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语文教学不可偏离语文教学任务

摘 要:文中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写作难下笔的问题出发,解析教师舍本逐末,导致学生不能掌握语文工具性学科应该学会的知识,由浅入深列举了浅而易懂的事例和经典名言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偏离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知识积累 语言文学

何谓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①语言文字②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教学,那当然是要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就是我们的国粹。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相同的语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起来都各不相同。要上好语文课,那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语文教学,常常偏离了语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生只有“博观”和“厚积”,方可“约取”和“薄发”

我曾和一些老师一起探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写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写景的文章,我是最怕写。写这类文章常常让我感到“黔驴技穷”,想不出词。所以我认为指导学生写这类作文,尤其是三年级学生,收集、理解和积累描写春天景物的好词佳句或美段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学生是写不出一篇优美的作文,但一些老师并不这样认可。他们认为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没有真凭实感。我也赞同,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有自己的真凭实感的作文,那就再好不过了。

一个老师,为了写好这篇作文,带学生走出校园在学校周边走了一圈,像文艺青年出去写生一样,观察、感受春天的景物。折腾了一节课,那老师回来之后,接着大讲特讲写作方法,写作方面的语文知识还真的讲得面面俱到,确也很好。最后到学生动笔写了,开始有的学生咬咬笔杆了,有的学生憋出了几句“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树叶绿了,桃花开了……”不超过30个字,黔驴技穷了,憋不出来了。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说:“教师应该是从事写作的专家,这样他们就了解写作的过程,就会知道,既然教师要逃避真正的写作教学,那么学生不愿意写作就是很自然的了。”所以每次教学生写作文,我必须要先下水写一遍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当你真正下笔的时候,困难的不是没见过春天的景物;不是不懂可以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也不是不知道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困难的是学生想不出多少个描写春天的语言文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文字的学习比语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绝不能偏离的语文教学任务——语言文字学习与知识的积累。

清朝教育家王筠认为:儿童十五岁以前,多记性,少悟性,天性未开,物欲未染,凡当读之书,皆应该读之,古人的做法,值得深思。所以像描写春天景物的这类作文,首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美段。然后诵读、理解、背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好词佳句美段,运用我们祖国如此美妙的语言来写一句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最后水到渠成,一篇优美的作文一气呵成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字技能,如果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想赞美怎么景物或抒发怎么感情,已经经过了“博观”与“厚积”,自然就可以进行“约取”和“薄发”了。

二、语言文字学习,学生需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学好语文,有了“博观”与“厚积”之后,还要会“约取”和“薄发”了。即有了积累之后,还要会理解和运用了。如果不会运用,就像工人不会使用工具干活一样糟糕。学过游泳的人都知道,在岸上说一千遍一万遍游泳的方法或技巧,甚至还会说到游泳的有关知识或意义,如果你不下水去学游泳是永远不会游的。很多老师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还没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最基本的表层意思,就费尽心思挖掘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层意思或语文知识,主次不分。 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无可非议,但不能忽略教学中要让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宝贵经验,不要让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后只得到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语言知识,而课文中大量的对学生语文发展极有用的书面语言却没有让学生积累运用。

传统的教学常常逐字逐句释义,然后让学生背诵积累,古代有些老师甚至连释义都略去,直接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且不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利弊,但我们无不为古人写的文章用的语言精悍、美妙而惊叹。传统的教学常常以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为教学终点,而现在很多教学常常以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为教学起点,然后进一步挖掘文章中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章的深层含义。其实这些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背得的这些方法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运用价值,倒不如把学生丢进“具体的语言材料中畅游”,也许开始会挨呛一些水,可过一段就不会再挨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学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只有学生通过这种教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会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语文的教学才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学科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些老师上课,特别是阅读指导课,老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中间学生一句都说不上; 有些老师以为说个没完没了就能把教学任务完成了。 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能感受到任何的语言素材,还将他们置于一个混乱的像跑了调的曲子中,学生能产生的语感也是很弱的。语感弱的学生,在写作时语言肯定也是枯燥、单调的。想让学生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实属不易。学生不经过“愤”与“悱”,老师再怎么“启”与“发”都是没用的,也不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里,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绝不可偏离,否则很多人才就在你的手下被抹掉。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绝不能偏离语言文字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越;绝不能偏离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实践出真知,绝不能偏离语感的培养,最后方能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作者簡介

韦丽敏(1978.01—),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人,大专,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江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74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文段摘录
【学习笔记】课程标准语境中的写作课程
闲言碎语续1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几条思路
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