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039》亚历山大东征(下)

亚历山大东征(下)

4.高加米拉大战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从孟菲斯出发,经推罗进入两河流域,9月底,与波军相遇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高加米拉。"在西方世界的战史中,所有一切的决定性会战,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此时,大流士因数次求和不成,又征集步兵百万、骑兵4万、200辆滚刀战车和少数战象(真正兵力不可考),以决一死战。他吸取伊苏斯战败教训,选战场于开阔平地,以利骑兵和战车活动。其阵势为:中央为大方阵,两翼为骑兵。左翼为西徐亚和巴克特利亚等族的骑兵,在前面,面对亚历山大亲率的右翼,布置了100辆战车;全军最中央是大流士及皇家卫队,卫队两边是希腊雇佣军和波斯部队,中军前面,面对马其顿步兵方阵的是象队和50辆战车;右翼为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米底等族骑兵,前面也有50辆战车。所有其他各族部队,以纵深队形组成第二线。

由此观之,波军阵势实为三线,一线为象队和战车,二线为骑兵,三线为步兵。亚历山大兵至,休整4天,并亲自侦察地形与波军部署,作到知彼及熟悉地形。根据敌情,将全军布成一个"空心大方阵":骑兵在右,方阵居中,左翼为步、骑兵混合部队;在第一线后,部署了一条后备线,由两个"快速纵队"组成,两翼后面各摆一队,其位置与正面形成一个角度,若敌人绕过两侧进攻,他们可以反击,若敌不来攻,则可向内移动,增强正面兵力。总兵力为步兵4万、骑兵7000101日晨,战斗开始。亚历山大领军右移,波军也相应移动,大流士唯恐敌军移到不平坦之地,使战车失去作用,便令左翼骑兵进攻,"亚历山大的人马大批倒地,这是因为波军占有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也因为西徐亚的骑兵和马匹都有较好的护身甲",但亚历山大亲率的右翼顶住了攻势,并实施反击,将其阵线突破。同时,在中央,波军出动战车,企图冲乱马其顿方阵,但方阵兵让开战车,骑兵和标枪手先以排箭和标枪扼其攻势,再一涌而上,砍杀车夫和战马,挫败了滚刀战车。

接着,亚历山大率军以纵队向波军方阵进攻,严整坚实、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也随之逼来,"不一会,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这时看到四面八方已陷入险境",于是故伎重演,"第一个拨转马头,溜之大吉",中部波军亦随之溃逃。

在左翼,波军突破了马其顿的阵线,一直冲到其辎重营,幸得马其顿的左翼后备部队赶到,大批砍倒来敌,方转危为安。此时,右翼的马其顿军受到两面夹击,正在纵兵追赶大流士的亚历山大得到飞报,立即引兵杀回,展开了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骑兵会战,波斯部队一中队一中队地成纵队摆开,与亚历山大的部队面对面地对撞。"双方都没有像一般骑兵会战那样投掷标枪和调动马匹,而是人人力图向前冲击,以冲破对方的一切阻扰,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一条生路。因此,双方都毫不留情,拼命砍杀,各人不再是为别人打胜仗,而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拼死拼活。"但亚历山大还是战胜了敌人,率全军追歼逃兵。此役,马其顿军歼敌30万,俘敌更多,俘获残存战象及战车。经此一战,亚历山大征服了半个波斯帝国。

战后,亚历山大兵进巴比伦,获大批珠宝;进而兵抵苏萨,该城总督献价值12000000英镑的金条;继而攻陷帕塞波利斯,火烧波斯皇宫;公元前331年冬,为追赶大流士,兵抵原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获总值43785000镑的黄金,但大流士又东窜了。次年7月,亚历山大终于赶上了大流士,但他已被心怀二志的巴克特利亚总督唆使皇家卫队杀害。此后三年,亚历山大不断用兵,收复波斯帝国东部,消灭了这个大国。公元前327年夏,他率领3万大军东征印度,所到皆取,次年,在印度西北部的海达斯皮斯河畔,与印度国王进行了其平生四大名战的最后一个、也是战术上最卓越的一战。此后,他仍欲东征,"可是马其顿人看出,他们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另一个苦差事,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营地里三五成群地对他们的遭遇叫苦连天,……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不干了",加之瘟疫横行,大批士兵病倒,在此形势下,亚历山大只得撤兵西归。

公元前324年,班师巴比伦,十年征战遂告结束。

5.亚历山大取胜原因

亚历山大以十年武功,征服波斯,建立了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他的成就在人世间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无论在希腊还是东方,还没有一个人有过这么多,这么惊人的业绩",可谓战功赫赫。究其原因有二。

客观而言,他的主要对手波斯帝国,此时已经腐朽,政局不稳,内讧不休,属国常怀二心,故虽幅员辽阔,军队甚众,却运转不灵,仅存大国之表,而无帝国之实。诸被征服属邦,或乘机壮大己势,或相机拱手献城,不愿卖力。亚历山大兵至小亚,除格拉尼库一役,几无战事;在地中海东部沿岸,除推罗、加沙两城外,余者请降;埃及文明古国,也"客客气气"地迎入,苏萨"献城归顺"。兵不血刃,已连下半个帝国。大流士三世,身为国君,实为懦夫,无德无才,昏庸无能,两次御驾亲临,均率卒数十万,却不识地理,不明兵事,指挥无方,畏敌如虎,皆于酣战之际,率先怯逃,或"一跃上马,逃之夭夭",或"拨转马头,溜之大吉"。属国不臣,君无将才,亡国当属必然。

主观而言,是亚历山大治军有方、指挥卓越、战略战术运用精妙之故。每次战役,亚历山大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此曾负伤累累,几次险些丧命,与士卒"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赏功将士,慷慨大方,凡立功者,一个不漏地论功行赏,以资鼓励,对声誉极佳、或勇于危难者,"额外发给各式各样的奖品或奖金,对有特殊英勇行为或巨大贡献的军官,还赐戴金冠";他熟识将士,对各级军官及勇猛之卒,均能道出名姓,夸其功勋,如数家珍;他体察军心,当战争休整时,让新婚者回家探亲。在宽厚待人、重赏功卒之时,亦严格要求:"每个人在遇到危险时要想到纪律;进军中需要安静要作到鸦雀无声;需要欢呼时要喊得响亮;必要的时候,要喊出惊天动地的杀声。每个人都要机敏地服从命令,还要机敏地向部下传送。每个人都要牢记:个人的疏忽会造成全军的危险;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全体的成功。"由于身先士卒、深察军心、严格治军,故将士一心,乐于效命。

在战略上,亚历山大也极为出色。远征波斯,有陷于两线作战的危险,故远征之前,先除后顾之忧:兵扫西北、南服希腊。在进攻波斯途中,亦将消除后方祸乱作为首务,征服波斯西海岸,既使强大的波斯舰队无立锥之地,又使其不能与希腊本土怀二心者联合为患,可谓一举两得。待埃及请降,后患根除,方放手追敌,可谓用心良苦。在打击敌人方面,他注重分化瓦解、抚剿兼施:对主动归顺者,"以礼相待",予以自由,如印度王波罗斯战败归降,他亲自迎接,将"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对希腊诸邦,也极有耐心,让降者自持其政体,并不强求接受君主制;他尊重别国信仰,如兵取埃及后,不惜劳足千里祭拜阿蒙神,他尊重妇女,不让士卒强行无礼,对犯令的人间禽兽,处以死刑;他不搞种族歧视,不以本族为贵,不以他族为贱,视善人为亲属,视恶人为蛮种。这种兼容并蓄的政策足以赢得敌国人心。另一方面,对顽固不降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对推罗、加沙等,尽屠其民,夷为平地;对首起叛乱的底比斯,进行了有如"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恩威并用,足以使降者不敢二心。

亚历山大临敌制胜,大半要归于马其顿方阵这一战术的灵活调度。此种方阵,实为以寡击众的优越战术,它变动自若,攻守皆宜。如亚历山大一次征讨马其顿北部叛军时,前后受阻,便令撤军,将方阵疏成120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他先令骑兵直竖长矛,尔后把矛头朝前用冲锋状,并左右摆;方阵本身,在他调度下,步法矫健、军容严整,并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在很短时间内演示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令左翼突出一部呈尖山状进攻。敌军看到其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不等对方靠近就逃走了。"闪电"战也是亚历山大常用战术之一,如征服中亚,就常常以这种长距离的穿插、包抄、快速前进的战术取胜,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靠此战术,曾一次俘敌4万、牛23万余头,足见其效。

以上所述,皆为制胜利器,也足以证明亚历山大不失为千古名将。

关于他的将才,阿里安曾归结如下:"他采取行动时英明果断,即使在昏暗迷茫中,也从不犹豫;情况明朗时,则更是目光炯炯,成竹在胸。对部队,从装备训练到调动指挥,都异常精明巧妙。他善于鼓励士气,使全军感到前途光明。遇有艰险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胜负难分成败不定之际,他能当机立断,大胆行动。他能急中生智,掐算如神,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束手就擒。他对敌人的阴谋诡计经常保持高度警惕,绝少陷入圈套。他言必信、行必果。他在金钱问题上,对自己一贯苛刻,对别人则十分大方。他的品德崇高,人世罕见。"所陈当属公允。

公元前3236月,被誉为"西方名将第一人"的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年仅33岁,他所建立的大帝国也随之解体。但经过他的努力,东西两大文明接轨了,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即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30)。这个时代的成果以及亚历山大的将才,是后人所无法忘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希腊两千年史》亚历山大东征7
亚历山大
以劣胜优的高加米拉战役,看亚历山大惊艳才绝的军事指挥艺术
秦军箭阵与马其顿方阵,哪个更厉害?
压死波斯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加米拉战役,马其顿军完胜波斯军
亚历山大大帝为何到了印度就不再东征了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