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十五:英国文学4

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十五:英国文学4

4.英译《圣经》  

英译《圣经》的高潮发生在16世纪,在此之前也有译本。宗教改革时期,由于时势需要,《圣经》英译本开始增多,仅16世纪的几十年内就有8 种译本问世。其中廷代尔译本在1526年出版。他本人因受天主教迫害受火刑而死,译本在英国遭到禁毁。他的译本准确、生动而且口语化,对后来的译本很有影响。科佛代尔于1535年完成了《圣经》的全译本,献给亨利八世。他的译本是从拉丁文、德文转译的,并参考了廷代尔的译文,但文字讲究,为后来1611年的译本树立了榜样。1604年,詹姆斯一世命令重译《圣经》,要求以《主教圣经》为基础,并参考廷代尔、科佛代尔的译本,要忠实于原文,同时指定了47名学者。翻译工作从1607年开始,1611年出版。这个译本被称为《钦定本》,流行至今,有自己独到之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散文的杰作,因为忠实于原文,发现了原文中许多细致的含义,给英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及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国的语言。而且,原文的节奏感、构辞法、形象性、宗教热情都对英国语言产生了影响。后来许多散文都深受这种质朴而富于想象的风格影响。它还深深影响了英国人的思想及教育,是英国文学取材的源泉。正如赫胥黎所说的那样:" 三百年来,英国历史里最好的、最高贵的一切,其生命都和此书交织在一起,这是个伟大的历史事实。"

5.戏剧

16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英国一向具有历史悠久、深受民众喜爱的真正民间戏剧传统,形式是古老的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它们萌芽于宗教仪式,在英国一些城镇里由行会继承和发展,几百年来,这种传统从未中断。16世纪初,这种道德剧开始表现人文主义内容,如斯麦尔顿的道德剧《宏伟》,表现的就不再是天堂和地狱,人的灵魂之类,而是表现一个国王身份的文艺复兴英雄" 宏伟" ,还写了" 希望" " 坚持" " 谨慎" 等尘世的好人。由古老的宗教剧形式改写的《四大要素》中,魔鬼是" 无知" ,英雄是" 人性" " 人性" " 大自然" 的儿子,他的保护人是" 求知欲"?到了16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一度繁荣。90年代以后,英国戏剧进入了光辉灿烂、成就辉煌的时期。  
当时戏剧是人生的重要娱乐,也是人文主义的表现,因为对人的探索是文艺复兴的主题,观众从过去、现在许多人的生活,绚丽多彩的场面中,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及别人。勒格维曾说:"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它的最高荣耀、民族才华和民族精神最直接、最富创造性的表现是戏剧。……剧场是对公众开放的,全城的人都被剧场所吸引,热衷于看戏。剧场真正是全民的。对于不少人,剧场代替了他们已不再常去的教堂;对于多数人,剧场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来源。当时还没有报纸,小说很少,也没有什么人去读。剧场这个世俗的教堂,时时提供了交流爱国主义而不是旧的宗教信仰的场所。观众如此激励着作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而剧作家则又迅速地从这些观众的眼泪、笑声和哗哗掌声中得到报答。" 当时伦敦剧场的观众,就是这样沉醉在壮丽的场面和集体激情中,产生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不断创造新作品,也创造了新文字。  
女王经常亲自调演新戏或特别受欢迎的戏。宫廷的官吏也效法她的榜样。许多贵族也在固定的剧场观看演出。看戏的也有只交两个便士入场费的学徒,观众十分广泛。面对日益增多的观众,伦敦职业演员新组成的剧团便请大学生们帮助写剧本,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开始创作剧本。  
在莎士比亚之前,最有影响的就是这些" 大学才子" 的戏剧。这些" 大学才子" 都才华横溢,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受过大学教育。他们因经历性格思想不同而写出了风格各异的戏剧,繁荣了英国戏剧,为文学作出了贡献。  
约翰.李利(1554 -1606 年),是" 大学才子" 中最有才智的喜剧作家。他曾以小说《优弗意丝》及" 优弗意丝" 文体而著名。他的作品有贵族色彩,观众主要是宫廷人士。他的喜剧作品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文学,以细致的情感、精致的神话为主题,反映当时的宫廷生活。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如梦的柔和浪漫,很有新颖独创的意境,对话精彩、机智,文体典雅。他这种用散文写的喜剧,著名的有《亚历山大和坎帕斯比》(1584年)、《萨福与法翁》(1584年)、《恩底弥翁》(1585年)、《弥达斯》(1592年)、《法比妈妈》等,曾影响了莎士比亚。他还首先在神话剧中穿插了优美、清新的抒情歌曲。这一戏剧形式也被莎士比亚所模仿。  

托马斯.基德(1558-1594 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律师家庭,没有上过大学,参加过无神论团体,曾被逮捕,死于贫困。他在20多岁时开始为伦敦的舞台创作剧本。他的最早也是最受欢迎的剧本是《西班牙的悲剧》(1594年),以西班牙宫廷斗争为背景,写父亲装疯替儿子复仇的故事。剧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场面,因此基德的悲剧被称为" 暴力和咆哮" 悲剧。在风格上深受古代罗马悲剧诗人塞内加的影响,如有鬼魂出现,歌队的运用,不屈不挠的复仇的精神等,而且人物性格鲜明。他的台词采用的无韵诗,华丽深刻,很有抒情效果,非常吸引观众。剧中的情节有许多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似,比如" 戏中戏" " 鬼魂" " 装疯" 以及复仇过程的犹疑等,不过在人物性格及心理深度上无法与《哈姆雷特》相比。但可以看出,他的悲剧对于莎士比亚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乔治.皮尔(1558-1597 年)也是" 大学才子" 之一。毕业于牛津大学,1579年获硕士学位,1581年到伦敦从事戏剧事业。1584年开始定居于伦敦,从事戏剧创作。他最早也是最好的剧本是神话牧歌剧《帕里斯的受审》,同时,也是宫廷剧,用" 最美的女神" 来歌颂伊丽莎白女王。他还写过编年史剧《爱德华一世》(1593年)和爱国历史剧《阿尔卡萨尔战役》(1594年)。他还写了《圣经》剧《大卫国王的爱情和美丽的贝丝赛白》(1599年)以及滑稽喜剧《老妇之谈》(1595年)。他在这些剧作中以诗人的抒情和修饰才能改变了传统舞台上的粗糙,使之文雅和丰富,并且把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希腊神话及民间故事揉合在一起,风格浪漫。台词是朴素的散文和美丽的无韵诗,节奏和谐悦耳,又灵活多变。剧中还穿插了优美的抒情歌曲,总之,他赋予戏剧一种幻想和诗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剧影视文学 西欧戏剧史(上下册)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二)
走向世界的汤显祖研究——中国文学网
听《木心·人曲》| 看,一颗流星划向东方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37年心血译就莎翁全集|梁实秋译本重现江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