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武临河汉墓群揭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口述宁夏】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文物工作者在灵武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临河地区遗存汉代葬墓近百座。

此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在二道沟、下桥、临河、横城等村黄河东岸沿线阶地上,相继发现遗存西汉、东汉墓群多处,墓冢数量达数百座之多。

继198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横城40座汉墓进行清理之后,宁夏文物工作者先后多次对临河汉墓进行清理发掘,一大批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汉代遗物终于重见天日,印证了史书的记载。

临河汉墓发掘探方


林地里塌陷的汉墓


2004年4月,临河镇临河村村民吴某在黄河岸边河滩地浇灌林地时,地表发生大面积塌方,致使一辆四轮拖拉机陷入2米多深的坑中。

在近5平方米的圆形塌陷处,两株4米高的国槐树全部陷入其中。

物工作者闻讯后赶赴现场,用洛阳铲从坍塌处向地下打5米深梅花形探眼,通过对土质与地貌分析,确定此处为一座汉代墓葬。

这座墓葬位于河东机场西侧1公里外的台地上,发掘人员从塌陷处开挖10米×10米探方,找到了长12米、宽0.7米斜坡形墓道。

砖室墓封门用青砖砌成1米高,呈“人”字形,四周用膏泥密封。青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高6厘米。墓道和墓坑填五花土和黑灰泥,土质疏松。

墓室已坍塌,墓顶距地表6米。棺木位于墓穴以东,为东西向一穴两棺合葬,木棺由7块2.1米长,0.3米宽棕红色棺板组成。

令人称奇的是,棺板在潮湿的泥土中掩埋2000年后依然保存完好,木纹清晰可见,木质坚硬如初。

北侧棺内有一成年男性尸骨,南侧棺内女性尸骨散落棺外,与随葬的牛、羊等动物骨骼混杂在一起,根据杂乱无章的葬具推断,该墓早期曾被盗扰。

汉墓出土的玉蝉

考古人员通过清理,发掘出土五铢钱、铜环等数十枚、铜镜一枚、蝉形乳白色口含玉一只,还有陶罐、陶灶等多件。

有一件绘有红色花纹的漆器,出土时木胎已朽,但花纹仍然清晰,色彩艳丽。

因为这座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少,墓葬主人身份难以确定。

据该林地主人吴某介绍说,他家这片林地里墓葬特别多,经常会因淌水浇地发生塌陷现象。在他家院子里也有两座墓,其住房就建在墓葬之上。


墓葬的种类和形制


临河汉墓分布密集,排列没有规律,封土堆规模大小不等。

因受洪水侵蚀,几条泄洪沟从墓群中穿过,改变了封土的本来面貌,有的已坍塌难辨。

墓葬之间平地上散落有布纹、绳纹大板瓦,筒瓦、兽头瓦当等建筑残件。

有的墓区往往几座一簇呈组分布,间隔一般在10~20米之间,而簇与簇之间距离有200多米。

汉墓封土堆均为黄土夯筑,夯层20~30厘米,外形呈圆锥形,大型封土堆高4~5米,直径20米左右,周围有三五座较小的封土堆。

小型封土堆高2~3米,直径10米左右。汉代墓盛行家族葬,上述墓葬分布特点与墓主人之间辈分、地位存在从属关系。

墓葬类型有砖室墓、木椁墓和土坑墓三种,砖室墓分单室、双室和三室墓三类。

土坑墓多是长方形竖穴墓,底部为平面或加二层台,小者长3米、宽2米,大者长6米、宽3.5米不等。

木椁墓亦为长方形竖穴墓,墓底有二层台,木椁多腐朽无存,底有枕木沟,铺红膏泥、木炭及沙层。

砖室墓

砖室墓形制有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多种,由墓道、封门、甬通、前室、后室、侧室和耳室等部位组成,小者长3米、宽1.8米、高2米。

大型墓长达11~12米,墓室宽2.3米。墓底铺砖错缝平铺或垫沙,亦有部分铺砖部分垫沙。

券顶、墓壁少有早期盗洞。双室墓由斜坡式墓道、墓门洞、前墓室过洞、后墓室组成。

前墓室为四隅起券穹隆顶,高3.2~3.6米,后墓室平面为长方形拱券顶,进深3.2~3.8米、高2.2米左右,有的双室墓主室内还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和窗子,四角设有陶制圆形灯台,墓壁绘有碳素画像。

双室墓葬分别有两人,置于前室和后室的边侧,棺底有砖砌棺床,地铺砖为“人”字形。

三室墓除有墓道、墓门洞、前室、后室外,还带有耳室,形制略同于双室墓,外室高出内室和耳室1米,墓主人为两人。


种类繁多的随葬物品


汉墓出土遗物颇为丰富,按质地划分有陶、铜、铁、骨、玉、木等质料。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壶、罐、瓶、簋、鼎、釜、盘、豆、奁、盂、案、杯等器皿,还有井、灶、仓、屋等模型和牛、羊、狗、鸡及男、女陶俑等,部分为黄釉陶、绿釉陶。

纹饰有刻画、拍印等,也有弦纹、带戳印方格纹、水波纹、篦纹等多种。

除了陶器之外,铜器也是出土较多的物品,其类别主要有铜镜、印章、钵、剑、带钩、弩机、弓帽、车軎、饰圈等。

墓葬群出土的货币有五铢、半两等。铜器出土时大多已锈结成铜柱,饰物有玛瑙、琉璃等,还发现有铁剑以及漆器残迹。

汉墓出土的铜镜、钱币等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墓葬出土的大量彩绘漆片多已残毁。

朱红色的漆面上绘以黑色线条花纹,花纹色泽鲜艳,线条流畅,图案清晰,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油漆工艺水平。

从发掘出的陶仓中还发现盛装有粟,说明汉时该地粮食品种除稻米以外,还有粟等其他谷物。

临河汉墓葬俗趋同中原,由于当时盛行厚葬习俗,除在主室放置棺具,配有成套陶器及青铜器、铁器组合外,部分墓葬还有漆器、玉器、金银、玛瑙和玻璃等随葬物品。


临河汉墓寻史问踪


灵武境内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先后生活过羌、猃狁、西戎等部族。战国时,秦惠文王“巡视”黄河来到灵武,秦国的影响与势力也扩展到了灵武。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30万兵马“北逐匈奴”,在此“筑城设障,以防匈奴”,迁来数十万中原人在此“分散垦植,以固军防”,这些移民及其后裔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出现“冠盖相望”的局面。

当时在横城之北,设置浑怀障。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设置灵洲县,这是灵武历史上最早的行政机构,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北地边郡设36苑,饲养官马30多万匹,灵洲县境建有河奇苑、号非苑两处牧马场,灵洲是西汉朝廷饲养军马的重要基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北击匈奴收复失地,先后多次大规模迁徙以汉族为主体的农耕军民数十万于此地。

由于河套平原土地肥沃,生活安定,这里出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

当时人口主要分布于秦、汉渠两侧及黄河沿岸平原的宜耕地区。

汉墓出土的陶鼎

古代墓地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但不会离黄河太近。临河村汉墓群西距黄河不足300米,说明黄河在2000多年历史变迁中,河道有过较大的改道。

古时候临河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事在这里留下了戍边将士和临近郡县官吏的墓区。

大量汉代墓葬的发现,表明汉代该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农牧业发达。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东岸临河境内南起下桥村,北至横城村地表到处分布着巨大的封土堆,连片的汉墓群也有许多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将许多封土平为耕地,使遗存在这里地表的汉墓封土不复存在。但因耕地淌水,经常会发生墓葬塌方现象,据初步统计就有数十座之多。

临河汉墓群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汉墓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对研究两汉时期灵洲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及中原移民的葬俗与墓葬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文章作者系灵武市文物管理所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都说汉墓十室九空 海昏侯墓缘何“守身”千年|盗墓者| 西汉
汉代砖室墓发掘过程图说
宁夏灵武百年间的重大考古发现
每月一讲——梁堆,被误解的古墓葬
揭秘湖南祁阳古墓,从商周至明清达300多冢,元代墓无一发现
中国的墓葬制度(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