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松柏门—松柏纲(下)

松柏门—松柏纲(下)

5.分类

松柏纲植物是现代裸子植物中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隶属于4科,即松科、杉科、柏科和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它们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北半球温带、寒温带的高山地带最为普遍。我国是松柏纲植物最古老的起源地,也是松柏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并富有特有的属、种和第三纪孑遗植物,有3科,23属,约150种,为国产裸子植物中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的1个纲,分布几遍全国。另引入栽培1科,7属,50种,多为庭园绿化及造林树种。

下属目:

科达目(Cordaitales

松柏目(Pinales

红豆杉目(Taxales

沃尔茨杉目(Vojnovskyales

伏脂杉目(Voltziales

本内苏铁目( Bennettitales

6.科达目

科达目(Cordaitales)是一目灭绝的木本植物,可能是早期的针叶树,也可能是其他针叶树、银杏和苏铁的祖先。它们具有像现代针叶树那样的锥状生殖结构。科达目在石炭纪时期出现,并形成了大型树木,它们的数量在干燥的地面上和热带环境中似乎特别丰富。此外,一些高大的科达目树木,以及灌木状和红树林状的科达目植物似乎在石炭纪煤炭沼泽中生长。在二叠纪期间,科达目也很丰富,但在三叠纪期间它们变得不那么重要,并在三叠纪灭绝事件期间消失。许多科达目植物长有细长的带状叶子,类似于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的一些现代针叶树。来自石炭纪的常见属包括Mesoxylon和科达属,其他属是NoeggerathiopsisSumaropsis

科达目(Cordaitales)是裸子植物中已绝灭的1目,多为高大而瘦削的乔木,茎高达2040米,而直径却不超过1米,上部分枝很多,形成卵形或球形的树冠,与通常松柏类的塔形树冠不同。

叶无中脉,带状或匙状,长可达1米,螺旋排列。叶脉二歧分叉,细密,近平行。生殖器官由排成两列的短枝组成,称为复孢子叶球或松散的花序。短枝生于不育苞片之腋间,茎部螺旋着生退化叶,顶部着生狭长的孢子叶,单性同株或异株。小孢子叶顶端生有细长的小孢子囊,大孢子叶顶生有胚珠。根、茎的次生木质部都很发育。茎中央的髓部很大,髓部组织水平裂成薄片,其内模化石属名髓膜。

科达目化石始现于泥盆纪地层,但鉴定可疑,早石炭世开始有可靠的化石纪录,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最繁盛,形成广阔而茂密的森林,为古生代主要造煤植物之一。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三叠纪末完全绝迹。

科达目可能和种子蕨共同起源于前裸子植物。银杏植物和松柏植物则起源于科达目。

下属科:科达科

7.沃尔茨杉目

莱巴赫杉属生活于晚石炭纪和早二叠纪的化石植物属,与毬果目(Coniferales)莱巴赫杉科(Lebachiaceae)或归入沃尔茨杉目〔Voltziales〕沃尔茨杉科〔Voltziaceae)的其他有关属可能是现存针叶植物(除紫杉外)的直接祖先。该属为乔木,形态大小不一,侧枝羽状排列。生长习性与现代的诺福克岛松(异叶南洋杉)相似。毬果和雄孢子叶球着生于枝端。

8.伏脂杉目

伏脂杉目,介于科达类和现代松柏类之间的古老松柏类植物。孢子叶球由生殖短枝组成,其上着生胚珠。包括勒巴杉科、伏脂杉科和掌鳞杉科。代表化石为假伏脂杉(Pseudovoltzia)、鳞杉 (Ullmannia)等。晚石炭世—早三叠世分布。

9.本内苏铁目

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是松柏纲下一目,裸子植物已绝灭的一个目,又称拟苏铁目,其下所有植物都已经灭绝。这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绝大多数在白垩纪晚期灭绝,只有很少数在渐新世时还存活着。这部分幸存者的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岛上。

其下有两个科,拟苏铁科(Cycadeoidaceae)的植物有着短粗的树干,威氏苏铁科(Williamsoniaceae)的植物树干则更为细长。因为传粉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他们有时会被当作开花植物。其化石中齐墩果烷的含量也指向相同结果。但还有说法指该目植物与苏铁、松柏和银杏有着更接近的特征。

1)形态特征

茎有的粗而短,为叶柄残存的壳所包被;有的细而分枝,枝平滑。羽状复叶,与现代的铁树相似。生殖器官大多数为两性花,顶生,或分布在柱状茎的周围。生存于晚古生代三叠纪至晚白垩世。

外形和乔木状的苏铁植物相近似:茎球状或柱状;叶羽状,聚生于茎顶;种子裸露,生于大孢子叶上。但是本目具双唇型的气孔器和结构特殊的孢子叶球,与苏铁目不同。

本目特殊的孢子叶球,很少有单性的,多为两性的。例如早白垩世拟苏铁属的孢子叶球,下部有许多螺旋状排列的苞片,仿若花被。孢子叶球中央有一锥状体,大孢子叶密生其上。每一大孢子叶具长柄,顶端生一胚珠。大孢子叶间着生不育的间鳞片。小孢子叶常为鳞片状,着生于锥状体的周围,基部连接成环。小孢子囊为合囊或复合囊,位于小孢子叶的腹面(见图)。

本目具一次羽状复叶,其小叶或小羽片有多种多样的形态,而着生的位置又各有不同,因而分别按侧羽叶、异羽叶、耳羽叶、肋羽叶、网羽叶和毛羽叶等各种属型加以描述。

本内苏铁目因具聚合的小孢子囊,与古生代种子蕨的花粉器相似,其结构形似被子植物的花,曾一度被误作被子植物的祖先。

2)生长环境

本内苏铁目在早二叠世已有出现,但中生代早期为其极盛时代,至早白垩世绝灭。

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①发展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②繁盛时期

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苏铁目和本内苏铁目最为繁盛,广布全球。银杏植物和真蕨纲的薄囊蕨也很繁盛。种子蕨纲(除开通目发育于整个中生代外)多繁荣于三叠纪。松柏植物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为数较多,到晚白垩世出现大量现代的属。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大发展,代替了蕨类、苏铁和松柏植物,进居优势地位。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分布范围:在西欧比较丰富。

下属科:

拟苏铁科(Cycadeoidaceae

威氏苏铁科(Williamsoniacea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划时代的植物产物——种子丨凡此种种
植物简介——裸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那些苏铁们的尖羽铁氅。
三叠纪——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 史前生物大讨论 - 宇宙奥秘 探索与发现未解之谜,UFO...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