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三:法相宗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三:法相宗哲学

法相宗主旨在于分析法相而阐扬" 唯识真性" 的义理,故称法相宗、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创宗者唐代玄奘(602-664 年)、窥基(632-682 年),因师徒长期住长安大慈恩寺,也称慈恩宗。

法相宗严守印度佛教瑜伽行系的学说,以一经二论,即《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为基本典籍。其重要学说有" 阿赖耶识" 论、" 三性" " 四分" 说。

1." 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 论是法相宗世界观的主要理论基础。

" 阿赖耶识" 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世界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 内识" 变现出来的。" 内识" 生起时,自然而然地就变现出各种各样类似于" " 、类似于" " 的假相来,犹如患眼病或做梦的人,妄见或梦见各种现象一样。愚昧的凡夫,误把这些现象当作实有,其实是似有而实无的假相。佛为适应凡夫的虚妄的心情,而假说有" " ,有" " ,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内识,并无外境。

法相宗不满足以前佛教哲学把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作用只限于六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他们开始建立八种识。第七种识叫做" 末那" ,第八种识叫做" 阿赖耶"。八种识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分为三类,前天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一类,其主要特点是起了别(区别)、认识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区别色、声、香(气味)、味(味觉)、触和思想意识想到的一切东西,包括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法则等。前六识的活动比较具体,也比较强烈,主要任务是向它所要认识的对象起追求作用。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中,前五识(意识除外)" 唯外门转" ,只向外追求它所认识的东西。第六意识能" 内外门转" ,能向外追求,认识外境,也能向内思考,自己进行思维活动。前五识,向外追求,不会无因而起,总要有所依据,它们依据的是色、声、香等境界。第六识也不能无因而起,它所依据,据法相宗的说法,是以" 染污末那为依止等" (《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而这些引起识的境界,并不是由独立于人们思想之外的客观物质实体,而是由识幻想出境界的样子,再由各个识去认识它。重要的是被称为" 根本识" 的第八识,即" 阿赖耶识"" 阿赖耶" 是藏的意思,共有三重涵义:" 能藏" " 所藏" " 执藏"。唯识论者认为" " 有两种状态,在它还没有显现时,它的潜在状态叫做" 种子" " 种子"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味着能够生长、成熟。这种潜在状态有使它自身显现的趋势,因此,又有潜能或" 势力" 的意思。当意识由潜在状态而直接显现时,便成为" 现行" 的意识。

窥基说:" 体相沈隐,名之为因,故唯在种;体用显现,立为果,名为见(当作现),故不在种。" (见《大正藏》卷四十三)第八识的" 能藏" 的意思是,它能把识的" 种子"藏起来,但第八识本身并不是" 种子"。从另一角度说," 种子" 能够藏在第八识中,因此第八识是" 种子" " 所藏"。这就是" 能藏" " 所藏" 的意思。至于" 执藏" ,就是指第七识执著此识以为自我。

2.三性说

三性说是法相宗对于诸法实相,即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本相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根本看法。法相宗认为一切事物的自性,自相有三种:" 遍计" " 依他" " 圆成"。在法相宗看来,一般人依据名、言表示,以种种分别为实有,这是" 遍计所执性"。按" 缘起" 理论,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犹如幻事、梦境、镜象、水月,依各种因缘而生起,似有非有,这叫" 依他起性"。懂得了" 诸法缘起" 的道理,于是" 破除妄执" " 我法俱空" ,显示了" 实相" ,这叫" 圆成实性"。法相宗以为,这样讲" 三性" ,就是对" " " " 有了正确的认识:遍计所执为虚妄,是" " ;一切法依他起,即依阿赖耶识而起,所以是" 假有" ,而去掉妄执,见到一切唯" " ,理解了诸法实相,便是" 实有"。有了这种认识才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此种以" " " " ,体认一切唯有识性,被法相宗认为是极高的宗教境界。

3.四分说

法相宗为论证" 唯识无境" ,还从认识的发生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提出了" 相分" " 见分" " 自证分" " 证自证分" 的四分说。

" 见分" " 相分" 的观点是法相宗的从内识显现为外境的关键。法相宗认为一般人所说的" " (外界,对象),并不是主观(识)所要去认识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由识所变现的" "。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能有外境的感觉,不是由于真正有离开主观独立存在的外境,而是由人们自己的思想中现出来的外境的形相。所谓" 相分" ,就是人的认识过程中被认识的形相部分;而与" 相分" 相对的心的能够认识的能力,这一部分就叫做" 见分" ,它是认识者属于具有认识能力的部分。

" 见分" " 相分" 的基础上,法相宗又提出了" 自证分" " 证自证分" 的理论。" 自证分" 指意识的记忆能力,又称" 识体" ,它是" 见分" 的见证者。" 见分" 的结果,要由" 自证分" 来证明。如果没有" 自证分" ,就不能回忆曾经" 缘虑" 过的事。《成唯识论》说:" 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见二分必有自己能够证知自己有认识活动的" 自体"。如度量事物,既有" 所量" (相分)作对象,又有" 能量" (见分)作尺度,更应有" 量果" 以得知大小长短。" 量果" 就是" 自证分" ,就是" 自体"。为证见分,立" 自证分" ,为证自证分,则立" 证自证分"。《成唯识论》说,如果没有" 证自证分" ,自证分" 缘境" 时就没有" 量果"。为了证知" 自证分" " 量果" ,而立" 证自证分"。同时又由" 自证分" 证知" 证自证分" ,即第三、四两分" 互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赖耶二义。
笃学记‖064. 渊深七浪境为风
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唯识观
佛教知识之八识详解
命运从哪里来?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