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艺术万年史-098》印度从巽伽王朝到笈多王朝初期的艺术(下)

印度从巽伽王朝到笈多王朝初期的艺术(下)

在安达罗王朝时期,印度实际上分为南北两半,安达罗王朝仅统治南部及中部的部份地区,北部则在来自中亚的贵霜帝国统治之下。贵霜原属中国西北游牧民族大月氏人之一支,到中亚后建立国家,于公元1世纪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并奠都于印度之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贵霜诸王积极支持大乘佛教,因此在其统治下北印度广大地区逐渐流行佛像制作,使印度佛教艺术发展到一新阶段,也影响及于其他印度宗教艺术。南方的安达罗王朝统治的各地区在艺术方面亦自有其贡献,并随大乘佛教的流行而兴起了佛像的制作。安达罗艺术的代表作是阿默拉沃蒂大窣堵波,无论其建筑与浮雕皆足为一方表率。这座大塔位于今印度安得拉邦贡杜尔县城附近,最初建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时又经大规模扩建增修,这时也是阿默拉沃蒂艺术风格成熟之时。这座大塔的建筑已发展为南印度窣堵波形制的代表,它的塔基直径约51.2米,上承半球形覆钵塔体;顶上亦有平台、伞盖之属,但塔基4方各伸出一露台,上立5根石柱以代表塔门,这种"方牙四出"的形制则是南印度窣堵波的典型特征。在大塔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浮雕残片,总数达500余件,年代可上溯至最初建塔这时,当然仍以扩建以后之作最为丰富。

从发展情况看,最早的浮雕(公元前2-1世纪)古拙朴实,一如帕鲁德之作;中期(公元1世纪)则在传统的以象征物件代表佛祖形象的手法之外也开始有表现佛像之作,属过渡性质;后期亦即成熟期的浮雕(公元150年前后),已具优异水平,佛像亦属常见,人体造型颀长而纤细,肌肉柔韧,姿态灵活,充满了高度的弹性和律动感,尤以工艺精密使作品达成像水磨卵石般光滑细润,益增其体态的流动感,形成南印度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

这些成熟期的浮雕侍作可举《妇女礼佛》与《驯服醉象》两幅,前者表现4名裸体妇女虔诚跪拜于象征佛陀的脚印之前,体态婀娜,肌肤光洁,周身的曲线圆润柔美,她们或双手合十,或五体投地,手势自然,情调真诚,各展美恣,皆臻妙境,足可称为印度女性浮雕的上品。《驯服醉象》则是在一圆形构图中把佛祖驯象的故事以传统的一幅数景手法表现,左为发狂的醉象横冲直闯,右则为醉象伏于佛法而拜倒于佛陀之前。这儿把印度艺术最擅长的表现动物特别是大象的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象同时两次出现于浮雕中,一狂一驯,一动一静,形象逼真而动静鲜明,在世界艺术中堪称一绝。

这幅浮雕以大象置于前景,中景是受惊闪避的人群,远景则有情侣于窗前观望,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的深远感皆有较精细的表现,这也是印度古代浮雕中前所未见的。从这两幅代表作看,印度南部的安达罗艺术和北部的贵霜艺术确实旗鼓相当,它们都为日后笈多王朝艺术发展到古典的高峰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成熟期之后,阿默拉沃蒂的浮雕有风格化的倾向,形式更趋华丽,但佛像的雕刻却有进展。这时的佛像身材修长而体型圆浑,立体感强,开创了佛像制作的南方样式并影响及于斯里兰卡等地的佛像雕刻。

到笈多王朝初期(45世纪),印度雕刻尤其是佛像的制作便达到古典风范的极致,既已超越前一时期的古朴,又不致流于日后中世纪的繁缛。其风格兼有纯朴秀丽之美,又具备崇高优雅的气质。它的雕刻中心以马图拉和萨尔纳特两地为最著名,马图拉位于今印度首都德里东南约140公里,自古即是商业、宗教和艺术的名城,在贵霜时期这儿便形成了佛像雕刻的一个最大流派,主要根据印度本土传统塑造佛像,喜爱裸体,崇尚肉感则是马图拉雕刻的特色。到笈多时期,马图拉的艺术家又在原有基础之上,遵循印度民族的美学理想,创造了具有更强烈的印度色彩的古典佛像样式,亦即通常所谓的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和雕像。萨尔纳特至今仍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名城,古印度时称鹿野苑,那是传说中的佛祖释迦牟尼最初传道布教之处,在佛教徒眼中是最重要的佛陀初转法轮的圣地。它有悠久优秀的雕刻传统,阿育王石柱的登峰造极之作即出自此地。到笈多时期,这儿也兴起一个兴旺的雕刻流派,佛像薄衣透明,体形毕露,却能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另具一种纯净晶莹、内向和谐之美。以这两大流派为首,再加上其他地区也很活跃的雕刻制作,笈多时代的雕刻艺术成就在古代印度艺术史上就极为突出,其佳作可说是使印度民族崇尚的肉体美与精神美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了印度古典艺术的最高水平。

笈多时期马图拉佛像的代表作是在这一地区的贾马尔普尔出土的《马图拉佛陀立像》,它以黄斑红砂石雕成,高达2.17米,约作于5世纪前半叶(原像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和贵霜时期的马图拉佛像喜欢比附于王族贵胄不同,此像强调的是释迦牟尼作为先知圣哲的思想家的形象,他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雅健雄深的风度,其造型的特征则是身材颀长,比例匀称,衣衫若水湿般紧贴体表,衣纹则如以水般细长滑润。佛的头部刻画尤为杰出,他的脸型椭圆,直鼻厚唇而平额长眉,但最有表现力的则是那双低垂眼帘而目光凝视鼻尖的眼睛,由此传述出泱泱圣哲沉思冥想的神情。由于佛陀形象本身极其纯朴宁静,艺术家便以他身后的光轮作为衬托手段,这个比佛的身体还大许多的圆形光轮不仅是宗教上至神至圣的象征,还以其精美富丽为水清玉洁的佛陀形象带来几缕熏人欲醉的印度热带乡土的芳香。领悟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对艺术家在这个圆形光轮上从中央以边沿刻了那么美丽的盛开的莲花和花草鬘珠层层相套连环如锦的花纹深表佩服。萨尔纳特佛像最著名的代表则是那尊《鹿野苑说法的佛陀》(现藏于萨尔纳特博物馆),它高约1.6米,以砂石刻成,作于5世纪。佛陀结跏趺坐,双手作转法轮势,两侧跪坐两只鹿,台座下有五比丘和母子信徒,简洁的构图让观者一看即知这是表现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圣迹:但它着重表现的不是尽人皆知的故事而是佛陀那超凡入圣而又接近众生的形象。此像所用的砂石浅淡晶莹有如大理石,而萨尔纳特艺术家特有的薄衣透明的雕法更使佛像裸露圆润的体形达于淡雅纯净的极致。王镛先生把这尊鹿野苑佛像和上述马图拉佛像并称为"笈多雕刻的双璧,印度艺术的至宝",他还指出佛陀形象包涵的深邃哲理:"佛陀低垂的目光流露出澄思静虑的内省神情,微翘的嘴角浮现出渗透了人生真谛的神秘微笑,背后硕大精美的光环雕饰着一圈圈连珠纹、缠枝花蔓带和连弧纹,光环项部两角各有一飞天向内飞舞,意味着佛陀已进入唯识玄想、华采缤纷的精神境界。透明的薄衣轻虚空灵,显现出佛陀清净无垢的肉体。浅棕灰色砂石莹洁光润,与整个作品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十分吻合。"以壁画为主的印度绘画艺术这时也取得了和雕刻相似的发展。前已指出,现存印度古代壁画遗迹主要见于阿旃陀石窟。早期的阿旃陀壁画约作于公元前1世纪,尚与帕鲁德、桑奇浮雕相近,不失质朴古拙之趣。但绘画的表现手法比浮雕更为自由(似乎也更为成熟,但目前尚无比它们更早的壁画出土,难以考其究竟),因而形象更见生动,色调也有光彩照人的效果。例如阿旃陀10号窟中的《六象牙本生故事》壁画,尽管已很残损,却能从片断中看出艺术家善于表现印度热带丛林生态的特色。画中有关六牙象王和象群在林中生活的情景,无论水沐、歇息、觅食,窥伺猎人等等,皆描绘得栩栩如生,虽然在构图上还如浮雕那样平列满布。《六象牙本生故事》的最后情节——王后见象牙而昏厥之景,却描绘了有众多人物的宫廷生活场面,除那几位拾来象牙的猎户外,图中的国王、王后、众宫女都是神仙般俊美优雅的形象,印度艺术擅长的手势表现在这里也展示了它强大的感染力。

中期壁画已属于笈多王朝初期,古典的高贵和谐之美辉映于壁面,而构图也更为壮阔,丰富紧凑之余又井然有序;与之相伴,印度雕刻在笈多时期达于极致的那些表现人物体态的特点,也同样显现于壁画之中,这时壁画的杰作可举第17窟诸图,其中如佛说法图布局紧凑和谐,听众云集的场面表现尤为精采,其中但见贵人命妇张盖乘骑纷至沓来,繁密之中却不失气韵的生动,再如太子与嫔妃劝酒图,极尽燕婉之情状,临窗窥视的侍女和门外众多的美女,都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再如奏乐图残片,有飞天乘云而至的形象,体态轻盈又饶有情趣;美人临镜理妆图则在描绘贵妇之余特别对一捧脂粉一执飞拂的侍女赋以笔墨之情,她们的健美体形和柔顺情怀反映了印度民族传统的女性美的理想,而人体描画的杰出亦和雕刻相当。虽然阿旃陀壁画的最高发展还在晚期的67世纪,已出本书时代范围之外,但其中期阶段的发展已足以使我们想见印度绘画的繁荣景象,在现已不存的宫殿、庙宇、官署、邸宅之中,类似作品亦必充斥其间,更不较说它们随佛教的流传而对远近邻国产生的影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印度佛教雕塑的风格演变 (二)
印度不毛之地与我国石窟艺术的内在联系(下)
印度佛像的起源
穿越1500年,寻找敦煌壁画的源头【阿旃陀石窟群】
佛像时代——印度过去七佛图像的成熟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