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113》蒙军武器装备和火器的西传

蒙军武器装备和火器的西传

蒙古军队连续征战,驰骋亚欧,横扫万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以战养战、取用于敌,十分注意吸收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先进技术,改善自己的武器装备等措施。正如《多桑蒙古史》所称:"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资中原之技巧"

蒙古在13世纪初,还是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地不产铁,矢用骨镞,后来向金和西夏购买了一些铁,才开始有了金属兵器。蒙古军队为了对外扩张,实行了两项发展兵器的基本政策。一是注意掳掠被征服者的器物和工匠,以补充自己。成吉思汗规定,在征战中凡屠城,"惟匠得免",这项政策以后成为定制。《黑鞑事略》说:"灭回回后,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灭金虏,百工之事,于是大备。"蒙古将俘虏的工匠,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官营手工场,强迫他们制造军器、军用物品。在元帝国,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有总管府、提举司、局、院署、场所等单位,总数在300个以上,遍设于全国各地,所辖管的工匠数以百万计。二是实行奖励政策,不惜高官厚禄,以鼓励发明创造。这两项政策的推行,使蒙古兵器能很快从落后状态发展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在蒙古利用和吸取先进民族技术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提到的是它对金、宋火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火器的产生,来源于火药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最早的国家。早在西汉时,已开始把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磺应用于医学。经过炼丹家的无数次实验,没有发现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从中发明了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书籍中,已经有了火药制法的明确记载。10世纪初。火药在中国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北宋时,火药武器有了较快的发展。仁宗时(1023—1063年)编纂的《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3种配方,并记述了10余种火器。但北宋时期的火器,尚处于初创阶段,基本上还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并参杂一些发烟和毒性药物,用以焚烧敌人的防御物和物资,对人马主要起震慑和阻碍作用,杀伤力不大。使用时一般是利用弓弩、抛石机抛射或人力投掷。

在北宋时的燃烧性火器中,已经有了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雳火球,是用火药、瓷片和竹子裹制而成,燃放时发出霹雳声响。1126年金军围攻汴京,宋军曾发霹雳炮,可能就是由霹雳火球发展而来。南宋在对金战争中,曾多次使用霹雳炮。同时,统治北方的金朝,也极力发展火器,金军在1125年至1126年侵宋时,得到宋人的火器,以后就开始使用。北宋灭亡后,当时制造火药火器中心的汴京和产硝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大名等地,均为金所占据,从而为金生产和发展火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内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称为震天雷。南宋也大量仿制,叫做铁火炮。这种爆炸性火器的威力相当大。如1277年蒙古军队进攻静江时,宋军在坚守3个月后,将领娄黔辖率250人用一具大铁火炮集体殉国。《宋史》记述当时的情形时说:"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城皆崩,烟气涨天,外兵(指城外的蒙古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南宋初期,还产生了管形火器。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发明了一种火枪。它是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临阵点放,喷出火焰来烧人的一种管形火器,可称作是管形火器的鼻祖。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人制造了一种叫做突火枪的管形火器,也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和"子窠",燃放时先放出火焰,火焰尽后,"子窠"发出,响声如炮。这种"子窠",类似于后世的子弹。由此可见,这种枪虽然很原始,但它已经具备了射击性管形火器的基本要素:身管、火药和子弹,因此,它是真正的射击性管形火器。

元代的火器,在宋、金的基础上,续有发展。在1211年至1215年之间,蒙古通过几次对金作战和占领金中都,掳获了金军的火药、火器和制造火器的工匠,便开始使用和生产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曾使用毒火罐、火箭、火炮等。灭金以后,又获得了金人制造震天雷的技术。1258年蒙军进攻巴格达时,曾使用铁瓶,可能就是震天雷之类的爆炸性火器。1274年和1281年,元兵两次东征日本,均使用过铁火炮。

14世纪初,元在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1332年制造的一具铜火铳,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一具金属管形火器,它比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火铳要早约半个世纪。金属管形火器的产生,是兵器发展史上一项革命性的进步,从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并向近代枪炮方向发展。

火药是军事革命的先声。火药的发明和在军事上的运用,改变和发展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同时相应地改变、影响、决定了军队的编制体制,使战争的样式、规模、强度都有了新的变化。虽然这种影响是缓慢和渐进的,但却是深刻的广泛的,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在十四世纪,火药与火器传到了西欧和中欧。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种纯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革命。"

它首先促使军队的编制装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使用火器人数逐渐增多及火器操作技术专门化,炮兵脱离了原来步炮混合编组而成为独立兵种。由于爆破战术的广泛应用,军队中又相应出现了工兵兵种,并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战场范围的扩大,战斗指挥方式相应地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冷兵器战斗要求指挥员亲自率领所属军队与敌人短兵相接、临阵厮杀。但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后,其杀伤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不相同,如何组织运用这些威力不同的火器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战斗指挥员的重要职责。在此形势下,周到的司令部工作和强化通讯系统,保障作战指挥,便益发重要了。

第三,火器应用于军事,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加强,使战斗队形由大阵趋向小阵,由密集趋向疏散。在战场运动方面也不再是双方军队"如墙而进",一往直前,而是适应地形情况,采取低下姿势,利用敌人火力间隙,逐步跃进了。

第四,火器应用于军事,使对城塞的强攻战斗增多。在冷兵器时代,对城塞大都采用奇袭、围困、计取等方法,而很难强力攻取。但火器发明后,可用于爆破,因此对城塞的进攻,往往采取强攻的方法,且成功的次数也较多。攻防手段总是互相竟进的,进攻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防御手段的发展,各类型的坚固筑城随之产生,各种野战筑城也随之出现,从而使攻防战术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火力准备、火力突袭和拦阻射击等战法初步出现,火力战斗成为整个战斗过程中的首先和重要阶段。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一般是由一次或几次冲击解决战局,冲击就是战斗的全部过程。而火器应用于战争后,战斗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以冲击代表全过程,而是由火力战斗开始,以冲击结束,成为火力战斗与冲击相结合的新型战斗。由此可见,火器应用于战争,引起了战争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恩格斯在1857年发表的著名文章《炮兵》中写道:"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发明火药并用它朝一定方向发射重物的是东方国家。……

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10世纪火药火器在中国战场上雷鸣般轰响的时候,西方国家对火药尚一无所知。直到13世纪时,欧洲的学者首先是西班牙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了火药。至于火药兵器在欧洲战场上崭露头角,已经是14世纪的事情了。

火药由中国传到西方,是经过阿拉伯人完成的。早在89世纪时,硝和关于医学及炼丹术的知识一起,从中国传入阿拉伯,当时阿拉伯人把从中国传去的这种药,称为"中国雪",开始只是作为药物使用,以后随着中国和阿拉伯间的贸易往来,烟火及火药制造方法由南宋传入阿拉伯地区。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队使用了各种火器,火药兵器由此传入阿拉伯。据一种阿拉伯兵书的抄本说,当时所能制造和使用的两种火器,一是"契丹火枪",一是"契丹火箭""契丹",正是13世纪至14世纪西方对中国的称呼,直到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里,仍把中国称为"契丹"。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和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欧洲国家至此才接触至火药兵器,并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

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传入欧洲后,不仅对欧洲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兴起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挡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火炮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马克思则认为,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西传,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预告。英国近代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认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别的东西"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人当了技术推广员:火器终结中世纪
火神咆哮:宋明火器
元朝兵器小合集
南宋发明了火枪并投入军事上使用,为什么没有提高南宋军队战斗力呢?
火药对外传播历史
中华脉络之14、火器时代终章:滚滚洪流,否极泰来(完结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