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春秋时期哲学之一:老子

中国春秋时期哲学之一:老子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灭亡。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王室衰微,旧制度迅速崩溃。伴随着这种政治社会的大变动,在思想上人们对天(上帝)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对人自身的作用有了觉醒,人的作用受到了重视。

春秋时期,虢国的史嚣就明确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32年)随国大夫季良对随国君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6 年)有的还直截了当地说:"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32年)"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左传》襄公31年)

随着对天(上帝)信仰的动摇,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如《国语.郑语》记载史伯的话:"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成百物。" 这就是说,万物是土与金、木、水、水结合而产生的,不是天(上帝)创造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根基于自然观的阴阳学说也有所发展。周幽王时发生了地震,《国语.周语》载史官伯阳父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地实震,是阳失共所而镇阴也。" 意思是说,地震是宇宙阴、阳两种自然力失去和谐、平衡而产生的。这是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回答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老子是中国古代深有影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担任过周王朝的史官。孔子三十四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趋没落,便归乡退隐,著《老子》五千言,不知所终。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它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的典籍训诂,其中吸收了不少民间谣谚。这部书虽有个别章句是战国时人为《老子》作注的内容,但全书大体可代表老子的思想。它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他认为" " 只是与" " 相对而存在的自然物质,并没有神奇的主宰世界的意志。上帝是古代相传的最高天神、天道人事的决定者,但老子认为上帝也并非宇宙的最高主宰,而" "才是更为根本的现象。

他认为" " " 象帝之先"。世界的产生,变化都是由"" 决定的,而不是有意志的上帝决定的。" " 对于万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这就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老子提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是说," " 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 " " 无不为" 的;而" " 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地去构造万物,所以它又是" 无为" 的。" 无不为" " 无为" 为条件。

" " 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老子又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意思是说," " 之所以重要," " 对于万物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 天道自然无为" 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老子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学说。这是老子学说的贡献。但老子把天道的自然无为思想提到绝对化的程度,并且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认为只有无为、柔弱、谦下,才可避免损失,表现出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力。

这又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这种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到庄子时代得到滋长,他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战国末期的荀子则吸取了老子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荀子的" 制天命而用之"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积极发展。

2.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

老子第一个提出" "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字的本意是" 道路" ,有四通八达的含义。从这一意义引申为" 方法" " 途径" ,便具有了规律性、普遍性的含义。" 天道" 一词,在春秋时期已是指天象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生的吉凶祸福规律在内。

老子吸取了" " " 天道" 的一般含义,把它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具有物质实体及其规律的全部含义。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 ,强名之曰' '"(二十五章)。意思是:独立运行的" "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物质性的,弥漫于一切,无所不在,所以又叫做" "。这正与古希腊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相仿佛。恩格斯指出" 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形成的东西"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 页)。老子在这里也是反对上帝创造世界,反对世界的形成起于外因。他认为" " 是客观存在的,不停地运行着的客观实体。所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上)。社会、世界、宇宙都是由内在的原因决定了其运行发展规律,并不是上帝创造的。

老子所说的" " ,具有" " " " 两种性质。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用" " " " 这一对范畴说明宇宙构成本源的哲学家。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其中可以看出" 有生于无" 的道理。老子所讲的" " ,并不是虚无,而只是与" " 相对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一切具体事物所以产生的根源。这里的" " 是指" 无名" " 无形"。总之," " 这一范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春秋时期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道理。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人世间的美丑、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现象,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种对矛盾统一观念的进一步明确,是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表现。

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看到事物都在向着它的相反的方向转化。所谓"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他用" 反者道之动" 概括了这种相反变化的规律。但是,老子却从消极方面看待这一转化规律。他说:"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七十六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章)。

这是说,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这样就会早死。"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七十六章)。因此,他主张守雌、居弱、无为、不争。所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十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八章)。由于水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这是老子" 柔弱胜刚强" 的生活观点。老子由辩证观点引申出来的贵柔守雌的生活态度正是当时社会个体小私有者经济力量微弱因而以柔胜刚,以退为进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思想表现。

老子发现了事物转化的规律,并用来反对有目的、有意志的上帝(天),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指出事物变化来自内因,也是对的。但他忽略了变化的必要条件,一般性的引出结论,则破坏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影响了辩证法的正常发展。毛泽东说:" 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正由于老子忽略了条件的作用,因此,才得出" 多藏" 必招致" 厚亡" " 有为" 必招致失败的结论。他把奴隶主阶级衰落的经验看做生活的普遍原则。所以,他的辩证法斗争,进取的精神,在循环论的影响下,主张知足常乐,安于现状,则是不可取的。

老子的辩证法还不可能认识量和质的关系,但已初步接触到事物的量的积累可以引起性质的变化。他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六十四章)还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六十三章)

其间都模糊地看到了事物由量变发生质变的现象。他还说:" 多易必多难"(六十三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到困难,这里面都包含有质量互变的规律。同时,老子的辩证法中还接触到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观念。

他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这是说,好似拙的大巧并不是真正的拙,好似空虚的充实并不是真正的空虚,它们都是原来物质的进一步提高后的新质。他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五十五章)。也是希望人们最好能象婴儿那样纯朴。总之,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虽有局限,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论,却是极可贵的。

4." 静观" " 玄览" 的认识论

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必须如实地去认识世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3 页)。

老子也说:"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 (五十四章)。这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老子认为认识具体事物的总目的是为了认识" " ——世界发生、变化的总规律。而要认识这个非同一般的" " ,则必须从复杂多样的耳闻目见的感觉经验中解脱出来," 除玄览"(十章)。所以,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的唯理论的哲学家。问题是:他夸大了理性的作用,错误地把理性思维和感觉经验对立起来,因而背离唯物主义,开始陷入唯心主义。

所谓" 静观" 就是排除主观成见,摒弃杂念干扰,专心一意地去认识客观事物,所谓" 致虚极,守静笃" (十六章)。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信守的条件。宋鈃、尹文学说中所说的使心保持" 虚一而静" 的状态,荀子认识论中提倡的" 大清明" 状态,都是要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尽量排除主观干扰。所谓" 玄观" 是指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现象。这本是一种观察天文现象的办法,而且不无道理。比如由观察天体位置的变化,推想到天体运行的规律,离开" 玄观" 是很难想明白的。但是老子把" 静观" " 玄观" 提高到神秘的境界,把摒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和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对立起来,把保持头脑冷静的客观态度和置身局外、不参加实践混同起来,错误地排斥了感觉经验的地位,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四十七章)。这就是唯心的了。这种唯心论成分导致了道家学派向宗教信仰方向的发展。

5.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哲学反映了古代社会农民小私有者的阶级利益。反映在社会理想上,则是一种幻想中的" 小国寡民" " 无为而治" 的模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在这种社会中,也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但管理国家社会的人要"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所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正如天道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十章)。结果就可以达到"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的境界。这就是" 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六十六章)。由此可见,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论证了剥削制度不合理,并设计了一套方案的思想家,尽管他的方案是错误的。但是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社会改革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思想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而且相互交融发展。如果说儒家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那么道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有其深刻的哲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历法多为道家所出。由此又演化出最早的数学、预测学、生命科学。尽管这些学科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但其合理内核应该珍惜。我国的化学、医学、经济学等大体上都是道家发明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辩证法:“有”和“无”
先秦哲学的基本哲学观
浅析鬼谷子哲学体系
解读《道德经》
“没有那么多偶然,所有偶然都是必然”
研究研究哲学吧(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