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艺术万年史-006》西亚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西亚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1.两河流城(今伊拉克)

两河是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简称。这两条河流蜿蜒曲折、大致并行地奔向波斯湾。在两河流经路线之间形成一块平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老的两河文明就在这块平原周围的一个新月形肥沃地域上发源。

大约公元前6000年,人们在两河流域的北部生活并定居下来。在底格里斯河的北部,产生了最古老的贾尔摩文化、哈松纳文化以及穆瓦拉法特文化。

继这些文化之后,又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文化相继出现在这里,它们是萨马腊、特勒希拉夫、埃利都、欧贝德和乌鲁克文化。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又是继上述文化之后的、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

定居,游牧民的征服、同化、新的征服、再同化,这种更替现象是这段人类历史的特征,在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地区更为明显。如此的历史发展,不可避免地给这里的文明、艺术打上了相似的烙印,即这一地区的文明并非某一特定的部族独自创造,而是相继交替的多种部族的共同成果。

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摩苏尔附近的哈松纳,发掘出公元前58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它属于一种相当先进的村落文化。在哈松纳发现6个房屋层,一层比一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原始陶器和石器,还有体态丰满的妇女像。

这里发现的原始陶器,被认为是制陶业的雏形。陶器是以粗劣的粘土为材料用手工制成,上面描绘或雕刻有圆点、圆圈及其它图案。其风格稚拙,形体厚重,下部有基座。这些陶器被称为哈松纳陶器。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从底格里斯河上游流域到现今的摩苏尔市以西的平原地区都发现了这种陶器。以后人们学会了用组合的彩色物图案和人像装饰器皿,使陶器制作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美索不达米亚三角洲边缘的萨马腊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了呈几何形的动物和人的形象。

在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幼发拉底河支流哈布尔河畔的特勒希拉夫村,发现了存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间文化遗址中的陶器,其工艺精制且绘有动物、人物以及组合起来的几何图案。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妇女小偶像。这些用泥土捏成、经过烧制的偶像其用意也许在于表现对母性的崇尚。但还不能较为准确地表现出人体各部分的比例结构。

欧贝德文化处于从渔猎向农牧过渡时期。而到了该文化的末期,则出现了从石器向金属的过渡。彩陶可以说是这一文化时期最具特点的造型艺术。

这些彩陶以黄绿色软粘土为原料制成,上面绘有赭红色的几何纹样以及动物、植物及人的程式化图案。器皿以扁形酒器和有座盘的大杯子为其主要形式。

在雕塑方面,欧贝德文化只有较粗陋的粘土小陶像。这些小陶像多以女性为主,称为母神。男性陶像虽为数很少,造型粗略,五官难以辨认,但毕竟还是出现了一些,这多少也许是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开始得到加强的反映。

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十分简陋。建筑物开始以泥砖为材料。我们从浮雕、印章、祭器上的一系列图画中可以看到,人们住的是用茅草搭成的或圆或方的小屋,有的还用粘土抹在茅屋上。另外,神庙建筑已经有了祭台、神龛的雏形,并且,以神庙为中心,出现了城镇。

乌鲁克文化取代了初期的文化,在两河流域盛行。在这一时期,人们在建筑艺术、冶炼金属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同时还发明了圆柱形印章及在泥板上图画文字。陶器制作出现了轮制。

乌鲁克居民点集中体现了苏美尔文明开始的文化发展。乌鲁克文化时期,寺庙对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后来依然如此。各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神,被认为是该城的主宰,人们在城中心修建庙宇,对其顶礼膜拜。因此,神庙建筑看来是十分被重视的。在发现的一些神庙残迹中,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一土坯砌成的高坛,这就是被称为白庙的台基。它是由好几层土坯垒起来的,两边长度分别为12米和20米。在以后的寺庙建筑中,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台基的墩子数量增多,神庙显得更加宏伟壮观。此外,还有完全以另一种风格修建的一座神庙,是在石砌的地基上修建的具有半柱式墙垣的纪念性建筑物。这座神庙用五彩缤纷的镶嵌画作为装饰,镶嵌画由嵌在建筑物土坯墙垣上的彩色陶片组成。人们先在墙面上抹一层掺有石膏的泥面,然后把白色、红色、黑色的碎陶片一排排地镶嵌上去,形成壁毯式的图案,取得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这是在两河流域纪念性建筑中运用彩色镶嵌的最古的范例,后来这种形式成为两河流域独具特色的装饰传统。

在神庙中,宗教礼仪所用的器具一般是不会少的。最美丽的要算是伊娜娜女神殿内发现的器皿。该器皿呈圆柱形,以雪花石膏为材料制成,其表面是有关宗教庆典内容的浮雕。分为几层:最上一层有一个人向伊娜娜女神献上一篮水果,中间部分有捧着祭品的半裸体男人的侧面像;下面几层,有的是一排动物,有的是隐喻沃土中的植物。如此美丽的浮雕,非技能高超的创作者是难以成就的。此外,在这座神庙中虽未找到神像,但却寻得一尊似真人大小的女性头像。头像以白色大理石制成,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庄重。为此,一些学者推测她就是一位女神。根据头像上的残迹推测,该像以前似曾裹有一层金箔或铜箔,眼睛和盾毛曾镶嵌石英石。其造型之美观和神态表现能力完全可以同埃及古王国时代的头像相媲美。

圆柱形印章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事物,也是这一时期极有代表意义的成就。印章上的图形采用了凸雕。印章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动物图案的,有日常生活场景的,还有宗教信仰或神话故事的。这些内容或一行一行排列着,或围绕着一个轴心对称分布。有些印章中,人物的刻画相当细致。从印章的用途上看,开始可能是作为护身符一类的东西,后来当作私有财产的标记,也许最后还导致了象形文字。

至于这一时期的陶器,总的来看,彩陶较少,风格朴素。但可以肯定已出现了新型的陶器,即轮制陶器。这些陶器一般用红土制成,器表大多是浅地阴刻纹样。同时,陶器都装上了柄和挺长的嘴儿。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社会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劳动分工和技术的逐渐熟练,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贸易活动不但在部落与部落之间扩大,而且还向其外部周边的依蓝、叙利亚等地方扩展。整个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的尾声、奴隶制萌芽的阶段,经历着财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迅速过程。这种社会迅速演进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繁荣。

首先是以圆柱形印章,护身符为主的刻石艺术的迅速发展。这是以浮雕为主的一种小型宝石雕刻,构图灵活,有风景穿插其中。有场面的刻划,特别是对人物的描绘颇为生动逼真。另外表现宗教内容的印章也很流行。有一个印章上面就刻的是一群受神祇推崇的圣牛,旁边还衬有麦穗。

随着文字日见普遍,圆柱形印章的作用也逐渐衰退,以致它的雕刻艺术也趋没落,艺术水准降低,其画面单调,动物的刻画仅采用简单而抽象的线条,这种风格被称为刺绣手法。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的造型艺术比较注重色彩的运用。丰富多彩的装饰造成了普遍良好的视觉效果。它们出现在彩陶上,出现在纪念性的雕塑上,甚至建筑物的墙壁上也都独具匠心地用彩色陶片、彩色石子拼合组成一幅幅的装饰性图案,显示出当时人们颇高的审美品味。

2.安纳托利亚地区(今土耳其)

1)查塔尔修克

在土耳其科尼亚平原上的查塔尔修克,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居民众多的居住区。其发掘者J。梅拉尔特把它称为城市。虽然它在公元前5000年时突然地消失了,但仍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中得知,陶器在那里已被普遍和大量使用。在具有宗教用途的房间里,人们在每年都要叠加一层泥灰的墙壁上装饰图画,有些是浮雕。这些图画或浮雕的内容反映了诸如灵魂永存一类的宗教信仰或某种宗教仪式。被发现的6座建筑物,都是供祈祷用的神殿。据此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些原始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一地区最古老的墙上壁画和宗教建筑。在祭祀的地方,墙壁上绘有一只庞大的怪鸟,奉献给怪鸟的是一具无头尸体,边上还有一个牛头浮雕,衬托出几分阴森。在神龛里有女神的浅浮雕,但已不完整。由于雕刻所用石头质地坚硬,故作品通常很粗糙。在建筑物里还找到了一些也许是母神的体态丰满的女像。雕像中的裸体形象很多,有被称作野兽的主人的表现男性坐在牛身上的形象,也有头戴桂冠站在动物中央的女性雕像,还有男女双人像。通常女性形象大于男性形象并处处表现出主动行为,如抱着或领着男性,这也许是当时女性在社会中仍未失去主导地位的表现。

作为浮雕装饰,主要是由大小不一的长角牛头像组成,而壁画装饰则多由几何图形构成。在壁画中,人物的刻画极为生动,男子充满活力,动作灵活,女子则丰满以致于有些笨重。

2)哈锡拉

在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哈锡拉,还发掘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出土的女陶像,体态肥胖,一些像上还似曾着过色。发现的文物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那些陶器,它们制作工艺精美绝伦,有些还在白底上绘有红线几何图形。溯其历史,约为公元前5300多年左右,被认为是古代中东地区西部最早的制陶尝试。根据这些发现,一些学者认为,古代世界的彩陶制作有两个中心:一是伊朗,从那里流传至两河流域和叙利亚高原各中心;一是这里,从这里传向叙利亚、巴基斯坦,尔后又在欧洲东南部传开。

3.伊朗

早在公元前5000年初,伊朗的河谷就已经有了原始部落居住了。这一阶段相当于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之前的时期。在两河流域东南部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区的苏萨,出土了颇为出色的陶器。起初有一批狩猎人和驯养动物的人定居于苏萨北边的贾法拉巴德,在他们小型的原始公社中,其成员都聚集在一个简单的大房子里。大房子又分隔出若干小房间,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手工工场来发展制陶业,为整个扎格罗斯山区生产陶器。逐渐地,在苏萨形成了一个大村落。那些精制的铜器和豪华的陶制品就在这里被发掘出来。这些陶器是在白底上绘有黑色或棕色的几何形动物和禽鸟,图案很富有韵律。其中一只28.5厘米高的大陶罐上绘有野山羊图案。野山羊被抽象成两道半圆形类似弯角状的曲线,身体则变成了两只角的附属品;奔跑的猎狗也被简化为近似水平的线条,杯口上垂直线似为水鸟的长颈。

在伊朗锡亚里克地区,有与苏萨同时代的文化。这里出土的陶器,其装饰图案与苏萨的很相似,但艺术水平却不及苏萨。

以基扬高原为中心的文化,相当于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的后期,其器皿都带有成组动物或人物的彩色装饰。

在伊朗北部克尔曼沙阿省,发现了同查塔尔修克遗址同一时期的洞窟居住者。这里出土的动物雕像是为狩猎活动之前进行祭祀仪式时准备的。女性裸体雕像也有,但通常是头部被简化为象征式样,五官不清且无臂的女像。

需引起注意的是,伊朗地区的苏萨文化创造了最初的摹拟人和动物形的文字,对后来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山诸文化玉器欣赏(5-微痕1)
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原始文化
两河流域(今伊拉克)
【长安万年】之四:彩陶文化,人文艺术
新石器时代
【中国考古通论】Vol.6 |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