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三:盛唐诗坛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三:盛唐诗坛

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53年中出现了十几位大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李白为杰出代表。除了山水、田园、宫怨、离情等传统题材外,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点。反映战乱以后的社会现实的代表是杜甫,他为现实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  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有张九龄、贺知章等。贺知章的绝句十分清新,《回乡偶记》二首历来为人称道。张九龄在扭转初唐诗风上有贡献,他的十二首《感遇诗》都是兴托讽谏之作,表达自己正直不阿的品德以及遭当局排挤的愤怒。  

孟浩然(公元689-740 年)常被人们算作" 田园诗人" " 隐逸诗人" ,其实是一种误会。他的田园诗不过寥寥几首,远不如储光羲多,他也不曾真正坚定过隐遁的念头,倒是始终在争取做官。之所以有如此误会,一是他自己爱在诗中" 日耽田园趣" ,二是他的诗在语意的淡泊、流畅和朴素上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孟浩然擅长写古体诗,诗中流露的情绪往往是抑郁与寂寞的,与蓬勃向上的盛唐精神并不合拍。他漫游的地方很多,山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他的山水诗自然而又高远,常在山水描写之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笼罩着一股冷清的色彩。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含蓄凝炼细腻中透出淡淡的愁绪。《过故人庄》写田园景物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诗人的心情也轻快了。五绝《春晓》是中国妇幼皆知的名篇,其意境更为清新。孟浩然的诗与初唐诗歌相比,题材更广,语言更纯,格调也更高,显示出向盛唐过渡的辙痕。与孟浩然同时的储光羲是真正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他的不少诗是写农村生活的,如《田家杂兴》八首,他在当时声誉很高。  

王维(公元701-761 年),字摩诘,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少时即有才名,早年做官。后在终南山隐居过一段时间,接着又在蓝田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官至尚书右丞。人们通常把王维和李白、杜甫并称为盛唐三大诗人,一是他们刚好象征了盛唐诗坛佛、道、儒三大思潮,二是他的" 澄澹精微" " 淳古淡泊" 的风格所奠定的诗歌大师的地位。王维深受佛禅熏染,追求旷逸高远的生活与诗歌意境,他既擅绘画又精通乐理,有着出色的色、声感觉,因而诗歌被称作" 诗中有画" " 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比如《鹿柴》中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中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等诗句,以有声来渲染静谧的气氛,给人的感觉恰恰是无声;又如"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游春典》)、" 清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辋川闲居》)等都显出一种淡而不暗、亮而不艳、可触可摸的色彩,如同中国的水墨画。在盛唐诗人中,王维较全面地吸收了汉魏六朝诗歌的长处,他既学习了陶渊明的淡旷闲恬," 得其自在" ,意象朴素自然,语言平质淡泊,又学了大小谢的精致工巧,在朴素淡雅的诗句中融入尖新流丽,使得六朝两大风格在盛唐合而为一。王维的诗歌题材较广泛,主要有政治诗,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早年他曾写过一些抨击权贵、不满现实的政治感遇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王维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如《少年行》四首,写出大敌当前时,少年勇士的志气和本领;他还善于描绘边塞的景物,《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尤为人们传诵,它既写出边塞的开阔、广袤、深邃,又勾勒出浑然一体的塞上气势。在《陇头吟》和《老将行》中,诗人描写军中赏罚不公,为潦倒的老将倾诉不平。王维的后期大多是山水田园诗,诗中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山居秋暝》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审美趣味较高;《终南山》意境开阔,气魄宏伟;《竹里馆》意境空寂,感情寂寞,但诗人欣赏这冷漠的环境,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于寂静的快乐之中。王维的诗具有多方面的技巧,叙事时大处落墨,简约而闳深,如《夷门歌》、《陇西行》;状物写景时不求词藻华美,只淡淡几笔就勾勒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意境。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自他起,山水诗中有了意境,融入了诗人的人格与精神。  仅存六首绝句的王之涣,在盛唐诗坛仍有一席之地。他的《凉州词》二首为边塞词,其一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壮美无比,通过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传达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另一首名诗《登鹳雀楼》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奋发的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仅简洁凝炼,而且境界阔大,意味深长。

王昌龄在当时也颇负盛名。他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表现了爱国豪情和乐观精神,如《从军行》七首;也反映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及乡愁离恨,如著名的《出塞》。他的闺怨、宫怨诗很具特色,如《闺怨》和《西宫春怨》,把女子刹那间的感触抓住,用含蓄而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启发读者的联想。王昌龄的七绝没有闲笔,起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 青海长云暗雪山" ;第三句又另开辟一层新意,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 忽见陌头杨柳色"等都是让人意料不到的奇语妙笔,诗的结句则平实含蓄,余音袅袅,如"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尽思远。  

高适、岑参都以写边塞诗著称,且都以七古见长,后人将高、岑并提,冠以" 悲壮" 风格。高适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顺达的一位。他的边塞诗深刻地揭露了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出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他最著名的边塞诗是《燕歌行》,以深刻的思想、爽快的语言和苍劲悲壮的形象而取胜。高适还有不少反映早年坎坷经历、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岑参的题材不如高适广泛,主要是边塞诗,他的思想也不如高适深刻,但在边塞诗的内容之丰富多样上超过了高适。岑参善于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里有飞沙走石的景象(《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边塞的严寒和大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他还写过热海和火山(《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的不少诗描写战争场面,悲壮有力;写边塞风俗、帝府生活,真切朴素。总之,岑参诗感情炽烈,想象奇特,诗句瑰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一川碎石大如斗" " 风吹红旗冻不翻" 都为名句。同样是" 悲壮" ,高适的悲壮中带有质直古朴,岑参的悲壮中显得奇峭挺拔;高适" 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岑参则含蓄悠长,耐人寻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概说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备考——盛唐诗坛
盛唐诗坛大半壁江山,都在王昌龄的朋友圈里
纪录片《唐之韵》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唐代诗人中唯一的“侯爷”高适,为何偏爱“边塞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