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九: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宗教生活的世俗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带来能源、动力、冶金、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合成材料、空间技术、大众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以更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然而由此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劳资冲突,战争危险,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天主教主动地或被动地调整其政策。
  宗教经典的神圣性一般是不容否定的,从内部进行的宗教改革,往往是在维护宗教经典神圣性的前提下,重新解释宗教教义。天主教的自由主义和现代主义,也属于此类。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比自由主义走得更远,他们对传统教义以及教会对权威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他们采用历史和批评的方法,反对经院主义和托马斯主义,对权威至上主义,特别是教皇至上主义,及教会干涉科学自由与独立甚为反感。他们甚至认为历史上的耶稣其地位比信仰中的基督地位低得多,其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他作为救世主的尊严,教会及其礼仪既不是他设立的,罗马教区的首席地位也不是产生于神的意志。有人甚至认为天主教除非成为某种非教义的基督教,否则不可能与科学调和。其代表人物有杜歇斯君,卢瓦齐,拉伯多尼埃,蒂勒尔和布朗德尔等。

  在罗马教廷的高压下,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运动瓦解了,但它对天主教的震动却是影响深远的。
  当代天主教界最大的事件是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该会议于19621011日召开,1965128 日闭幕,历时4 年,前后共召开168 次全体会议,10次公开大会,与会代表每次平均为2200名,颁布四大宪章,9 种法令,3 项宣言。这16个文献在会上获得多数人的拥护而通过,并给天主教会带来变化。这次大会是天主教教会史上第一次没有受世俗国家干预的大会。一些基督教新教团体的代表也应邀参加会议,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9591 25日,教皇约翰23(1958-1963 年在位)为解决" 一个以不可改变和反现代主义而自诩的古老教会,如何在经历社会、政治和文化巨变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这一问题,发起筹备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约翰23世当选教皇时已76岁高龄,很多人以为他的当选是枢机主教团精心安排的教会" 看守政府" ,填补米兰大主教蒙蒂尼(后来的保罗6 世)当选前的空缺。然而约翰23世尽管在位时间不长,却积极召开宗教会议,其改革倾向显而易见。
  改革派与保守派都想在第二次大公会议上贯彻自己的主张,罗马教廷的高层官员想通过占居筹委会关键位置、拟定各委员会成员名单、起草70条建议供大会审议等措施来控制会议。但约翰23世却在开幕词中敦促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们为复兴教会,对现代社会及教会形势持乐观态度,并要求主教们不要搞僵死的学究式辩论,而要为教会的古老教条找出有意义的、积极的新方式加以说明。与会主教们事实上取消了教廷内定的各委员会成员名单,而由反映各种思想倾向的主教组成10个委员会起草文件。结果,原定的70条建议中除礼仪外,全部重写。


  会议期间约翰23世去世,继任的保罗6 (1963-1978 年在位)继续贯彻改革派复兴教会、加强与基督教各派的团结、与世界对话的路线。他继位后主持了第二次大会(19639 29-12 4 日),大会讨论的主题是普世教会运动、宗教自由、现代通讯和反闪族主义等。大会讨论的第一个文件是《教会论》,改革派加强集体领导的议案获得多数票通过。第三次大会(19649 14-11 21日)关于《论神圣启示》的辩论不仅反映了改革派的主张,而且接受了与当代圣经批评学与历史研究的成果,主张教会与现代世界对话。有些改革派提出要重新评价婚姻道德,特别是关于人工避孕的传统立场,引发与会者的激烈争辩。此外,以美国天主教主教们为首的改革派要求教会实行宗教完全自由政策,迫使基督徒统一秘书处起草了一份声明。第四次大会通过的《现代世界中的教会》使改革派比较满意,文件重申了宗教信仰和举行仪式的自由,并承认教会过去有时违反这一原则。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给天主教带来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礼仪用语的变化使天主教更接近信徒。为使平信徒领会礼仪的含义,大公会议强调布道语言由拉丁语改为民族语言;

以往教会强调制度、律法和教阶,从平信徒到教皇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机构。大公会议加深了对教会自身的理解,强调教会是上帝全体子民的教会,所有信徒在基本使命、尊严和义务等方面,人人都是教士,教会机关为教会社团服务,主教与教皇共同管理教会;

此前罗马天主教认为自己的地位优于新教,不接受新教发起的普世教会运动。大公会议改变了对基督教其他教派的态度,罗马天主教不仅承认他们是" 兄弟教会" ,与之共同举行某些活动,而且还公开承认自己对教会分裂所应负的责任;

大公会议改变了过去认为教会神学是非历史的经院神学,天主教思想不可改变的立场,强调基督教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承认历史条件对传统(甚至经典)的影响。
大公会议号召罗马天主教教徒与现代世俗世界进行对话,表示教会愿意接受现代史上一些进步的文化和社会运动,承认人类解放的可能性。
  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虽然形成某些书面协议,但在教士性质、神职人员独身、妇女按立圣职、人工避孕等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约翰- 保罗2(1978-  )登基后,保守势力有所抬头,希勒毕克斯、汉斯.孔、卡勒汉、梅慈等神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教廷的处分。这种回潮给那些真正要求改革的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浇了一盆凉水,从而对教会失去信心,有些神职人员我行我素,置罗马教廷规定于不顾,有些神职人员干脆脱离天主教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七十:天主教的越山主义2
“梵二会议”与天主教的现代变革
天主教历次大公会议内容
天主教珍品徽章里的历史,不同时期教会的每一块徽章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红衣主教是什么?教皇、神父、主教、大主教、红衣主教,谁厉害?
学历史——乌克兰简史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