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晏凌羊:想让孩子听话,我们得先“会说话”

某天睡前,我无意间跟4岁半的女儿提起,这学期我给她报了英语兴趣班。结果,她一听说以后每周都要抽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学英语口语,顿时哭得天崩地裂,一再表态说不想去……

而在两个月前,学英语这事儿还是她主动提出来的。

当时,我带她去了一趟新加坡,飞机上有外国小朋友用英语跟她聊天,结果她听不懂,只好求我当翻译。回来以后,她自己就表态说想学好英语,这样以后就可以跟外国小朋友聊天了。

生怕她只是心血来潮,我还联系了相关培训机构,让她去试听了两次课。她也觉得跟外教互动挺好玩,所以愉快地做出了报班的决定,还跟着我一起去交钱的。

这期间,当然也免不了七大姑八大婆给我建议说学前儿童不适合学英语,当然也有人建议说3-6岁是最好的学语言时期……众说纷纭,可我只听自己的、听孩子的,何况报个班的主要目的还真不是想让她学到多少东西和技能,不过是想把她扔去培训机构见见世面、多交几个朋友。

可这才过去两个月,她居然出尔反尔了,对接下来要去上的英语兴趣班无比排斥。我问她为什么?她只是回答说上兴趣班不好玩,还说怕外教老师说的话她听不懂。

我极力想打消她的思想顾虑,卖力描绘兴趣班的趣味性和外教老师的和蔼可亲,岂料人家已经沉浸在了痛苦和绝望之中,根本听不进去,到后来嚎啕大哭。

我一看这种状况,心下也有些着急,心想:你若不去,这一万多块钱的费用想退回来就难了啊。

我开始吓唬她,你要是不去学,就不能上小学、不能出国旅游、永远学不会唱《冰雪奇缘》主题曲……你这样做很不乖,而且说话不算话。这是你自己选的课程,不是妈妈替你选的,你哭着也要上完。

她听完更崩溃了,哭得更凶。

等她平静下来以后,我转变了策略,开始给她“画饼”。

我说,上英语课的培训机构装修过了,里面增设了很多玩具和滑梯,所有上兴趣班的孩子都可以去玩。所有去学英语口语的小朋友,都有机会得到外教老师奖励的糖果和贴纸,谁的单词念得大声、发音准,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和贴纸。兴趣班里,还有很多小朋友跟你一起玩。如果你在那里交到朋友,等天热了还可以约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游泳池里Swimming

女儿止住哭,问我:“swimming是什么?”

我说:“你看你不学英语就不知道了吧。是游泳的意思。”

女儿破涕为笑:“哎呀,妈妈,你怎么不早点说学英语那么好玩啊。”

这个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这个事情却让我思考良久:孩子不乖,很有可能是大人的说服方法有问题。

女儿一开始很抗拒去学英语并用嚎啕大哭表达她的抗拒时,我自己就先产生了焦虑,脑子里想到的画面是:如果她非常抵触,那我只能去培训机构退钱,可这事儿是我违约在先,那么我为这事儿跟培训机构沟通肯定就不会特别畅快。即便钱款能退回来一部分,估计也要费一番周折。

一想到此,我就先产生了畏难心理,我觉得相比“去培训机构退钱”还是“逼孩子去学”显得更容易些,所以就忍不住在言语上层层加码,希望能通过恐吓,让她明白这事儿她没得选择,结果,只是适得其反。

当我放下我的焦虑,真正站在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把“不乖”“说话不算话”等负面词汇加诸到她身上,从她的兴趣点入手,然后“投其所好”去说服,效果就出来了。

你看,想让孩子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沟通方式会造成不同的效果。我们说话的态度、沟通的技巧、言语中隐藏的潜台词,可能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乖、父母的建议听不进去,可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去反思,就会发现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存心与家长过不去,TA只是内心深处有“结”而没有得到及时疏导。

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弱,若是心里有“结”却没被看见、疏导,那么,TA的专注力就在那个“结”上,父母再说别的,必然也都听不进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找到那个“结”,想办法把它打开,才能进行下一步沟通。

当孩子不乖甚至陷入躁狂、崩溃时,大人的情绪往往也会跟着不稳定,甚至难免会产生焦躁情绪,这时,我们最好先别急着训斥,别急着展示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甚至先不必先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学着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先来玩个深呼吸的游戏吧!”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将气吐出来,并示意孩子也这么做。等大人与孩子的情绪都平和了,沟通才会有效果。

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是培养出来的,我个人的体悟是尽量夸奖孩子,尽量就事论事,不因一点点小事情而将“不乖”等负面词汇搬出来给孩子定性。

我们把“对孩子行为的评价”,与“对孩子的评价”区分开来,一个行为错了就批评这个行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孩子定性,因为谁都不愿意因为做错一件事情,整个人都受到否定。

孩子不听话(这里的“听话”不要曲解为“言听计从”),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说话不好听。

与孩子沟通,同样需要智慧,也需要方法。我们跟上司、同事、朋友、合作伙伴、陌生人沟通,会懂得很多沟通技巧,但跟孩子沟通,却往往不愿意将其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

如果我们也将孩子视为一个人,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视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很多沟通障碍就迎刃而解。

话说回来,从来都没有一种方式是大家都通用的公式,即使是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也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法、策略。

为人父母,我们都需要放下傲慢心态,学会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且行且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兴趣班!请不要随意请假、迟到.......好吗?
激发少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哪里
课外班总是要上的,那干嘛不选个有趣的
家长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简单3招教你有效的亲子沟通
学习经典感恩日志第1454篇——兴趣与特长
4成以上学生周末培训班超过三个,未补课学生不到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