  
类比于人类而言,找出人类的起源固然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而弄清人本身的活动机制和规律也同样是一门意义非凡的大科学。唯其如此,从人的感知入手的贝克莱哲学才特别容易被许多现代哲学流派所青睐和推崇。  
其实未止哲学而已,比如西方绘画史上的印象画派,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感知画派,又比如电脑运作系统尤其是它的软件,也是一种感知系统,机器人不需要弄明白世界的起源,它只是要在特定的信息范畴之内完成自己的动作也就够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 ——电脑如是说。" 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 ——倘若我们将观念一词改为信息二字,也一定会受到机器人的欢迎和支持。  
贝克莱哲学,就其体系而言,他的立论基础有误,就其思维方式而论,确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去掉了他的立论基础,他还能完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吗?缺点常是优点的影子,将二者全然分开,实非本作者所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哲学家贝克莱     ​山林子谈人类系列组诗之一五二
【启蒙时期 31】贝克莱:如何理解“存在即是被感知”?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贝克莱|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
6. 洛克,贝克莱与经验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