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艺术万年史-128》伊斯兰教艺术(上)

伊斯兰教艺术(上)

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埃及、利比亚、西班牙以及中亚和印度河流域等,至公元8世纪初,形成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所占领的这些地区,原就有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它们为伊斯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伊斯兰艺术就象伊斯兰教那样兼收并蓄,不但继承了古波斯萨珊朝的艺术传统,同时还吸取了西方希腊、罗马、拜占庭艺术甚至东方中国、印度艺术的精华,从而创造出世界上灿烂而又独具一格的伊斯兰艺术。

伊斯兰艺术主要包括建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以及音乐舞蹈等。

1.建筑

伊斯兰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筑艺术,包括宗教建筑、帝王宫殿、陵墓等。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礼拜寺(中国称清真寺),是供穆斯林做祈祷和听教长宣讲的场所。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的最初五十年里,穆斯林用来祈祷的地方,可以是占据的基督教教堂,也可以是波斯人的圆柱厅,甚至可以是由篱笆或小沟围起来的一块长方形田地。这些临时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朝向"标志,也就是穆斯林祈祷时的方向:柱廊的走向必须朝向麦加。至公元7世纪末,穆斯林的统治者们已在所占领的地区站稳了脚根,他们便开始大规模兴建清真寺和宫殿,以此作为他们权力的象征,并试图在规模和宏大方向超过伊斯兰前的建筑。圆顶几乎是伊斯兰世界清真寺的标志,也可以说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完美的象征。

"克尔白"天房,是阿拉伯半岛最早期的建筑,位于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最高圣地。这座圣殿高14米,是由灰色岩石建成的。殿的四周依朝向分别称伊拉克角、叙利亚角、也门角和镶嵌着黑色陨石的黑石角。殿外自上而下用金银线绣着《古兰经》经文的黑色锦缎帷幔终年罩着整个建筑。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礼拜时必须面向"克尔白"天房,因此它成为各地清真寺朝向和确定寺内圣龛位置的基准。"克尔白"天房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几经战乱破坏和不断修复扩建成为今日的样子,现称"麦加大清真寺",天房成为大清真寺广场中央的圣体。每年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前来麦加朝圣,他们要身披白布,脚踏草鞋,绕天房七圈,争取摸到东南角的神圣黑石。这座麦加大清真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可同时容纳30万人做礼拜。

伊斯兰早期建筑物,大多没有原始地保留下来。从我们知道的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来看,它们大都是由一些外来的工匠修建的,他们或来自叙利亚、波斯,或来自埃及甚至拜占庭。这些工匠当时还是袭用他们从前所受教的风格样式,直至公元8世纪,才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伊斯兰传统风格。

耶路撒冷的圆顶圣岩寺,是留存下来最古的伊斯兰建筑之一,建于公元685-692年,由奥美雅王朝哈里发阿卜德.马立克利用旧拜占庭建筑的圆柱、柱头等修建。寺内有块"圣岩",据伊斯兰教传说,教祖穆罕默德在52岁时的一个夜晚来到这里,踩在此块岩石上升入七重天,接受神启,黎明时又回到了麦加。该寺即为纪念他升天而建。建筑平面呈八边形,中央是一穹窿圆顶,这种立方与圆顶相结合的建筑形制,对后来的伊斯兰建筑有很大的影响。整座建筑覆盖着从瓶中伸出的葡萄藤蔓花纹彩色镶嵌,显得富丽堂皇。

大马士革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早期最大的清真寺,又称奥美雅清真寺,建于公元706-715年。该寺是在一座罗马教堂的旧址上筑起来的,四面围墙的拜占庭方塔被保留作钟楼,在旧门廊西南角建一召祷塔,院外朝北建一高大拱廊,并建有三个楹间的正厅。寺内墙壁用大理石装饰,墙面铺有漂亮的拜占庭式玻璃镶嵌画,描绘的是风景和建筑物,画面华丽、欢快,富于想象,显示了早期伊斯兰艺术的光辉成就。

萨马拉大清真寺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塔瓦基尔在公元848-852年建成的。该寺规模宏大,建筑平面46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只有鸟瞰才能使人感到这座大清真寺的雄伟。该寺的基本设计体现出当时清真寺的典型特征:长方形,中轴线指向位于南方的麦加。内院南面是有25道通廊的正殿,其余三面各有一个较小的廊殿,共有464根大理石柱支撑。

院子中央有装饰华丽的喷泉。该寺中最为突出的是宣礼塔,塔的设计大胆非凡,呈螺旋形,高55米,盘旋五圈,内有回旋梯通至塔顶。塔的形体单纯稳重而有变化,有一种向上的动势,使人想起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古庙塔,如著名的巴别塔。

由后奥美雅王朝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的大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建于786-788年。尽管在1236年这座城市又为基督教徒占领,该寺也成了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但这座建筑物仍然保留其伊斯兰的特征。我们一进入礼拜殿,便面对着象是无尽头的圆柱林,柱为罗马古典式,600多根柱密如森林,相互掩映,渺无边际。柱头和天花板之间重叠着两层发券,底层是马蹄形,上层是半圆形,用红砖和白色大理石交替砌成,显得奇异别致。由于柱高仅3米,天花板高9.8米,因此光线显得比较暗淡,殿内迷漫着一片神秘的宗教气氛。

经文学院常常和清真寺建造在一起,是学校式的清真寺,其形制同清真寺基本一致。11世纪塞尔柱王朝时期,波斯便出现了经学院,而后逐渐向西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及开罗苏丹哈桑经学院。建于1356-1362年,是马穆禄克王朝具有典型的埃及风格的清真寺。建筑物全用方形灰石筑成。其主体是一方形庭院,院中央有喷泉;庭院四周是四个开敞的大厅,构成十字形平面,逊尼派四个支流的学校分设四处,每处都有一个较小的中庭和学生宿舍。清真寺的正面宏伟壮丽,灰石墙面简朴单纯,不加任何粉饰,墙上并列着一个个狭长的壁龛,每个龛开八扇纵列的长方形窗,一大一小,相互间隔。这种几何形构成,使建筑物正面具有垂直的节奏感,使人联想起现代的摩天大楼。艺术家用简单的手法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审美效果,整个建筑气势壮丽堂皇。

伊斯兰教纪念性建筑主要是陵墓。帝王们的陵墓在大清真寺里,贵族们的在郊外形成墓区,有一些宗教领袖的墓成了朝拜的圣地。陵墓的基本结构,是在正方形的体积上覆盖着穹顶,体形简洁稳定,厚重朴实,纪念性很强。

这种陵墓的最杰出作品之一,是撒马尔罕的帖木儿陵墓,建造于1404-1405年。它造在一所清真寺的圣龛后面,在圣龛中辟出墓门。墓室是十字形的,外廊作八角形。正面正中作高大的凹廊,抹角斜角上作上下两层凹廊。鼓座底部的内层穹顶顶点高20多米,外层的高在35米以上。外层穹顶近似葱头形,外表最大直径略大于鼓座,由两层薄薄的钟乳体同鼓座显著分开,显得十分饱满。穹顶表面由密密的圆形棱线组成,更加充分地表现了穹顶的饱满和鼓足着的弹力,也大大增加了琉璃面砖耀眼的光泽。鼓座大约8-9米高。它将穹顶高高举起在一个八边形基座上。整个陵墓就象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通体灿烂的琉璃砖贴面又赋予它华丽的外衣和热烈的性格。

2.书法艺术

书法是伊斯兰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艺术类型。在穆斯林眼中,书法是真主的发明,而用笔则是真主传授给人们的最重要的技术。伊斯兰教的第一部书面圣典,就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在穆斯林们看来,文字和语言一样,是促成人、神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因此,无论是在清真寺建筑上,亦或是在寻常百姓家中,都有阿拉伯书法装饰物,大至建筑牌匾,小到个人身上装饰品,都可能摘取《古兰经》中的一句一段颂词,如"真主至大""赞美归于真主""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世上神祗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等。因此,阿拉伯书法在宗教和文化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阿拉伯书法艺术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库菲体,另一类是纳斯黑体和斯尔希体。库菲体起源最早,其结构特点是笔划坚挺,有棱有角,特别富有装饰味。多用于书写《古兰经》和建筑装饰等,尤其是建筑物上的铭文总是用库菲体。但是库菲体比较难于书写,且不易辨认,周此只限于上层社会流行使用。

库菲体有许多变体。如花状库菲体,就是在笔划起首或字的结尾加涡卷形花式,有时还在附加圆形中饰以蔷薇纹;叶状库菲体,是在每笔划的尾部呈棕叶状。花状库菲体多用在书籍的标题上。富丽豪华的波斯书籍往往用深蓝和金色的涡卷花纹底子衬托白色的文字。花状库菲体和叶状库菲体均趋向纹样化。

公元10世纪左右,出现纳斯黑体和斯尔希体。纳斯黑体又称"草体"创始于伊朗地区,至12世纪广泛流行于整个伊斯兰世界,至今仍然是阿拉伯各国广为应用的字体之一。其艺术特点是,结构圆润优美,波动流畅,每笔直线而下,又曲折上卷,各线条粗细不等,宛如瀑布流泻,飞花四溅,给人以动感。斯尔希体则是在纳斯黑体基础上更加自由运笔,更加灵活多样。

11世纪是阿拉伯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新兴字体相继问世,艺术风格丰富多采。新出现的四种字体是;穆哈卡克体,常用来抄写《古兰经》,字体清秀纤瘦;拉伊哈尼体字末端呈鼠尾状,活泼奔放;鲁库阿体主要用于私人书信和手抄本通俗读物,流行于奥斯曼帝国时代;塔乌奇体则专用于书写行政机关的文件公函,字体庄重大方。这四种新字体连同10世纪的两种老字体,合称六书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流行。自12世纪以来,还出现了一些具地方特色的字体,如伊朗的塔里克体和纳斯塔里克体,小亚细亚的蒂瓦尼体,以及苏丹专用于签名的花字体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州灵明堂拱北--疯汉太爷传奇
哈利法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文化象征意义
埃及风俗文化
伊斯兰的礼仪
世界十大清真寺
011、伊拉克大清真寺邦克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