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043》印度列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军制

印度列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军制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地理版图包括今日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包括印度河文明时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和帝国时代四个阶段。本章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包括吠陀后期(公元前9—6世纪)、列国时代(公元前6—4世纪)和孔雀帝国时期(公元前4—3世纪)。在此期间,印度经历了波斯、马其顿入侵,列国争霸及摩竭陀崛起,驱赶外族,统一南亚次大陆,建立帝国的过程。因此,其战争极为频繁,兵制、武器等亦有较大变化,尤其是在帝国时期,还出现了论及军事思想的著述。所以,它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武装力量体制

1)军队的构成

古印度的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形成的种姓制有关。吠陀后期,印度社会已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并干预政务,为国王出谋划策;刹帝利为武士等级,是军队的骨干力量和统帅,掌握军政大权;吠舍是雅利安人平民,战时应征从军;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战时也要服兵役。由此观之,当时的兵制尚未脱离民军的范畴。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各国均有常备军,如阿凯诺斯王国有2000骑兵、30000步兵、30头战象;波罗斯有步兵5万余、骑兵3000、战车1000辆、战象130头;阿迦拉索伊有步兵4万、骑兵300;马洛伊有9万步兵、1万骑兵、900辆战车;阿巴斯塔诺伊步兵6万、骑兵6000、战车500。据此估计,当时印度总兵力约为步兵百余万,骑兵10余万。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是摩竭陀国。

摩竭陀国的孔雀王朝时期,军队由六部分组成:

①摩罗,即职业军队或世袭军队。据阿里安记载,当时印度民分七等,其中第五等级是士兵,人数仅次于农民,以从军为职业,武器、马匹概由国家提供。他们只打仗,平时训练、玩乐,从国家领取优厚的薪饷,足以养活家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有一种"国之战士",说他们"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术"。这两段记载可能指的就是这种军队。他们是常备军,是国家基本武装力量。

②布利陀,即雇佣军,他们战斗力强,但为利而战。

③什列尼,即行会军队,由城市手工业者组成,以手工技术为军队服务,相当于后勤兵。他们服役期较短,实际上是一种民兵。

④阿密多罗,结盟的外国军队。

⑤密多罗,藩王或同盟者提供的军队。

⑥阿陀毗迦,指森林部落(野蛮部落)的军队,据说骁勇善战,但不易指挥。帝国时期的兵力无准确的数字。据说孔雀王朝的开国之君旃陀罗笈多(公元前297年)有一支步兵60万、骑兵3万、战象9000头的大军,这个夸张的数字仅供参考。

2)兵种

古代印度的兵种,各时期不尽一致。大致说来,吠陀时代只有车兵和步兵两种,至吠陀晚期,随着野象的驯服与骑马技术的提高,始形成传统的步、车、骑、象四兵种。至列国时代,这四兵种是常备军的主体,史诗和佛教文献中均有反映,如《摩诃僧祇律》载:"军有四种:象军、马军、车军、步军"(18下)。此外,还有水军、后勤兵等兵种,如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提到有八兵种,即车、象、马、步、辎重、船舶、密探和地方向导。其中,密探的主要任务是潜入敌国,刺探军情,相当于今日之侦察兵;向导为军队引路,报告敌情,作用虽然不小,但人数不多,似不能作为一兵种。孔雀帝国时期的军队,依然以传统的四兵种为主,另加海军与辎重兵。这也反映在其军事机构的设置上,据《政事论》一书记载,帝国军事机构共六部,由30名官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每部5人。第一部为海军部,设舰队司令;第二部是后勤部,主管运输等事务,负责征集粮秣,用牛队运输粮草与军械,为军队提供擂鼓者、持锣者、马夫、机械匠等勤务人员;第三部主管步兵;第四部负责骑兵;第五、六部分别主管车兵和象兵。

诸兵种的装备多种多样。步兵分为枪兵和弓箭手,枪兵一手持标枪,一手操盾;弓箭手也有盾,很受重视,以至古代印度人将军事艺术称为"弓箭学"。他们都有一把很宽的大弯刀。车兵由贵族充任,战车由2马、3马乃至4马牵引,一乘战车兵员为3人或6人,若3人同乘,则1名驭手,2名甲士,持弓或矛作战;若6人同乘,则2名驭手、2名弓箭手、2名盾牌手,战斗激烈时,驭手也持标枪参战。象军为古代印度兵种的一大特色。战象由野象训练而成。捕捉的野象驯服后,对其加以操纵、转动、前进、践踏、杀害,以及与其他象战斗等7个项目的训练。训练有素的战象在战争中能发挥有效作用,据说在战场上,如象倌战死,大象会用鼻子将其卷住带回,或站在旁边保护他,还有的会勇猛战斗,为主人报仇。一头大象配备弓箭手3人,立于象背的厢中作战,象倌坐在象颈上,手持刺棒指挥战象的行动。骑兵的兵器是两支长标枪,其所持之盾较小,其战马无鞍、蹬,马背上仅有一块方布。为控制战马,马嘴上套有皮套,套中安有铜刺或铁刺,马嘴里也安有嚼子,缰绳系于嚼子两端,一拉缰绳,马嘴便会被刺疼,从而听从指挥。

3)编制与管理

列国时代军队的编制,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据《摩诃波罗多.初篇》,当时编制是三三制: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3个班组成1个塞那穆克,3个塞那穆克组成1个怙勒摩,3个怙勒摩组成1个哥纳,3个哥纳组成1个瓦希尼,3个瓦希尼组成1个普利特那,3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杰穆,3个杰穆组成1个阿尼吉尼,3个阿尼吉尼组成1个阿克绍希尼。阿克绍希尼是其最大单位,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其兵员总数为2.187万乘战车,6.561万匹马,10.935万名士兵。同一史诗的《备战篇》与《和平篇》记载的编制不但与此不同,而且它们之间也相差甚远,如《备战篇》所载编制为:500辆战车与500头战象组成1个塞那,10个塞那组成1个普利特那,10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瓦希尼,瓦希尼兵员为战车5万辆,战象5万头。编制上为何存在着这些差异,目前尚难解释清楚,很可能是各国的编制不同。帝国时代的军队编制,所知甚少,仅知其步兵编制分为十人队、百人队、千人大队三级。

古代印度的军队由各级军官管理和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操练在马、象、车上的作战功夫,步兵的作战技巧,尤其训练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兵器的技能等。帝国时期诸兵种由各自的军事机构管理,各司其职。设部管理各兵种在世界上属首创。此外,国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防止军官叛变,还实行密探制。密探有两种,国外密探相当于现代的间谍;国内密探主要用来监视军民行动,又分为固定密探和流动密探两种。固定密探伪装成学生、僧侣、农夫、商贩、苦行者等,居住于城乡,负责监视一般民众的行动,同时传递情报;流动密探包括帮手、暗杀者、投毒者等,国王依其忠诚和能力,以适当的服饰、职业、家世等为掩护,派往各地监视各级军政人员,包括军队统帅、将军、卫戍司令、要塞司令、边防军首领、森林部落首领等,国王根据密探的报告对他们实行奖惩。密探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

2.军事法规与薪俸

在印度史诗和其他文献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治军的条文,但却有许多对敌人和俘虏的规定,如《摩诃婆罗多》记载,身穿甲胄的战士不应同未穿衣甲的刹帝利战斗,骑兵不应攻击车兵,战斗应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不应使用带毒和带钩刺的箭,不应用箭射杀孤立无援、麻木或战败的人(《和平篇》)。不应杀害因恐惧而藏匿起来的人和旁观者(《战斗篇》);不应杀害举手求饶的敌人,应优待战俘及其未婚妻,一年后送她们回家(《和平篇》);不应杀害头发散乱者、面对别处者、无箭无衣甲者,以及武器损坏的人(《迦尔纳篇》);有病或受伤者,应予以照顾(《和平篇》);交战中不允许暗箭伤人(《沙利耶篇》)。《摩奴法典》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战斗中不允许使用奸诈兵器,像内藏尖锥的棍棒、带钩有毒的箭,或燃火的标枪(790条);车兵不要进攻步兵,也不要打击弱如女性或合掌求饶,或头发苍苍,或在睡眠,或无甲胄,或赤身裸体,或解除武装,或旁观,或正在与他人厮杀的敌人;更不要打击武器已坏,或苦于忧伤,或负重伤,或怯懦,或逃走的敌人(791—93条)。该法典认为这些皆为"武士种姓无可非议的和首要的法律;刹帝利在战斗中杀敌时,决不可违犯它"(798条)。

这些对待敌人、善待俘虏的规定,已接近于现代国际法规定的条款,它为我们论述的这个充满血腥屠杀的世界,染上了一点人道主义色彩,为古代世界所罕见。

古代印度军人,从各级军官到士兵均有薪俸。据《政事论》记载,帝国时代军人的薪俸如下:军队总司令官年薪为4.8万帕那,军队司令官1.2万帕那,要塞司令1.2万帕那,军队首长、象兵司令、骑兵司令与车兵司令各8000帕那,步、骑、车、象诸长官各4000帕那,军医、驭手、驯马驯象者各2000帕那,甲胄监督1000帕那,训练过的士兵500帕那,吹喇叭者500帕那,象倌500—1000帕那,固定密探1000帕那,流动密探500帕那,引导密探的仆人250帕那。

3.兵器与战术

古代印度兵器种类较多。列国时代,据说已有86种不同的武器和84种棍棒,较常用的有10种,如弓箭、矛、标枪、战斧、剑等。史诗中还提到几种威力较大的军械,一种是铁制或钢制的能飞旋的铁饼;一种是火箭,据说一次能杀死一百人;还有一种是能发巨石的弩炮。防护性装备有盾牌、金属盔、衣甲、护胫、射箭手套等。

帝国时代兵器种类更多,依其作用可分为军械、进攻武器与防御装备三类。据《政事论》记载,军械类共26种,其中固定的器械10种,活动的器械16种。前者如:萨尔瓦多帕陀罗,是一种投石机,状如车轮,安于城墙上,一转动轮盘,石块即若骤雨般降落;波胡木哈,是置于城墙上的守望塔,数名弓箭手可在此一齐射箭;亚那迦,为一种安装在轮子上的长木棍,可向敌人投掷。活动器械如:优特帕提摩,这是一种钉有许多铁钉的大木梁,置于城上,用以滚杀攻城之敌;苏迦里卡为一种预防敌人投掷石块的大型皮囊,内装棉花或羊毛;旁查利迦是一种在木头上钉许多铁钉的障碍物,放在护城河中,防止敌人攻城;斯帕里克陀拉为一种带刺的粗木棍,即大狼牙棒。这些军械主要用于城防。进攻性武器约20余种,尖端锋利的有11种,如铄积底,约4臂长的金属制手执武器;恭特,长5—7臂的标枪;帕罗斯,长约24英寸的双柄铁制兵器;尖端如猪耳形的锋利木棍;重量7—9迦尔沙的轻投矛,以及三角矛、尖角矛等。此外,还有弓箭、剑、斧、铲、戟、锯、镐等。其中弓箭最受重视,弓长约与持弓者身高相等,箭长约3肘,制作得非常强劲,射箭时人需坐在地上,用左脚蹬着弓背,再把弓弦往后拉满,故印度弓箭手射出的箭,据说无论是盾牌、胸铠还是盔甲都能穿透。《政事论》记载的防护装备有20种,大致可分为衣甲与盾牌两类。衣甲包括全身甲、头盔、咽喉甲、胸甲、膝甲、手甲几类,或皮制,或植物纤维制,但铁制居多;盾牌有木制、竹制、兽皮制等。

古代印度军队作战是列阵而战,阵法多样。吠陀时代的战法,据有的学者研究,大致是:"军队伴随着高昂的战歌、鼓号的响声,挥舞着军旗迎战敌人。战士站在战车的左边,他们身旁是驭手,步兵以密集的阵列战斗,村落联着村落,部落接着部落。武士以黄铜衣甲和头盔防身,用弓向敌人发射羽毛箭,带毒的箭头用兽角或金属制成;或用矛、斧、标枪和投石器追杀敌人。当敌人被征服时,欢呼声、鼓乐声响彻云霄,如同暴风骤雨"。这段描写颇为生动。列国时代,阵法增多,据《摩诃婆罗多》记载,有针阵、苍鹭阵、鹰阵、鳄鱼阵、圆阵、雷电阵等。佛教文献《四分律》也载:"阵者,四方阵,或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zhēn)阵,或函相阵"(16)。可惜这些阵法仅存其名,我们已难知其如何布成。帝国时代的阵法,据《政事论》记载,主要有4种:若正面进攻,用"鳄鱼阵";若从两翼进攻,用"金刚杵阵";若从后面进攻,用"车阵";若从四面进攻,则用"密集阵"。可见阵形多变。

攻城战术也较多,《政事论》提到有4种:污染敌人护城河或将其排干;挖地道或用装甲象冲开缺口;如守敌甚众,则以攻城器械摧毁之;使用各种火攻手段。

总之,古代印度的武器装备与战术十分丰富,以至有学者认为:"在作战技术上,印度人远较亚洲其他民族优越,"古代印度人"所以未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者,往往是由于骑兵的劣势所致。古代印度的指挥官更多地信赖象而不大信赖马。"若单以武备而论,此说较有见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战争的主力---骑兵
世界上第一个军国主义帝国
神王间的厮杀:古罗马与波斯四百年的战争和影响
亚述人在古代世界的军事力量有多恐怖?
中国骑兵
揭秘世界历史上最强的军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