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的一定是“枪头不过四两”嘛?其实权威人士换了场地也要换枪头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枪头到底多重为好,这个话题历来很有争议。真大师比如程冲斗确实说过“枪头不过四两”“枪头不过两”这类的话,但这并不是绝对真理,换个环境换个时代估计程老爷子自己都要改口。

因为时代总是在变的,在兵器格斗和实战领域没有千古不变的真理。比如孙子说过“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但注解孙子兵法最给力的曹孟德曹老板就亲自推翻了这个结论,在追杀老对头刘备时“玩出了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的超级速度。因为孙武的时代步兵和车兵(具体到吴国就是步兵和水师)是战争的主宰,骑兵只是偷鸡摸狗的辅助部队,所以孙武就得出了那个结论。进入汉朝以后,骑兵的奔袭、突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霍去病就经常飙出每天200里的行军速度,就连夏侯渊也能玩出“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急行军速度,孙武的论断已经就被时代狠狠打脸。到了红军长征时期,红四团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一昼夜奔袭120公里,更是把孙武的理论彻底推翻。军队的兵种不同,军队的组织度不同,行军速度自然也不同,所以就算是孙武的结论也要看时代背景。

具体到明朝时期,程老爷子是徽商子弟出身,学武艺是为了保护产业和家乡。他组织过乡兵维护地方治安(“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其主要对手就是威胁徽州的“盗贼”,玩的是甲胄比例很低的治安战。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枪头不过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的长枪出手较轻快,有利于他的发挥。但要说这个理论就适应于任何地点、任何对手那就不对了。

类似理论的主要提出者都是明清两朝的武术界人士,他们基本上不参与对蒙古人的战争,没有马上和蒙古骑兵交战的经历,和蒙古人一线对抗过的戚继光就有不同的看法。戚继光军队中普及的线枪刃长约42厘米,在枪头附近加上一尺左右的铜(左右刃用铜一尺),枪头的分量就明显超过了4两(更不用说一两了)。这是生怕对面的蒙古骑兵用马刀砍断。在马上骑兵对战中,骑兵的进退没有马下方便,连带长枪的变化也少于马下枪法。而敌人真的可能有会夺枪/砍枪的BT级强人(夺枪的高手除了尉迟恭还有金兀术,典韦也善于砍长矛,留下了“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的文字),所以为了增加保险,明军就特意增加了枪头的长度。

马上长枪为了增加冲击的力量枪头也会做的相对较重,这是实战的需要。在五胡占据河北/山西的时代,具装骑兵比例很高,所以那个时代枪头重量明显超过四两的马槊就非常流行。即便是一脉相承的族群,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兵器,元代的蒙古骑兵就喜欢用钩镰枪,所以和他们对阵的宋代骑兵长枪也不遵循“枪头不过四两”的法则。明代的蒙古骑兵用的长枪较少,明军的枪头重量也大为减轻,但遇到俺答汗这样装备精良的特别敌人(俺答汗搞出了重甲骑兵,戚继光考武进士他就是BOSS,戚继光上任蓟州时,这位的部队依旧是戚继光的假想敌)时,明军骑兵的枪头就又会增加分量。

敌人和环境不同,自然装备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程老爷子等人说得只是自己的总结,可不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否则那么多出头文物又该如何解释。

本文是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阵法真的有用吗?这是不是小说的吹嘘?萨沙问答第148集
万历朝鲜战争细节:戚继光“作用”很大,日方记下了真实感受
传统冷兵器时代的百兵之王
古代将军用的“枪”是用什么做成的?并非铁棍,寻常人根本用不起
刀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不是武器的主流?
戚家军与倭寇的兵器和战术谁更胜一筹?不光鸳鸯阵还有龙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