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林文史》历史上清朝后期大板一度有过“巴林阪”的称呼,但却鲜为人知

无论您远走何方

本文由蒙辽风雅颂原创

大板历史上有过“伊和拜上”“大阪上”“大板上”等称呼,逐渐演变到“大板”这个称呼历经清、伪满洲国、民国几个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巴林右翼旗的翼字和大板上的上字才取消。其实,大板在清后期一度长时间被清官方称呼为“巴林坂”或“巴林阪”。但这一称呼在巴林右旗文史资料上很少记录或者根本不曾有过。事关巴林右旗历史薪传,弥足重要,特把历史文献里将大板称呼“巴林坂”或“巴林阪”资料迻录如下:

一、冯诚求所著《东蒙游记》卷六:“康熙帝的荣宪公主也嫁巴林部,其公主府在巴林阪三道街东,光绪末年仍完好”。注原文如此,三道街东委实令人费解,怀疑作者笔误。

二、陈祖墡所著《东蒙古纪程》:“......即巴林桥也,过此,则巴林旗辖境矣......闰四月初一日,晴,暖,无风。早八钟由五十家子行六十里,午后二钟抵巴林坂,蒙语谓之库克各勒。巴林王率各王公等在坂南二里余迎接如仪。此处有一喇嘛庙,颇宏敞,居民约二百余户,喇嘛居其大半,肃邸以公主府为行辕,余等皆散处于喇嘛房焉......”“......巴林坂一村分为东西二部,公主府居中,东部为喇嘛庙,附庙而居者均系喇嘛,西部则村民杂处,有杂货肆三处。该村四面环以土山,山麓有河,平田万顷,地势甚佳......”

《东蒙古纪程》史料局部照

这两部历史文献,以前根本很少见到,且是竖文繁体字排版,如果不专心搜集巴林地方文史者即使见了,也不会留意的。

历史上有关内蒙的资料文字因为经济、文化落后,战乱频仍等多方面原因确实留存很少,又因古时马背民族多以口碑传史,缺少文字记录。具体到内蒙东部的巴林右旗就是更少了,即使散落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关巴林右旗的历史文字资料有发现也因为语言、翻译、竖排古文繁体字等原因,不为大众所知。关于两部文献内提及的“巴林坂”断定为是大板,而不是当时的王府沙布台缘由如下:文中都涉及到荣宪公主府,荣宪公主府的确建在大板,文中提及的五十家子不是现在的林西五十家子,是在巴林桥南不远处的五十家子,作者原文说过“因蒙旗驿站多以五十家子名,故日来所经五十家子不一而足云”。当时王府在沙布台,巴林王扎噶尔为何不在沙布台王府迎接清大臣视察队伍,盖原因有二,当时大板建有康熙行宫及荣宪公主府,招待规模庞大的清钦差视察队伍,只有在大板招待得了且当时大板依旧是巴林右旗的佛事中心、商业中心,每年大型的六月庙会依旧在此举行。

                                                                                     昔日大板旧照

大板位于赤峰北部中心地,交通还算可以,此次清钦差大臣之行还有北部旗县会盟之举;通过文中记述的地理状况,四面环山,南面有河等足可断定为大板。陈祖墡所著《东蒙古纪程》还记录了当时巴林坂的历史现况:喝奶茶、吃炒米、喇嘛服装专用黄紫.....所用的蒙古牛车双轮均以木为之,不见寸铁......这里不一一罗列。

大板历史六月庙会局部照

就以上历史文献所记录可知。至少清末时期,大板一度在清代官方史料上以“巴林坂”或“巴林阪”出现过。想想自己的故乡百年前有过的这个称呼,也感觉挺亲切适合的: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巴林右旗大板简称吗?至于这个名称何时不再流行,为何本地文史资料无载就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了。

本期图文:韩磊

本期编辑:张嘉


本期审核:逸夫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

交流手机微信同步:1394866497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寒露的古诗词!
《二十四山辅星最吉水法》
​一个家越过越好的3个迹象,有一个就很了不起!
奇门遁甲|阴盘奇门的断盘思路及解盘方法
近来读研《千字文》随感而发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39-【又诫子书】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