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诗|织 里·织 外——记企业家邱淦清先生治家立业二三事

原创 晓诗 素未之年 2023-10-07 06:30 

引子:“三尺一根扁担头”

织里老街半条头/虹桥头通到斜桥头/改革开放初期头/家家户户踏枕头/三尺一根扁担头/挑得两只皮包头/全国各地去卖枕头/朝头跑起来吃了只冷馒头/困在旅馆倒没有枕头/看看枕头卖卖不出头/回到家里换门头/织里童装就是介起头

2023年7月,为采录“畚箕兜”的传说,我走访织里生意人沈增宝先生。沈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期间,他除了跟我讲述那个遥远的故事外,还跟我聊起了他们这代人的创业经历。开头的那段歌谣,就是沈先生根据当年一根扁担走南闯北的经历自编而成的。

直到今天,扁担街依然是织里人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与一代人集体打拼的记忆有关。

彼时,开放的号角吹起是在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禁锢的年代,发家致富的梦想,如炸开的烟花,唤起青年们无边的憧憬与无尽的热情。

陆新民|一根扁担走南闯北路上的记忆,素未之年,1分钟 
那条秀美古朴的江南老街,沿河设铺,枕河贸易,逐渐成了人潮涌动、生意繁忙的扁担街。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织里生意人,他们的足迹多少都黏着了扁担街迸发出来的梦想与荣光。织里的历史,也自此迈入一个挥毫泼墨的书写时代!

1.“便宜漂亮的江南绣花枕套!”
买一张没有座位号的站票上火车。在火车上,将两只麻袋放在车厢交接处,扁担横搁在地,背靠麻袋坐在扁担上。渴了就喝凉白开,饿了就啃点自带的干粮,困了就埋头枕臂打个盹。一日一夜30多个小时后,到了北京,开始走大街串胡同,用带织里口音的普通话吆喝:“便宜漂亮的江南绣花枕套!”
这是珍贝集团二当家邱淦清先生关于他的“一根扁担两只包”的深刻记忆,收录他的口述家史《清润湖风》一书中。
邱淦清,大港村沈介漾北窑兜村人。当年的村子很小,只有20来户。烧窑是村民很重要的副业,故此村名都被打上“窑”这一产业的印记。“制作一块砖坯得一分钱”,经商之前,邱淦清与家人们干过这个活。
少年邱淦清在走街串巷的经历中熟记北京的一条条路名、街名,习得较为正宗的普通话,锻炼了销售技能,还摸索出一些销售门道。比如:“叩开住户门,那是零售;叩开商店门,那是批发。”
不久,邱淦清就放弃挨家挨户去推销的方式,转而走进崇文门大街的一家家商店。人生第一个“100元”,就在短短一周的北京行中赚到了!
邱淦清的儿子邱中安在家史《清润湖风》中提到:我父亲从一根扁担开始,做的是远途小贩,其实主要还是历练,历练眼界和心劲。从销售绣花枕套,电风扇罩、织里童装,到自己生产销售童装。其价值远不止“一趟来回100元”。的确,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邱氏兄弟就赚到从商后的第一桶金——5万元。
这个数字,在今人眼中,不足道也。可是,在八十年代初,惊动了整个织里。
随着市场发挥的主导作用日渐凸显,经济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开放举措。敢想敢为的创业先行者,他们的格局也越来越大,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快。
1986年,邱氏三兄弟创办珍贝公司,生产羊毛衫。1990年,由生产羊毛衫和兔毛绣花衫向生产精纺羊毛衫转移。1996年,生产方向开始转向羊绒制品。到2020年,珍贝公司已拥有6家分公司,3000多名员工,以及年产380多万件羊绒衫、羊毛衫、真丝内衣系列产品的能力,形成了4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营销网络,1500多个营销网点,成为中国高端羊绒和真丝产品的领导品牌。
当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那么如何渡过一个个思想难关?邱淦清先生说,我们这代人应该都会背诵这样的“语录”——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又是一位从伟人的话语里汲取精神动力的企业家!在织里老一辈创业人当中,有许多人对语录席毛主、诗词耳熟能详。在交流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引用起一两句话来,或在柜台内、或在饭桌旁、或在办公桌前。
沈增宝|吟诵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素未之年,42秒 
邱氏集团发展壮大的一个个履痕,也是许许多多从扁担街走出去的织里人在创业路上的一个缩影。
无怪乎媒体人刘放这样说:这根扁担,堪比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的确,这根扁担十分了得。故而,老街在老百姓口中不知不觉中被易名成“扁担街”。扁担街,汇聚了许许多多像邱淦清一样的创业者的奋斗记忆!
2.“这个温和的湖州人,厉害!”
珍贝集团的第二代传人邱中安曾言:我有时摆出一种局外人的姿态来客观看待我的父亲,我会对他的背影轻轻地说,“这个温和的湖州人,厉害!”。
读者或许疑问:“温和”与“厉害”,不是一对矛盾体吗?
说到“温和”,我想,凡是与邱淦清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邱先生说话不急不缓、和声细语,嘴角、眉眼始终是含笑着的,找不到半点叱咤商场的那种刀光剑气。他拎着公文包的样子,更像是从某个研究所里出来的学者。
那么,“厉害”又从何说起呢?
事情缘于两代人在用人方面的观念不一。珍贝要在北京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时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邱中安的姐姐认为就地招人好管理,而用老乡就复杂许多。一来,面情要考虑;二来,衣食住行也要照顾;甚至家里头发生点事,也要过问与关心。
的确,“招聘坚决不能用自己的亲戚”,这是许多企业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为何这位父亲要一反常理?
邱淦清听后,不急不恼,微笑着说:“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是本着帮助家乡,走共富路吗?……我们来打个比方,送人家一条鱼,与送人家一条鱼竿,哪种帮助更大?”
一个小小的比方,让小辈明白了道理,也铭记了初心。
清润的家风, 就在这样一场场温和的对话中传承。
“勤俭持家,读书为上,行善积德。”这是邱淦清在儿子邱中安大婚之日对新人讲的第一句话,这也是邱家世代祖训。
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是能让子女在将来真正受益的。邱淦清深知这点,因此非常重视言传身教。
勤俭持家。他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开始处理事务,全年无休,数十年如一。在儿女小时候,他常给他们将曾国藩“比贼笨”的故事。在带家人吃自助餐的时候,他常提醒孩子少量多次取餐,不能浪费,如果点多了,大家要一起分着吃完。他的二女儿邱丽还记得中学时代这样一件事:父亲的衬衫领子坏了,不舍得扔,后来就单独把领子换了,又重新穿了。
读书为上。他的办公室书橱藏书是一道风景。他爱读书,尤其国学,最喜《论语》。书橱对面是书案。工作累了,就移步到书案,挥毫片刻。提到书法之好,他曾跟我说:一来养生,二来养心,因为你会时时发现自己不足,这样就能保有颗谦虚心。他不会忘记祖父当年为了父亲能够识文断字,不惜卖掉堪比性命的田产的故事。1999年,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办EMBA课程(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时,他率先报名,并且以出色的论文完成答辩。他外出旅行期间都会带上一本书,路途上的时间基本都用来读书。他常援引南浔名士张静江故居的一副名联的下联跟孩子们说: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书法作品:邱淦清)
行善积德。他常说“浇树浇根,帮人帮心”。他任人用亲,不厌其烦。上千名湖州人被他带到北京发展。有些人学会了管理,要自立门户,他甚至为其设酒饯行。“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其上联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行善”。说到邱家的行善之风,至今被乡民津津乐道。他的祖父在民国时期担任钱粮保长,每逢灾荒年或乡民青黄不接之时,拿出自家粮食,施粥给饥民。在他上学时代,读高中既看分数,也要靠村里推荐。当时名额只有一个。他父亲是集体化年代时的村干部,主动把名额让给村里另外一位和他相同分数的同志,而自己回家务农。
不难看出,“勤俭持家,读书为上,行善积德”这样家风家训已经过岁月的沉淀,其中蕴含的儒家特质熠熠生辉。
“我走出去,也会走回来,走出去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邱淦清,一个在织溪的一湾清流中得到滋养的农民儿子。当年,挑一根扁担走出去,在商界创造了许多奇迹。如今,他频频回乡,投资实业,兴办锂电厂、承包白茶园、建造红木馆、建造中药基地,等等。
……
邱淦清,一个从扁担街走出来的商界奇才!织里,用家风家训修身齐家;织外,凭四千精神兴业报国!
军报解放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这样说:我一向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大凡对一个人的敬重之心的形成,是非常不易的。邱淦清先生让我敬重的地方,就在这个高尚的品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上。

今日织里,一张张蜚声中外的“童装名镇”“中国品牌羊绒名镇”等金名片,正是由一位位像邱淦清先生那样一根扁担走南闯北,匠心慧心“织里织外”的追梦人共同铸造的。他们为织里这座城市性格注入新的内涵。
织里的历史,伴随着这条留有一代人集体履痕的扁担街,在人们的心头留下沉甸甸的回响。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贺淦荪先生的盆景
扁担是扁担,扁担不是一
每个企业家都应该了解的重大命题:家风与传承
浙 江 | 计淦梅:冬 日 遐 想
【邱强先生】《文坛百家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072406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家风工作委员会又增新成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