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小律观点 | 关于生物医药License in模式及其资本市场路径之选择

基小律说:


License in模式在生物医药行业已屡见不鲜,已有再鼎医药、云顶新耀等企业成功上市,鉴于License in模式下的技术许可(引进)的特殊性,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上市时的路径选择(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十分关键。本文围绕着生物医药行业的License in模式展开,就License in模式的关注要点以及资本市场路径的选择与各位进行分享。

快来和基小律一起看看吧~

叶金海 | 作者

目录

一、何为“License in”
二、“License in”协议主要内容及关注事项
三、“License in”企业申报科创板以及港股的主要关注事项
四、从海和药物看“License in”企业境内上市的经验和教训
五、结语

2017年9月29日,再鼎医药凭借License in+CRO+VC 先进的经营模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IPO。2020年9月28日,再鼎医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二次上市成功。

2017年7月14日成立的云顶新耀,依靠License in(授权引进模式),获得了国外8款创新药的“代理权”。依靠这8款创新药,2020年10月9日云顶新耀成功登陆港股,截至上市之时,云顶新耀8条在研管线都为License in,涵盖肿瘤、免疫、心肾和感染性疾病四个领域。除FGF401一款产品之外,其余每个管线产品均是由各自的许可人供应。

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正在通过License in模式,来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上海君实、先声药业等。

回看国内相关上市板块科创板、创业板的情况,2021年7月20日,海和药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暂缓审议,于9月份被正式终止,上市委主要关注焦点为海和药物是否符合第五套标准,以及科创属性问题等。

本文将主要围绕着生物医药行业的License in模式展开,就License in模式在上市时的关注要点以及资本市场路径的选择进行分析。




1

 何为“License in”  

License in是一种产品引入方式,核心是“产品引进方”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按品种开发进展)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获得在许可的某些国家(地区)内,对引进研发中药品候选物进行后续技术的研发,以及相应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的权利。License in模式下产品引进方在境内,产品授权方在境外。反之,License-out的情况下,产品授权方属于境内主体,对境外主体进行对外授权。例如,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西达本胺当属中国新药对外授权的先锋——2006年以2800万美元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专利转让给沪亚,与沪亚之间的合作,使西达本胺成为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使用境外发明专利以实现全球同步开发与商业化、并获得技术授权许可收入的原创新药,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欧美进行专利授权(License-out)的先河。

目前以License in为主打的创新药公司主要为再鼎医药、云顶新耀、基石药业等,根据第三方平台整理的截至12月18日的2021年我国创新药十大License-in交易案例,再鼎医药、云顶新耀、翰森制药等均为主要的受让方。

资料来源:药智网



2

“License in”协议主要内容及关注事项

“License in”协议系License in模式实现的核心交易文件,构成“License in”协议的重要内容以及关注事项包括如下:

1. 许可专利范围

许可标的系License in协议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直接决定了被许可方是否有权使用的前期已有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资料等成果,并且许可标的的约定应当实现有效避免被许可方后续存在侵犯许可方知识产权或者技术的情况而发生潜在纠纷。

因此“License in”协议应当包括了研发技术及知识产权,也包括了与之相关的研发数据、资料等,其中关于知识产权部分,除需获得直接相关的知识产权,还需要从许可方获得进行后续研发所可能用到的,由许可方所有的全部知识产权。

2. 许可方式

考虑到被许可方权益以及License in目的的实现,原则上许可方式应当约定为排他性许可的权利;另外如果被许可方研发过程中存在需要通过CRO等方式进行研发的,还应包括转授权的内容约定。

3. 后续研发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被许可方通过License in交易获得授权许可并进行药品候选物的后续研发,在后续研发的过程中绝大可能会产生新的专利、技术等内容,即涉及到改进知识产权的归属。

改进知识产权可以约定由许可方所有,也可以约定由被许可方所有,或可以约定由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共有,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商业谈判及双方对后续药品商业化的战略安排。从标的企业的利益保护、PE机构的投资利益和未来上市的角度,约定改进后的知识产权由被许可方所有更为有利。

4. 许可区域范围

许可区域范围的约定直接影响到被许可方未来商业化可进行的范围,商业化范围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可销售区域的范围,从而影响销售收入。

比较常见的是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区域范围内进行商业化的权利。例如,再鼎医药的相关产品管线中来自GSK、赛诺菲以及UCB的3个产品再鼎医药均取得的是相关药品在全球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生产以及销售权,而与TESARO、PARATEK、BMS等合作的3个产品则取得的是大中华区权益。

5. 许可对价的款项约定

在大部分的许可协议中,包括以下款项首付款(Upfront Payment)、里程碑付款(MilestonePayment)、销售分成(Royalty);

对于资金相对紧张的标的企业而言,在融资过程中不排除将融资款项用于支付该等款项,需要对该等款项对价是否合理予以关注。



3

“License in”企业申报科创板以及港股的主要关注事项

鉴于License in系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根据企业境内上市的一般要求,首先要满足技术独立性、不存在知识产权上的纠纷或者其他重大不利变化的基本要求,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0修正)》第三十条的规定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1号——科创板公司招股说明书》第三十三条、第六十二条的内容,均明确了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独立性、排他性、合规性等内容,不存在影响使用的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

“License in”企业若申报科创板上市,审核部门将同时会着重关注企业及其核心技术是否符合科创属性的要求。首先,知识产权的数量系科创板企业上市的重要条件之一,拟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与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存在密切关系,其次,其知识产权的来源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是自主研发取得还是受让取得以及各自占比情况,也会影响审核部门对于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先进性和创造性的判断。2021年4月,鉴于前期申报和在审企业中也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进一步提高科创板对创新的要求,该次修订重在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标,突出实质重于形式,实行分类处理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丰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并强化综合研判,也对Licensein企业技术的先进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申报科创板的License in企业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和药物”)最终被审核部门认定“未能准确披露其对授权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核心产品是否独立自主进行过实质性改进,对合作方是否构成技术依赖”而上市折戟。

而与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不同的是,港股目前对生物药企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对于主营业务涉及外购许可技术的Licensein企业而言,港股的主要关注事项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18A.04条款的规定,生物科技公司如核心产品牵涉外购许可技术,须在上市文件中披露清晰说明发行人在适用的许可协议中的重大权利及责任;(2)2020年4月,联交所更新了两份指引信(HKEX-GL92-18和HKEX-GL85-16),并发布了新的指引信(HKEX-GL107-20),2021年2月10日联交所更新有关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文件披露事宜指引信(HKEX-GL107-20)。联交所在指引信中要求,通过外购许可技术或收购而获得核心产品的申请人,应该向联交所证明其获得技术或产品后又取得了若干研发进展。具体而言,生物科技公司在外购引进或收购以来,该核心产品至少完成一项由有关主管当局监管的人体临床试验。如果生物科技公司的外购或收购的核心产品尚未完成至少一项人体临床试验,则香港联交所将评估尚未完成临床试验原因,以及公司是否进行了相当于完成一项人体临床试验的实质性的研发工作和过程。

但申报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仍需要具备关键核心技术及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其中包括核心技术及专利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生物科技企业存在合作开发的,关注合作方的基本情况(资质、背景、规模)、合作研发的具体模式、主要协议约定、研发主要项目、和合作方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各自的具体贡献、研发成果及所有权归属等,是否存在利润分享的安排,是否存在未来不能继续的风险;关注企业对合作方是否存在重大技术依赖,权利的行使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是否与其他机构或研发人员存在纠纷及潜在纠纷。

当下,带有“license-in”标签的生物药企几乎都在港股实现上市。而海和药物在科创板申报上市的道路可谓坎坷。



4

从海和药物看“License in”企业境内上市的经验和教训
在科创板申报上市前,海和药物可谓一直顺风顺水。2021年2月份开启科创板IPO征程时,距离它A轮融资还不到2年时间。不过与IPO前境遇不同的是,从IPO申请获受理以来,海和药物就接连收到上市委的两轮问询,最终被暂缓审议。9月17日,科创板上市委召开第70次审议会议,此前被暂缓审议的海和药物的IPO事宜被正式否决。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出具的《关于终止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审核中心在审核问询中对重点关注了以下事项:一是发行人研发能力、现有研发管线是否对药物所存在依赖,是否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
根据公开披露的文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多个意见落实函的问题中均提及涉及上述关注事项的问题,具体如下:
  •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9月9日出具的上证科审(审核)〔2021〕570号《关于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
请发行人进一步详细说明并补充披露:(1)在授权引进管线及合作研发管线中,发行人在产品授权引进或初始合作前后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及相应成果、发行人的技术在相关工作过程中对产品成药或商业化的重要性体现以及下一步研发计划;(2)合作研发与授权引进属于医药行业普遍且重要的研发模式的具体体现。
  •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7月21日出具的《关于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
请发行人结合其已开展二期以上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的情况,说明发行人是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尽管海和药物在2021年9月8日以及9月10日的回复中均对上述事项进行了回复并论证,但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最终审议认为:结合发行人已开展二期以上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发行人报告期内持续委托合作方参与核心产品的外包研发服务等情况,认为发行人未能准确披露其对授权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核心产品是否独立自主进行过实质性改进,对合作方是否构成技术依赖,不符合《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和第三十四条,《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 2020年修订)》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经查阅招股书与问询函回复,海和药物的9个核心产品管线全部位于临床或临床前阶段,尚未有商业化落地产品。这9个项目中,仅HH3806项目为自主研发且尚未进入临床,其余8个均为引进或合作研发,发行人正在开展II期以上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共4款,分别为SCC244、CYH33、AL3810和RMX3001,包括5项II期、2项III期临床试验。其中SCC244和CYH33为合作研发,AL3810和RMX3001为授权引进。
综上,在“License-in”模式下,海和药物的核心在研产品几乎全部依赖于第三方引进的专利技术,唯一的自研产品至今尚未进入临床,且所有产品都没有实现商业化;而其独立搭建的技术平台尚未获得相关专利,无法为核心在研产品赋能,这也极大可能是海和药物被否的主要原因。科创板在核心技术先进性上的注重,也体现在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凯基因”)被否的案例中。在吉凯基因上市过程中,科创板上市委员会重点关注:一是发行人拥有的核心技术与行业内常规技术的关系,发行人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二是目前发行人靶标筛选和验证业务的主要客户为研究型医生,对相关业务未来市场空间和成长性的影响。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最终审议认为:吉凯基因没有充分披露其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相关业务的成长性和潜在市场空间及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5

结语

尽管“License-in”本身并无对错,但目前境内上市审核机构对于“License-in”模式药企较为严苛,从海和药物、吉凯基因的案例来看,科创板更欢迎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对于License in的企业来说,从目前的已上市成功的再鼎医药、云顶新耀来看,港股上市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对比海和药物的上市失败和再鼎医药的成功,再鼎医药凭借其过硬的专业背景、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不俗的药物研发实力,以及庞大的资源网络下强大的资金补充实力、产品资源对接能力、临床推进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这些都为再鼎医药的差异化创新布局和市场竞争力给予充分的支持,而这可能是未来境内上市板块可能对于该类“License-in”企业上市之路开放的口子。

基小律法律服务团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问云顶新耀:License in、资本与团队
License-in和In-house研发双轨并行,再鼎医药如何成就独特商业模式?
亏损4亿美元,再鼎还能继续“买买买”吗?
低价接盘失败药想“变废为宝”,索元冲击科创板,但新模式没跑通,“便宜没好货”?
科创板新规凌晨火速上线!医药版块成主要申报领域,满足这些要求可申请!
国内首个靶向CD47融合蛋白IMM01临床试验顺利完成第一例受试者首次给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