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回炮一声巨响,襄阳就陷落?蒙古人真靠西域兵器攻下南宋坚城吗

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5460,阅读时间:约14分钟

编者按:襄阳之战是宋元之间爆发的一次关键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的安阳滩之战开始到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吕文焕降元,襄阳之战历时6年,最终以襄阳城陷落,南宋战败而告终。对于襄阳的陷落,网络上常认为是元军投入了先进装备——回回炮。那么,情况真是如此吗?

襄阳城为南宋坚城,是南宋北抗蒙古骑兵的重要军事要冲。有学者统计,在长达六年的襄阳围城战中,南宋组织了至少14次支援襄阳城的行动,而蒙古为了隔绝襄阳内外,开始效仿南宋的筑城战术,“于要害处连珠扎寨,围数十里不得通”。
这种打法同样消耗甚大,“以国家每岁经费计之,襄樊殆居其半”,以至于战后对于是否继续攻宋举棋不定,左丞相许衡等谋臣上书称“宋三百余年,人心坚固,君臣辑睦,城郭修完,兵甲精利,粮储充足,将士如云,谋臣盈廷”。可见襄阳之围对于他们的冲击之大。



当时的襄阳城究竟有多难攻取呢? 




公元1235年春,蒙古将领阔出取道金州、光化,沿汉水东下,口温不花则出兵江淮,侵略南宋荆襄防区北部防线。很快,唐州、邓州陷落,“襄阳、随、枣、荆门、古郢、江陵诸郡相继被兵。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坐镇襄阳城的是京湖制置使赵范,御下无方,以至于“民讼边防,一切废驰”,最终酿成襄阳南北军之乱,镇北军焚毁襄阳城郭、仓库。襄阳失陷后,蒙古并不重视此地要津的军事作用,只是匆匆将当地百姓迁往洛阳,襄阳城几乎荒废。

如今我们讨论的南宋襄阳城为淳佑十一年,南宋都统高达收复襄樊后重建。与蒙古人的忽略不同,经历端平之乱后,南宋君臣对于襄阳地区的重视度有所提高,认为“江西可藉以无忧者,犹有襄州”。

的确,从地望来看,襄阳“北去河洛,不盈千里……,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北有白崖联络,乃形胜之地,沃衍之墟。”四通八达的交通,为襄阳城赋予了极高的战略意义,若蒙古占据此地,进可虎视东南,退则能屏蔽中原腹心。而南宋如果得到襄阳,便可保守上流,继而转进西北。
南宋名将孟珙就极其重视襄樊城防,《唐宋御夷得失论》评价说“蒙古灭金图宋,锐不可当。孟珙以孤军与持荆襄、巫夔间,屹然为东南砥柱者有年。珙亡,而宋事遂不可支”。
襄阳城的地势同样得天独厚。襄阳城北部即是南阳盆地,北面和东面则为汉水所环绕,对岸地势虽然平坦,却有樊城拱卫,战时襄、樊两城可以互相支援。更重要的是,汉江自襄阳以南流经郢、复诸州时,其江面及江畔平原皆逐渐开阔,难以控扼汉水,失去了阻遏水军南下的作用。 

正因如此,襄阳城重建时,南宋极其重视此地的防御。建造时,城墙为砖制结构,出于防御抛石机等攻城器的目的,襄阳城以平头墙代替了传统的女墙,即改齿形垛为一字垛。同时,为了便于观察和射击,平头墙上又留有呈的“品”字形状的方孔眼。
修建完成后的襄阳城,东、南、西三面皆有宽如湖面的护城河。而针对“针对楼橹、雉堞委皆壮观,止其中炮台、慢道稀少,缓急敌人并力攻城,缘道远,援兵难以策应”的情况,又“增筑炮台四座,慢道十一条”。城外的外围防线同样让人却步,城南七华里有岘山设险,城西七华里有万山北临汉水,南与顺安山相接,城北与樊城隔江而望,互为奥援,而在城池周遭,另有牛角堡、古城堡等军事据点拱卫。

襄樊之战前期,蒙军虽然多次挫败南宋援军,但对于这座经营多年的坚城,依旧没有任何办法。“城中粮储多,围之五年,终不下”。



那么,襄樊两城又是如何被攻破的呢? 




网络上很多人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和一件新式武器有关。根据《元史》记载,襄阳以及其双子城樊城皆是因此物而陷落:
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为炮攻樊,破之”。
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於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亦思马因是西域回回人,原籍旭烈(今伊拉克纳杰夫),一说木发里(今伊拉克摩苏尔)。他于1271年与回回木发里人阿老瓦丁一同被召至元大都制炮(抛石机),1273年炮成,由于两人皆为回人,因此新炮被称为回回炮,又称巨石炮、襄阳炮。
此时,各国对炮具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凡砲(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故旋风、单梢、虎蹲,师行即用之,守则皆可设也。又阵中可以打其队兵,中其行伍,则不整矣”。
宋代炮具主要按照梢(即抛竿)的多寡区分种类,有单梢、双梢乃至五梢、七梢炮等不同分类,一般来说,为防止抛射时折断梢杆,抛射物的重量越大,梢数越多。另有如旋风炮、虎墩炮、车行炮、手炮之类的特殊炮种。

炮种虽多,但这其中即使是梢数最多的七梢炮,其抛射石弹的重量也不过是九十到一百斤。而且由于石弹较重,其攻击距离更是只有五十步,蒙军使用这种炮具,很难对砖城结构又有完备炮台设计的襄阳城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在前期长达五年的围城战中,蒙军最大的收获就是用炮摧毁了襄阳城外的牛角堡,不过其战果也就止步于此。
回回炮却不一样,和传统抛石机采用拽索式结构不同,回回炮采用了更加先进的配重式设计,即:取消了抛竿尾部的拽绳,在抛竿前端设计一个扣发装置用于固定竿体,并在尾部悬垂重物。使用时,打开扣发装置,重物快速下坠,旋即另一端翘起,盛放的石弹抛射出去。
拽索式投石机动辄需要上百人拖拽才能将石弹射出,最重的七梢炮甚至需要布置二百五十人方可使用,而回回炮根据炮具大小,只需几人至几十人可轻松操纵。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人力消耗,还能减少炮阵布置的空间,增加投射密度。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抛石机相比,回回炮使用的石弹重量在一百五十到三百斤之间,投射距离也有所增加,根据记载,襄阳之战时回回炮的石弹甚至能越过护城河和城墙,直接对城内目标进行攻击。

除此以外,为了增加准确度,新式回回炮还在抛竿等位置标准刻度、标尺,炮手无需全凭经验,而是可以利用这些器具辅助瞄准,射击的精度同样大为提高。
宋末文人郑思肖对此炮印象极为深刻:“其回回炮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炮,至大之木,就地立阱。炮石大至数尺,坠地陷入三、四尺。欲击远,则退后增重发之,欲近,反迫前。
实事求是的说,配重式投石机的制造技术本身与旧式投石机之间并无技术代差,应用的杠杆原理也并非是宋人不知的新事物,譬如中国古代用于取水的桔槔,其原理就与此物类似。《说苑·反质》记载“(桔槔)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
因此,在襄阳之战后不久,南宋就开始对回回炮进行仿制,但就像双马镫之于单马镫,曲辕犁之于直辕犁,这类新技术极易复制却又影响深远,射击精度、威力、射程均远超旧式炮具的回回炮,在襄阳之战时一经登场就打得樊城守军措手不及。樊城守军为修补城墙,只好“以栅蔽城”,蒙军则冒着如雨矢石连夜架设回回炮,发射燃烧物“焚其栅”。在这之后,“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重视回回炮的威力,在复盘襄樊之战时,我们仍需要摒弃唯武器论。樊城陷落与回回炮的攻势有关,但即使是在汉水浮桥被焚,樊城内外交通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悍将史弼依旧需要强攻十四昼夜才攻下樊城,可见回回炮也非万能。

民间素来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樊城周遭地势多为平原,不利于固守。然而,“纸糊的”樊城尚且如此,本就是宋廷重点经营对象的襄阳城,在防御力上显然要比樊城更加出色。南宋时城墙多以石砖包砌城壁,宋代砖石结构的城墙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越来越成熟的攻城炮具,而内部夯土则用石灰或糯米浆调制,其强度远比人们想象中强悍。
糯米浆调制时是用煮好的糯米汁掺入水与白矾,一般是一层清水一层米浆泼洒,以便米浆深入泥土,在灰土颗粒中起到润滑和强化密实度的作用,江南土质疏松,气候潮湿,本不利于夯土城墙的养护,但根据现代模拟实验,以糯米浆掺杂的糯米石灰
虽然早期强度不如纯石灰,但在潮湿环境下,其后期强度的生成要远高于普通石灰,而加入明矾之后,糯米石灰在水中养护45天的强度是不加明矾的3.6倍,原理类似于现代工业生产中在水泥中添加葡萄糖酸钠、三乙醇胺充当水泥助磨剂。
和糯米浆调制类似,石灰同样是南宋时期夯土结构的主要调制方式,被称为三七灰土。如今一些民居仍有用三七灰土强化夯土地基,而河南地区,更是时不时会在拆除百年老屋时碰到这种地基,经年累月被建筑压实后,铁镐都难以凿破。为方便拆除,施工队甚至需要动用炸药破土,可见其坚固程度。按常理论,这样的城池,即使是遭遇到回回炮这种新式攻城器的打击,也不应该就此陷落。 

那么,什么是襄阳城陷落的根本原因呢?有一类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襄阳城陷落,是因为南宋权臣贾似道与忽必烈有密约,所以故意对襄阳的求援置之不理。如汪元量的《醉歌》“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似乎正是因为奸相贾似道的坐视不理,才导致吕文焕等守将在绝望中投降。 

这种说法的问题并不能完全错误,至少贾似道在救援襄樊时的确有措置失当的问题。从现存的记录来看,“望断援兵无信息”一说绝对有些夸张,但南宋对于襄樊的救援不利也是事实。
据考证,从咸淳四年九月蒙古军围困襄阳开始,到咸淳九年二月绿文焕投降,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南宋共组织大小十四次军事救援,从沿江制置副司及殿司、两淮诸军处派出的增援共计八次,由京湖置制司主导的援襄行动只有六次。
如果从人数看,差距就更加明显,京湖方面除咸淳七年来兴国率军士数万进攻百丈山营寨,和咸淳八年五月张顺、张贵率三千民勇入襄支援外,其余军事行动文献都没有记载其具体人数,规模恐怕不大,相比之下,两淮防区(即上文提到的沿江制置副司及殿司、两淮诸军)对于襄阳的支援力度反而更大,曾出兵十万支援襄阳。
南宋自立国以来,为抵御北面女真、蒙古等强邻,将千里江面分为川陕、京湖、两淮三大防区,两淮防区翼护南宋行在临安及江浙经济区,防御长江下游;京湖防区连接两淮、川陕,主要防御长江中下游;川陕防区拱卫四川,防御长江上游。正所谓“天下大势,首蜀尾淮,而腰膂荆襄”。 

无论是按照地理区划还是防区任务,当襄樊遭遇蒙古围攻时,无论是支援物资还是出兵解围,京湖防区本应该最先做出反应。这也是后世在回顾此时的战局时,会对时任京湖制置使的贾似道的用心有所怀疑的原因。不过,当时躬身入局的人可不会像后人这样有着全局视角。

我们如今能从《元史》等文献了解,蒙古已经将主攻方向由蜀中转向襄阳。但在当时,宋廷对于蒙古攻势的转移并无察觉。
宋金战争时期,两国争夺焦点主要集中于两淮,因此川陕地区在巩固本地防务的同时,还能留有余力对京湖、两淮进行支援,但自宋蒙战争爆发后,四川屡遭遭遇兵燹,如声势浩大的钓鱼城之战,南宋虽然获胜,但几十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却几乎透支了当地的战争潜力,自宋理宗之后,南宋都需要抽调京湖重兵入蜀防秋,到最后,南宋设立夔路策应司,专门负责协防四川,这种支援几乎成为常态。
襄樊之战时,为了防备对于蜀中的攻势,京湖地区的重兵依旧屯守鄂州及江陵地区。而蒙古为了隐蔽其真实意图,在围攻襄樊的同时,也在蜀中地区继续保持攻势。如钓鱼城和东川,都频频有警。这也导致南宋不敢从京湖地区大规模抽调部队。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与当时的朝堂斗争有关。和理宗朝孟珙收复襄樊二城时不同,当时的朝野对于襄樊地区的重视已经有所下降。这是因为,自鄂州之战后,为防止蒙古从鄂州入寇京湖,南宋开始将防御中心转向鄂州、江陵一带。
彼时有言论认为在襄樊屯驻部队是“虚根本而事远略”,贾似道甚至认为襄樊二城“江面单露”,之所以不肯舍弃只是因为舍不得襄樊地区积攒的资源。诚然,在当时朝野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贾似道等人对于襄樊地区的轻视,然而可惜的是,最为重视该地的大臣李曾伯已然被远调福州。正因如此,当时南宋面对被围困多年的襄樊,竟只是调两淮兵卒这一“远水”去救火。

在回顾南宋末年的历史时,我们必须注意朝局对于军事战略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末代朝廷最常见的问题。李曾伯曾是京沪制置使,主张强化襄樊防御,其政见与贾似道完全相左。鄂州会战时,李曾伯旧部高达、曹世雄等将领对贾似道的指挥不予配合。足见“俱为边境阃帅”的两人早已势同水火,矛盾难以调和。
而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李曾伯改任四川宣抚使,又被改派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彻底失去了对蜀中、京湖地区的影响力,两人之间的斗争以贾似道的胜出告终。而贾似道则通过人事安排插手京湖防区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贾似道的亲信部下吕文德之所以在襄阳设置榷场,其实是延续了贾似道主持京湖防务时的政策,而也正是此项政策,让蒙军以设置榷场为借口,在襄樊外围据点构筑堡垒,导致襄樊两城陷入重围之中,而吕文德这位宿将也因此事抱憾而终。
对于贾似道其人,我们很难单纯用“奸相”一词概括其所为,但也无须为其做翻案文章,襄樊围城时的南宋支援不利与他对于襄樊的不重视脱不开关系,而为忽必烈献计攻襄并帮助蒙古训练水军的刘整,更是为了避免其清算而降蒙。这位权臣的失职,才是吕文焕苦守五年最终献城以降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熊燕军《战略错位与宋蒙(元)襄樊之战—从南宋援襄诸军的构成谈起》
2、曾祥波《宋末襄樊围城陷落的一个内部...于襄樊战略地位的矛盾为起点》
3、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
4、卫驰《贾似道之“误国”研究》
5、胡风雨《回回炮在宋元襄樊之战的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襄阳之战:公元1267,两大帝国的生死对决,元朝找到了南宋的命门
宋元战争系列之三:从襄樊战役到临安失守
蒙古风云42 回回炮的威力
历史上真实的襄阳之战是怎么回事?
蒙古人本不敢想统一中国,两个色目人却帮其一炮击垮大宋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