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人生因为崇尚“修心”、抨击“巨婴”而变好了吗?

(一) 

近日,有一段张德芬讲幸福的视频在朋友圈里转疯了。

年逾50岁的、功成名就的她在台上讲“幸福主要来源于内心的富足和平静,与外界的名利无关”。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张德芬的名言。她说:“所有外在的世界,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

这话我同意。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外界的人、事、物感到厌烦,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厌烦,我们失去了与真实的自己的联系。每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理解和看待那些挫折,觉得自己很无辜、很委屈。这种受害者心态,确实是痛苦的源泉之一。

活在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有太多的不幸、不平需要去承受,每个人都有深陷痛苦、接受命运带给你的无力感的时候……改变不了外在,那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说服自己去接纳,然后慢慢将不良情绪消解。

张德芬的书,对于遭遇挫折的我曾起到了不小的疗愈作用。只是,当我有了相对比较独立的思想,内心深处建立了一套专属于自我的价值评判体系后,我开始对这类自我归因式解脱法进行“批判式吸收”。

不可否认,自我归因可以解决一部分心理困惑,驱使我们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但有时候明明是别人的言行导致我们痛苦的。比如,家附近的化工厂排污,导致我们生活受到影响,那就应该去投诉、举报、反对它。

过分强调自己去接纳、接受现状而不是对外归因、自卫反击,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朋友来了有好酒,要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也是处世原则之一啊。

不知道是不是人们对所谓“业力”“修心”的理解不同,我真见过一个遭受家暴的妇女,死心塌地地相信她之所以被丈夫暴打是因果业力干扰所致,因为她前世欠他的,然后她魔怔了一样每晚睡前向他老公忏悔前世的罪过。我们劝她报警、离婚,她反而觉得我们这种俗人看不破红尘,我们才是被蒙蔽了双眼的迷途羔羊……

寻找内心深处的力量,遇到问题倾向于先自我归因,并非一直是客观准确的。如果一个习惯内归因的人,面对错误的评论或期待,不能发声去纠正,而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从自己的内心去修正,那么这种错误可能会被强化,成为一种习惯性认知。

遭遇外界伤害时,如果过度自省、自我归因,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别人才这样对你,那么,这种自我攻击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戕害,久而久之会让你变得自卑,认为自己只配过得上这样的生活。

至于“幸福与外界的名利无关”这一点,我不同意。不信你去看看四五十岁的那一拨人,Ta们当中幸福感比较强的,还真是比较有钱的那一批(这话的意思不是说有钱必然幸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大多数普通人也是适用的,当你自己或家人躺到医院里但没钱治那一刻,你才会知道有钱有多好。

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不能只靠某一套“修心”去混世界,早点抓住“努力赚钱”这个牛鼻子,往后的人生也会少点被动。事实上,很多鸡汤教主也是这么在做的,Ta们在教化你“外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是修心”的时候,可从来没耽误过赚钱,甚至就是依此赚钱。

但这种鸡汤,对应的是Ta们现阶段的感悟,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盲信这个,起到的只是自我麻痹作用而已。年轻人还是得努力赚钱,这些理论最好只拿来安慰遭遇挫折、失败以及求不得、放不下的自己用。

顺道提一点,有人试图拿张德芬曾离婚这事儿来否定她的观点(她以前说过靠吸引力法则找到了天造地设的老公),我觉得这很不科学。

一个人离了婚,并不等于Ta关于男女情感的分析不可信。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也不能说明Ta宣讲的育儿知识就不正确……一个人的言与行,是可以分开的(比如不该因为元稹的私德有点问题,就认为他的诗作不妙)。何况,婚姻、育儿都是需要另外一个人配合的东西,中间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甚至说是“命定”的也不为过。

(二)

这几年,“巨婴”“原生家庭论”“父母皆祸害”等词语也开始流行起来。

代表人物便是武志红、李雪以及罗永浩等等。

武志红的新书提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观点: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都是婴儿。

怎样理解“巨婴”这个词呢?

所谓“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共生,意味着母婴同体,婴儿觉得与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不分你我;全能自恋,也就是婴儿觉得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转,否则就想要毁掉世界;偏执分裂,即必须按照婴儿的意愿,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非黑即白。

总之,一个过度依赖他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可以评价为巨婴。比如,妈宝男;比如当了领导连开车门、提公文包都不会做了的领导;又比如,那些觉得我必须要写TA爱看的东西,否则TA 就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一定要出言制止我的读者。

刚看到“巨婴理论”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新鲜,但看到后来我在想:卧槽,不对啊。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人类各种恶行,并归纳为“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任何人犯了这其中一种“罪”,你都可以说TA是个巨婴。

我顿时觉得“巨婴”只是一个取了个新鲜名字的筐,人类所有劣根性几乎都可以往里装,甚至连人生要遇到的各种苦恼也可以一并放进去,进行“巨婴式”解读。

还有原生家庭理论,说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承认我们的童年发生了不幸,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然后学会抚育自己,接纳和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接着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这个理论一出来,“父母皆祸害”的吐槽就铺天盖地。每个人一想起自己的童年,都能找出很多个自己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的例证,甚至有很多人把现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怪罪到了父母身上。

可明明有一个事实是:有很多成长在同一家庭中的双胞胎,父母给他们的关爱都差不多,但出生开始两个人性情就天差地别,长大以后更是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秉性……

坦白讲,这些理论,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和改变自我的确很有帮助,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成长等等真不能用这一套单一的理论去解释、去归因。

某些心理咨询师分析母婴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理论在客观上却也造成了女性养育孩子的地位进一步被强化、母亲们的焦虑感加深等后果。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就不同时研究父婴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呢?

(三)

这几年心理学界流行的一些理论,常让我觉得是在“先下结论再找佐证”,而我,永远是一个可耻的中间派,对这些永远将信将疑。

在前述文章里,我并没有贬损张德芬、武志红、李雪等前辈的意思,只是对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都不盲信罢了。

又或者,我对他们所说的东西有误读也是正常。意大利作家昂伯托·埃科就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没有人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更何况面对的是认知水平、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众多读者。从“输出”到“接收”这中间存在误解、曲解几乎是必然,所以有人说“一切的理解都包含误解。”

只是,有些东西强调多了,难免会让读者形成某种思维惯性,然后放弃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只懂遵从,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

“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有这样一句话:“心理治疗就像在山顶上展开滚雪球的游戏。一旦雪球滚下山坡,必将越滚越大,最终变成一场符合山脉形状的雪崩。”

同样的,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学说。跟星座、面相、色彩性格学、血型、占卜等等学说一样,它们对准你的一个心理焦虑,你一对照,发现自己好像果真是这样,接着产生心理暗示,对这种学说进一步信任。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心理现象,也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万象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然而,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人心,我们的确需要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自我认同,需要一套解释世界的方式,需要一种概念将自我的疑惑安放起来,让它为自己和他人行为作辩护。

很多人都在追求思想独立,说这是一个人本质的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懂得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存在,对他人思想之果的“精华与糟粕”有独立的判断,然后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看勒庞的《乌合之众》,也不该因为他骨子里非常看不起女性,而否定他那一整套理论的价值的)。

只是,有时候想想自己,再看看他人,总会产生一种“众生皆苦”的悲悯感。所有对内心的探索、质问和追寻,表明我们是多么渴望得到理解,又多么渴望能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这种愿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疑心。

一直以来,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早已认定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真相(又或者,这世界上就没有人能洞悉真相)。如果你能在你相信的理论中获得力量,变得善良、温暖、宽容、慈悲而不是暴戾、狭隘、冷酷、自私,如果你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你把人家关系搞得更和谐、把日子过得更美好,也没什么不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科】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人生一般都“磨难”多
95后女孩被“卖”和家暴,却蜕变成独立女性!抑郁、双相患者可得到这些康复启发
「内心成熟而独立」的人会有的6种表现
202010:独立--《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
【正理歪说】反思性抽象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