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艺术万年史-038》中国西周艺术

中国西周艺术

1.建筑

《诗经.小雅.斯干》篇赞美周初的宗庙建筑给人以"如鸟斯革,如翬斯飞"的美丽印象。的确,西周的建筑艺术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瓦开始被使用,并且在房屋造型上出现了屋檐上反、四角起翘的形式,前面的赞美之词也正反映了这点。另外,西周的建筑还朝着更合于""的目标发展着自己。

在今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掘出一座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这是一组大规模的建筑群,座落在一整片东西宽32.6米,南北长46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群由3个庭院及其四周的房基组成,布局上具有王宫建筑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少量的绳纹瓦,尽管这瓦只用于屋顶的脊、檐、天沟处等局部,但毕竟是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革新。

另外,从西周开始,在建筑上规定了一套礼制,如《尚书.顾命》与《周礼》所定的宫室宗庙制度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以及庭、堂、阶、室、东序、西序、左塾、右塾、毕门、应门等等。这种型制不但制约于当时,也被后世所承袭。

2.工艺

1)青铜工艺

西周初的青铜器,造型和装饰与商代差别不大,基本上承袭了殷商那种器制厚重、造型与花纹稳健富丽且带有神秘的特征。当然,变化还是有的,那就是器物上的铭文逐渐增多,凤纹极为盛行,整体风格逐趋典雅。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首推大盂鼎,它是西周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器。"清朝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眉县礼村(也有传出土于岐山的)。器高约100厘米,重153.5公斤。圆形鼓腹,口沿二直耳,三蹄足。器身和足上部均饰有兽面纹。兽面纹镌刻深峻,鼻眼凸出,神态威严。"鼎腹的造型及鼎足的样式开始呈现西周鼎的流行式样,器口花纹属殷代题材,但已处理成西周方式。腹内壁铸铭文291字,书体保留有商代后期风格,笔划首尾作尖细状,但其中间部分呈粗笔的所谓波磔体特点。书体雄劲优美,极富神采。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商早、中期的铭文类似于图腾、图象文字(近似甲骨文体势),到了商晚期,铭文为二字名号,后增至三五字的短辞,商末有达40多字者。

制造多字铭文的风气,始于西周,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竟达近五百字。

大盂鼎上的铭文记述了康王23年对贵族盂的一次策命。西周铜器铭文不仅提供了研究西周历史的极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同时也在文字、书法、文学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艺术价值。除了大盂鼎之外,周早期的代表器物还有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武王伐商时代的利簋。这是西周最早的一件铜器,此器是周灭商后第七天铸造的,因而又称为"武王征商簋"。再有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成王时的何尊,腹部饰有饕餮纹,四面扉棱起伏凸出,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西周后期,青铜器造型与花纹均趋向简单。商朝人嗜酒,周朝人禁酒,故盛酒器爵、角、斝、觯几乎绝迹,而新出现的盛食器簠、盨,注水器匜,其造型大方而实用。但是,用于灌祭(即祭祀时将酒洒于地下)的酒器仍有许多出土,主要为鸟兽尊。从器形上看,兽足鼎颇为流行。花纹方面,重环纹、瓦纹、鳞纹等成为文饰图案的主流,而饕餮纹、夔龙纹那种冷狞神秘的纹饰渐少,开始显示出少神秘较自由的迹象。比起商代,西周所制作的青铜器不把装饰看得那么重而更侧重纪事,故铭文更长了。后期的重要文物有曶鼎、卫鼎、虢季子白盘、大克鼎等。大克鼎,高93厘米,重120公斤,于清光诸年间(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该鼎腹部饰以西周后期典型的环带纹;双立耳,微向外倾;鼎足饰半浮雕的面纹,足上部有扉棱,下部略向外侈,呈马蹄形。腹内壁铸有铭文291字,共28行,行款整齐、笔法雄浑,为金文佳作之一。总的说来,这时的金文书法艺术,行款整齐均匀、字体严谨精致,竖笔常呈上下等粗的"玉柱体",且精致娴熟,达到书艺绝伦的成熟境界。

2)玉器

玉器到了西周完全礼制化了被赋予了更多道德化的含义,这使得它身价倍增,以至于被奉若神明,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强调"大玉不琢"意思说尊贵的礼玉要保持形象的纯洁与朴素。更进一步,玉还被视为有仁、义、礼、智、信等多种美德,如玉的"润泽以温"是仁,纹理自内显露于外是义,敲击时音响舒扬远传是智,等等。除了用于礼器外,玉被用于佩饰玩赏者也不少,如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墓出土的玉器有"玉牛头1,鹿头1,龙1,鸟2,兔2,蚕2,鱼5,蝉1,共象生玉15。其他尚有璧、玞、璇玑、韘、半环、曲玉等环曲形玉16,戈、匕、璂、版、柱、小腰梯形等直方形玉11,共42"而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玉石竟达1300件之多。可见,玉器被使用的规模之大。但是在工艺技术和艺术上,基本承袭商代,没有显著的创新,只略见活泼自由而已。

在许多大墓中,也常发现有精美的骨、角、牙等材料制作的工艺品,想必皆为奴隶主贵族们的把玩之物。

西周时代的陶器工艺比商殷时代没有什么发展,反而呈衰落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陶瓦的出现使制陶工艺又开辟了新的天地。

3.雕塑

西周的雕塑艺术在商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形象似乎更写实一些,或说增添了生动活泼之气氛,这在象生的各种鸟兽尊上有明显的体现。如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一对鸟形尊,鸟垂喙、长尾,下有三足,全身饰有鳞状羽纹。传为陕西宝鸡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一对虎尊。虎体修长,首前伸,口出两牙,长尾上卷。江苏丹徒出土的一件鸳鸯尊,作站立状,曲颈,体态丰满,头顶有冠,造型稳重典雅。此外,辽宁凌源出土的鸭尊,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象尊及两个铜三足鸟、一个铜鸭头、一件8厘米高的铜人,辽宁喀左出土的"蟠龙兽面纹罍"上的昂首蟠龙等,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雕塑作品。

4.乐、舞

据《史记.周本记》上讲,周在灭商建国后不久就制定了礼乐。周代最重要的音乐大多是运用于礼乐中的音乐。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奴隶制的氏族宗法制度和等级名分制度的综合体。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小宗"的层层区别构成一座血缘宗族关系的金字塔。君主是塔顶,为天下的大宗,其嫡系为小宗。

在音乐方面,周把前代的乐曲、乐舞、乐器加以整理、改进,从而形成了一套更符合""的有助于巩固其政权的音乐文化。他们认为这样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保持"平和",不进行反抗,即"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周代的礼制相当繁锁,其中与音乐关系较为密切的礼仪形式有祭祀、大飨、燕礼、大射等。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以上说到的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的《大濩》及周武王时的《大武》,便是周朝祭天地、祀考妣的、被称为"六代舞乐"的雅乐。"雅乐"实际上便是与礼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祭祀音乐和仪典音乐。这就决定了雅乐的风格是"中正和平""典雅纯正"。又因为自周开始,历代都把先王之乐奉为"雅乐",所以""""便成了同义语。在后来的中国儒家思想中,凡雅必古,凡古必雅,不古者则必不雅的偏见,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由于雅乐本身的风格,所以在表演时要求:六代之乐舞者要手持礼器以示威仪;六代金乐必然是声调平静、缓慢而和畅。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身历其境者崇高之感油然而生。难怪孔子听过《大韶》之后,深受感动,以致"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善尽美。

《大武》是周代表性的乐舞,同样是对开国君主战绩的歌颂。《乐记.宾牟贾篇》曾以孔子之口由舞姿的特点作象征性比喻,对其表演形式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山;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之。"这部舞乐基本上把武王伐讨的战争全过程演述了一遍,想见其必有声势浩大,壮怀激烈之气氛。可孔子认为这种炫耀武功的乐舞,不象《大韶》那样能充分表现"和平之德",所以他评价《大武》是尽美而未尽善。足以见孔子更注重音乐的道德作用和标准。

周代礼乐中最典型的就是音乐等级制度。在乐队乐器的使用规格上、在乐舞队列规模的安排上,甚至有关音乐技术理论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乐队的排列和所用乐器的多少上,规定天子的乐队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三面;卿和大夫排两面,士只能排一面。在乐舞队列规模的安排上则规定,天子的舞队可以用"八佾"即排八行,每排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计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计十六人。甚至规定等级地位不同,所奏的曲调也因其象征意义或乐曲内容而有所不同。在《国语.周语下》中有"夫宫,音之主也。"而在《礼记.乐记》中则有"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的记述。

礼乐的发展在周获得了最完备和规范的形式,以致其它的规格、制度、表演形式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王权意识、等级观念在其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至于周代的乐器,可以说"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全都有了。""指青铜,如钟、饶;""指玉石,如磬;""指陶土,如埙;""指皮革,如鼓;""指弦线,如琴;""指葫芦,如笙、竽;""""即木、竹制乐器,如柷、敔,如笛、箫。这说明当时乐器的种类已经相当丰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钟律而雅乐,国乐之“基因”意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三十一卷
雅乐:塑造中华文化的礼乐之乐 作者:董伟
齐鲁古代乐舞艺术之美
唐代音乐艺术的演进与影响
这种常见的儿童玩具,竟然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到底什么来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